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些大量描写战场厮杀、国仇家恨的古诗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戎机:指战争。
若飞:象飞一样。
○南朝梁·横吹曲辞《木兰诗》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旗彩:旗上的彩绘。
地暗:大地阴暗潮湿。
鼓声:战鼓之声。
○南朝陈·江总《雨雪曲》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 ○唐·胡皓《大漠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唐·王维《老将行》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麾huī下:部下。
偏裨pí:偏将和裨将。
○·王维《陇头吟》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髑髅:死人的头骨。
○唐·常建《塞下曲四首》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边烽;边界烽火,指边警。
○唐·盂浩然《送陈七赴西军》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行人:指出征将士。
刁斗:军用炊具。
公主琵琶: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弹奏琵琶曲调,乐调哀怨。
○唐·李颀《古从军行》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玉门被遮:《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军攻大宛不利,武帝命人阻断退入玉门关之路,下令军士死战。
逐:跟随。
轻车:武帝时有轻车将军。
○唐·李颀《古从军行》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羌笛:边疆地区常用的乐器。
出塞声:边疆的乐曲。
○唐·李颀《古意》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榆关:边塞。
单chán于:汉时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
○唐·王昌龄《从军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骝 马:骅骝,骏马。
○唐·王昌龄《出塞》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辕门:营门。
这两句写沙漠地区风扬尘土,天昏地暗,军队半卷持红旗,涌出军营。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金甲:磨透铁甲。
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罗布泊西。
这里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洮táo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在甘肃临洮县。
吐谷yù浑:鲜卑族中一支的首领,这里指敌酋。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唐·王昌龄《出塞》(又作李白诗,题为《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夜光杯:用玉制成的精美酒杯。
前两句说:正在见酒想喝之时,军中已奏起琵琶安排宴饮。
后两句表现了战士们悲壮的心情,一说表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放气概。
○唐·王翰《凉州词》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洗兵:洗刷兵器。
条支:古西域国名,即唐时的大食。
两句极写出兵广远。
○唐·李白《战城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唐·李白《蜀道难》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驿yì使:送信的人。
发:出发。
絮:整理缝制。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有限:有限度。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制:制止。
侵陵:侵扰,侵略。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唐·杜甫《后出塞五首》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平沙:平坦的沙地。
万幕:成千上万的帐幕。
部伍:各部队伍。
见招:被招集。
○唐·杜甫《后出塞五首》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寂寥:寂静无声。
○唐·杜甫《后出塞五首》悲笳敷声动,壮士惨不骄 悲笳:悲切的号角声。
两句说号角声音悲切,战士心情沉重。
○唐·杜甫《后出塞五首》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群胡:指安史叛军。
○唐·杜甫《悲陈陶》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是士兵伤别、怀念故乡的曲调。
万国,即万方。
草木风: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意。
○唐·杜甫《洗兵马》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故国:故乡。
鼓鼙pí:战鼓,借指战争。
○唐·杜甫《出郭》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斗:战斗。
儒:读书人。
打仗时须用长枪利剑,不能用笔,故曰“耻为儒”。
○唐·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寄高三十五记》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唐·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寄高三十五书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辚lín辚:兵车隆隆声。
萧萧,战马嘶鸣声。
行人:出发的士兵。
○唐·杜甫《兵车行》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军声,军队作战喊杀声。
○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战格:作战时防御用的障碍物。
逾:越。
○唐·杜甫《潼关吏》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 捷:胜利。
不云输:不报告败绩。
○唐·杜甫《遣怀》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 汗马:马因奋战而出汗。
疲卒:士兵因苦战而疲劳。
○唐·刘湾《出塞曲》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辕门:军营门。
风掣chè:风吹动如牵引。
翻:飘动。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伐鼓:击鼓。
阴山:泛指边地的山。
这两句形容军威声势雄壮,地动山摇。
○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唐·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风头如刀面如割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
