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一些词语的来历
急急急急!
“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这条成语中提到的泰山,并不是指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据传说,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曾经招收一批徒弟。
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
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稂不莠,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突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顾客争相抢购。
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订听。
人们告诉他,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作。
鲁班大吃一惊,想起当初错辞泰山,感到后悔莫及,长叹一声:“唉!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这眼睛留着还有什么用呢?”说完,当即把一只左眼挖掉了……从此,鲁班就使用一只眼干活了,再也不嫉妒保守了,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代。
后来的木匠为纪念他,在检查木条直、曲的时候,,总是把一只眼闭起来,只用一只眼看,听说也是为了这个道理。
“杏林”的由来据传,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
他晚年居住庐山脚下,为贫民百姓治病不收诊费,也不取药钱。
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到其房后山坡上栽种杏树,以遗惠后人。
他规定,重病治愈后植三五株,小病治愈后植一株,名为“康乐杏”,不到几年工夫,“康乐杏”遍布岭前岭后,郁郁葱葱。
据说现在庐山的杏树,就是当年董奉的遗惠。
如今我们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医家,谓之“誉满杏林”或“杏林高手”,均语出此典。
“和尚”一词的由来人们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此名如何得来?原来,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归咎于各种欲望。
因此,为了摆脱痛苦,必须寡欲,必须进行修行,忍受人间的一切痛苦。
因而,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
“和”即忍耐、服从。
“和”这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须遵守的,以“和”为“尚”,即是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的缘由。
“座右铭”的由来东汉书法家崔援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
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
回到故乡。
崔援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
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青春”小考“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
它始于汉代,为文史学家刘向首先使用。
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意即春季降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
此后七百多年间,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词都是这个词意。
如杜甫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新的含义,泛指人的青年时期。
他写了《洛阳女儿行》一诗,其中有两句:“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于是,“青春”一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意,成为青年的代称了。
黎民与百姓渊源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时代,部落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
在黄河流域当时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它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和夷族为辅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一百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
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
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溯源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
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
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
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得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
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
”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
“新闻”一词的由来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一词最早源于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大约起始于唐朝,它纯属官方报纸,主要登载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的奏章和官吏任免消息之类的政治文件。
邸报表发的内容要经过严格审查,这就延误了传递的时间,读起来也枯燥无味,不能满足一些官僚和地主阶级知识分了想更多地知道宫廷内幕消息和政治动态的要求。
于是,小报便应运而生。
北宋末年,一些中下级政府官员和书铺主人秘密合作,将未经官方审查的、邸报尚未发表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私白“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
当时人们私下把这种小报叫作“新闻”。
从此,“新闻”这个名词就与报纸联系起来了。
“消息”的由来最早出现“消息”一词是《易经》:“日中则厌,月盈则食,大地盈虚,与时消息”。
