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年代中有“隋唐五代传”之说
“五代”指什么
历史年代表中的五代一般指五代十国,五代是五代十国的简称。
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五代概况: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五代存在了53年,共更换了八姓十四君。
一、后梁 唐末农民起义军叛徒、唐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原名朱温),消灭了许多割据势力,初步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于907年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定都开封,史称后梁。
后梁建立后,梁太祖朱全忠与河东军阀、沙陀贵族李克用继续争夺霸权,交战不已,各地藩镇的骄横局面也没有多大改变。
912年,朱全忠被其子杀死后,政局更为混乱,结果为后唐所灭。
后梁统治共17年。
二、后唐923年,沙陀族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庄宗)灭梁,改国号为唐,建都洛阳,史称「后唐」,926年发生魏州(河北大名东南)兵变,庄宗毙于流矢,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入洛阳称帝(明宗)。
唐明宗改革了庄宗时的一些弊政,在位七年,战事减少,农业屡有丰收,人民获得了短期的喘息。
明宗死后,由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攻杀,不久被后晋所灭。
后唐统治14年。
三、后晋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借契丹兵推翻了后唐,建立了政权,国号晋,迁都开封,史称后晋。
在五代中,以后晋之国力最弱,为报答契丹借兵灭唐,石敬瑭竟事契丹国主以父礼,自称「儿皇帝」,并割燕云十六州以酬。
传至出帝时,因不愿再对契丹称臣,结果被契丹出兵所灭。
947年初,辽兵攻入开封,后晋亡。
后晋凡十二年。
四、后汉 当辽兵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在晋阳(太原)称帝(高祖),仍用后晋天福年号,争取后晋旧臣归附。
当辽兵北退后,他很快进入洛阳和开封,并在开封建都,国号汉,史称后汉。
后汉高祖做了11个月皇帝就死了,其侄刘承佑(隐帝)继位后,忌杀大臣,天雄节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汉,隐帝被杀。
后汉仅统治四年就灭亡了。
五、后周郭威于951年建国,仍都于开封,史称“后周”。
他在位三年而死,养子柴荣继位,是为世宗,其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不能维持多久,后朝廷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亡后周而建立宋朝,五代至此终结。
十国概况:十国(891年——979年 )是在唐朝之后,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的统称。
其中南方有九个,即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方有一个:北汉。
一、前蜀 前蜀是唐“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
907年,朱温建梁后,王建不服后梁统治,建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
王建在位12年,他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前蜀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又因长年没有战争,因此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强国。
但918年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
公元925年,后唐伐蜀,蜀军战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共历二主,存在时间为二十三年。
二、后蜀 公元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为节度使。
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后唐发生内乱时自立,国号蜀,史称“后蜀”,定都成都。
孟知祥只当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继位。
孟昶继位之初励精图治,扩展疆土,后蜀一度国势强盛,并得享三十年的和平。
但也由于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后期开始贪图逸乐、不思国政,朝政变得十分腐败。
公元965年,宋军攻蜀,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大败,宋军趁势进攻成都,孟昶出降,后蜀灭亡。
共历二主,存在时间为三十三年。
三、南吴 南吴的创始者杨行密在892年被唐封为淮南节度使,902年被封为吴王。
公元905年,杨行密逝世,其子杨渥继位,但他喜好游玩作乐,又排挤功臣宿将。
张灏、徐温因故发动兵变,杨渥被架空权力,并在908年被杀,由其弟杨隆演继位。
公元919年,杨隆演正式即吴国国王位,改元武义。
由于徐温继续独掌大权,杨隆演仍然无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郁郁而终,由其弟杨溥继位。
杨溥在927年正式称帝,大权依然在徐氏手中。
937年,杨溥让位于徐温养子徐知诰,南吴灭亡。
共历四主,存在时间为三十六年。
四、南唐 南唐的奠基人是南吴大将徐温。
杨渥继承杨行密之后,任用自己的亲信,排挤旧将。
907年,徐温和张颢借此发动兵变,剥夺了杨渥的权力,并在908年将其处死。
杨渥死后,张颢企图自立,而徐温想继续立杨氏为后。
最终,徐温推杨隆演继位,张颢感到不满,两人遂发生冲突。
冲突的结果是徐温杀掉张颢,独揽大权,吴主只是傀儡而已。
徐温一开始让其子徐知训掌握大权,但徐知训经常凌辱杨氏和部将,918年最终被部下朱瑾所杀。
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平定叛乱,遂开始执政。
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自此成为南吴的实际统治者。
徐知诰生活俭朴,尊重杨氏和手下部将,逐渐得到民心。
937年,徐知诰见时机成熟,便篡吴称帝,国号为齐,史称徐齐。
939年,徐知诰宣称自己是唐王室的后裔,恢复原来的李姓,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跟邻国和好,南唐国力强盛。
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继承皇位。
李璟积极用兵,在945年攻灭闽,又抓住南楚内乱的机会于951年将其灭亡。
不久,南楚旧将刘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了对湖南一带的控制,连年用兵使南唐国力受到很大消耗。
李璟一直采取联合契丹来压制后周的政策,最终导致双方兵戎相见。
957年,后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败,割让长江以北十四州给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江南国主。
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
