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用字讲究的诗句的故事

用字讲究的诗句的故事

时间:2016-08-18 18:57

古人写诗讲究用字精妙,请你再写出两句这样的古诗,并标明作者、出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陶渊明《饮酒》也。

“见”字妙极。

试思,若易“见”为“望”,则如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此“绿”字甚出名。

百度随处可见。

就不解释了。

梦醒谁歌楚些,泠泠霜激哀弦。

蒋春霖《木兰花慢》。

此词,友人告我:霜字不好。

余答曰:霜字不可易也。

霜乃“泠泠”之色,“激”乃泠泠之音。

岂可易哉

还有不明白的就在问吧

七步诗的背景是什么

诗词赏析看角度;1.炼字。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与“空”表现丞相祠堂凄凉寂寞,进而表达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圣人的墓碑尚且人烟罕至,无人问津,从而表现出作者政治上的失意。

2.诗眼。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通过感慨诸葛亮大业未成而身死的悲怆,来惋惜自己饱经丧乱的失意,壮志未酬而空余抱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引发读者的叹惋之情。

【这类评价就用诗词赏析的方法,不用讲什么技巧,把自己读到的写出来就可以了。

基本方向就是用了什么手法(抒情方法,炼字等),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景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壮志未酬,国破家亡的伤感啊),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时间比较仓促,写的也不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一起探讨。

都是自己一个一个打的字,很辛苦,望采纳。

可以看一下百科,介绍的很详细

唐朝诗人贾岛被称为什么

唐朝诗人贾岛被称为什么贾岛被人们称为“诗囚”。

我们都知道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别人的称号都那么美好高雅,而贾岛却被人们称为“诗囚”

这个称号是什么意思

人们为什么给他起这么一个名称

我想这一连串的问题肯定已经充斥在你的大脑里了。

原来贾岛是一个酷爱作诗苦吟的人。

他的家境并不是多么好,能够吃饱穿暖是贾岛从小到大最大的心愿。

虽然生活贫苦,贾岛却能够在困苦中找到自己的喜好,那就是作诗。

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因为家里穷所以从小到大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耍,就这样贾岛成了一个不愿与人交往的人

平时他醉心于写诗,以此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他喜欢反复斟酌作品中的字句以让自己的文章看起来更完美。

贾岛曾经参加过很多次科举考试,可是每次结果都不如人意。

后来安史之乱以后世道混乱为了填饱肚子迫不得已贾岛出家当了和尚

僧人安宁的生活更是成就了他内向的性格,所以他整日醉心研究诗词,以反复推敲诗句的用词为乐

贾岛对诗作如痴如醉,就好像成了诗作的囚奴一般

他的作品用词精辟,被人们广泛流传,人们因他对推敲诗句有如此痴迷的状态,所以称贾岛为“诗囚”。

贾岛这个人写诗以刻苦认真被人们所熟知。

这在他的诗作中也充分的体现出来。

比如“两句三年得”这句虽是略显夸张,但是贾岛作诗经常费劲各种心思这是真实。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文《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出的一首著名的诗,这首诗流传非常广泛,从小学课本到儿童启蒙读物以及唐诗读本中都有收录,这些书中还配有相应的绘图,绘图上有松,有指着手的童子,还有一个问者,形象地展示了诗的内容。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短短只有四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的意思是:在山中的一颗苍松下,我向隐者的小徒弟打听隐者的去向,小徒弟说,他的师父还在山中采药,只是这山中云深雾重,他也不知道师父身在何处。

前一句是问话,后三句是回答,表现了隐者的高风亮节,作者寻而不遇,心中只有空自仰慕。

作者贾岛给我们描绘一个世外高人的隐者,形象生动,以白云和苍松为衬托,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结构精巧,特别的问答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仅有二十个字,简单的叙事,环境、人物、情节一应俱全,却引人无限的想象,言外之意是一首抒情诗,山高云远,苍松亭亭,可爱的小童和一脸遗憾的来者,还有没曾出现的隐者。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风格通俗易懂,却清新艳丽,色彩鲜明,像一幅中国山水画。

