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讽今的诗句
杜牧系列: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有关借古讽今的诗词
千里莺啼绿映江,。
,多少楼台烟雨中。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 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古讽今的诗词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
(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作家。
散曲是元代盛行的一种诗歌形式。
这首《山坡羊》是元代散曲的名篇。
①山坡羊——曲调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地势险要。
④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⑤踌躇——徘徊不定,心事重重。
⑥秦汉经行处——(秦朝京城咸阳,西汉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⑦宫阙——皇宫建筑。
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
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扔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
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
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字,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
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半,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
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不他最屿的是历代人民。
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刘禹锡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番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孙皓的千寻铁锁,并没有挽回东吴被灭亡的命运。
诗人的感叹中,深寓着历史的教训。
「金陵五题。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六朝旧事随水而逝,早已化为缥缈的尘埃,散落在历史的脚后。
花开花落,云舒云卷,石城依旧,厮守着它的记忆…… 「金陵五题。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写煊赫了二百年的王谢世族的没落 「金陵五题。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金陵五题。
生公讲堂」刘禹锡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金陵五题。
江令宅」刘禹锡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台城怀古」刘禹锡 清江悠悠王气沉,六朝遗事何处寻。
宫墙隐嶙围野泽,鹳鶂夜鸣秋色深。
——写梁陈的荒淫亡国,都是关系六朝历史的大事。
「古词二首(一作讽古)」刘禹锡 轩后初冠冕,前旒为蔽明。
安知从复道,然后见人情。
簿领乃俗士,清谈信古风。
吾观苏令绰,朱墨一何工。
「咏史二首」刘禹锡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金陵怀古」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登司马错古城」刘禹锡 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
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
登临直萧辰,周览壮前躅。
堑平陈叶满,墉高秋蔓绿。
废井抽寒菜,毁台生鲁谷。
耕人得古器,宿雨多遗镞。
楚塞郁重叠,蛮溪纷诘曲。
留此数仞基,几人伤远目。
「韩信庙」刘禹锡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虎丘寺见元相公二年前题名怆然有咏」刘禹锡 浐水送君君不还,见君题字虎丘山。
因知早贵兼才子,不得多时在世间。
「故洛城古墙」刘禹锡 粉落椒飞知几春,风吹雨洒旋成尘。
莫言一片危基在,犹过无穷来往人。
初中学习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下面是对初中一些诗词名句的赏析: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这两句诗用词形象生动,诗中有画。
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茂盛。
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富有诗情画意。
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运用比喻、设问、夸张的修辞方法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
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这句诗 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此句中“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此句写出了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的景色变化,写出了诗人与故乡依依惜别的感情。
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
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这两句诗形容诗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采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浮云和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给人生动的形象感,富有感染力。
七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从诗歌的意象上看,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意象鲜明,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从感情角度来看,诗人以明快的语言,豪放的笔调表现了一群将士征战前的悲壮心情,激起征戍将士的无限感慨;从用词上说这里的“催”字用的精妙,转折突然,将士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又催出征,令人陡升感慨。
八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这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九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这一句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作者在这里以“沉舟”“病树”自比,说明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前进的,旧的事物一定会被新生的事物所代替,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伤感,我们应把希望信心寄托在新的、正在发展的事物上,并热情歌颂它们。
借以表现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这句诗写作者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观书有感》 )这两句诗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十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十三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十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使至塞上》)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一“直”一“圆”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十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十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这两句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欣喜之情,有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十七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写出离愁之深。
十八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里的“浮云”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不畏浮云遮望眼”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自缘身在最高层”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十九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从写作手法赏析:是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从抒发感情赏析: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宏愿,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议论类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构思精巧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颇具匠心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人教版初中十首重点古诗词赏析题一、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应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这是一首 名诗。
全诗以 作比,形象地表达了 。
2、从修辞手法上来讲,诗歌第一、二句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中“天光”、“云影”指 。
3、诗歌第三、四句引申出一个成语,它是 。
它的意思是 。
4、本诗的第三和第四句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你的理解是什么
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二、滁州西涧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阅读本诗,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 。
解词:“怜” 。
2、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 景物;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写出了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
3、这首诗歌炼字上十分讲究,请自选一处进行赏析。
4、、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结尾两句的优美意境。
三、约客宋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
组合了诸多景物,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夏夜之景。
2、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语言清新,含蓄而有韵味。
3、试着揣摩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
诗歌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四、野 望唐 王绩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解释:徙倚 2、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是王绩的代表作。
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B、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C、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D、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尾联中诗人面对这些平日里相识的人们,对着他们以长歌抒发自己的苦闷心情。
3、试着翻译“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全诗采用 的写法,表达了诗人 愿望。