李煜虽然是一个出色词人,但却不是一个出色的君主。
973年,宋主赵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赵匡胤遂进攻南唐。
975年,宋军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灭亡。
共历三主,存在时间为三十九年。
五、吴越 吴越的建立者为唐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首都杭州,盛时疆域为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南部、福建东北部。
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故该年为吴越建国之年。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钱镠卒,子钱元瓘继位。
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1年),钱元瓘去世,其子钱弘佐继位。
辽国会同十年(公元947年),钱弘佐去世,其子年纪尚幼,故由其弟钱弘倧继位。
但钱弘倧欲限制将领权力,结果内牙统军使胡进思在当年十二月发动政变,改立钱弘倧的弟弟钱弘俶继位。
公元978年,钱弘俶向北宋献出土地投降,吴越灭亡。
共历五主,存在时间为七十二年。
六、闽国 闽国的建立者王审知与其兄王潮在唐昭宗年间逐渐控制福州一带,王潮被授为威武军节度使。
898年王潮去世,由王审知继承。
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
王审知出身贫苦,故能节俭自处,在位时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称臣于中原,使闽国迅速发展。
925年王审知去世,长子王延翰继立。
王延翰个性骄傲荒淫,残忍凶暴,结果在926年被王延翰之弟王延钧及王审知之养子王延禀杀掉。
王延钧继承闽王位,在933年称帝。
935年王延钧被其子王继鹏所弑,王继鹏夺位。
王继鹏个性猜忌,屡杀宗室,结果在939年朱文进、连重遇的兵变中被杀,由其叔王延曦继承。
王延羲一向暴虐,朱文进、连重遇两人认为王延羲有加害之意,遂在943年刺杀王延羲。
朱文进自称闽王,但不久就被王审知的另一个儿子王延政击败。
945年,南唐抓住闽国内乱机会进攻,南唐军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闽国亡。
共历六主,存在时间为三十七年。
七、南楚 湖南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殷割据湖南,又称马楚。
南楚的创立者马殷在896年被唐封为武安军节度使。
907年后梁建立,马殷主动向中央称臣,被封为楚王。
马殷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的政策,使楚国国势强盛。
927年,后唐正式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
930年马殷去世,由其子马希声继位。
932年马希声去世,其弟马希范继承。
947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
此举导致马希萼的不满,楚国内乱爆发。
950年马希萼攻打长沙,马希广战败,马希萼自立为楚王。
但马希萼自得位后志得意满,纵酒荒淫。
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占据朗州,拥护马殷长子马希振之子马光惠当节度使。
数月后,徐威等将领兵变,拥护马希崇为武安留后,南楚大乱。
南唐抓住南楚内乱的机会,于951年进攻楚国,攻占长沙,南楚灭亡。
共历六主,存在时间为四十五年。
但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
以后刘言被其部下王进逵杀死,尔后将潘叔嗣杀王进逵;周行逢杀潘叔嗣,湖南全境遂为周行逢所控制。
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先后统治湖南。
963年为北宋所灭,至此湖南完全并入北宋的版图。
八、南汉 南汉的奠基者是清海节度使刘隐,唐亡后臣服后梁。
刘隐率兵平定了岭南,又从南楚手中夺取了容、邕两管。
他重用岭南士人,为日后建国打下了基础。
911年刘隐去世,由其弟刘岩继位。
刘岩在削平岭南其他地方割据势力后,于917年称帝,建国号汉,史称南汉。
刘岩与邻国和好,又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在国内推广科举制度,使南汉国力蒸蒸日上。
942年,刘岩去世,其子刘玢继位。
但刘玢贪图享乐,不思治国。
结果境内发生反抗起义,南汉国力开始走下坡路。
943年,刘晟杀兄自立,虽然他从南楚手中夺取了不少地盘,但他却是一个残暴的君主,大肆屠杀皇族和部下,使南汉每况愈下。
958年,刘晟病逝,由其子刘鋹继位。
刘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汉在他手中彻底腐坏堕落。
结果在971年宋军进攻时,南汉无力抵抗,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共历四主,存在时间为五十五年。
九、荆南(南平) 荆南的建立者高季兴为朱温部下,907年朱温称帝后被封为荆南节度使,其首府为江陵。
后梁灭亡后,高季兴继续向后唐称臣,在924年被李存勖封为南平王。
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曾表示要帮助后唐进攻,但实际并未兑现承诺。
后唐明宗继位后,高季兴却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
明宗李嗣源大怒,发兵征讨荆南。
所幸因为江南雨季到来,唐军粮草不济,高季兴才摆脱被灭亡的命运。
929年高季兴逝世,其子高从诲上台后,重新修复与后唐的关系,于934年被封为南平王。
荆南地小国弱,因贪图赏赐,几乎向所有附近称帝的政权称臣,而且还抢夺其他政权的贡品。
各国称高季兴和高从诲为“高赖子”。
948年高从诲逝世,其子高保融继位,继续侍奉中央政府。
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继冲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继承。
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继冲继承。
963年宋军南征时路过江陵,高继冲见宋军兵威深感恐惧,遂投降于宋,荆南灭亡。
共历五主,存在时间为四十年。
十、北汉 北汉的开国君主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任河东节度使、太原尹。
951年,郭威灭汉建周。
刘崇占据河东十余州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
北汉是十国中最弱的国家之一,所以刘崇结辽为援,奉辽帝为叔皇帝。
公元954年,刘崇试图趁周世宗刚继位的机会进攻后周,结果被后周打得惨败,国力大衰。
刘崇于同年逝世,其子刘承钧继位,继续侍奉辽国的政策,称辽主为父皇帝。
公元968年,刘承钧病逝,养子刘继恩继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荣刺杀。
刘继恩之兄刘继元继位,残忍嗜杀,亦动辄将忤逆他的臣属灭族,北汉江河日下。
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宋军久攻不下退兵。
但宋军在979年卷土重来,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宋军势不可挡,刘继元向辽军求救,辽国援军亦被击退,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亡。
共历四主,存在时间为二十九年。
读过吕思勉的隋唐五代史的请进!