”万鼓哇殷地,千旗火生风 殷地:使大地震动。
两句写军威雄壮,万鼓齐鸣,如雷声震动大地,千旗飘扬似风扬火势。
○唐·高适《塞下曲》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来解围 恩遇:朝廷特别优惠的待遇。
恒:常。
○唐·高适《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死节:节,节操;为保卫祖同而死。
岂顾勋:哪里是为了功名。
○唐·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后句写将军远离前线寻欢作乐。
○唐·高适《燕歌行》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两句写行军队伍中传出嘹亮的笛声,一行红旗在天山白雪映照之中直上山颠。
○唐·陈羽《从军行》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金河:即黑河,唐时设金河县,故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五关:即甘肃玉门关。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这两句说每年不是守金河就是守玉关,天天只有马鞭和战刀伴随自己。
○唐·柳中庸《征人怨》更催飞将追骄虏,奠遣沙场匹马还 莫遣句:不要让敌人有一个逃回。
○唐·严武《军城早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单chán于:汉时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扬新令:发布新命令。
○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就尽:将近覆灭。
卒:兵卒。
日滋:日渐增多。
师:军队。
○唐·韩愈《张中传后叙》 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庸·刘商《行营即事》:“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
~。
” 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唐·令狐楚《塞下曲二首》 以兵为仁义,仁义生刀头。
刀头仁义腥,君子不可求 兵:刀兵,指战争。
○唐·孟郊《寒溪》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刀名,此指军刀。
关山五十州州:指当时唐王朝不能控制的地方。
○唐·李贺《南园十三首》:“~。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甲光句:铠甲在阳光照耀下闪光。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烽烟静:指战争结束。
不遣:不使。
○庸·高骈《南征叙怀》 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鸢yuān:一种猛禽,俗称老鹰。
两句说战鼓刚起,战斗还没开始,乌鸦和老鹰就凭经验知道将有许多尸体供它们啄食了。
暗示战争的频繁和残酷。
○唐·于洲洲《塞下曲》 朔风吹雷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朔风:北风。
刀瘢bān:刀上留下的累累瘢痕。
饮马长城窟:古乐府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此句由此化来。
○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同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解甲:卸去盔甲,即投降。
○五代后蜀·花蕊夫人《述国亡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yān然:山名。
勒:刻石。
燕然未勒:谓没有破敌立功。
《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迫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宋·范仲淹《渔家傲》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即羌笛。
悠悠:悠扬。
○宋·范仲淹《渔家傲》 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银山动地来 银山:形容众多土兵铠甲闪闪发光。
○宋·陆游《出塞曲》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宋·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狂胡:指金兵。
草:起草。
○宋·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 河汉:银河。
尘:战争烟尘。
○宋·陆游《夏夜大醉,醒后有感》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明·戚继光《马上作》 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 ○《三国演义》第八回 毋为戎首,不亦善乎 毋:不。
戎首:指发动战争的祸首。
○《礼记·檀弓》洗兵海岛,刷马江洲 洗兵:洗刷兵器。
刷马,刷净马身。
两句意谓洗净兵器和战马,停止战争。
○晋·左思《魏都赋》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天河:银河。
洗甲兵:洗刷兵器。
两句说怎么能够挽银河之水,洗净兵器而停止战争。
○唐·杜甫《洗兵马》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兵气:战争景象。
销:化。
○庸·常建《塞下曲四首》 销兵铸农器,今古岁方宁 兵:兵器。
○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甲:盔甲。
○唐·杜甫《蚕谷行》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1161午,金主完颜亮挥兵南侵,直至长江北岸。
废池乔木:荒废的城池和占老的大树。
言兵:谈论战事。
○宋·姜夔《扬州慢》
求写女子的国仇家恨的诗词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城头更换大王旗,妾在深宫怎得知。
十万雄丁竞解甲,宁无一人事男儿。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戎机:指战争。
若飞:象飞一样。
○南朝梁·横吹曲辞《木兰诗》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旗彩:旗上的彩绘。
地暗:大地阴暗潮湿。
鼓声:战鼓之声。
○南朝陈·江总《雨雪曲》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 ○唐·胡皓《大漠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唐·王维《老将行》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麾huī下:部下。
偏裨pí:偏将和裨将。
○·王维《陇头吟》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髑髅:死人的头骨。
○唐·常建《塞下曲四首》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边烽;边界烽火,指边警。