这就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有的丰盈,有的虚明,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
从此,我们的古人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他们的发生、发展和死亡,把它们的荣枯、聚散、浮沉、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来历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三宝殿”在佛教寺庙中,被称为“寺中之寺”。
只有较大规模的寺庙才有。
像栖霞古寺、普陀寺、少林寺都有藏经楼,里面存放着佛学书籍和释迦牟尼佛像。
每天僧侣除在大雄宝殿诵经拜佛外,还要到“寺中寺”中朝拜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像,故藏经楼又被叫为“三宝殿”。
所谓“三宝殿”,就是经书、佛像和僧侣的总称。
后来,人们使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到你家来”的俗话,比喻凡是到“三宝殿”的都是有事者,无事者是不会登“三宝殿”的。
八仙的来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在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中,各人有各人的本领。
据民间传说,八仙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
关于他们的“出身”,都可演出一段故事来。
说来真有意思,他们原既不是神,也不是仙,而是八个颇享盛名的民间艺人。
怀抱渔鼓的汉钟离,是演唱道情的鼻祖;手执简板的张果老,也是个有名的说唱家;韩湘子擅长吹箫;而何仙姑、蓝采和则是先后从宫廷逃出的两名歌伎优伶;吕洞宾是个善于编写唱词的艺术家;一瘸一破的铁拐李,却另有来历,他年幼时是一位宰相家的书童,由于年少好学,膘学诗书,竞被打断一条腿后赶出相府,成为游方艺人;其貌不扬的曹国舅,据说先是个连年不第的秀才,后沦落民间为专替人家婚丧喜庆喊礼的礼生。
就这样,每人都有一段辛酸史。
他们自愿结合,游方献艺,由于技艺高超,遂被誉为“八仙”。
此后,他们被神化,而成“仙人”。
“意见箱”、“检举箱”的由来“意见箱”、 “检举箱”古已有之,并非现代所有。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曾经叫工匠铸铜为“匦”。
这是个很特别的“箱子”,四面开口分类,东面的叫“延恩”,专为投诗词文章,自荐求仕的人开的;南面的叫“招谏”,专为评议负荆请罪战国时期,廉颇将军与蔺相如宰相不和,蔺处处忍让廉,后来廉颇知错,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去相府请求蔺相如原谅,二人和好。
后人把这个典故成为“负荆请罪”。
姓顾的名人
顾 雍:(生卒年待考),吴郡吴县人(今江苏苏州)。
著名三国时期东吴大臣。
出身为江南士族,累官至丞相,在吴国执政达十九年,知人善任,吏民归服。
顾 况:(生卒年待考),字逋翁,苏州人,著名唐朝诗人。
至德二年进士。
德宗时官秘书郎,他善画山水,其诗同情人民,针砭时弊,。
李泌做宰相时,他迁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鸥咏》一诗嘲诮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
顾况与元结同时而略晚。
他也是一个关心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
作诗能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悲歌序》)。
他根据《诗经》的讽谕精神写了《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都是讽刺劝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的,如《囝》。
顾 安:(生卒年待考),昆山人(今江苏苏州昆山),著名元朝画家。
曾官至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
擅墨竹,运笔遒劲,用墨润泽,自成一家。
顾 璘:(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文学家。
官至刑部尚书。
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
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
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
顾野王:(生卒年待考),字希冯,吴县人,著名南朝梁陈之际训诂学家、史学家。
出身世家,幼好学,聪颖超群博览群书,遍观经史,又精记默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
梁武帝时,任太学博士等职,入陈,任国史博士,掌国史,主修梁史,后迁至黄门侍郎。
他工诗文,善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
著有《玉篇》,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收字比《说文解字》多出六千个,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为后代楷书字典品编写奠定了基础。
另著有《玉篇》三十卷。
另有《舆地志》、《通史要略》等,均佚。
顾恺之:(生卒年待考),晋陵无锡人(今江苏无锡),著名东晋画家。
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
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
画人注重点睛。
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
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
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名世:(生卒年待考),明朝松江人(今上海)。
著名明朝画家。
明嘉靖卅八年的进士,官拜尚宝丞,告老还乡,宦囊甚丰,盾万竹山居东面的空地尚多,于是拓宽来开辟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来就是池,有掘出来的一块石碑为证。
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赵子昂的手笔。
因此,顾名世将万竹山居改名“露香园”;那座池塘当然一个其旧,依然叫做“露香池”。
顾名世的姬妾很多,其中有一个姓缪,她在京城的时候,学会了刺绣,而且是宫中传出来的诀窍;缪姨娘在这方面有天才,更加改良,益见精妙。
五色丝线擘,细针密缕,颜色由浅入深,浑然一体,配色之美,更不在话下。
最见特色的是,顾绣以针代笔,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当时称为“画绣”。
缪姨娘曾经仿绣赵子昂的“八骏图”,董其昌认为即使是赵子昂本人用笔,亦未见得能胜过她,又绣过一幅“停针图”,真是穷态极妍,而且无法分辨是画、是绣;后来由扬州的一位盐商,拿一个汉玉连环,及南唐名家周癙作画的一幅美人图交换了去。
顾宪成:(生卒年待考),江苏无锡人,著名东林先生。
明朝时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
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
