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苏轼三月雨诗句

苏轼三月雨诗句

时间:2019-11-13 15:16

苏轼的雨的诗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苏轼《赠刘景文 》

有关苏轼乐观的事例及诗句

举诗句为例吧:  一、“莫听穿林打,何妨吟啸且徐行......向来萧瑟处,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单看字面,这黄州真是居住的胜地呀,鱼美、笋香。

可这是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一贬再贬的苏轼,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这是苏轼去逝之年对自己事业的总结与评价,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之地,在贬谪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所以一生的功业都放在了三地。

在是贬谪文化的最强音,是九死不悔的执着,更是大乐观

苏轼写的诗有哪些 古诗三百首

1、原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