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京剧曲目
我是一名比较专业的京剧爱好者,不知道可不可以帮助你,在我看来,《龙凤呈祥》,《四郎探母》,《挑滑车》,《林冲夜奔》,《草船借箭》都是好戏。
京剧花旦简介
1、花旦是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
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常带点喜剧色彩。
花旦一词,来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
”2、特点:一是穿着。
除某些性格内向的闺门旦,着长衫(戏里称褶子、帔),多是着短衣,或裙子、袄,或裤子、袄。
着裤子、袄时,配以坎肩、“饭单”(即围裙)、“四喜带”(即自腰前方,下垂于两腿中间的饰物)。
《春草闯堂》中的春草、《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着裤子、袄。
且李凤姐为正旦、闺门旦“两门抱”(即兼演),孙玉姣则正旦不演。
二是“四功”。
以念白、做功为主。
念白,多用流畅的散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
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脚下灵巧为首要。
唱功为辅,舞则必备。
如属刺杀旦,扑跌功夫也不可少。
其造型则重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的清秀美丽、灵敏乖巧。
典型人物有《梵王宫》的耶律含嫣、《少华山》的殷碧莲、《辛安驿》的周凤英等。
3、分类:花旦中,又有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的分支。
(1)闺门旦,扮演的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内向、腼腆的,与正旦接近,如京剧“荀(慧生)派”戏《勘玉钏》中的俞素秋、《红楼二尤》中的尤二姐、《嫁衣血案》中的巧云、《凤还巢》中的程雪娥,尽管多由“梅(兰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归入闺门旦中。
(2)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剧、闹剧中爱说爱笑、好打好闹的人物。
不唱“皮黄”,而唱“南锣”、“吹腔”、“柳枝腔”等民间小调,用唢呐伴奏。
如《小上坟》、《小放牛》、《打面缸》、《打花鼓》中的女性。
(3)泼辣旦,扮演的是举止放荡、说话锋利的女性。
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乌龙院》中的闫惜姣、《巴骆和》中的马金定。
(4)刺杀旦,有两种认识:一是说刺杀别人的;一是说被别人刺杀的。
前者如《双钉记》中的白金莲、《双铃记》(也称《马思远》)中的赵玉、《杀子报》中的徐氏;后者如《战宛城》的邹氏等。
(5)泛指的花旦,又有“大花旦”、“小花旦”之说。
大花旦,虽身份卑微,却成长于大户人家,如戏里的豪门丫环使女。
《西厢记》或《红娘》中的红娘便是。
小花旦,为小户人家的闺秀,或丫环使女。
如《豆汁记》中的金玉奴,《勘玉钏》中的韩玉姐、《花田错》中的春兰。
奴旦 戏剧中专演丫鬟一类人物的称谓。
如《恩仇记》中的菊香。
京剧演员刘长瑜的简历
刘长瑜,原名周长瑜。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京剧院旦角演员,江苏无锡人,1942年1月生于北京。
1951年至1959年在中国戏曲学校学习京剧旦行表演艺术。
曾随筱翠花(即于连泉)、华慧麟、雪艳琴、赵桐珊等名家学艺,1958年开始得到艺术大师荀慧生先生亲授,攻青衣、花旦、刀马旦,尤擅长花旦,学会《辛安驿》、《红楼二尤》等。
1959年至1962年在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当演员并在戏校兼课。
后又得到雪艳琴、李玉茹、童芷苓、俞振飞及汉剧陈伯华、豫剧陈素贞、姚淑芳、山西蒲州梆子王秀兰诸多艺术家的传艺指点。
《卖水》是刘长瑜的成名作,《春草闯堂》、《红灯记》、《红灯照》、《燕燕》、《玉树后庭花》等都是她的独创剧目,同时她善演的传统戏也很多,如:《红楼二尤》、《辛安驿》、《桃花村》、《四郎探母》等等。
她还演出《昆仑草》、《平原作战》、《红灯记》等现代戏,尤以《红灯记》饰演李铁梅的成就最突出。
