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经典诗句 > 激越时吟诵的诗句

激越时吟诵的诗句

时间:2013-08-15 10:09

激越时吟的诗

什么是激越时?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

激越时吟什么诗句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七句诗”大全都有哪些古诗

三峡,博大的中华文化意象——导读 一文与其说与景有关,不如说是作者心中内敛却激越的丰富情感的外在体现。

文章脉络清晰,由引子和三部分正文组成。

引子开门见山,点明了三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

”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专用,却被传记千年。

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

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阙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

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

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

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莫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

作者在此处不吝笔墨地摘录了舒婷的,于是,一个虽残破却仍留在整个民族心中的神话就这样被描述。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直接,简单,却有无究的色彩,与千百年前的那句“”异曲同工。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

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则相对地平静,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诗人。

有万千思绪,、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不仅是凭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千感慨归结为一句平平的“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

”梦里,怕者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泪轻垂的神女,盈盈浅笑的昭君,问天索地的屈原,满目的热泪,和那亘古不变的汹涌瑰丽。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

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

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

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

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

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

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

《三峡》 首页>>上一页>>本页 杨红梅 陈玉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板块】朗读—品析—欣赏—背诵【】序曲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三峡》(展示课题)。

先看三峡简介(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辑录片,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啊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

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本篇课文的学习分为四大板块进行(文字投影)教学板块之一: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音把语音读准。

2.再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顺。

(第1、2步中穿插字词落实)3.听老师带着惊叹、赞美之情吟诵课文。

学生学读。

4.读完课文,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自由讨论交流一下。

教学板块之二: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老师起个头:三峡的山美。

同学们可接着说:水美、激流美、瀑布美、树美、声美、高猿美、民谣美、秋天美……2.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模糊的影像了,但太模糊了,能不能在后面加一句描写的话呢

譬如:三峡的山美。

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同学们准备一下,先在小组里说,后在班上说。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之美)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是文字能穷尽的呢

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中,你能再说一句想像的话吗

老师给大家作个示范: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找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教学板块之三:欣赏课文,揣摩妙点。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

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老师举个例子: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

(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3.教师小结: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

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

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教学板块之四: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呀。

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地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下,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地和背、齐背、吟诵。

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尾声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

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

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

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小重山》和《登幽州台歌》对比

《登幽州台歌》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小重山》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

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

“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

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012年桐乡市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卷

学校—班级———姓名———分数———— 卷首语:同学们,到了,你是否会给一学期的学习圆满的句号呢

试试看吧。

注意:做题过程中要答题规 范,认真细致哟。

听力材料:(请老师念材料三遍后,让学生答题。

)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傅辞行:“师傅,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

”“什么叫学够了

”师傅问。

“就是满了,装不下了。

”徒弟答。

“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

”徒弟照办。

“满了吗?”师傅问. “满了.”徒弟十分自信。

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渗入石中,沙一点没溢出来。

“满了吗

”师傅又问。

“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

师傅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石灰还是没有溢出来。

“满了吗

”师傅再问。

“满了。

”徒弟若有所悟。

师傅又倒一杯水,仍然滴水溢出。

“满了吗

”师傅笑问。

徒弟无言以对。

一、听力园地:(认真听老师读三遍短文,完成练习)( 4分)1、你能总结出短文的大致意思吗

------------------------------------------------------------------------------------------------------------------------------。

2、听了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一谈。

------------------------------------------------------------------------------------------------------------------------------。

3.如果让你给短文加个题目,你认为什么最合适

------------------------------------------------------------------------------------------。

二、按要求做题。

1、看拼音写汉字。

(7分)qǐ t lu yb ju ǒu dun sī lin( ) ( ) ( )2、根据语境写出正确的字词。

(3分)我漫步在jiǎo( )洁的月色下,为那yōu( )静的景色而m( )zu( ).我无限钟情于li( )以生存和思维的汉字,并zhn( )惊于它的活力和魅力。

三、知识大搜索。

(25分)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羡林主张苗苗做到————————、 ——————、————————。