含义深刻却着笔简捷,情深深意切切,心情上的百回千转尽在这白描无华之中。

它是贾岛一篇代表作,在诗词的历史上是难得的精巧作品,后人今天吟来,也有百般滋味在心头。

唐朝诗人贾岛的资料:贾岛这个人一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波澜,要说他的特点,那也就是穷和特别喜欢钻研字句。

还有他骑驴云游的时候,遇到的不知道能不能算得上是贵人的韩愈。

毕竟韩愈也是贾岛还俗的原因之一。

话说,这贾岛并不是出生在什么富贵人家,小时候也是因为家里穷所以早早就剃度出了家,毕竟在寺庙里有吃有喝可以活下来。

但是这寺庙得清冷环境,肯定是培养不出活泼性子的人。

这贾岛就是个年纪轻轻,脾性也是淡淡的一个人。

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被称作是贾岛庵。

至于他作诗的才华自然是他一个人太寂寞的时候,琢磨出来的。

贾岛在19岁的时候,就出来云游,这有才华的和尚出来云游经历自然会有些不一样。

贾岛的云游就结识了孟郊,要知道贾岛是个喜欢安静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人,能跟孟郊成为好朋友,必然是同道中人。

再之后,就是那个我们都知道的“推敲”的故事。

贾岛去探访古人,在斟酌一个字的时候结识了韩愈。

从之前的诗句看来,贾岛就是个纠结狂,选择障碍症,他永远都会遇到一首诗里几个字拿不准的情况。

有时候一两句话可以折腾个两三年,但是作出来的诗句也的确是极好的诗。

韩愈看他有才华,就劝他还俗来参加科举,考公务员。

这贾岛虽然才华出众,但是在我看来绝对不是个应试型选手,所以科举一直落榜。

之后的仕途也是相当的不顺,所以我说这韩愈不知能不能算是贾岛的贵人。

如果他不劝说,或者贾岛悠闲的做着和尚,钻研诗句,还能多出来几首传世佳作。

孟郊和贾岛都是唐朝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以表现凄凉孤寂为艺术特色。

两人虽都是唐朝的诗人,但生活并没有交集,两人因作品的艺术风格相近并且作品都得到了韩愈的欣赏而被人们联系起来。

韩愈称他们为“郊寒岛瘦”,成为“苦吟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郊比贾岛大二十八岁,他早年仕途不顺人近中年才成为进士,后来辞官。

他的一生非常的贫困,所做大都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很大的讽刺意义。

孟郊的诗中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比如表现对妇女地位的深切同情;抒发对劳苦群众悲惨生活的同情等等。

他的苦吟诗主要以表现内容的深刻精辟意蕴为目的。

贾岛虽和孟郊一样同为“苦吟诗”的代表人物。

但他的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及孟郊来的深刻。

贾岛侧重于表现自己的荒凉悲寂的处境。

贾岛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将作诗代替了自己的生活,他整日沉溺于铸字炼句中无法自拔而忽视了自己人际关系的交流。

人们将他称作“诗囚”,这足以表现出贾岛对诗歌近乎狂热的态度。

孟郊和贾岛都是苦吟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词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唐朝浑厚的诗歌相比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他们的生活经历以及创作风格等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与差异。

他们的“苦吟派”风格也给后世文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唐朝诗人贾岛简介贾岛是生活在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故乡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

他的一生创造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且广泛流传至今。

相传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推敲”这个词就是人们根据贾岛的故事创造而来的。

贾岛的一生坎坷,他的家庭情况并不是特别富裕,自小便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

贾岛曾经立志要考取功名,想要功成名就光耀门楣,借此改变自己的贫苦生活。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参加过很多次科举考试都没有中第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世事混乱不堪、人民生活困苦,本身就生活拮据的贾岛为了满足生计迫于无奈于是出家做了和尚,直到后来才还俗了。