我看过秦汉史,如果没有科班的基础的话,看起来回很累。
这个不是小说性质的东西,必须每个字都能读通,所以比之类的难多了。
个人的意见是,如果是历史相关专业的,那就老老实实的啃吧。
如果是出于兴趣,可以先看看一些纯白的书,然后在知识基础足够的基础上在来看这个。
另外可以先看看一些吕先生的文章,来熟悉那种文风
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学发展到怎样的程度
正版《隋唐五代简史》,作者:吴宗国著,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一、朝代更替与政权更迭 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是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甚至生命作为代价的,而在这期间,父子兄弟之情荡然无存,更谈不上其余的亲情了。
为了一个最高统治权,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子杀父,父杀子,兄弟相残等等之类,不胜枚举。
在杨坚取代北周时,其就利用宣帝杨后父的身份掌朝政,以此代周。
而在唐高祖李渊也和隋炀帝是表兄弟的关系,并且从小玩到大。
他还是独孤皇后和文帝将其抚养长大,但最后也是反叛隋朝逼迫炀帝走上了死路。
父子相承,李渊儿子李世民也模仿其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杀死弟兄,逼父退位,好一个篡位夺权也可以这样的决绝,纵是贞观之治也掩饰不了其夺权时的残忍。
而后,武侯为取帝位,杀子李弘,作为一位母亲,亲自害死自己的骨肉也实属罕见吧
一个帝位,一个权力,一份利益,竟也可以将人性的丑恶展示的如此淋漓尽致。
二、政局的巩固在一个朝代或政权建立之初总有许多谋士即有功之臣为君王献计甚至出生入死,可就算如此到最后也免不了在利用完了之后被罢黜甚至杀头。
以前总也搞不懂,为什么功劳越大到最后却落个家破人亡
直到今天才终于明白,原来只应了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当你有价值时他就利用你以实现他的目标,而当目标实现之后却又发现你妨碍他的利益时就自然要除掉。
这就是为什么杨素这么有才的一个人最后竟然连生病都不能医治直到痛苦的死去。
三、掩埋在盛世下的凄凉 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都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而经济体现在国库的盈亏之上,而国库则要以人民的劳动成果作为来源,因此,为实现政治与军事的强大就必须不断地向百姓剥削,才能支撑庞大的政府体系,才有能力统领数十万的军队。
盛世下的经济或许相对来说好一些,社会财富增多,可作为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人民,仍要负担更沉重的赋税徭役,因此其受剥削的程度未必减轻。
百姓的生活环境未必有较大的改进。
四、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的胆魄,在古代男权主义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如此之低时,她竟然有如此大胆的想法,并能一步一步的坚持走下去实属不易。
家世也并非十分显赫,且当时入宫时,其与母极其贫困,因此这也就造就了他的独立与聪慧。
入宫后被赐为才人,一直未得升迁,直到太宗病死后被送到尼姑庵当了尼姑。
可在她美好青春将要在孤寂与遗忘中度过时,因为李治,他这一生最爱的人,她才得以摆脱成为昭仪,重新站在历史的舞台之上。
这一步已十分不易,可没想到她竟然能从昭仪一步跨越到统领后宫的皇后,在这中间她受尽了大臣的羞辱,可一切都挡不住李治对她的爱。
于是,从此之后凭其天资聪颖及对政治的敏感,她开始接触政务,尽管并未影响深远,但为其称帝奠定了基础。
她为称帝杀了侄子和亲子,任用酷吏残害反对她的忠良,虽遭了千古骂名,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唯有不拘小节不择手,段。
没办法,作为一个女性要创一个先例谈何容易。
还好在其称帝后,杀酷吏,选贤才,拔忠良,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而她亦知道此生有太多事无法去评判,唯留下一个无字碑寂然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