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井冈山精神”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她们是中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代文明晶。
回望历史,从中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中国人民一路走来.长征不但继承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
2、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3、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4.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5、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6、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7、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句子文章。
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
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8、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正因如此,湘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的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前行,最终走出死的沼泽,迎来生的希望. 9、长征精神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从跟随红二方面军进行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上跋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初衷而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在走近这段历史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10、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句子好词好句。
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 11、历史已经走过70个春秋,红军长征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远去。
但是,岁月易老,精神永存。
长征精神将永远以它特有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鼓舞我们开拓进取,奋勇前进。
12、“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句子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句子。
”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13、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14、红军长征途中那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壮举,那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历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那隆隆的炮声、震天的呐喊、成为激人奋进的咚咚战鼓!长征中那无数革命烈士,和无数动人的事件折射出来的长征精神,留给了人们工作和学习以无穷的力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进步中的催化剂。
15、长征精神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应发扬广大。
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当年红军长征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样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句子好词好句。
《红星照耀中国》里的好词佳句和好段有哪些
好词视死如归 忠勇双全 宽容大度 舍生忘死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 凛凛 意气风发 如子 孜孜不倦 滴水穿石 志存高远 手足情深 锲而不舍 文质彬彬 两袖清风 冰清玉洁 不耻下问 持之以恒 学而不厌 精益求精 通宵达夜 精忠报国 碧血丹心 一言九鼎 忧国忧民 忠心耿耿 虚怀若谷 礼贤下士 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 才华横溢 兰质蕙心 才高八斗 著作等身好句好段1、 只有当你了解中国的历史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中所经过的那种突出的孕育过程的时候,这个问题才能得到答复。
这一孕育的合法产儿显然就是现在这支红军。
2、 与此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
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比较是拿破仑从莫斯科的溃败,但当时他的大军已经完全溃不成军,军心涣散。
3、 有一个很有造就的社会科学家名叫列宁。
他曾写道:“一般历史,特别是革命的历史,总是比最优秀的政党,最先进阶级的最觉悟的先锋队所想象的更富有内容,更多种多样,更生动活泼。
‘更巧妙’。
4、 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最优先的先锋队也这能表达几万人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象;而革命却是在人的一切才能特别高度和集中地表现出来的时候,由千百万被最尖锐的阶级斗争所激励的人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象来实现的。
”5、 几百年来,中国的文人一直要努力凌驾于人民至上,跻身于高高在上统治人民大众的一小批官僚阶级之列——所凭借的手段就是把象形文字和仅有的一些文化据为己有,以此来作为控制乡村的愚昧的武器,而不是用来启蒙。
但是新的孕育却产生了一种现象——这个婴儿不但要同“愚昧的大众”共享文化,而且甚至要把大众理想化。
16、 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的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剿匪。
17、 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得跟在他旁边走得“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
18、 他似乎很像子南开大学时期演讲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19、 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文化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文化分子。
他是一个书生出生的造反者。
20、 没有什么人给他出主意,因此他到上海的时候唯一的武装是他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
关于长征的名人名言
*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来自“山大王”的启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一在中国革命史和世界军事史上都有着显赫地位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是同志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提出的。
