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孙中山的句子
1899年秋,孙中山曾作一首七言绝句《咏志》诗:“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这首诗,体现了孙中山古典文学的深厚根基,而又能将雅俗融于一炉。
谈起中国的诗词,孙中山更是高屋建瓴。
他说:“中国诗之美,逾越各国,如三百篇以逮唐宋名家,有一韵数句,可演为彼方数千百言而不尽者。
”孙中山写过很多优秀的诗篇,但当日本友人说他的诗写的好时,他却赶紧解释:“弟不能为诗,盖无风流天性也。
” 孙中山在南华医学堂读书的时候,学的是医学。
但在他的床壁前面,却摆放着几层成排的历史书。
其中还有一套24史。
不少同学都以为孙中山摆放那一大堆的书,不过是为了“装潢门面,沽名钓誉”。
一天,有个叫何允文的同学,从孙中山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历史书,来考问孙中山。
他以为一定能把孙中山问倒,借此出孙中山的洋相。
没成想,孙中山对每个问题都对答如流,而且是极为迅速和流畅。
何允文和其他的一些同学,个个都惊得目瞪口呆,这才知道孙中山果然“才华横溢,与众不同”。
此后,同学们给孙中山送了个雅号叫“通天晓”。
孙中山谦虚地说:“通天晓我可不敢当。
不过我确实喜欢读书,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
” 孙中山和美国人林百克是好朋友。
林百克多年担任孙中山的法律顾问,专门为其办理法律事务。
孙中山曾亲笔书赠“天下为公”横幅给林百克,落款为“林百克先生属,孙文”。
1919年,林百克为了真实地反映孙中山光辉的一生,准备为他出版一本传记。
其中包括孙中山幼年的事迹、倡始革命的动机、革命实践活动、革命斗争故事、主要思想言论等。
内容非常丰富,资料非常翔实。
然而,孙中山听说之后,却一再表示不愿宣传他自己的生平事迹。
后来经林百克多次劝说,他才不无勉强地允许讲述自己生平的时间。
但要“摒除一切阿谀之词”,力求从史实出发,反映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
他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总结和提升自己。
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用什么四字词语可以表现对人物的印象
孙中山的用博爱可以表现对人物印象
孙中山的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具体是什么
推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
孙中山所说的历史意义是指什么记住这一历史意义在我国历史上的最早表现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制度。
意思就是制度的改革。
历史的制度就是原始人~社族社会~奴隶制~封建~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我国重大历史意义,并且文献清楚的,就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改国天下为家天下。
意义,中国进去奴隶制社会
从例句中三个欢迎表现了孙中山先生怎样的精神?
渴望有别的国家革命的先例,渴望别的国家给予革命的指导,渴望他人的帮助。
表现了孙中山谦虚的精神。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句话表现了孙中山认真读书 ――的精神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算挨打也值得。
这句话是孙中山讲的,体现了他认真读书的精神
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想。
天下为公 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因孙中山的推崇而非常熟悉。
天下为公 是孙中山、廖仲恺先生的指导思想,意思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
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也指天下公平。
在传世的孙中山题词中,最多的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
从孙中山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实践而言,实际上也可以浓缩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的毕生追求。
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题字 一、孙中山继承了中华先贤关于 “天下为公”的思想 从先秦诸子的记述中可以知道,无论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或是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都憧憬、向往和追求“天下有道”的社会,并力图在现实的世俗社会中付诸实现。
尽管各家对“天下有道”的理解和规定自有区别,但是把“道”视为一种尽善尽美的、有序和谐的状态,对这种有序状态的追求即对理想的追求,却是大体相同的。
这种有序状态或理想社会的具体表现,在儒家就是《礼记》所勾画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对中西文化都有广泛涉猎的孙中山,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天下为公”的理想更是情有独钟。
他在1924年关于“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讲中,提出了“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并具体说: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
又“言必称尧舜”,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又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他在那个时代,已经知道君主不必一定是要的,已经知道君主一定是不能长久的。
按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天下为公”的“公”字即是“共”的意思。
“天下为公”亦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
到了孙中山那里,“天下为公”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
它不但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且融入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者的平等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以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想。