贾岛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他不喜欢和人们交往,反而酷爱研究诗词。

贾岛的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喜爱创作凄凉枯寂的萧条境界,诗词多是抒发凄苦悲凉的情感,但是他的诗句却非常的精巧细致让人耳目一新。

所以贾岛被称为“苦吟派”的代表。

贾岛还有一个称号,他被人们称为“诗囚”。

我觉得这个称号起的恰到好处,因为贾岛就是一个酷爱推敲诗句而忽视人际交往的人,他完全被自己的诗词作品给“囚禁”了,成了它们的“奴隶”。

这位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贾岛,他所代表的“苦吟诗派”对后世产生深刻印象,而贾岛自己的反复推敲精神也值得让人们学习

唐朝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是我国唐朝的一个著名诗人,早年因生活所迫,当了和尚。

他热爱写诗,对诗作要求很高。

作一首诗要化费很多功夫,一字一句去反复琢磨,为此还引发好多故事,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贾岛推敲的故事。

有一天,贾岛骑驴夜里去看一位朋友李凝,朋友住得很远很僻静的地方,可是半夜到的时候,朋友不在家,他只好又向回走,由感而发写了首诗,这首诗叫做《题李凝幽居》。

这首诗先是描述朋友家周围幽静的环境,到了“僧推月下门”这句时,贾岛拿不准用“推”还是“敲”,一边思索,一面还不停地用推敲手势来回揣模,非常的专心,不知不觉中,撞上官道上大官的仪仗队,被抓到官员面前,才如梦初醒。

这个官员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韩愈,韩愈审问贾岛时得知贾岛撞上仪仗队的原因,就和贾岛一起讨论用词,最后韩愈提仪用“敲”字比较好,暗夜中的敲门声音响亮,更可以反应黑夜的静幽和客人的礼貌,贾岛连连称好,骑着驴跟随韩愈去他家做客,并从此成为了好朋友,一起讨论文学创作。

贾岛推敲的故事是我国一个非常传统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注重对字句的精练和准确。

推敲的故事入选了小学生的课本之中,推敲这个词已经成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反复斟酌、比较,来更加准确生动表达作者本意的动词。

怎么快速背古诗

介绍三点小技巧: 口诵古人云: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的古诗一般不长,但不一定好读,因为古诗的用字与诗句都非常精炼,而且又是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古代书面语。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阅读,遇到生僻的字查字典,停顿、重音、节奏也应把握准。

而且要大声地读出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才行。

二、心惟“心惟”即“理解”,古诗的意思很不好理解,所以,我们要准备一本古诗注释的工具书来帮助学习,力求做到字字落实,将古诗的表面义和含义弄得清清楚楚。

此外,古人作诗在字数和句数上都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读古诗时就应抓住并体会关键词,这样才能比较好地领悟诗歌的丰富含义。

三、想象古诗有情有景,情景相生,极为有趣。

同学们在口诵、心惟的基础上,可穿越历史的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脑海中就会产生生动而传神的画面。

背诵时只要控制语速,边背边在脑海中想象诗中的画面,就会达到诗、情、画、意的统一。

背诵古诗才会经久不忘。

降央卓玛的歌曲《那一天》歌曲什么意思

曹植--建安之杰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

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

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于前期有争为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于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

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

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

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

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

《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在《假但篇》里,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为“不知江海流”的假但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

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

但由于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

前期以《白马篇》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后期以《杂诗》为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

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

《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da法。

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

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

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

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

诗中如“鸱号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

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

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

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

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沈著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为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

《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

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异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

后期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

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 ,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

《七哀》一首情调尤肖《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

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

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

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

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

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徒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

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

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秋兰波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

“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

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于音乐性。

此外曹植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

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

《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

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

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

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

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当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

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

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

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

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

锺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