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座右铭 > 丁汝昌座右铭

丁汝昌座右铭

时间:2017-01-20 07:38

关于姓丁的名人 介绍和事例

历代丁姓名人简介  丁姓是当今中国第六大姓。

历史丁姓名人主要有以下一秦末项羽部将丁固,汉初大将丁复,东汉经学家丁恭,三国时吴国大将丁奉、魏国名士丁仪,唐代太常卿丁公著,清代将领丁宝桢、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江苏巡抚丁日昌等。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

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

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

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

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 玲:湖南省临澧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而闻名。

其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解放后,任《文艺报》主编、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丁 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

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

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

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应 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

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

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关于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事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

1273 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

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

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

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

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

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

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

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

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

其他大臣或已投降。

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哪有这个勇气

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

谢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

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

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

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

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

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

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

元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击文天祥。

文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

赵随即被杀。

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

1278年11月,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

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

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还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

“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长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

“阿合马以胜利者自居,傲慢地说:“你何以至此

”文天祥嘲讽地说,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阿合马用威胁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

”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

”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

孛罗一来就摆威风,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文凛然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

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

”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

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

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

”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

也等于宣布侵略者的失败,是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

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

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

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

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

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

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

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

广东番禺人。

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

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

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 蚊炮船管带。

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

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

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

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

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

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

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

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 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

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

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

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邓世昌有三儿两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

字仲因,号滋圃。

江苏山阳(今淮安)人。

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

后累升至参将。

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

次年,擢总兵。

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

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

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另铸6000斤以上大炮40门,安置各炮台。

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章程。

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

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

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

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

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村集》。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资料

韩世忠 韩世忠1089~1151年,字良臣,南宋朝名将,陕西省绥德县砭上村人,民族英雄。

身材魁伟,勇猛过人。

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

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战功。

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

冉闵公元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亲人都没于此役。

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瞻(按现在的标准还是一个孩子),冉瞻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

公元310年,石勒(此时是前赵的大将)攻打河内,勒见两军阵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长而勇悍,精于骑射,阵前临矢石不顾。

勒赞曰:“此儿壮健可嘉

”冉瞻众寡不敌,被俘。

石勒徒冉瞻及其部众于兰陵郡。

327年,冉瞻在和凶奴前赵的战斗中被斩于阵前。

冉瞻之子就是后来的冉闵。

冉闵除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外,还善于使用智谋。

公元338年,少年冉闵首次参加战争,在昌黎大战,史载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

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虎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后赵镜内有内迁的丁零,乌恒,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

)冉闵在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斗中缕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魏胜(1120~1164) 中国南宋勇将。

字彦威,宿迁(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

胆略过人,骁勇善战。

绍兴三十一年(1161)七月,聚众 300人起义抗金,攻克涟水(今属江苏),智取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乘势收复附近诸县,自以知州兼都统制的名义,招募义勇,整训队伍,声势大震。

八月,金军围困沂州(今山东临沂)苍山义军,魏胜率军往救,至苍山脚下遇伏,单骑掩护部队上山,被 500金骑包围。

他驰突四击,战马中箭,步战突围,与部众会合。

遂又回师海州,引诱苍山金军撤围来攻,激战中他面部中箭,仍坚持督战打退金军。

十月,因攻授知海州兼山东路忠义军都统制。

后又在海州屡败金军,威名日盛。

隆兴二年(1164)八月,改知楚州(今江苏淮安)。

十一月,金军偷袭清河口,魏胜孤军无援,苦战竟日,中箭身亡

反映中华儿女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资料急急急急急急

: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

是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

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

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

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

高州镇总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

激战中,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

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

其三为城西南战场。

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

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

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

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 ,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发生于鸭绿江口(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

北洋舰队参加战斗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

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创。

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吉野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鱼雷,200余人牺牲。

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 ,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

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

  平壤、黄海战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

而在清朝方面,身负军事指挥重任的李鸿章则夸大失败,以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慈禧太后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

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

清政府任命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

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三万人。

双方兵力不相上下。

但是,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

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

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

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

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

日军遂占领虎山。

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

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

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

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后路上的登陆。

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

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金县)。

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

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进逼。

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三十三营,约一万三千人。

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

是日,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

19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

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

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

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

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

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

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

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

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

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

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

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

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

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北洋舰队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

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

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

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

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

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

杨用霖拒不从命,自杀殉国。

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

14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

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

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

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

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

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

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下一章会具体讲到)。

  马关条约的失败原因  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  -------------------  七七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

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

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