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个集团,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就是历史上的东林党。
顾贞观:(公元1637~1714年),号梁汾,江苏无锡人。
著名清朝词人。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举人,为内阁中书。
喜填词,与纳兰性德交情甚笃。
词善抒情,真挚委婉,有与陈维崧、朱彝尊“称词家三绝”之誉。
著有《弹指词》。
顾炎武:清朝大思想家、学者。
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
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顾祖禹:(公元1631~1692年),字景范,号宛溪,江苏无锡人。
著名明朝历史地理学家。
他研究历史地理学,源自庭训启蒙。
当时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侧重实地考察,二是侧重文献钩稽。
顾祖禹是从文献排比入手,辅以实地见闻而成书。
《读史方舆纪要》自顺治十六年始撰,著者数十年如一日,为《读史方舆纪要》耗尽毕生心血,直到逝世前夕始告完成,实现了顾祖禹“远追《禹贡》、《职方》之纪,近考《春秋》历代之文,旁及稗官野乘之说,参订百家之志”宗旨。
《读史方舆纪要》全书1三十卷,附《舆图要览》四卷。
前九卷总论历代州域形势。
以朝代为经,地理为纬,疆域分合,建制沿革,厘然在目。
中1十四卷依明朝政区划分,述南北直隶及十三司地理。
各省卷首冠以总叙,综论其历史地位。
然后以地理为经,朝代为纬。
叙述各府、州、县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等。
于郡县变迁、山川险要、战守攻取,尤为用力,载之最详。
后七卷专言山川原委、天文分野。
各卷所记,纲如经,目如传,先以正文为纲要,再详为细目以作注释,自书自注,其注文十数借于正文。
全书眉目清晰,体裁新颖。
《读史方舆纪要》的史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其体裁上的创新,而且还在于作者把地理环境与历史事变相结合,使全书始终贯穿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读史方舆纪要》正是以其治史以经世的思想,使之掩历代同类著述而上,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一个辉煌总结。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著名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顾炎武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
顾炎武早年曾参加抗清活动。
后致力著述,探究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
哲学上赞成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理、性、命”。
在清初学术发展过程中,是一代风气的开启者,如果说黄宗羲的杰出之处,集中地表现为新思想的呐喊。
顾炎武的历史贡献,则主要在于务实学风的积极倡导。
顾炎武的实学思想,是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
他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从抨击王阳明心学入手。
顾氏把晚明心学的泛滥比之于魏晋玄学清谈,认为二者其“罪深于桀纣”,同样是导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根源。
既而又对理学家“性与天道”的论究提出否定式的异议。
他说:“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把“性与天道”的论究直斥为禅学。
就方法论而言,宋明理学以讲求义理为特征,顾炎武的为学路数则反对载之空言而不能见诸行事的空虚之学,他重资料、重实证。
资料的收集是作为著述工作不可或缺的第一步,顾炎武对之极为重视。
在他一生的著述活动中,“著书不如抄书”的祖训始终是他的座右铭。
他早年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就是“有得即录”,抄撮而成。
而晚年的《日知录》也是“采山之铜”而成。
顾炎武为学以“明道救世”为宗旨。
他所谓的圣人之道就是“博学于文”与“行己有耻”的合而为一。
以这一学风去讲求的实学,其落脚点就是要经世致用,也就是他所说的“救世”。
顾炎武一生拳拳于《日知录》的写作,只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他研治古音学是因为它是“一道德而同俗者又不敢略”的大事;治经史之学则旨在“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涉足金石考古和舆地诗文等学,也都是为了对国家民族能有所作为。
他的“明道救世”的实学思想为后世示范了一种严谨健实的新学风,开拓了广阔的学术门径。
而他重资料、重实证的治学风格,尔后遂演成清乾隆、嘉庆年间汉学的基本方法。
顾炎武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
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
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有承前启后之功。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朝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
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
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顾光旭:(公元1731~1797年),字华阳,号晴沙,又号响泉,江苏无锡人。
著名清朝官吏、学者。
官甘肃省甘凉道。
工书、善诗文。
著有《凉溪诗钞》、《响泉集》等。
顾正红:(生卒年待考),江苏滨海人。
著名工运领袖。
1925年他带领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代表进厂交涉,被日本资本家枪杀,成为“五卅运动”导火索。
顾维钧:(生卒年待考),上海嘉定人,著名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家。
历任欧美各国公使。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据理力争,使日方归还中国山东半岛主权。
后历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和代国务总理。
1932年以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及驻国联和联合国代表。
1956年转海牙国际法庭任职。
在他侨居美国期间,他仍怀念嘉定。
据称他遇到凡是人过上海的人,都要问及嘉定。
有次当姨甥谈及嘉定时,他精神振奋地绘了一张嘉定地图,图中有嘉定有名的古塔和孔庙,然后又绘了一条东西大街,在街西端写“西门”就说他家在西门。
顾维钧绘画,落款常写“亭林顾氏”,他是念念不忘故乡的情结。
顾 鸿:(公元1915~今),安徽庐江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游击师特务队队长。
