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伤感的诗
个人认为是其那首吊亡其妻子王弗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
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
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
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
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
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
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苏轼《独觉》全诗的赏析,特别是诗中的字要有注释,谢谢。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诗每每读来,总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寻苏轼的诗词(希望有诗词的背景、赏析)
1、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是苏轼最有名的词,当时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心情郁闷,就跑到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旅游。
想起周瑜当年20几岁就作为江东大都督统领十万军队打赢曹操,火烧赤壁,是多么青春得志啊。
而转看自己,头发都花白了才做了个县城里的派出所所长,实在是郁闷至极。
于是写词自嘲,顺带表达出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据说这是苏轼写给自己美女学生婵娟的爱情词。
当时他已经是到了猥琐大叔的年纪,却被学生婵娟的美色所迷惑。
八月十五那天他没有和家人团聚,却跑到了一栋高楼的天面上,对着月亮长啸起来。
他在词里赞扬了婵娟和嫦娥一样美貌,羡慕月亮里才过一天,人间就已经过了一年。
他觉得他应该追随嫦娥(当然啦,这只是比喻,他其实是想追随婵娟)乘风而去,到千里之外去共度中秋节,但是又怕广寒宫里太冷(当然啦,是怕和婵娟混在一起后别人冷言冷语)。
最后词里写道直到深夜他都没有睡意,祈求上天再给他500年,身旁死得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了,他就可以名正言顺了。
3、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段时间苏轼到杭州做官,你懂的,苏杭美女是天下第一美。
所以他经常会到西湖上喝酒顺带看妇女在湖边走动。
你懂的,那时和现在不一样,看到美女就可以上去侃价,所以他只好光看着,然后用酒麻醉自己。
这时偏偏下起雨来,湖边美女都跑走了。
于是他生气地质问上天:你怎么这么残酷,本来晴得那么好现在全都看不清楚了。
最后他只好假装西湖就是西施,独自在船里YY起来。
4、醉翁亭记这回苏轼又被贬官了,到滁州做太守。
当时不像现在,可以把旧房拆了重建新房。
所以他只能偷偷跑到山上起了一个小亭子当卧室。
他很郁闷没法强拆那些乡巴佬的房子,搞得自己要住在深山里。
于是只能借酒浇愁。
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其实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思,他对那个钉子户还是念念不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