按孙中山的设想,他为之奋斗的未来社会,做国家主人的是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是全体人民,享受平等幸福生活的是全体人民,真正以人民为主,没有贫富悬殊和少数富人压迫多数穷人的不合理情况,全体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民有”、“民治”、“民享”完全实现,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公天下”。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的演讲中满怀信心地对世人说,他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而没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阶级对抗和社会动荡。
在欧美,这些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难以解决的;而在中国,由于未雨绸缪,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些社会问题是不会发生的。
孙中山描绘的改造和建设未来中国的蓝图,尽管有许多不切实际的空想成分,但是,却客观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不仅善于认识自己已有百年历史的半殖民地的被奴役地位,不仅善于梦想自由和平等,而且更善于同压迫者作斗争。
孙中山对未来社会是“天下为公”的阐述,当时确实使很多人怦然心动,并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而孙中山本人,更是身体力行,首先对“天下为公”进行了实践。
二、孙中山提出以“三民主义”实现“天下为公” 如何实现“天下为公”呢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他认为只要将三民主义“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就可以实现。
所谓实行民族主义,即要把反对帝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革命的主要任务来完成。
他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提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
孙中山针对“屡牺牲我民族之权利”的不平等条约,坚决表示要“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
所谓实行民权主义,即实行政治革命。
他说:“大凡有团体有组织的众人,就叫做民”;“权就是力量,就是威势”,“有行使命令的力量,有制服群众的力量,就叫做权”;“把民同权和拢起来说,民权就是民的政治力量”。
孙中山主张直接民权制,即国民拥有选举、复决、创制、罢官这四大权力;同时,要把“权”与“能”、“政权”与“治权”分开。
为保证民权的有效实施,孙中山在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立法、执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增加了考选权和纠察权,形成“五权宪法”。
孙中山提出的新“两权”,试图以立法为保证,以德、才为标准,让人民控制政府官员的进出任免,其中充满着“主权归民”的良好愿望。
孙中山1916年 浙江省议会题词 所谓实行民生主义,即实行社会革命。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原则有二:“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孙中山后来又将“平均地权”归纳为“耕者有其田”,这就具有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性质。
“节制资本”是为了限制具有“独占的性质”的私人企业,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样,便可由国家掌控经济命脉,以国家之力发展经济,造福全社会。
由上可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是一个以“民”为本的系统纲领。
它旨在引导中华各族人民挣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枷锁,进至于具有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这在当时凝聚中华各族人民方面所发挥的精神的感召力,是难以估量的。
三、孙中山以实际行动践行“天下为公” 孙中山致力于革命四十余年,不仅以他的言论对“天下为公”的社会进行了描绘,更以他本人的行动去实践了“天下为公”的道德风范。
孙中山一生在这方面的事例是颇多的,这里仅以他担任临时大总统的90天为例。
辛亥革命后,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上任伊始,即颁布了不少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政策,如建元改历、限期剪发、劝禁缠足、禁止刑讯、保障人权、禁止人口买卖、保护华侨、严禁鸦片、禁止赌博、改变称呼、废止跪拜、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等等。
这些政策与实施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比较起来,的确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的飞跃,也可以说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模式的雏形。
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还以自己良好的品质和作风,为下属与国民做出了“天下为公”的榜样,以此证明了他日夜萦怀的是国家的统一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权势和享受。
他担任临时大总统后,仍然廉洁奉公,生活极为俭朴,不讲排场。
临时大总统府设在旧两江总督衙门,他却在西部一座平房内办公,在一座简陋的小楼房内居住。
他身上穿的是一件极粗陋的呢子大衣。
由于临时政府财政困难,所以上自大总统,下至一般职员,都未规定支付薪金。
他们除食宿由政府供给外,每人只是发给了由临时政府财政发行的军用券30元。
这实际上是一种供给制的生活。
政府成员如此廉洁,首先就在于孙中山的以身作则。
孙中山每天都要接见大批来访者,上至地方军政官员,下至人民群众。
有一天,一位八十余岁的老人专程从扬州来南京,想瞻仰孙大总统的风采,在传达室被阻。
孙中山闻知后,立即召见。
护卫队长把老人扶进总统府,孙中山正拟行握手礼,但老人却掷杖跪下,要向孙中山行三拜九叩之礼。
孙中山急将老人扶起,告诉他:“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服务的。
”老人问:“总统若是离职后呢
”孙中山回答说:“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
” 同盟会在南京开会时,孙中山准备到会讲话。
因为他太朴实与平易近人了,根本没有总统的派头,加之又是便装步行去的,所以一到门前就被警卫拦住了。
警卫对他说:“今天是孙大总统要来这里,别人不让进去。
”孙中山说:“孙大总统不也是一个普通人吗
他只不过是老百姓的公仆。
”说完话,他把名片拿出来。
那个士兵方知此人就是孙大总统,急得不知所措。
孙中山向他点点头,微笑着进去了。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在用人方面基本做到了“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坚持以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突出了一个“公”字。
而他反对“任人唯亲”,更从流传很广的他反对胞兄孙眉谋取广东都督之职一事得到证明。
至于他尔后让总统位于袁世凯一事,则充分彰显了“天下为公”的风范。
其历史作用,论者已多,此不赘述。