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色。
B、“济”即“渡”,“欲济”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古语。
3、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之意。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历来为后人称道,请试着赏析。
六、黄 鹤 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请列举出其他两座名楼: \\\\ 2、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去”是离开的意思;“返”是回来、归来的意思。
B、“悠悠”飘荡的样子,是说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
C、“晴”在诗中是日光的意思;“历历”是分明的样子。
D、“萋萋”指草茂盛的样子。
“乡关”指故乡。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你怎么看出来的?4、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展开想象,作15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
七、秋词唐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解词:排 诗情 2、对下列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 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B、诗歌第一、二句写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C、诗歌第三、四句借景抒发诗人昂扬进取的精神。
更让人体会到一种“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D、本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写景再抒情,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3、古代咏秋的诗歌不多,本诗在中国诗史上可谓凤毛麟角,联系诗歌内容,你能从本诗的阅读中得到什么启示
4、对我们写作而言,这首诗歌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首诗歌感情沉郁,主要以抒怀为主,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情感。
其中这首诗中表达诗人思想核心的一个字是 。
2、解词:清发 逸兴 3、关于这首诗歌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消极避世的心态。
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B、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写出了内心的烦恼和忧愁。
C、“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由极端的苦闷而转入壮阔的境界。
D、“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抒发了诗人高洁的志向追求,将昂扬情绪推向了高潮E、“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4、将诗歌的开头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5、你怎样理解李白诗歌中的“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这首诗歌的后两句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 “ , 。
”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参考:一、1、借景喻理 方塘 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2、比喻 书中的内容。
3、源头活水 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4、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或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或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等。
启发是: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二、1、独怜 喜爱 爱惜。
2、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
动静结合3、如:一个“幽”字、一个“深”字,暗暗地融入了诗人的感受,配以“生”字和“鸣”字,就把景物写活了;第三句在“春潮”与“雨”之间用一“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来的,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地连在一起;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一个“自”字描绘出舟在潮、雨中任其横浮的情景。
4、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三、1、C2、诗人当时等待客人未至,心情焦躁不安。
或者也许是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情,因为友人失约必是有意料之外的事情阻碍他不能如期赴约,诗人定能理解友人的为难之处,便也没想着去责怪,而更愿意神游于窗外的大自然美景,愿意享受这份孤寂之美。
诗歌是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的。
3、对偶。
四、1、徘徊2、D3、提示:这句的翻译必须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例:每课树、每座山都披上了秋天的色彩,都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五、1、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2、B3、C4、例:这句诗句采用夸张的写法,一“蒸”一“撼”形象地描写出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
从中也体现出诗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六、1、岳阳楼 滕王阁2、C3、本诗书法了诗人怀念故乡的思想感情,我从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出来.4、示例: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
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七、1、冲击 诗人的志气。
2、D3、诗中“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人一旦有了志气,有了奋斗的方向,有了不屈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功的呢
4、可从选材不落窠臼,创新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八、1、怀才不遇 愁2、形容诗风清新秀丽 飘逸豪放的兴致3、A4、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拘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
5、李白的“愁”不是闲愁逸恨,不是消极无为,不是无所事事形成的,是因为他有雄心壮志,有兴邦济世的抱负,这种苦闷更体现了李白的积极进取精神。
九、1、“浮云” 是比喻义,是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历史典故主要有哪些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历史典故主要有哪些?晚唐咏史诗喜写开元、天宝旧事,如唐玄宗、杨贵妃.以小见大,讽喻隋唐是晚唐咏史诗的一个基本特点.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以古讽今的杰出之作.咏史怀古诗所抒发的主要情感有哪些1)怀人伤己 ①对比失落型 ②同病相怜型(2)以古映今 ①古盛今衰,兴沧桑之感 ②借古讽今,敲警世之钟 ③怀古伤今,抒家国之叹
以地点、发展进程、中心事件、中心人物、作者情感,为线索的初中课文各举例一篇
初中语文所有阅读理解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三.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四.文章内容(中心)?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五.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六.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七.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八.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九.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十.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十一.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十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 拟人手法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 比喻手法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 夸张手法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 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 讽刺手法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 欲扬先抑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 设悬念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十三.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十四.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十五.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十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 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十七.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十八.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十九.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二十.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二十一.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二十二 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二十三.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二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二十五.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二十六.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二十七.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2009年中考专题指导----- 说明文阅读的复习 1、说明文文体知识:(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3)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①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②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4)说明的结构形式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5)说明的顺序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①时间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②空间顺序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语文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剑兰勰谌莨鄣悖?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