2 写出含有比喻意义的成语,如:情深似海—————、——————、——————。

3、当我们在外地过春节时,常用( )代的诗人王维说的“———————,———————”来表达对诗人的怀念。

4、写出含有动物和数字的两类成语各两个:————— ——————、——————、——————。

5、圆明园于( )年( )月被( )毁灭,它是我国———————— 损失,也是——————的损失。

以前,那里有——————,也有—————————;有———————,还有————————。

6、《七律 长征》一诗中,“———————,———————”总写了长征的艰难。

“万水”在文中指——————,“千山”在文中指——————。

7、“万古长青”、“千山一碧”、“翠色欲流”这三个词都有表示绿的含义:其中“—————”指绿的动态美,“—————”指绿的时间久,“—————”指绿的范围广。

8、许多人用“———————,——————”的诗句来告诫我们年轻时不努力,老时将一事无成。

9、请写出含有英雄气概的成语:——————、—————、——————、——————。

10、每当我们报答母恩时,会很自然的吟诵起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其中两句名句是“——————、——————。

”11你所知道的三国故事有: 、 、 。

12、在学习“有趣的汉字”时,你们班进行了 、 、 等活动。

13、请写出含有英雄气概的词语 、 、 、 。

14、修辞手法我能辨。

(1)、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2)、我高兴的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 )(3)、噪音是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形人”。

( )(4)、主席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真的不在了吗

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吗

( )四、匹配题。

( 6分)1、人们往往赋予花木有某种象征: 竹子 雍容华贵 梅花 洁身自好 牡丹 谦虚有节 荷花 生命力强2、同学们,你们一定对四大名著非常熟悉吧,你能完成下面的连线吗

过五关,斩六将 孙悟空 《红楼梦》 刘姥姥进大观园 贾宝玉 《水浒传》 九九八十一难 宋江 《西游记》 逼上梁山 关羽 《三国演义》五、句子加工厂。

( 10分)1、合并句子。

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

我把这本书一连看了三遍。

——————————————————2、天上的星星真多。

(改写比喻句)——————————————3、今天一大早,你妈妈从菜市场买来蔬菜、黄瓜、西红柿、青椒等。

(改病句)————————————4、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使意思表达不同。

老师说我还得下功夫学语文。

5、缩句: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6、名句我会背:爱亲者——————,敬亲者—————。

五岭逶迤—————,乌蒙——————。

七、阅读。

(一)课内阅读。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气节的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的,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5分)低头折(zh sh)节 骨(gū gǔ )气 秉(bǐng bīng )性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5分)保管( ) 大都( )欺辱( )3、用“——”划出文中的排比句;用“------------- ”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1分)4、梅花与( )、( )被称谓“岁寒三友”。

你能写出描写梅花的诗句吗?(3分)----------------------------------------,------------------------------------------- 。

-------------------------------------------------,---------------------------------------。

------------------------------------------,-------------------------------------------------------------。

--------------------------------------,----------------------------------------------------------。

5、“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中的“他们”是指 ------------------- 。

你能写出几个我们中国这样的人吗

--------------------------------------------- (2分)6、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体会外祖父的话深刻含义并写出来。

--------------------------------------------------------------------------------------------------------------------------------------------------------------------------------------------------------------------------------------------------------------------------------------------------。

(2分)(二)、课外阅读热爱的力量 美国是一个酷爱篮球的国度。

这个国度有一个视篮球如生命的孩子。

就是他,后来让美国人一提起篮球就感到荣耀和自豪。

可就是这个孩子中学时中学时居然没被篮球队选上,甚至爱球如痴的他要求教练允许他跟随去看中学篮球联赛这样并不苛刻的要求,也被回绝了。

可他并没就此认命,他的生命中有个飞扬激越的篮球啊

那取代了他对整个生命的热爱。

穷途末路之时,他软磨硬泡使教练同意让他当了个别人不屑于故的上不了球场的“球员”-------转为球员捡球、搬运行李、整理球衣。

他便这样接近了他九死不悔的目标。

这以后他率领的芝加哥公牛队连续两年高居NBA(英文缩写:美篮球职业联赛)皇冠宝座,他个人享有“空中飞人”的美誉,并五次获得“最有价值的运动员”称号。

他便是饮誉世界篮坛的麦克尔乔丹。

能把篮球达成绝活的不止乔丹一个,但因热爱篮球去征服苦难的乔丹却不多。

纵使命运让我跌倒100词,但我也要从101次抗争中站起来——这便是热爱的力量。

1、 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词义(1分)(1)、美国是一个酷爱篮球的国度。

酷爱:---------------------------------------------。

(2)、他便这样接近了他九死不悔的目标。

九死不悔:---------------------------------------------------。

2、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1分) -------------------------------------------------------------------------------------------------------------------------------------------------。