○唐·盂浩然《送陈七赴西军》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行人:指出征将士。
刁斗:军用炊具。
公主琵琶: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弹奏琵琶曲调,乐调哀怨。
○唐·李颀《古从军行》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玉门被遮:《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军攻大宛不利,武帝命人阻断退入玉门关之路,下令军士死战。
逐:跟随。
轻车:武帝时有轻车将军。
○唐·李颀《古从军行》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羌笛:边疆地区常用的乐器。
出塞声:边疆的乐曲。
○唐·李颀《古意》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榆关:边塞。
单chán于:汉时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
○唐·王昌龄《从军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骝 马:骅骝,骏马。
○唐·王昌龄《出塞》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辕门:营门。
这两句写沙漠地区风扬尘土,天昏地暗,军队半卷持红旗,涌出军营。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金甲:磨透铁甲。
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罗布泊西。
这里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洮táo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在甘肃临洮县。
吐谷yù浑:鲜卑族中一支的首领,这里指敌酋。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唐·王昌龄《出塞》(又作李白诗,题为《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夜光杯:用玉制成的精美酒杯。
前两句说:正在见酒想喝之时,军中已奏起琵琶安排宴饮。
后两句表现了战士们悲壮的心情,一说表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放气概。
○唐·王翰《凉州词》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洗兵:洗刷兵器。
条支:古西域国名,即唐时的大食。
两句极写出兵广远。
○唐·李白《战城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唐·李白《蜀道难》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驿yì使:送信的人。
发:出发。
絮:整理缝制。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有限:有限度。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制:制止。
侵陵:侵扰,侵略。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唐·杜甫《后出塞五首》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平沙:平坦的沙地。
万幕:成千上万的帐幕。
部伍:各部队伍。
见招:被招集。
○唐·杜甫《后出塞五首》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寂寥:寂静无声。
○唐·杜甫《后出塞五首》悲笳敷声动,壮士惨不骄 悲笳:悲切的号角声。
两句说号角声音悲切,战士心情沉重。
○唐·杜甫《后出塞五首》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群胡:指安史叛军。
○唐·杜甫《悲陈陶》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是士兵伤别、怀念故乡的曲调。
万国,即万方。
草木风: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意。
○唐·杜甫《洗兵马》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故国:故乡。
鼓鼙pí:战鼓,借指战争。
○唐·杜甫《出郭》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斗:战斗。
儒:读书人。
打仗时须用长枪利剑,不能用笔,故曰“耻为儒”。
○唐·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寄高三十五记》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唐·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寄高三十五书记》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辚lín辚:兵车隆隆声。
萧萧,战马嘶鸣声。
行人:出发的士兵。
○唐·杜甫《兵车行》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军声,军队作战喊杀声。
○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战格:作战时防御用的障碍物。
逾:越。
○唐·杜甫《潼关吏》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 捷:胜利。
不云输:不报告败绩。
○唐·杜甫《遣怀》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 汗马:马因奋战而出汗。
疲卒:士兵因苦战而疲劳。
○唐·刘湾《出塞曲》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辕门:军营门。
风掣chè:风吹动如牵引。
翻:飘动。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伐鼓:击鼓。
阴山:泛指边地的山。
这两句形容军威声势雄壮,地动山摇。
○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唐·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风头如刀面如割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
”万鼓哇殷地,千旗火生风 殷地:使大地震动。
两句写军威雄壮,万鼓齐鸣,如雷声震动大地,千旗飘扬似风扬火势。
○唐·高适《塞下曲》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来解围 恩遇:朝廷特别优惠的待遇。
恒:常。
○唐·高适《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死节:节,节操;为保卫祖同而死。
岂顾勋:哪里是为了功名。
○唐·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后句写将军远离前线寻欢作乐。
○唐·高适《燕歌行》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两句写行军队伍中传出嘹亮的笛声,一行红旗在天山白雪映照之中直上山颠。
○唐·陈羽《从军行》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金河:即黑河,唐时设金河县,故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五关:即甘肃玉门关。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这两句说每年不是守金河就是守玉关,天天只有马鞭和战刀伴随自己。