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民运股股长、五团特务大队大队长、江北游击纵队营长、营政治委员,第七师五十六团副团长,巢湖独立团团长,第五十七团团长、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七纵六十二团政治委员,第六十一团政治委员,第四纵三十三团政治委员、团长,先遣纵队第九支队副司令员,皖北军区警备二旅副旅长,第十五旅副旅长。
参加了著名的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副师长、代师长,第十六步兵学校校长,工程兵学校副校长。
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
后任工程兵学校校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少将军衔。
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顾品珍:(公元1883~1922年),字筱斋,昆明医家之子。
云南昆明人。
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1921年,出任滇军总司令,驱逐唐继尧。
后被孙中山任命为云南北伐军总司令,次年被杀。
顾品珍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考赴东京振武学校,入同盟会;复转至陆军士官学校。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李根源、唐继尧、罗佩金、李鸿祥、叶荃、黄毓成、张开儒等,俱同学焉。
回滇为陆军讲武堂军事教官兼骑兵监督。
清宣统三年辛亥重九,顾品珍左手负伤,犹积极指挥,义军之猛将也。
乃任都督府辎重弹药部部长。
复援入四川,任谢汝翼部第一梯团副梯团长。
未几回滇,历任滇军第一师、第六师中将师长、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校长等职。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末,于五华山光复楼歃血复国,为三十九杰之一。
次年元旦,为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梯团长,率禄国藩之第五支队、朱德之第六支队入川,屡克。
2月,与北洋军阀战于纳溪。
2月20晚,顾品珍率部夜袭得手,敌死伤五百余。
2月28日,蔡锷命两翼包抄,正面突破,遂逼退吴佩孚、张敬尧军。
两军俱疲,各为退守。
3月17日反攻,顾品珍为中路,主牵制;赵又新、刘存厚为两翼,主进攻,终破北洋军。
护国事讫,顾品珍驻节资中,以剿匪、安民、择吏、练兵、节用为己任,有扰民者必严惩之,常云:“我不忍刻民以厚兵,又怎能刻兵以厚己。
”川人为之铸铜像。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唐继尧以顾品珍为靖国军参谋长兼第一军总司令,11月,顾品珍与黔军王文华部合攻重庆,克之。
次年1月从靖国军取成都。
遂为叙沪镇守使。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川滇战起,驻川滇军第二军军长赵又新战死。
顾品珍本不喜滇军扰川,兼故交李根源陈请,遂率部反攻昆明,任滇军总司令。
4月,更兼云南省长。
唐继尧流亡广州。
顾品珍方主滇政,求教于故交丁石生,石生云:诸葛武侯治蜀,开诚布公为先,此乃政治原则。
云南自护国讨袁以来,连年用兵,元气大伤,蓂赓因情势所迫,无计收缩军队。
滇军既不能逐鹿中原,势必有阋墙之争,于是民不聊生,饿莩载道。
今日若整顿内政,增益生产,藏富于民,休养生息,就是百世功业。
若唐继尧仍欲回滇,亦不必与其相争,所谓争一日功不如争万世功,争一日名不如争万世名。
开诚布公,休养生息,八字而已。
顾品珍从之。
故其主滇也,休兵息民,力除积弊,严惩贪贿,法不避亲。
如其连襟陈继唐谋保山县长,行贿被拘。
复清剿蒙自、开远、建水、通海土匪,严禁招抚匪徒、征募兵丁、封雇驮马,故一省之土匪深衔恨之。
且以武备资金一百万元,移于扶持金融,救济民众。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秋,顾品珍凡四致电与孙孙中山,欲随从孙中山北伐。
11月16日,让省长职于刘祖武,以专力疆场,躬亲前敌。
孙孙中山亦三复电与顾品珍,赞其“体国公忠,洵属超越流辈,毋任欣佩。
所委各司令皆一时干城之选,底定中原,胥于此举是赖。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3月,唐继尧反攻昆明,土匪吴学显、普小洪部从之。
顾品珍设重兵于滇东,而唐继尧援滇越铁路而上,遂为瓦解。
3月25日,吴学显部黄诚伯包围顾品珍于陆良天生关鹅毛寨,乃举枪自尽,终年三十九岁。
唐继尧闻之,念袍泽同学之义气,痛惜不已,乃予礼葬。
起初,顾品珍闻金汉鼎暗通唐继尧,故为羁縻,让云南总司令与之。
部将杨蓁不服,顾品珍乃羁押之,杨蓁旧部遂反,顾品珍军遂分裂。
又诱杀巨匪杨天福,致其旧部数千人啸聚滇西,匪党吴学显于滇南啸聚万人,匪患益炽。
且杨天福、吴学显者,本巨匪也,唐继尧招抚至昆明,今顾品珍专为剿肃,乃倒戈而向。
故唐继尧光复甚疾。
顾品珍军残部杨希闵、蒋光亮、范石生等推张开儒为主,称北伐滇军总司令,由贵州入广西,与李烈钧部会合。
次年4月9日,孙文颁《褒扬顾品珍令》,令曰:“前云南总司令顾品珍,忠诚纯笃,勇略冠时,治军有方,勋劳夙着。
护国、护法无役不以,艰阻备尝,志气弥厉。
本人大总统特任为云南总司令,绥辑军民,有功边徼。
前年自请率师北伐,董率将士,为国驰驱,不幸中道殒于寇乱。
着追赠陆军上将,照上将阵亡例给恤,由军政部查照定章办理,生平事迹并宣国史馆立传,以昭崇报,而示来兹。
”谢宇俊撰《顾君筱斋墓志铭》云:“不招匪,不扰民,异口同声亿兆人;不爱钱、不惜死,岳少保言躬践履”,洵非谀词。
昆明华山西路四十一号品珍故居,系百年祖遗,毗连民居,全无气象。
长子顾鸿钧毕业于东陆大学,为省文史馆馆员。
侄女顾映秋,即龙云夫人也。
顾祝同:(公元1893~1987年),字墨三,江苏涟水人。
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顾心衡: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二十八军副军长。
顾隆筠: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九军参谋长。
顾 铁: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整编第一军一师一旅参谋主任。
顾焕陵: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总司令部通基处处长。
名医名句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
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
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
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
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
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
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
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
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
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
