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长征的诗词?
七律·长征 1935.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一首什么言律诗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
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七律 长征>>是什么意思
七言律诗,律诗指有八行,绝句是四行,七言即每行七个字,还有五言就是每行五个字。
长征是诗名。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共八行,每行7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什么什么尾联
首联颈联尾联。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种汉族诗歌体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
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七律·长征 语文练习题
1.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这两联诗句是( B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2.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 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下联:巧过金沙凌大渡,万水横越 3.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
“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
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
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 C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
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
为什么
这个修改非常好。
因为“云崖”是高耸入云的山崖,和“悬崖”相比,突出了山的高俊和险要,水的浪急和滩险,通过写景来记事。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突出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在《七律 长征》上用“/”划分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朗读重音。
6.这首诗的中心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动宾短语概括),你最欣赏哪一幅图画,说说理由。
“五岭逶迤图”、“乌蒙磅礴图”、“金沙水拍云崖图”、“大渡桥横铁索图”、“岷山千里雪图”等。
我最欣赏“大渡桥横铁索图”。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能感到深深的寒意,令人望而生畏。
它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8.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叙事 )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格律)诗。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
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10.“山”在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说说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