3、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热爱篮球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 4、第三自然段的“球员”加引号表示 -------------- 的意思,说明乔丹 -------------------- 。

第四自然段中的“空中飞人”表示---------------------------------------------------------------------------------------------------。

(3分)5、(1)乔丹是( )国(   )队的篮球运动员。

(2)乔丹享有(      )的美誉,并五次荣获(      )的称号。

(2分)6、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2分)--------------------------------------------------------------------------------------------------------------------------------------------------------------------------------------------------------------------------------------------------------------------------------------------------------                                                                                             八、口语交际。

博博很喜欢看课外书,可爸爸却说:“你就不好好学习,看了闲书有啥用

”你能替波波说服爸爸吗

(3分)---------------------------------------------------------------------------------------------------------------------------------------------------------------------------------------------------------------------------------------------------------------------------------------------------------------------------------------------------------------------------------------------------------------------------------------------------------                                                                                                                                                                     九、作文。

(20分)题目:由……想到的要求:1、语句通顺,400字左右。

2、选材合理,能抒发出真情实感。

-------------------------------------------------------------------------------------------------------------------------------------------------------------------------------------------------------------------------------------------------------------------------------------------------------------------------------------------------------------------------------------------------------------------------------------------------------------------------------------------------------------------------------------------------------------------------------------------------------------------------------------------------------------------------------------------------------------------------------------------------------------------------------------------------------------------------------------------------------------------------------------------------------------------------------------------------------------------------------------------------------------------------------------------------------------------------------------------------------------------------------------------------------------------------------------------------------------------------------------------------------------------------------------------------------------------------------------------------------------------------------------------------------------------------------------------------------------------------------------------------------------------------------------------------------------------------------------------------------------------------------------------------------------------------------------------------------------------------------------------------------------------------------------------------------------------------------------------------------------------------------------------------------------------------------------------------------------------------------------------------------------------------------------------------------------------------------------------------------------------------------------------------------------------------------------------------------------------------------------------------------------------------------------------------------------------------------------------------------------------------------------------------------------------------------------------------------------------------------------------------------------------------------------------------------------------------------------------------------------------------------------------------------------------------------------------------------------------------------------------------------------------------------------------------------------------------------------------------------------------------------------------------------------------------------------------------------------------------------------------------------------------------------------------------------------------------------------------------------------------------------------------------------------------------------------------------------------------------------------------------------------------------------------------------------------------------------------------------------------------------------------------------------------------------------------------------------------------------------------------------------------------------------------------------------------------------------------------------------------------------------------------------------------------------------------------------------------------------------------------------------------------------------------------------------------------------------------------------------------------------------------------------------------------------------------------------------------------------------------------------------------------------------------------------------------------------------------------------------------------------------------------------------------------------------------------------------------------------------------------------------------------------------------------------------------------------------------------------------------------------------------------------------------------------------------------------------------------------------------------------------------------------------------------------------------------------------------------------------------------------------------------------------------------------------------------------------------------------------------------------------------------------------------------------------------------------------------------------------------------------------------------------------------------------------------------------------------------------------------------------------------------------------------------------------------------------------------------------------------------------------------------------------------------------------------------------------------------------------------------------------------------------------------------------------------------------------------------------------------------------------------------------------------------------------------------------------------------------------------------------------------------------------------------------------------------------------------------------------------------------------------------------------------------------------------------------------------------------------------------------------------------------------------------------------------------------------------------------------------------------------------------------------------------------------------------------------------------------------------------------------------------------------------------------------------------------------------------------------------------------------------------------------------------------------