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
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
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
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
两家对待,各具至理。
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
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
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
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针灸大成>>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 不应病,当思其药。
--------清.杭世骏-------- 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 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明.李榳《医学入门》--------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裏,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 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 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医述》-------- 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 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 变者道也。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词语的来历
“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这条成语中提到的泰山,并不是指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据传说,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曾经招收一批徒弟。
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
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稂不莠,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突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顾客争相抢购。
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订听。
人们告诉他,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作。
鲁班大吃一惊,想起当初错辞泰山,感到后悔莫及,长叹一声:“唉!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这眼睛留着还有什么用呢?”说完,当即把一只左眼挖掉了……从此,鲁班就使用一只眼干活了,再也不嫉妒保守了,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代。
后来的木匠为纪念他,在检查木条直、曲的时候,,总是把一只眼闭起来,只用一只眼看,听说也是为了这个道理。
“杏林”的由来据传,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
他晚年居住庐山脚下,为贫民百姓治病不收诊费,也不取药钱。
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到其房后山坡上栽种杏树,以遗惠后人。
他规定,重病治愈后植三五株,小病治愈后植一株,名为“康乐杏”,不到几年工夫,“康乐杏”遍布岭前岭后,郁郁葱葱。
据说现在庐山的杏树,就是当年董奉的遗惠。
如今我们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医家,谓之“誉满杏林”或“杏林高手”,均语出此典。
“和尚”一词的由来人们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此名如何得来?原来,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归咎于各种欲望。
因此,为了摆脱痛苦,必须寡欲,必须进行修行,忍受人间的一切痛苦。
因而,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
“和”即忍耐、服从。
“和”这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须遵守的,以“和”为“尚”,即是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的缘由。
“座右铭”的由来东汉书法家崔援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
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
回到故乡。
崔援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
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青春”小考“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
它始于汉代,为文史学家刘向首先使用。
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意即春季降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
此后七百多年间,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词都是这个词意。
如杜甫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新的含义,泛指人的青年时期。
他写了《洛阳女儿行》一诗,其中有两句:“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于是,“青春”一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意,成为青年的代称了。
黎民与百姓渊源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时代,部落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
在黄河流域当时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它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和夷族为辅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一百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
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