○唐·柳中庸《征人怨》更催飞将追骄虏,奠遣沙场匹马还 莫遣句:不要让敌人有一个逃回。
○唐·严武《军城早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单chán于:汉时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扬新令:发布新命令。
○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就尽:将近覆灭。
卒:兵卒。
日滋:日渐增多。
师:军队。
○唐·韩愈《张中传后叙》 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庸·刘商《行营即事》:“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
~。
” 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唐·令狐楚《塞下曲二首》 以兵为仁义,仁义生刀头。
刀头仁义腥,君子不可求 兵:刀兵,指战争。
○唐·孟郊《寒溪》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刀名,此指军刀。
关山五十州州:指当时唐王朝不能控制的地方。
○唐·李贺《南园十三首》:“~。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甲光句:铠甲在阳光照耀下闪光。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烽烟静:指战争结束。
不遣:不使。
○庸·高骈《南征叙怀》 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鸢yuān:一种猛禽,俗称老鹰。
两句说战鼓刚起,战斗还没开始,乌鸦和老鹰就凭经验知道将有许多尸体供它们啄食了。
暗示战争的频繁和残酷。
○唐·于洲洲《塞下曲》 朔风吹雷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朔风:北风。
刀瘢bān:刀上留下的累累瘢痕。
饮马长城窟:古乐府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此句由此化来。
○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同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解甲:卸去盔甲,即投降。
○五代后蜀·花蕊夫人《述国亡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yān然:山名。
勒:刻石。
燕然未勒:谓没有破敌立功。
《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迫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宋·范仲淹《渔家傲》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即羌笛。
悠悠:悠扬。
○宋·范仲淹《渔家傲》 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银山动地来 银山:形容众多土兵铠甲闪闪发光。
○宋·陆游《出塞曲》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宋·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狂胡:指金兵。
草:起草。
○宋·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 河汉:银河。
尘:战争烟尘。
○宋·陆游《夏夜大醉,醒后有感》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明·戚继光《马上作》 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 ○《三国演义》第八回 毋为戎首,不亦善乎 毋:不。
戎首:指发动战争的祸首。
○《礼记·檀弓》洗兵海岛,刷马江洲 洗兵:洗刷兵器。
刷马,刷净马身。
两句意谓洗净兵器和战马,停止战争。
○晋·左思《魏都赋》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天河:银河。
洗甲兵:洗刷兵器。
两句说怎么能够挽银河之水,洗净兵器而停止战争。
○唐·杜甫《洗兵马》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兵气:战争景象。
销:化。
○庸·常建《塞下曲四首》 销兵铸农器,今古岁方宁 兵:兵器。
○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甲:盔甲。
○唐·杜甫《蚕谷行》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1161午,金主完颜亮挥兵南侵,直至长江北岸。
废池乔木:荒废的城池和占老的大树。
言兵:谈论战事。
○宋·姜夔《扬州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因国仇家恨而潸然泪下的句子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跪求关于国仇家恨,怀才不遇,思乡怀亲,伤春感时,离愁别绪,吊古怀亲的关于愁的诗句,各两句
您好:提供一点,请参考第一 1.位卑未敢国。
陆 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6.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7.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8.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9.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10.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第二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
(清•陈璧) 释:一片赤胆忠心为了报效国家,能留下爱国报国的业绩名声胜过被封什么官爵。
Í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明•海瑞) 释:大丈夫所应有的志向是经理好国家,能够使天下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Í 愿得此躯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 释:愿把自己的身体长期报效祖国,何必非活着回玉门关内来。
Í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三国•曹植) 释:闲居着不是我的心志,我愿心甘情愿地去解除国家的困难。
Í 名编壮士藉,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 释:名字编入了登记壮士的名册,就不能心中想着个人的私事。
献身于国家为国排忧解难,把死看为象归来一样。
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宋•欧阳修) 释:被封赠高官并不是我的意思,我只愿意使天下太平。
Í 一官试易了,报国何时毕?(宋•欧阳修) 释:一任官职很容易过去,但报效祖国永远不能完毕。
Í 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明•于谦) 释:离开家乡去为国尽力是寻常的事情,惭愧的是为国没立下什么功劳。
