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每一篇写一句话收获
前段时间儿子班主任蒋老师推荐家长去看这本书,看完后并写下读后感。
我相信老师推荐的一定没错,于是就在网上订购了这本书。
书一到手我就捧着书细细读起来,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这天晚上一下子看了书的一半。
剩下的我用了三天上夜班时间看完了。
做为妈妈的我,感受颇多,深受启发。
这本书真的值得推荐。
此书主要内容是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原则,内容通俗易懂,操作性强,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
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我会不知不觉地对照一下自己,发现我自己原来有时也在用“锄头”雕琢着自己手里的玉。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
”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
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
作为妈妈,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要走的路. 作者能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
如第四章,如何培养良好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家长常见的做法皆然相背的逆向思维:“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以前的做法都是多么愚蠢,家长的功利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强迫孩子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有时正确的方法易行.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
”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聪聪现在已经上三年级了,每天都有很多,说实话他的成绩一点也不好。
估计也让老师烦了不少心。
回到家让他写作业他总慢慢悠悠,一边玩一边写,有时候半个小时过去了都还没写一个字。
买的课外书压根不愿意去读。
有时候我气的恨不得扇他俩耳光。
这本书提到 “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
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
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孩子究竟怎么才会爱上读书写字呢,书中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
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书中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这本书真的值得一看,真的觉得受益匪浅
教育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
读过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改变自已比单纯地督导孩子更重要
看似不教育的教育比教育的教育更有效
身教永远大于言教
你如何看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句话
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好妈妈确实是胜过好老师,这是千真万确的一句话, 为什么? 从最根源上来说,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包括各个方面的素质皆来于遗传,这是先天的,后天上来说,从你生下来后的第一天起,你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妈妈柔和,你从小就会成长得比较自由,,大脑功能得到比较充分地成长,如果你妈妈对你要求这个,要求那个,阻止你做这个阻止你做那个,你就会缺乏创造性,你妈妈多给你关爱,你就会有安全感,长大后就会比较容易没有心理障碍,心理素质比别人高,还有太多太多的.举个例子我前天在外面逛街,看到两个4,5岁的孩子在玩耍,做的是一个游戏,一个孩子提起另外一个孩子的双脚,被提起双脚的孩子用双手在地上爬 这时候那个妈妈就说了要你不玩这种游戏的,你还玩 于是孩子停止了 , 类似这种妈妈的言行点点滴滴地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正玩得开心,妈妈阻止了他,他的兴奋点转移了,或者说被压制了,这是不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的,孩子在专心的玩的时候,事实上是他大脑在积极运转的过程,可是妈妈却阻挠了, 妈妈的理由是危险 ,孩子是弱小的,你妈妈阻扰,他就会停止,另外妈妈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爱,也是一种无知和愚蠢的爱传达给了孩子,孩子会危险吗?不会的,最多是会在玩耍时跌倒,可是妈妈出于爱,愚蠢地阻止了孩子,她以后还会在孩子长大后,尤其是在孩子稍微开始懂事7-18岁期间,告诉孩子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因为她觉得做这些事会不好,可是她好多都是错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著 一书适合多大孩子的家长阅读?