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溯源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
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
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
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得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
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
”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
“新闻”一词的由来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一词最早源于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大约起始于唐朝,它纯属官方报纸,主要登载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的奏章和官吏任免消息之类的政治文件。
邸报表发的内容要经过严格审查,这就延误了传递的时间,读起来也枯燥无味,不能满足一些官僚和地主阶级知识分了想更多地知道宫廷内幕消息和政治动态的要求。
于是,小报便应运而生。
北宋末年,一些中下级政府官员和书铺主人秘密合作,将未经官方审查的、邸报尚未发表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私白“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
当时人们私下把这种小报叫作“新闻”。
从此,“新闻”这个名词就与报纸联系起来了。
“消息”的由来最早出现“消息”一词是《易经》:“日中则厌,月盈则食,大地盈虚,与时消息”。
这就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有的丰盈,有的虚明,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
从此,我们的古人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他们的发生、发展和死亡,把它们的荣枯、聚散、浮沉、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来历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三宝殿”在佛教寺庙中,被称为“寺中之寺”。
只有较大规模的寺庙才有。
像栖霞古寺、普陀寺、少林寺都有藏经楼,里面存放着佛学书籍和释迦牟尼佛像。
每天僧侣除在大雄宝殿诵经拜佛外,还要到“寺中寺”中朝拜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像,故藏经楼又被叫为“三宝殿”。
所谓“三宝殿”,就是经书、佛像和僧侣的总称。
后来,人们使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到你家来”的俗话,比喻凡是到“三宝殿”的都是有事者,无事者是不会登“三宝殿”的。
八仙的来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在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中,各人有各人的本领。
据民间传说,八仙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
关于他们的“出身”,都可演出一段故事来。
说来真有意思,他们原既不是神,也不是仙,而是八个颇享盛名的民间艺人。
怀抱渔鼓的汉钟离,是演唱道情的鼻祖;手执简板的张果老,也是个有名的说唱家;韩湘子擅长吹箫;而何仙姑、蓝采和则是先后从宫廷逃出的两名歌伎优伶;吕洞宾是个善于编写唱词的艺术家;一瘸一破的铁拐李,却另有来历,他年幼时是一位宰相家的书童,由于年少好学,膘学诗书,竞被打断一条腿后赶出相府,成为游方艺人;其貌不扬的曹国舅,据说先是个连年不第的秀才,后沦落民间为专替人家婚丧喜庆喊礼的礼生。
就这样,每人都有一段辛酸史。
他们自愿结合,游方献艺,由于技艺高超,遂被誉为“八仙”。
此后,他们被神化,而成“仙人”。
“意见箱”、“检举箱”的由来“意见箱”、 “检举箱”古已有之,并非现代所有。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曾经叫工匠铸铜为“匦”。
这是个很特别的“箱子”,四面开口分类,东面的叫“延恩”,专为投诗词文章,自荐求仕的人开的;南面的叫“招谏”,专为评议
一些词语的来历~~~~~少一点
也不知道你要是什么方面的词语来历,只能给你随便来点了-_-!“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这条成语中提到的泰山,并不是指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据传说,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曾经招收一批徒弟。
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
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稂不莠,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突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顾客争相抢购。
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订听。
人们告诉他,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作。
鲁班大吃一惊,想起当初错辞泰山,感到后悔莫及,长叹一声:“唉!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这眼睛留着还有什么用呢?”说完,当即把一只左眼挖掉了……从此,鲁班就使用一只眼干活了,再也不嫉妒保守了,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代。
后来的木匠为纪念他,在检查木条直、曲的时候,,总是把一只眼闭起来,只用一只眼看,听说也是为了这个道理。
“杏林”的由来据传,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
他晚年居住庐山脚下,为贫民百姓治病不收诊费,也不取药钱。
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到其房后山坡上栽种杏树,以遗惠后人。
他规定,重病治愈后植三五株,小病治愈后植一株,名为“康乐杏”,不到几年工夫,“康乐杏”遍布岭前岭后,郁郁葱葱。
据说现在庐山的杏树,就是当年董奉的遗惠。
如今我们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医家,谓之“誉满杏林”或“杏林高手”,均语出此典。
“和尚”一词的由来人们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此名如何得来?原来,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归咎于各种欲望。
因此,为了摆脱痛苦,必须寡欲,必须进行修行,忍受人间的一切痛苦。
因而,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
