一天,爸爸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来吃千人糕吧”
“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爸爸回答。
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爸爸端来一块糕,那糕看上去跟平时吃的糕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爸爸说:“是的,就是平常吃的米糕。你知道这糕是怎么做成的吗?”
孩子说:“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爸爸说:“是啊,大米是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
爸爸接着说:“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想想,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二年级
二、说学情
通过一年半的语文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定量的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培养了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读书、写字等习惯的养成有待于加强和培养,学习兴趣有待于引导、激发。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我分三部分来说,知识目标:要
四、说重、难点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学习生字,了解“千人糕”的制作过程;而教学难点是:通过了解制作过程的不易,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五、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会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这节课我采取两次“先学后教”最后“当堂训练”。第一次学习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老师出示的要求自学,然后当面反馈,有错及时纠正,学生都会的省略不教。最后出示书面检测题,共性问题全面讲,个性问题单独讲,这样设计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枯燥。在课堂上,我的每个环节占用的时间少,学一点,教一点,再学一点,教一点,如是循环。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故事情节,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与爸爸进行对话,结合实际生活来理解千人糕的制作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说学法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朗读部分学生通过播放多媒体 来学习朗读方法,在学习制作“千人糕”的过程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
七、说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我采用多媒体播 放课文朗读的方式吸引学生再次熟悉课文内容并进入这节课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爸爸与孩子的对话, 培养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采用鼓励、表扬等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想。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学习语文知识,学习语文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千人糕》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篇1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而作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在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加以理解。
一、文化认识,共同努力互相协作。
全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要让学习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从客观上实现时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训练,表达情感,在读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二、知识积累。
所谓知识积累,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同旧有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链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头脑中旧有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注重同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性、生活性,让语文学习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足之处: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间有思维敏捷的,有后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受我的设计还应更大地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一环设计好,是我本节课留下的问题。
改进措施: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前提,但我们还应面对全体学生,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好,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把握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今后更要注重体现达到目标教学中过渡目标的设置,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
《千人糕》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篇2
《千人糕》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所讲的道理深刻。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弄懂课文内容,还要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先由“千人糕”名字的来历讲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做成千人糕,需要许许多多的人来共同完成,缺少哪个环节,千人糕都到不了我们的口中。
学生明白了千人糕的来历后,基本已经懂了完成一件事,需要共同合作才行的道理。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安排找一找自己的文具有哪些人参与了劳动,从课本内容迁移到生活之中,这样,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一起,突出了语文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