家庭教育只要开始做就会有效果,不论早晚。
孩子快上小学了,很关键,建议读此书,很有价值。
相信你的孩子。
相信自己。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强烈推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强烈推荐]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多人向我推荐,我这人看书总是囫囵吞枣,这次要开始写个笔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强烈推荐。
记录一些好的做法,用以借鉴。
1.打针有些疼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就说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也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
何况由此而来的一些心理,还可以迁移到其它事情上。
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
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圆圆从道理上接受了打针,但她小小的心还是害怕,满眼忧虑地问我“打针疼不疼呀
”我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
”圆圆听了,忧虑有所减缓。
我接着问她:“你觉得那天摔个屁墩儿,是疼得厉害,还是就有一点点疼
”圆圆回答“有一点点疼”。
“哦,打针的疼和那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
”我很坦率地告诉她,然后又说:“摔屁墩儿小圆圆不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
”圆圆点点头。
但我能看出她心里还是有一些顾虑和紧张的。
于是又给她打气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
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
”我的话给了她鼓舞,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她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
儿童应该从小学会理性面对一些困难或痛苦,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说的对,有些事情总要面对,积极一点更好。
2.平时总对孩子讲我们要理解别人,可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责怪孩子“不听话”,强行要求孩子听话,而不去细致地体会孩子的感觉——那么你的教育行为就不统一了,你其实就变成了一个不体谅、不豁达、爱物胜过爱孩子,价值观不统一的家长。
--我肯定也这样,不着急的时候还好,一着急一生气就不理智了。
3.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
你看他总是用“象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
我们经常说圆圆“像一样”,这不是一句表扬,而是批评,批评她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用心,犯各种低级错误。
这句话来自圆圆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故事。
说牛顿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朋友和他开玩笑,把佣人给牛顿准备的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
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天才因为太痴心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发笑或令人生气的事,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故事。
可现实生活中出现这类人和事,却多半会被看作“不用心”、“不聪明”,引起人们的不屑或生气。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中。
绝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醉心于某件事。
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思考第一只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以至于听不到妈妈三番五次叫吃饭的声音;或是玩得过分投入,忘了上厕所,尿了裤子;也可能读一本有趣的画册,忘记了写作业……一千个孩子会有一千件痴迷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是多么简单或毫无趣味;再加上孩子们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闯一些小祸。
大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不是”,这不是件小事,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的一个朋友说到她未竟的文学梦时,讲到一个事情。
她初中时经常一边拉风箱蒸馒头一边看小说,结果有几次看得太投入,没注意看火,把火弄灭了,她的父亲一发现就打骂她一顿。
近三十年过去了,她说起这事还是很难过,觉得这事对她的心理健康和事业成长有长久的消极影响。
用她的遭遇对比的母亲对儿子种种“过错”的理解和支持,真的可以感到,孩子最后成不成“才”,父母在这些细节上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很关键的。
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
---再次注意,各位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容纳孩子成长学习的空间,不要着急。
4.人的不足有各种各样。
在生活料理方面,圆圆不是个能力很强的人,这肯定和我们的教育有关,应该是无意中包办了不少本该由她自己干的事;也可能和人的天性有关,每个人的能力和弱点不一定表现在哪方面。
我们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尽量接受,另一方面是尽量帮助她克服弱项。
但这帮助不是热心地帮她干这干那。
知道家长不可能帮她一辈子,我们的“帮助”就是尽量让她自己去做;我们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许她把事情做得一团糟。
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虑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从长远来看,这是帮孩子的倒忙。
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读后感读后感(1)--强烈推荐》。
--这一招我擅长。
但还实践的不够。
5.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
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至于偶尔的“过错”给孩子自己及家长带来的时间、经济等方面的损失,算作培养孩子成长必交的学费,可以换回他的成长、成才、成功。
他拆坏了一辆新买的玩具汽车,可能就此激发了制造一架航天飞机的兴趣和潜能;今天炒糊一锅菜,明天就可能出个烹饪高手。
建立正确的儿童观,用期许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闯祸”行为,就会感到它们是良机而不是坏事。
这样的心境下,你内心还会有“火”吗
6.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
凡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长要彻底戒除掉的。