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释: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哪能因为有祸就逃避、有福就去迎受呢。
Í 金甄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谨) 释:祖国被帝国主义侵占了台湾、辽东半岛,这总要收回来,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去牺牲,又岂敢爱惜自己的生命。
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释:国的兴盛与衰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Í 已拼薄命付危疆,死生关头岂待商。
(明•瞿式耜) 释:自请留守桂林时已决心牺牲,在以身殉国这样的重大关节上是毫无犹豫,不用商量的。
Í 未收皇家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唐•令狐楚) 释:没有收复被吐番占领的黄河和湟水等地,不打算考虑回故乡。
Í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宋•谢枋得) 释:因为民族的大义高于一切,为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忠君爱国的礼节重于其他,才知道自己为国牺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Í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岳飞) 释:为了收复被侵占的国土,要决心饿了食侵略者的肉,渴了喝侵略者的血。
待我们从头把国土收复回来,再去朝见皇上。
Í 却思猛士卫神宇,安得长年在乡土。
(元•萨都刺) 释:想到祖国的疆土需要猛士来保卫,我哪能长年呆在自己的家乡呢? Í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唐•韩愈) 释:本想为国家清除有弊病的事情,怎么肯因为年老体衰而顾惜自己的晚年呢? Í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明•张家玉) 释:大丈夫为国战死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这是英雄事,纵然就是死了也能使史册上留下好名声。
Í 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
(管仲) 释:不为了自己所爱的亲人而危害国家,所以说国家比亲人还要亲近。
Í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戎轮台。
(宋•陆游) 释:僵卧在孤村自己并不觉得悲伤,还想着为国家去保卫边地要塞。
Í 中华,中华,我所至爱,为国捐驱,死而不愧。
(清.徐骧) 释:中华呀中华,我是最热爱的,为了国家牺牲自己,死了也是值得的。
Í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明•戚继光) 释:孤立无援地在海上战斗了十年,多么希望朝庭的支持。
自己和将士们保卫祖国的一片心血,象洒向千峰的浓霜一般,把峰上的秋叶都染红了。
Í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明•杨继盛) 释:自己虽然死了,但浩气仍留在天地之间,赤胆忠心可照千古;活着时没能为国尽力,留下忠心也要报效国家。
Í 九州难画华夷限,万死思回天地心。
(清•丘逢甲) 释:帝国主义不断侵占我国土,很难划分华夷的界限;自己为了拯救祖国的危亡,准备万死不辞。
Í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南朝 .鲍照) 释:有危机的时候可以看出大臣们的气节,世乱的时候可以看出谁是忠良。
(你看)前方的将士为了报效国家,不怕为国牺牲。
Í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唐•陈子昂) 释:感到边关多事之时自己思念要报效祖国,拔出宝剑离开乡里去从军保国。
Í 一饭感恩无地报,此心许国已天知。
(宋•李伸之) 释:你请我吃饭喝酒示恩都没有用,因为我以身许国之心苍天已经早就知道了。
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 释:只要能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名垂于世,头生白发又有何妨。
Í 愿播热血高万丈,雨飞不住注神州。
(近代•宁调元) 释:自己愿以冲天的热血,来实现建立新的共和国的志向。
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宋•陆游) 释:死了后一切事都成了空的,但我悲伤的是没见到祖国统一。
等到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别忘了在祭奠时告诉我。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清•黄宗羲) 释:天下的太平或者混乱,不在于一家的兴盛或衰亡,而是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忧愁或欢乐。
Í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宋•胡宏)
带忠字的成语 谚语 歇后语 格言 或是诗句
成语 解释 尽忠报国 为国家竭尽忠贞,不惜牺牲一切报效国家 精忠报国 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赤胆忠心 赤:比喻真纯。
形容十分忠诚。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忠心耿耿 耿耿:忠诚的样子。
形容非常忠诚。
忠孝节义 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忠肝义胆 忠心耿耿,仗义行事。
忠心赤胆 形容十分忠诚。
忠贞不渝 贞:意志或操守坚定不移;渝:改变,违背。
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忠言逆耳 逆耳:不顺耳。
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公忠体国 谓尽忠为国。
竭智尽忠 竭:尽。
用尽智力,竭尽忠诚。
尽忠竭力 竭:尽。
用尽气力,竭尽忠诚。
求忠出孝 谓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 矢忠不二 立誓忠心到底决不改变。
效死输忠 指竭尽忠诚。
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
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宅心忠厚 宅心:居心。
忠心而纯厚。
亦作“宅心仁厚”。
忠不避危 忠:忠于。
避:回避。
忠于职守,不回避危险, 忠贯白日 贯:贯通。
忠诚之心可以贯通白日。
形容忠诚无比。
亦作“忠心贯日”。
忠驱义感 谓为忠心所驱使,为正义所感召。
忠孝两全 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
亦作“忠孝双全”。
竭忠尽智 〖解释〗毫无保留地献出一片忠诚和所有才智。
移孝为忠 〖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同“移孝为忠”。
义胆忠肝 〖解释〗指为人正直忠贞。
忠贯日月 〖解释〗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
形容忠诚至极。
忠心贯日 〖解释〗贯:贯通。
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
形容忠诚至极。
同“忠贯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