然而,您可能不会想到,这一创造性的游击战争理论的提出,竟来自“山大王”的启示。
清末民初至革命根据地建立前,井冈山曾是土匪出没之处、绿林栖身之地。
1912年12月,驻湖南的粤军连长朱孔阳因不满上司克扣军饷,曾率部进入到井冈山做起了“山大王”,成为井冈山有名的一支绿林武装。
为对付官军的进剿,朱孔阳利用熟悉地形环境等有利条件,机动灵活地在莽莽群山中与官军周旋,使官军疲于奔命,对他奈何不得。
他有一句对付围剿的名言:“不需能打仗,只要会打圈。
”廖廖数语,蕴藏着极其朴素的游击战术道理。
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期,敌强我弱,四面白色恐怖。
为了战胜强敌,扩大并巩固革命根据地,红军迫切需要制定一套适应对敌作战的战略战术。
为此,兼收并蓄的注意从过去井冈山绿林武装的游击战术中吸取营养,学习优长,为我所用。
1927年12月,他对攻打茶陵的部队说:“战无常法,要善于根据敌我情况,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原则下,抛掉旧的一套,来个战术思想的大转变。
”他还告诉大家:“从前,井冈山有个‘山大王’,叫朱聋子(朱孔阳绰号),和官兵打了多年交道,总结的‘打圈圈’是个好经验。
当然,土匪‘打圈圈’是消极的。
工农革命军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
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总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原则。
”1928年5月,朱毛两军会师后,湘赣两省敌军向井冈山发动了第一次联合“会剿”。
红四军主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的作战方针,南下黄坳,直奔五斗江,迂回拿山,第一次攻克永新县城。
几天后,召开干部会议,会上他广引古今中外战例,结合红军这次战法,再次谈到了战术问题,并首次正式提出了“十六字诀”,他说:“白军强大,红军弱小,我们以弱斗强,只能采用游击战术。
什么叫游击战术
简单说,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从此,“十六字诀”成为红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井冈山红军连队有一位外国人*中国的革命斗争,得到过许多外国同志和朋友的支持帮助,许多重大事件都曾有外国人参与。
红军井冈山斗争时期,也有一位担任过红军连长的外国同志,他就是朝鲜人陈龙鹤。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使正在中国求学的朝鲜青年陈龙鹤倍受鼓舞。
1926年1月,他投考黄埔军校,成为该校第4期学生。
在校期间,他先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卫戍广州、警戒黄埔、驻防虎门和惠州等行动,在斗争实践中受到锻炼和洗礼。
同年10月,他与伍中豪、林彪、陈毅等同期毕业,投身北伐。
1927年6月,我党协助国民革命军张发奎部组建总指挥部警卫团,卢德铭任团长,陈龙鹤受党的委派也成为该团的一员。
1927年8月1日,卢德铭按党组织指令,率警卫团赶往南昌准备参加起义。
但到武宁时,得知南昌起义大军已经南下,部队只好折回修水、铜鼓一带休整。
9月9日,陈龙鹤随部参加了、卢德铭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后,陈龙鹤随部上了井冈山,任兼师长的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一营一排排长。
他先后参加了著名的五斗江、龙源口、三打永新等战斗。
1928年8月,亲率三十一团主力前往湖南接应红军大队,一营留守井冈山。
湘赣两省敌人乘虚而入,用4个团的兵力进犯。
陈龙鹤率领全排凭借险要地势,配合袁文才的三十二团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1929年,陈龙鹤任红三十一团三连连长。
长汀整编时,三十一团改编为第三纵队,次年与赣南地方武装合编为红十二军。
1934年4月,红十二军参加攻占福建南部城镇的漳州战役。
激战中,陈龙鹤不幸壮烈牺牲。
*《真理报》曾向世界介绍井冈山斗争情况*许多人认为,延安时期来华的美国作家埃德加。
斯诺是最早向国外介绍井冈山的外国人。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苏联最具权威的《真理报》,就对井冈山斗争情况作了真实客观的报道。
有关历史档案文献中记载着以下珍贵史料——1928年2月9日至25日,共产国际召开执委会第9次全会。
3月1日,《真理报》在一篇题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全会讨论中国问题》的报道中提到:“在湖南省,除南部以外,茶陵、永兴和酃县地区也都举行了农民起义。
在江西省,根据地方同志的来信,永新、莲花和全南县组织了苏维埃政权。
”文中提到的茶陵、酃县、永新、莲花,正是井冈山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1929年7月2日,《真理报》发表社论《中国统一的“假象”》。
社论指出:“彭德怀、方军敏(方志敏)、王佐、袁文才,特别是朱德和的红色游击队运动……在两年之间辗转战斗于许多地区和省份,占城夺池,到处闹起了革命,其史诗般的英雄行动是十分引人注目和具有重大意义的,它必将引来数以百万计的新生力量加入新的起义大军。
”同年7月24日,《真理报》发表署名阿。
伊文的文章《彭德怀》,高度赞扬了井冈山的斗争和红军指挥员彭德怀:“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王佐、袁文才……除了头两个名字,苏联读者对其他人可说一无所知。
然而,他们的名字却是江西、湖南、广东名流绅士地主们的心腹之患。
彭德怀去年率军队来到朱毛工农红军一边。
今年1月,朱德和撤离井冈山时,彭德怀与王佐留下继续战斗,进行顽强抵抗,直到敌人重炮将山上的工事全部破坏时,他们才开始撤退。
”文章不仅出现了“井冈山”这一地名,而且还报道了彭德怀率部上井冈山,并留守井冈山艰苦斗争的情景。
*“朱毛红军”为何始称“红四军”*1928年4月底,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5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宣告成立。
然而,这支我军历史上最早的红军为何称“红四军”,而不称“红一军”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将广东各派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计有8个军。
其中由李济深任师长的粤军第一师扩编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中共党员廖乾五任党代表。
李济深受孙中山先生影响,主张国共合作,因此四军各部均有共产党员担任政治工作。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由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锋向湖南挺进,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1927年1月,叶挺独立团所在的十二师扩编为军,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改编为其中一个师。
“四一二”政变后,四军“东征讨蒋”,进军到九江、南昌一带。
8月1日,四军由我党掌握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南下入粤。
后来,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湘南,举行了湘南起义。
井冈山会师后,为发扬四军英勇作战的优良传统,故将我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在我军历史上,除朱德创建的红四军外,还有两个“红四军”:一是1928年6月贺龙在湘鄂西成立的“红四军”,此乃红二方面军的前身;另一个是1931年1月由许继慎为军长的红一军与蔡申熙领导的红十五军合编成的“红四军”,军长旷继勋(后由徐向前接任),此为红四方面军的基础。
后来三个“红四军”逐步发展成了红军三大方面军。
对此,应该说,这三个“红四军”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