2010—2011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卷子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陈子昂 唐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任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政策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本作的韵脚是:二十一马;可二十一马 \\\/ 十卦(半)二十二驾通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韵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今译) 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唯独我一人登台感怀,更觉得凄怆心酸,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赏析】\ \ 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燕台,亦即传说中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黄金台。

幽州,唐时幽州州治蓟,是古代燕国的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兴县。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

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

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悠悠: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怆(chuàng创)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一: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文二: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赏析一: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赏析二 : 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697)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刚一接战,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

为了挽救危局,陈子昂请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职处分,忠而见弃,悲愤填膺。

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大地苍茫,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沉雄悲壮的诗篇。

这首诗虽只寥寥四句,并且还是化用了《楚辞·远游》中的诗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但陈子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着身世的强烈感受,用朴实苍劲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

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难以忍受啊

黄周星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

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唐诗快》卷二) 赏析三: 凡读过这首诗的人都觉得它好,但好在哪里却难说清楚。

当我执笔写这篇文章之前,也曾踌躇了许久。

一般用来分析诗词的招数,如情景交融、比喻拟人之类,对这首诗全用不上。

它的语言是那么枯槁,它的构思是那么平直,它的表现手法又是那么简单。

感情喷涌着,使陈子昂顾不上雕琢和修饰,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却成为千古之绝唱。

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呢

还是从我读这首诗的感受说起吧。

欣赏以感受为基础,没有真切的感受就没有艺术的欣赏。

因此,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为艺术欣赏的一条途径。

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

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

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

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

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

这,就是陈子昂。

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是那么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陈子昂是在统一的唐帝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个知识分子,他胸怀大志,才情四溢,梦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二十四岁中进士,擢为麟台正字。

此后屡次上书指论时政,提出许多颇有见识的主张,但因“言多直切”而不见用,一度还因“逆党”牵连被捕入狱。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出讨,陈子昂以参谋随军出征。

第二年军次渔阳,前锋屡败,三军震慑。

陈子昂挺身而出,直言急谏,并请求率领万人为前驱,武攸宜不允。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复遭拒绝,并被降为军曹。

陈子昂报国无门,满腔悲愤,一天登上蓟丘(即幽州台)。

这附近有许多燕国的古迹,它们唤起诗人对燕国历史的回忆,特别是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他于是作了《蓟丘览古七首》。

接着又“泫然涕下”,唱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在这首歌里,诗人说:古代那些明君贤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的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当今这般碌碌之辈,如同尘芥一样,还值得一提吗)。

从战国以来,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

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却是太短暂了

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地离开人世。

想到这里,怎能不怆然涕下呢

诗人的孤独和悲怆,是那个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造成的。

他的这首浸透着泪水的诗就是对那黑暗社会的控诉。

然而,这首诗还有更普遍的意义和更大的启发性。

“古人”和“来者”,不一定只限于指燕昭王和乐毅那样的明君贤臣,也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前人”和“后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唱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登幽州台歌》在艺术上也并不是没有什么可讲的。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

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这首诗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我们如能反复涵泳、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陈子昂曾称赞他的朋友东方虬所写的《咏孤桐篇》,说它“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修竹篇序》)用这几句话评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正合适。

陈子昂和初唐四杰都不满意梁陈以来流行的宫体诗,都试图开创新的诗风。

四杰的方法是改造它,试着从宫体里蜕变出一种新的诗歌。

陈子昂则是根本抛弃了它,直接继承建安风骨的传统。

所以他写诗不肯堆积词藻,也不大讲究对偶和声律,而是追求一种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风格。

这首《登幽州台歌》就是体现了陈子昂诗歌主张的成功之作。

象这种诗在初唐是十分难得的,它代表着诗歌创作的新方向,标志着自梁陈以来宫体诗的统治已经结束,盛唐时代诗歌创作的高潮即将来临了。

文学史家之所以重视这首诗,原因就在这里。

幽州台就在今天的北京附近。

现在还有没有什么遗迹可以发掘呢

这有待考古学家回答。

如能在那确切的地址上,立一块刻有《登幽州台歌》的碑石,供“来者”凭吊,也许不是一件多余的事吧

我想。

作者介绍: 陈子昂 (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 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 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 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 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 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 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 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 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 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 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 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 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 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 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 郑使君书》)。