“和”即忍耐、服从。
“和”这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须遵守的,以“和”为“尚”,即是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的缘由。
“座右铭”的由来东汉书法家崔援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
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
回到故乡。
崔援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
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青春”小考“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
它始于汉代,为文史学家刘向首先使用。
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意即春季降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
此后七百多年间,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词都是这个词意。
如杜甫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新的含义,泛指人的青年时期。
他写了《洛阳女儿行》一诗,其中有两句:“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于是,“青春”一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意,成为青年的代称了。
黎民与百姓渊源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时代,部落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
在黄河流域当时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它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和夷族为辅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一百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
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
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溯源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
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
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
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得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
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
”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然而,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以后却被人们反其意用之,成为订立攻守同盟时的常用语了。
“新闻”一词的由来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一词最早源于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大约起始于唐朝,它纯属官方报纸,主要登载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的奏章和官吏任免消息之类的政治文件。
邸报表发的内容要经过严格审查,这就延误了传递的时间,读起来也枯燥无味,不能满足一些官僚和地主阶级知识分了想更多地知道宫廷内幕消息和政治动态的要求。
于是,小报便应运而生。
北宋末年,一些中下级政府官员和书铺主人秘密合作,将未经官方审查的、邸报尚未发表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私白“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
当时人们私下把这种小报叫作“新闻”。
从此,“新闻”这个名词就与报纸联系起来了。
“消息”的由来最早出现“消息”一词是《易经》:“日中则厌,月盈则食,大地盈虚,与时消息”。
这就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有的丰盈,有的虚明,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
从此,我们的古人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他们的发生、发展和死亡,把它们的荣枯、聚散、浮沉、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来历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三宝殿”在佛教寺庙中,被称为“寺中之寺”。
只有较大规模的寺庙才有。
像栖霞古寺、普陀寺、少林寺都有藏经楼,里面存放着佛学书籍和释迦牟尼佛像。
每天僧侣除在大雄宝殿诵经拜佛外,还要到“寺中寺”中朝拜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像,故藏经楼又被叫为“三宝殿”。
所谓“三宝殿”,就是经书、佛像和僧侣的总称。
后来,人们使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到你家来”的俗话,比喻凡是到“三宝殿”的都是有事者,无事者是不会登“三宝殿”的。
八仙的来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在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中,各人有各人的本领。
据民间传说,八仙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
关于他们的“出身”,都可演出一段故事来。
说来真有意思,他们原既不是神,也不是仙,而是八个颇享盛名的民间艺人。
怀抱渔鼓的汉钟离,是演唱道情的鼻祖;手执简板的张果老,也是个有名的说唱家;韩湘子擅长吹箫;而何仙姑、蓝采和则是先后从宫廷逃出的两名歌伎优伶;吕洞宾是个善于编写唱词的艺术家;一瘸一破的铁拐李,却另有来历,他年幼时是一位宰相家的书童,由于年少好学,膘学诗书,竞被打断一条腿后赶出相府,成为游方艺人;其貌不扬的曹国舅,据说先是个连年不第的秀才,后沦落民间为专替人家婚丧喜庆喊礼的礼生。
就这样,每人都有一段辛酸史。
他们自愿结合,游方献艺,由于技艺高超,遂被誉为“八仙”。
此后,他们被神化,而成“仙人”。
“意见箱”、“检举箱”的由来“意见箱”、 “检举箱”古已有之,并非现代所有。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曾经叫工匠铸铜为“匦”。
这是个很特别的“箱子”,四面开口分类,东面的叫“延恩”,专为投诗词文章,自荐求仕的人开的;南面的叫“招谏”,专为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