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什么因为什么
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生活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它时刻地激励着我们。
这句名言本来的意思就是水能滴穿一块石头是非常艰难的,必须一复一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功。
日常生活中,这句名言就时刻地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放弃,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取得成功。
记得我8、9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学葫芦丝,刚开始,老师把哪个放在哪个键上,这个键是什么音都一一教给了我。
可是我总是记不住,两三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我对妈妈讲了这样一句话:“哎,学葫芦丝太难了,不如不学了吧
”妈妈听了我说的这句话,没有责备我,只是心平气和地说:“孩子,我知道,万事开头难,只要你不断地练习,将来一定会成功的,不如古人怎么会说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这句话呢”。
是呀,“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我就如同水一样,吹葫芦丝的技艺就像块石头。
我能滴穿这块坚硬的石头,就必须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把葫芦丝吹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听了妈妈这段话,我顿时醒悟了。
于是以后我每天至少练半小时,练个气儿都不喘。
然后又陆续考取了五级、八级。
在我十岁那年,我更加刻苦地练习,每天晚上都去老师那里练习。
因为,离我考十级只剩两个礼拜了。
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以十级的证书结束了一年的葫芦丝历程。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每当,我要放弃的时候,这句名言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只有付出,才会成功,只有坚持,才会成功。
这句名言已成为激励我最喜爱的名言。
《学弈》一文让我想到了一句名言警句是什么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必然会成功的。
「卢梭」
记得一句名言好像是“任何的什么任何的什么……都与我有关” 好像是鲁迅说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这也是生活”》原文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让我难忘的一句名言
一句难忘的名言 我的座右铭是: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
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这句话一直鼓励我做事不要半途而废。
有一次,我就因为这句名言,而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就让我来讲一讲吧
有一次,美术老师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画一个小人,待会儿老师发一张像薄片的纸,你们一人一张,小心别弄破了。
老师建议把纸竖着画。
如果有些不会画的同学可以照书上和纸差不多大小的人物,把纸放在上面,叫爸爸妈妈用手电筒放在上面帮你们照,就能看清了,在外面补美术的同学可以找难一点的。
”回到家后,我心想:虽然我不在外面补课,但是我有很多书上都有可爱的人物,我就找一些难一点的吧
翻了半天书,我终于找到了,那个人物手上有个爱心盒子装的巧克力,别的不难,就是头发难了点。
我开始画了,我让外婆帮我拿着手电筒,顺便教教我。
在画衣服的时候有一点难,但我在外婆的指导下画好了。
接着就是头发了,左边还可以,不是很难,可是右边的头发是卷卷的,我有点想放弃了,但是我想起了我的座右铭: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
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我终于把那头发画好了。
第二天,老师看了我的画赞不绝口。
这句名言对我来说很难忘。
给我一句格言关于怎样做人,也可以关于学习。
并帮说明一下为什么要说这句格言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做人交往,应该看到每个人都有优点,我们可以学习这个优点从而充实自己。
对于发现别人的不足之处,可以反过来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不足,有就改过来,没有就作为预防剂,以后注意。
学习也是,不能一味的学习,要有选择,有分辨。
周培功有什么名言名句
我很钦佩这个人,希望能求得一句名言
各位大神谢谢了
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征讨王辅臣。
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
周培公进谋曰:“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
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
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
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
”周培公曾在当时广泛流传。
在其陕西军旅时写有:“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
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
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
”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
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
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
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
”周培公名昌,为图海幕僚,清史稿并未为他立传,其事迹见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八图海传。
图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辅臣降。
