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苏轼范仲淹文天祥.写下联上联:陶渊明安贫乐道
举诗句为例吧: 一、“莫听穿林打,何妨吟啸且徐行......向来萧瑟处,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单看字面,这黄州真是居住的胜地呀,鱼美、笋香。
可这是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一贬再贬的苏轼,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这是苏轼去逝之年对自己事业的总结与评价,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之地,在贬谪生活中,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所以一生的功业都放在了三地。
在是贬谪文化的最强音,是九死不悔的执着,更是大乐观
古代文人墨客 如李白 苏轼等是如何面对逆境的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
()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不仅如此,“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
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
其盛盖当时所未有。
”(明·李绍)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达到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而且也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
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
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悲观厌世的念头,苏轼没有。
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人事的调动。
我们来看他的: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以逐客的身份来到黄州这个荒凉偏僻的地方,苏轼没有一丝抱怨,他嘲笑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
在逆境中他抱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态度随缘自适。
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
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也许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
他在黄州有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后人喜欢把苏轼称为“东坡”或者“坡仙”,我认为这两个词最能概括他随缘自适的风神。
(宋·苏辙)中记载:“公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従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逆境中的苏轼和其它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之二 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态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中他有这样一段话:“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苏轼知足感恩,他认识到“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所以选择安贫乐道,澹泊自持。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由于苏轼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忘怀得失,所以能做到“无往而不乐”,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
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中也有着微妙诠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四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哀怨,而是如月光般的恬静澄澈,“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
所以他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晚年遭贬,一次比一次远,最后被流放到“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天涯海角--海南,几乎没人相信他能生还,然而65岁的东坡老人居然奇迹般的等到了遇赦北归的那一天,活着渡海回来,连他自己也觉得很得意:“问翁大庚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三、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苏轼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黄州,坎坷的经历,艰难的处境,让他在“幽人独往来”的日子里,感到苦闷和矛盾: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这首《临江仙 夜归临皋》中苏轼诉说着“长恨此生非我有”的辛酸和无奈,多想能够抛开功名利禄,逃遁山林,返归自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但是这种消极避世的念头在面对赤壁古战场时,却化作了豪迈奋发,从苏轼的心中喷涌而出: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
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
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
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
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
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象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成的自己呢
身处逆境中,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苏轼在问着自己。
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风,他释然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在这篇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
自不变者观: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在不断变化;自不变者观:水、月、人、我,一切都无增减,没有变化。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在逆境中,有为的生命仍其永恒的价值。
况且,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慷慨,馈赠给你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无穷无尽,任你享用。
正象李白的《把洒问月》那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
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
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
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
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顿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苏轼在逆境中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
所以许多人认为,贬居黄州,放逐领海不是苏轼的不幸,而是时代对他的磨炼和造就。
就连苏辙也感叹:“(轼)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之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
”因为苏轼在逆境中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使他无论处在何时何地,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
四、热爱生活,善处人生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底,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
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潇洒。
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
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
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这种人生态度有着精彩的诠释: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几经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此生飘荡何时歇”,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使他不能独善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亦无须伤感,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