“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他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
这样的批评话,孩子比较爱听。
哪怕有的孩子永远在生活细节上不精明,永远有“像牛顿一样”的毛病,只要不是什么大事,请允许他有这些毛病。
有的孩子认真细致,有的孩子粗枝大叶;有的心灵手巧,有的笨手笨脚;有的孩子从小善于关注生活小节,表现得精明能干;也有的孩子喜欢默默思考,思想整天不知在哪里飞翔,样子宛若梦游……孩子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
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人的丰富性。
一些太求完美的父母特别注意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当孩子犯了一些小错误,或在某方面表现出能力不济时,他们就忧心忡忡,就想立即帮助孩子改变——而他们选用的方法就是告诉孩子你应该如何如何,一旦孩子在后来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时,他们可能就会拉下脸来——这时,他们事实上已变成太苛刻的父母。
凡出于经验的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知道以后该如何做。
我们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孩子,但同时一定要有耐心等待他经历并成长,甚至要故意给他制造一些机会让他尝点不用心的苦头。
只要孩子有自尊自爱的心态,有足够多的经历,该学会的他都能学会,该注意的他都会注意到。
退一步说,如果孩子的天性造就了他在某些方面就是低能,那么他也不会因为家长的教训或不断的提醒而有所改变;反而会因为你的不断唠叨,更降低这方面的能力,并同时增加自卑。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
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7.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也不是为将来某一天可能饿肚子而储存更多热量。
在享受之外没有其它功利心——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在诗歌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目的——这才是应有的目的。
所以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抱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
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
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从没有为诗中的情打动,从没为语言的美震撼,从没为智慧而深思,纵使他会背一万首诗,也还是个不会读诗的人。
我见过某民办教育机构出了一张据说能让孩子们快速背会上百首古诗的光盘,它把古诗配上快速变换的动画和动感十足的音乐,以现在歌坛流行的快节奏的“说唱法”念出来。
事实是所有的诗都变成了配乐“快板儿”,不管什么内容都用一个味道念出来。
这张光盘被卖到好多小学里,受到一些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
但是,这样的“教学”里,孩子们到哪去体味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思想美和文字美
它只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背诵数字,带不来阅读享受。
我怀疑这样背诵来的东西也不会记忆得深刻,难以在记忆中扎根,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是浪费时间。
圆圆在背诵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也接触了一些好的现代诗。
她真正感受到了诗歌的美,甚至产生了自己写诗的冲动。
圆圆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一直很浓厚,理解得也很好。
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很欣赏她这方面的修养,让圆圆给同学们讲过两次古诗赏析。
圆圆认真准备后,在课堂上把那两首古诗解读得非常好。
据说有的同学居然听得很感动,评价说第一次被一首诗打动,发现诗歌这么美。
她在写作文时经常引用一些诗句,总是能够提升文采,作文成绩一直不错。
2007年北京试题正好是对一句古诗的解读,那句古诗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以圆圆平时对古典诗词的领悟力,她读完这两句诗时,肯定容易找到感觉。
她从老子的“大美不言”写到在平凡中创造不凡业绩的当代楷模。
她的语文获得了140分的高分(总分150分),作文应该有不错的成绩。
圆圆觉得自己很幸运,说一直以来的古诗词背诵在这次考试中帮了大忙。
--回家给儿子背诗歌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强烈推荐〕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谁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发我一下,谢谢
网上有全文的,你自己可以找找。
一共约201万字。
当姐姐的手艺胜过妈妈时,你会说什么名言名句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 这几天天总是下雨,天气比较冷,整天呆在家中无所事事,就找了一本书来看。
这本书名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它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家教指导书,内容贴近实际,书中介绍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对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有所涉及,非常适合那些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阅读。
通读全书,有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就是如何与孩子相处。
在传统思维中,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听我们的话,按照我们的想法和指令去生活学习,往往我们在这种管理性的思维模式中,过分限制了孩子的天性,最终导致孩子对父母的逆反心理。
所以,我觉得作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引导他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安排好他的每一件事,或者替他做好每一件事。
给他更多的鼓励,去强化他的优点,并推而广之,而不是反复强调他的缺点或者错误。
想要孩子做好某件事,就要想方设法保护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反复地指令和强迫去让孩子做,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这件事,甚至最终把这件事放到了敌对的位置上。
比如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要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滋生他对学习的反感,不是通过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来加强他对考试的焦虑。
在此,我也郑重地推荐所有为人父母的朋友都来读一读,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的,我们每个人的孩子都是一块玉,如果我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