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隋炀帝游江都的诗句

隋炀帝游江都的诗句

时间:2018-03-21 19:20

隋炀帝三游江都,反映了什么问题

隋炀帝乘龙舟而往江都有三次公元605年秋天,炀帝带着20几万人的庞大队伍到江都巡游。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第二次南游江都。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炀帝从东都第三次乘龙舟南下江都。

隋炀帝三下江都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残暴雨又奢侈的皇帝。

隋朝初年,经过隋文帝的一番整顿改革,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杨广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并使江南地区的物资能够更方便地运到北方来,加上他个人追求享乐,一开始就办了两件事:一是在洛阳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叫东都;二是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

这项工程十分浩大,每月要征调200多万民工,从江南运送奇材异石。

许多民工活活累死在运送途中。

隋炀帝又下令在洛阳西郊建造一个大花园,叫“西苑”。

西苑周围有200多里,苑内有海。

为把西苑点缀得四季如春,冬天用彩绫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水面上,供皇帝观赏。

与此同时,隋炀帝又下令征发河南、河北各地民工100多万人,开凿一条从西苑到淮水的运河,叫“通济渠”,沟通了洛水、黄河、淮河,然后接上邗沟通向长江。

接着,大运河又向南北两头延伸。

向北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入黄河,直到琢郡。

在长江以南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到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杭州)。

前后用了不到5年时间,一条长四五千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条大河的大运河全部完工了。

大运河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以及祖国的统一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隋炀帝特别喜欢外出巡游。

公元605年秋天,他带着20几万人的庞大队伍到江都巡游。

隋炀帝和萧后分乘两条四层高的大龙船,船上有宫殿和上百间宫室,都装饰得金碧辉煌。

接着就是宫妃、文武官员以及卫士们乘坐的大船,总共有上万条船只在大运河上排开,从船头到尾船连接起来,竟有200里长。

在岸上拉纤的纤夫就达80000多人。

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气势非凡。

随炀帝在船上饮酒作乐,沿途500里内的老百姓,被迫奉献食品。

珍贵美味的食品吃不了,就挖坑埋掉。

在江都住了4个月,隋炀帝又要回洛阳,为了装饰一个仪仗队,就动用人工几十万,钱财耗费更是大得惊人。

以后,隋炀帝又两次巡游江都。

他巡游一次,沿途百姓就要遭一次殃。

而许多官吏为了升官晋爵,向皇帝争献厚礼,拼命搜刮老百姓,而且发了大财。

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时,隋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全国各地燃起了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

隋炀帝乘龙船游江都和唐朝街道繁荣的景象有什么关系

唐朝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王朝,隋朝的军事,经济和文化等都非常强大。

可以说,如果没有隋朝,就没有后来的盛唐。

隋炀帝乘龙船游江都和唐朝街道繁荣景象有什么关系

隋炀帝其实是个明君,只不过有点着急显示国威,就是因为隋炀帝造就了唐初的繁荣昌盛,粮食,军事,国力,成就了唐朝帝国。

其实大运河是为了经济的繁荣,和东征现在的朝鲜修的。

隋炀帝还徒步到现在的西藏。

隋炀帝乘船游江都与唐朝接壤繁荣景象有怎样的关系

隋于公元581年统一中国后,结束了晋后二三百年政权割据、动荡混乱的社会局面,从此政局相对稳定下来。

隋文帝杨坚在位20多年,国家治理较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力增强,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布帛等财富。

从经济上看,隋朝的都城设在长安和洛阳,两都城人口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北方所产谷物满足不了供应,需要南粮北调,单靠牛、马车和人力的陆运时间长、成本高。

因此水运成为当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从政治上看,水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

再说,隋炀帝抱有乘舟楫游江南的个人奢望。

于是,公元604年登上皇位后,隋炀帝杨广利用当时国家已具备的较强经济实力,决定实施开发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工程。

隋炀帝乘龙船游江都和唐朝街道的繁华景象有何关系

这个跟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因为自然地想要能够去扬州看琼花,因此修建了大运河,而大约和沟通的南北为长,后来的商贸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重要的重要的作用

隋宫这首诗从哪几个角度讽刺了隋炀帝

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城作帝家”点题。

诗人把长安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峨壮丽,高耸入云。

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皇帝更愿意住在芜城。

上句着一“锁”字,也突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

经此一垫,下句顺势而来。

不居长安,另取江都,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本性已隐隐揭出。

一写景,一叙事,一暗写,一明说,写法虽异,但都是围绕批判亡国之君这一主皆而驱使笔墨的。

  三、四句“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诗人以虚拟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

据史书记载:杨广不仅开凿了二千余里的通济渠,多次到江都去玩;还开凿了八百余里的江南河,“又拟通龙舟,置驿宫”,准备到杭州去玩,只是未成行罢了。

诗人从隋炀帝贪图游乐的众多史实中,信笔拈取他耽于乘舟出游这一典型事例,予以讽刺。

用笔亦实亦虚,虚实结合。

说它“实”,是因为它是以历史故实和隋场帝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所以尽管夸大其事,而终不失史实和人物性格之真;说它“虚”,是因为它揉入了诗人的艺术想象,是通过幻觉而产生出来的最高真实的假象。

实际生活中,锦帆之游是绝不会远及天涯的。

艺术创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玉玺”一联是深得此道的佳句。

在修辞上,此联采用了上下蝉联、一气奔腾的流水对,使诗句呈现出圆熟流美的动态。

  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涉及有关杨广逸游的两个故实。

一个是放萤:杨广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放萤取乐,还修了个“放萤院”。

另一个是栽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树映龙舟。

”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

“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

“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日“有”;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日“无”。

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

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

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

  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实,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陈叔宝因荒淫亡国,投降隋朝,和当时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

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

这首舞曲是陈叔宝所作。

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

诗人在这里特意提到它,意为杨广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之事,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诗在最后发问: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

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