四、孙中山追求“天下为公”对当今的启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天下为公”无疑是其中最绚丽者之一。
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的孙中山,对“天下为公”这种传统美德的身体力行,不仅影响着与他同时代的中国人去为建立共和国而奋斗,而且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其中的执政者,仍然需要弘扬“天下为公”的精神。
“天下为公”是孕育民族魂的精髓,是缔造两个文明的基础,是塑造民族形象的支柱,是创造大同世界的前提。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天下为公”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而且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大力弘扬的崇高信念和伟大精神。
中国要和谐富强,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与国与民同呼吸共命运,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义而忘利,一心为了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安康而不懈奋斗,无私奉献,心忧天下的“天下为公”的精神,正是我们不可须臾忘记、当时时践行的。
对孙中山的历史评价,1000字左右,要自己写的,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要百度里可以找到的,急
正面评价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
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
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
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兆铭(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
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
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
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
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
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
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
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
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负面评价 清末的革命团体普遍只有松散的组织,多数革命起义事实上并非直接由孙中山所领导,而是由黄兴筹划与统帅,时人也多将孙黄两人并列。
至于革命党内,认同黄为实际领导革命的党人也不在少数。
可惜的是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后,黄的人马被逐渐排除在中国国民党之外,黄的贡献则长期遭到忽视,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两岸三地重视。
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
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
此外,孙对革命的奉献也许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说般远远超过其他革命人士的贡献。
但不可否认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
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
一些人认为,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以后,有多次作为未能贯彻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时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国出现分裂。
当时宋案未有证据证明是袁世凯指使,袁黄也力主有司法途径解决。
惟孙文一口咬定袁为元凶,指非用武力不可,从此开展了民国多次内战的先河;护法战争时召开非常国会的合法性;组织中华革命党采行秘密会党形式,皆存在曲解、损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现。
“凡于革命军未起义之前进党者,名为首义党员;凡于革命军起义之后、革命政府成立以前进党者,名为协助党员;凡于革命政府成立之后进党者,名为普通党员。
”“革命成功之日,首义党员悉隶为元勋公民,得一切参政、执政之优先权利;协助党员得隶为有功公民,能得选举及被选举权利;普通党员得隶为先进公民,享有选举权利。
”“凡非党员在革命时期之内不得有公民资格。
”诸如此类的规定,充斥著整个党章。
而后孙中山因为不满西方列强不支持其广州政权,党内实行集权之外,转向师法列宁俄国,推动联俄容共,国民党组织机构采行列宁式体制,遭到党内反共右派与党外西化民主派颇多批评。
孙中山逝世时有三份遗嘱,其中一份遗嘱乃是致函苏联。
中国国民党也曾于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甚至考虑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只是未为莫斯科同意。
另有一些研究认为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有权宜投机的嫌疑。
孙中山为换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张把中国东北,也就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洲,让给日本。
此种看法与内地十八省“驱除鞑虏”后放弃满蒙西藏的情绪相契。
(革命党在长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帜即为十八星旗)然而此类主张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组织中相当普通。
孙中山为讨袁,企图争取日本反袁。
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张造私函中提出与二十一条相匹敌之不利条件。
孙中山革命时期曾颇受日本友人资助,流亡时也曾避居日本。
建立共和后企图推动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亚洲主义,成为日本大东亚战争的思想根源之一。
惟此一战略后来不受日本日趋激进的扩张派势力欢迎,孙中山转向俄国。
但许多学者同意,当其时之中国落后,几不具备对外进行平等互利外交的谈判资本,许多权宜之计实为不得已的作为。
历史上例如李鸿章的中俄密约,重庆与延安对德苏互不侵犯、雅尔塔协定、苏日中立友好条约、外蒙古争议性的公投独立等等的沈默,国民政府为求美国支援的让步,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保证苏联支援的让步,皆为类似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