昌,字培公,荆门诸生。
好奇计。
佐振武将军吴丹有劳,以七品官录用。
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
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
图海即令昌入城谕降,辅臣遣其将从昌出谒,图海闻上,上许之。
乃假昌参议道,赉诏往抚。
辅臣使荣遇上军民册,子继贞缴三桂所授敕印,顾犹观望,复命昌偕兄子保定谕之,乃薙发降。
因令吴丹入城抚定。
周昌初入城,自陈父明季死流寇,母孙剜目破面触棺死,原捐躯表母烈。
及辅臣降,图海以闻。
上命旌其母,遣官致祭,授昌布政使参政。
昌复参蔡毓荣军事,事平,授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以与总兵互讦罢。
昌既罢,犹喜言兵。
噶尔丹扰边,数上书当事陈利害。
后卒於家。
周培公是康熙早期的大臣,他思维缜密,见解独到,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挽大清于危难之中。
可就是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晚景凄凉,在冰天雪地的盛京度过了11年的枯寂生活后潸然死去。
周培公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博取功名阶段:周培公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想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取功名。
尽管皇帝的好友伍次友给他写了一封举荐信,凭这封信,他完全可以得到皇帝的重用。
可是这条捷径他偏偏不走,还把这封举荐信给别人写了诉状。
而他在考试中又不避皇帝的讳,更不屑去贿赂那些考官,所以他自然就名落孙山,以至沦落为乞丐。
所幸大臣朱国治欣赏周培公的才华,向皇帝要周培公随自己到云南赴任。
皇帝也是一个求才若渴的人,他便设法找到了周培公。
这样周培公便走上了仕途。
周培公的第二人生阶段便是建功立业阶段,这也是他的辉煌时期。
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面对大清初期纷繁的形势,周培公分析条理,见解深刻,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深得皇帝信任。
在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而大清又屡屡败退的形势下,周培公临危受命,他率领那支由家奴组成的不能称其为军队的队伍,奇迹般地屡战屡胜,阻止了大清的败势,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也逐步扭转了战争的格局。
可就在周培公还有十几天就要一举歼灭吴三桂的时候,皇帝的一道圣旨,结束了周培公的辉煌人生。
因为周培公是汉人,皇帝身边的满族大臣就向皇帝进言,说周培公拥兵自重,可能会做第二个吴三桂,于是皇帝便让周培公一人返回了朝廷,从此不再重用。
周培公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便是闲置落寞阶段。
皇帝把周培公发落到了自己的老家盛京,从此不再过问。
皇帝担心周培公有不臣之心,让他去盛京是为了老家的人便于监视他。
周培公在盛京生活了11年,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
在这11年里他做了一件事,遍查各种资料,绘制了一幅很大的大清全图。
当皇上拿到这幅地图的时候,十分惊讶,对周培公应该是内心有愧的。
纵观周培公的一生,他的人格是令人敬佩的,他的才华是令人景仰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
一切的委屈,不平,伤心,他都默默地承受着,没有一句怨言。
不仅如此,他还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用自己的行为向皇上表明了忠心,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力求让皇上感受到汉人是可以信任的。
从姚启圣的美好结局来看,周培公的牺牲达到了这种目的。
从这一点上说,周培公是十分高尚的。
清史稿载周培公才高八斗、无书不读、学问渊博、口若悬河,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而在康熙满朝文武中,周培公也是唯一的文韬武略兼备者,冠绝群臣。
纵使以才华自负的高士奇,在他面前也是心服口服。
但由于周培公才华过高、一身傲骨,加上又是汉人,遭到众大臣的弹劾和康熙的猜忌,于是一辈子都不怎么得志,职务一直很低,三藩平定后,仅被授以山东登莱道这样一个芝麻官。
这还不算,即使在带兵打仗过程中,周培公也不过是个副将,主将是满人图海。
图海是个将才,周培公却是难得的帅才,这样的搭配在历史上也是难得一见,就好像让韩信给樊哙打下手一样。
虽然图海对周培公很是尊重并言听计从,但无论如何平叛的首功是落不到他周培公身上的了,要是万一征战中有什么过错,倒是有可能由他承担。
这种安排说白了就是康熙对汉人带兵者的猜忌,尤其是对周培公这种文武双全汉将的压制,至于赵良栋、张勇那种纯粹的武将,康熙的猜忌之心反而不那么强烈。
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
恰好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奶娘龚嬷嬷的儿子)与周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
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
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继,昌受其祸。
”周培公原名周昌,培公是其字,号遹声,生于明崇祯四年,湖北荆门人。
十三岁时,父亲死于战乱。
为避战乱,奉母之命,隐匿山中读经世之书。
李自成农民军攻入荆门,其母义不苟活,触棺而死。
在为父母守孝三年后,继续隐匿山中读书,涉及河洛、壬奇、太乙、皇极、河漕、边隘、武备等。
后遨游京师,结交权贵,被蒙恩录用纂修盛典。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乱,投效军中。
因辅佐振武将军吴丹有功,被授予七品官。
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上《平凉策》,被招为幕僚,因屡献奇策,被待为上宾。
在劝降陕西提督王辅臣的过程中,立有大功,被超授布政使参政,并赐秩赐俸旌表其母贞洁。
三藩之乱平定后,被实授为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事,后因与总兵互訏被罢官。
罢官后,仍然喜欢谈论兵事,适值噶尔丹扰边,仍多次上书陈事。
周培公虽然被当时的士大夫称之为“忠孝克全人间血性之奇男子”,但在康熙朝风起云涌的历史烟云中仍旧不过是一个小角色,官职最高也仅做到四品,充其量只是地方的一个中层官员,并非像丁战先生文中所言的“文武双全,功高震主的一代济世奇才,为满清统治者奠定稳固统治地位立下了不世之功,从而确立了中国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