文学创作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 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

在《与 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中,他慨叹汉魏风骨,晋宋 莫传;批评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他 称美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 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 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这些言论,表明他要求诗歌 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比兴寄托,有 政治社会内容;同时要恢复建安、黄初时期的风骨,即 思想感情表现明朗,语言顿挫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 的风格,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诗风。

他的诗歌创作,即 是这种进步主张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存诗共 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 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 歌》。

《感遇》诗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内容颇为丰富,反 映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其中如苍 苍丁零塞、朝入云中郡篇,反映北方边塞战士和 人民的苦难。

丁亥岁云暮篇反映并批评武后准备开 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圣人不利己篇批评武后 崇拜佛教,大兴土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贵人 难得意、翡翠巢南海等篇,以较曲折的方式讽刺 武后滥施刑罚,使臣僚不得善终;逶迤势已久篇申 述骨鲠之臣没有出路;兰若生春夏篇慨叹自己的抱 负无法施展,都从不同角度对时政进行了批判。

还有部 分诗篇,感叹祸福无常,向往神仙和隐逸生活,表现了消 极遁世的苦闷情绪。

《感遇》诗有意识地学习阮籍《咏 怀诗》,在运用五言古体和质朴的语言,以较隐晦曲折 的方式表现时政的黑暗和诗人彷徨苦闷的心情方面,的 确逼近阮诗。

但其中少数篇章,注意反映边塞风光和下 层人民苦难,风格豪放明朗,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

《蓟丘览古》 7首和《登幽州台歌》都是陈子昂随 武攸宜北征契丹时所作。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参谋军事, 屡有建议,均不被采纳,失意无聊,因登蓟北楼(即幽 州台),作《蓟丘览古》诗7首赠其好友卢藏用,通过吟 咏蓟北一带古人古事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哀。

丘陵尽 乔木,昭王安在哉

(《燕昭王》)对礼贤下士的燕 昭王的怀念,实际上是慨叹自己当前的不遇知音。

同时 用歌行体写下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更 是俯仰古今,在广阔的背景中表达了他深沉的忧愤。

翁 方纲说: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 越石(刘琨)(《石洲诗话》),指出了这些篇章慷 慨悲歌的特色。

他还有一部分抒情短篇也写得颇好。

象五律《晚次 乐乡县》、《渡荆门望楚》、《春夜别友人》、《送魏 大从军》等,抒情写景,形象鲜明,音节浏亮,风格雄浑, 显示出近体诗趋向成熟时期的特色和他自己刚健有力的 诗风。

方回认为其五律可与同时的沈□期、宋之问、杜 审言诸人媲美,都是唐人律体之祖(《瀛奎律髓》)。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 绩。

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

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 伯玉文集序》)。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 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 冲淡之音。

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金 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 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都中 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

但他的 部分诗篇,还存在着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 点。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 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后 张九龄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都以他的《感遇》 诗为学习对象。

杜甫对他评价极高:公生扬马后,名 与日月悬。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陈 拾遗故宅》)杜甫不少关心国事民生的诗篇,可明显地看 出是受了他的影响。

白居易《与元九书》、元稹《叙诗 寄乐天书》:都谈到他们努力写作讽谕诗,是受到陈子 昂《感遇》诗的启发。

白居易还把陈子昂与杜甫相提并 论,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初授拾遗》) 陈子昂的散文也很著名,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者。

《新唐书·陈子昂传》说: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 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

他的散文,虽然还夹杂一部 分骈偶语句,但大体上质朴疏朗,接近先秦两汉的古文, 改变了唐代初期的文风。

唐代古文家对他的散文,常给 以很高的评价。

如萧颖士认为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 正(李华《萧颖士文集序》引);梁肃说陈子昂以 风雅革浮侈(《补阙李君前集序》);韩愈说国朝 盛文章(包括诗文),子昂始高蹈(《荐士》诗);柳 宗元也说著述、比兴二道,即文、诗二者,作者罕能兼 美,陈子昂则是称是选而不怍者(《杨评事文集后 序》)。

但其散文的成就,不及诗歌突出。

参考资料: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