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用放达的态度转化了苦闷,因此,这首词历来受人喜爱,被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
苏轼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超越了苦难。
因为在他的眼中,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历经沧桑的苏轼终于要告别这段艰苦的日子了,这是他离开海南时的心情: 参横斗转欲三更,若雨终风也解晴。
去散风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年名满京师、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是满头白发。
回首来时路,多少风雨,多少坎坷,但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
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轼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
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让苏轼笑到了最后。
“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
在东坡老人坎坷动荡的一生中,不管外面风雨如何,心中早已是波澜不惊,真正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放达。
千百年来,苏轼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的作品代代相传,受到广泛的喜爱。
苏轼更以其面对逆境时那种从容坦荡、豁达超脱,旷放乐观的人生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
那么,在当今社会,探讨其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呢
诚然,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今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当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时,是牺牲自己的人格、气节、情操换取高官厚禄、名利地位
还是坚持原则、保持坚定的人生信仰
苏轼对理想对信念的执着追求为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积极的处世态度。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消极厌世甚至轻生,而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强自立。
正像中国国家足球队前教练米卢说的那样:态度决定一切
那么在面对失意、挫折、磨难时,让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它们吧
《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面对困难时乐观旷达人生态度的诗句是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关贫困的诗句
人生莫受老来贫。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本句大意是:人的一生不要遭受年老时的贫困。
人到了年老之时,精力衰竭,要干什么也干不动,对外界困苦的抵抗能力也大大减弱,在这个时候再遭受贫困,定然在精神和肉体上备受折磨和痛苦,这句可用来说明年老时遭受贫困是很不幸的;也可用来说明年轻时不可碌碌无为或享乐糜费,以致年老时遭受贫困。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 贫困能造就男子气概。
贫困名言古罗马诗人 卢卡努斯 贫困教会贫困者一切。
古罗马戏剧作家 普拉图斯 吝啬鬼永远处在贫困中。
古罗马诗人 贺拉斯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唐书》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唐书》 《唐书》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人官仓化为土。
关于贫困的名言 唐·张籍《野老歌》。
输:缴纳,献纳。
这两句大意是:由于遭到天灾,地里禾苗稀疏,而赋税又极其繁重,秋天所收获的有限的一点粮食,全都要用以交纳租税,送到官仓之中,任其霉烂,化为尘土,而自己却衣食无着。
诗句以平易晓畅的语言,采用强烈对比的方式,表现租税繁重,民不聊生的情形。
“苗疏”与“税多”的对比,“不得食”与“化为土”的对比,都加强了表达效果,越发深刻地揭示出赋税之繁重和劳动人民生活处境之艰辛。
可用于表现旧社会农民极端贫困的生活境况。
唐代诗人 张籍 《野老歌》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唐·张碧《农父》。
这两句大意是:自己一年到头辛劳耕作,结果田里所收粮食全都用以交纳租税,致使一家人无法维持起码的生活,连自身尚且难以活命,妻子儿女更不知要抛到哪里去了。
可用于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遭受残酷盘剥,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形。
唐代诗人 张碧 《农父》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唐·元稹《遣悲怀》。
甘:觉得味甜。
藿(huò获):豆叶。
仰:依靠。
这两句大意是,采点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觉得味道香甜,添点落叶作柴,全靠那棵古槐。
这是元稹回忆当年与亡妻贫困度日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亡妻安于贫困生活的深情赞美。
这两句诗所反映的景况,与杜荀鹤《山中寡妇》中“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相近,后者是直陈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的生活,前者还反映了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阅读作品或反映生活,应注意这种同中之异。
唐代诗人 元稹 《遣悲怀》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衾:(qīn钦):被子。
恶(wù悟)卧:厌恶睡,不愿睡。
这两句大意是:一条盖了多年的破布被冰冷似铁。
不懂事的娇儿不愿意躺进既冷又硬的被子里,胡乱踢蹬,把被里子也给踢裂了。
诗句通过“娇儿恶卧”这一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把一个不懂事的小儿不肯钻进冷被窝的稚气动作活画出来,也使我们看到诗人生活已经陷入十分贫困的境地。
唐代诗人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
贫困名言 宋·苏轼《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
食破砚:靠一只破砚吃饭,意思是说只靠写作维持生活。
尔来:近来。
这两句大意是:我一生没有田产家财,只靠一只破砚维持生活,可是近来连破砚也已枯干,磨不出墨来了。
作者一生不置产业,只凭写作诗文维持生活,后来一贬再贬,处境更加艰难,愁思郁结,连诗文也写不出来了。
这是作者要吐露的心里话,可是他却以“食破砚”、“砚枯磨不出”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进行表达,赋予抽象的思想以鲜明可感的具体形象,这种写作方法是能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的。
可用来描写失志知识分子生活窘困的情形。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 贫困不是耻辱,羞于贫困才是耻辱。
英国历史学家 托·富勒 不用劳力而获得的东西,只有“贫困”。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只有贫困才能逼出技艺,它是劳动之师。
古希腊诗人 忒奥克里托斯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关于贫困的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
饭:用如动词,吃。
疏食:粗糙的食物。
肱(gong公):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位,此处泛指胳膊。
这几句大意是:吃粗粮,饮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里面也自有乐趣。
原文是孔子表白自己安于贫困的生活,不贪求富贵,虽生活条件很艰苦,但能在学习中得到乐趣。
现在可用于形容有些人安于艰苦的生活环境。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学而》 志气和贫困是患难兄弟,世人常见他们伴在一起。
英国历史学家 托·富勒 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骄傲道德导致丰盈,然后导致贫困,最后导致声誉扫地。
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富兰克林 贫困,你是人类艺术的源泉,你将伟大的灵感赐予诗人。
贫困名言爱·穆尔 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动,斯可以无失矣。
清·颜元《颜李遗书·颜习斋先生年谱》。
君子道:道德尚的人。
甘:心甘情愿。
斯:这样。
失:过错,失误。
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处世态度是甘心于穿劣质衣服,甘心于吃粗荼淡饭,甘心于艰苦贵动,这样就不会有什么过错了。
这几句是作为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从劝人勤俭处世、抑制物欲的角度来看有积极意义,但安于贫困,不求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思想不足取。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 颜元 《颜李遗书·颜习斋先生年谱》
难得淡定(16分)①苏轼有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
你好,直译:太阳落山时没有边际(即:是你无法追逐到的),江水也是不会干涸的,这具身体在这一天要更加忙碌(指努力)。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这是一个勉励自己立志努力奋斗的诗句,有苍天不老,吾身不闲的意思,提醒人们珍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