京剧名段100首
名家名段100首包含以下内容:1耿其昌长亭会2张宏凉楼3李维康谢瑶环金4李维康谢瑶环太湖5张慧芳杜十娘6魏海敏生死恨7李维康谢瑶环头公堂8迟小秋春闺梦9尚慧敏玉堂春会审10杨春霞霸王别姬11张火丁白蛇传12李建民太真外传13马长礼洪洋洞14马长礼一捧雪15马长礼串龙珠16孙毓敏美人一丈青17《贵妃醉酒》朱强反串18《锁麟囊》宋小川19《七日七夜》倪茂才20《淮河营》张学津21《珠帘寨》杨乃鹏、杨少彭22李胜素生死恨夫妻们分别数载23李宝春将相和扶赵邦24陈琪碧玉簪25周利打青龙26李玉声定军山27王文祉赵氏孤儿28朱宝光焚绵山229朱宝光大红袍30状元媒张巧英31朱宝光打渔杀家32袁小海古城会33小王桂卿古城会34李玉声水淹七军35刘建杰珠帘寨36毕谷云续红娘流水37毕谷云大乔小乔38小王桂卿赵五娘描容上路39小王桂卿义责王魁40小王桂卿扫松下书41小王桂卿斩经堂42王小婵甘露寺43李佩红亡蜀鉴44陈琪碧玉簪45张艳玲谢瑶环46让徐州1刘勉宗47让徐州2刘勉宗48澶渊之盟小王桂卿49王琴生举鼎观画50战长沙小王桂卿51杜鹏洪洋洞52赵琬如凤还巢53张跃孚斩黄袍54举鼎观画任德川55张建国范进中举56赵冬红鸳鸯冢57宇宙锋李玉芙58珠帘寨尹章旭59李经文挂帅60战北原杨志刚61宋宝罗清风亭62尚继春大脚皇后63响马传祝元昆64秦英征西祝元昆65万里缘罗蕙兰66万里缘罗蕙兰67春秋配罗蕙兰68《红娘》选段耿巧云69《搜孤救孤》王佩瑜70《双阳公主》刘秀荣张春孝71《胭粉记》72王熙凤大闹宁国府2李静73吕洋亡蜀鉴74《珠帘寨》选段杜鹏75沙桥饯别张少春76《赵氏孤儿》77《将相和》安平78白蛇传萧月珠79《斩黄袍》80毕谷云起解(徐派)81毕谷云后部玉堂春(徐派)82裴咏杰文天祥83后部玉堂春84《洪羊洞》85《绿珠坠楼》86《包公怒铡陈世美》87《状元媒》张巧英88盘夫索夫张雏燕89火焰驹张火丁90张萍诗文会91李炳淑凤还巢92让徐州任德川93太真外传张晶94逍遥津倪茂才95辛宝达李陵碑96辛宝达七擒孟获97辛宝达斩黄袍98李文林逍遥津99尚慧敏会审100王雨辰甘露寺101锁麟囊刘秀杰102孙明珠御碑亭103赵世璞青石山104王晓琳霍小玉-莲杯满注105何澍将相和106李静凤氏彝兰107仉志斌沙桥饯别108朱宝光失街亭109赵冬红大登殿110贯振山定军山111李宝春定军山112肖迪大连京剧院杨门女将探谷113孙国良张建强等甘露寺114肖迪乌龙院115王艳断桥116谭元寿战太平117袁慧琴李逵探母118于魁智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119任德川上天台120汪正华沙桥饯别121邓沐伟将相和122李宏图群英会123耿其昌洪洋洞124耿其昌沙桥饯别长亭125越剧盘妻索妻王君安126王晓燕烟台京剧院花田错127华鸾麻姑献寿128耿其昌瘦马御史盘库129耿其昌大保国劝李妃130耿其昌浔阳楼131耿其昌捉放曹公堂审曹132王奕戈北京梅兰芳京剧团诗文会133贾劲松珠帘寨134温如华武家坡135闫巍扈家庄136王平定军山137杜鹏碰碑138王佩瑜战樊城139杜鹏空城计140李洁霸王别姬141侯连英姚期142孟雪如国家京剧院生死恨143张悦晴雯144江汁大登殿145宋保罗李陵碑金乌坠玉兔升146温如华李崇善坐宫147李崇善温如华坐宫148大保国贯振山王莉春北京京剧院149 赵氏孤儿150 廉锦枫151徐佩玲绿珠坠楼152薛亚萍望江亭153望江亭1154 望江亭只见他155望江亭见贼子156 望江亭将渔船隐藏在望江亭外157王蓉蓉望江亭大人哪休孟浪158王蓉蓉常秋月西厢记159王蓉蓉西厢记听红娘声请160王蓉蓉西厢记161薛亚萍西厢记162张萍西厢记163王蓉蓉秦香莲3164王蓉蓉秦香莲2165王蓉蓉秦香莲1166王蓉蓉秦香莲香莲状告陈世美167王蓉蓉秦香莲香莲下堂泪不干168王蓉蓉秦香莲名段欣赏169张萍诗文会名段欣赏张派精典170张学敏诗文会名段欣赏171张巨萍文姬归汉名段欣赏172傅希如将相和名段欣赏173田慧御碑亭名段欣赏174田慧生死恨名段欣赏175于魁智三家店京剧经典折子戏演唱会176马力上天台名段欣赏177小王桂卿唐僧认母名段欣赏178耿巧云红楼二尤名段欣赏179张建国范进中举名段欣赏180闫巍扈家庄名段欣赏181熊明霞勘玉钏名段欣赏182刘建杰沙桥饯别名段欣赏183越剧盘妻索妻王君安名段欣赏184黄梅戏天仙配名段欣赏185 《牡丹亭寻梦》186 《评剧皇后》187杨至芳岳飞夫人188 《玉簪记琴挑》189 《辕门射戟》190贵妃醉酒191 长生殿192史红梅长生殿昆曲193李经文穆桂英挂帅名段欣赏194辛宝达七擒孟获名段欣赏195杨赤将相和名段欣赏196杨春霞穆桂英挂帅名段欣赏197魏春荣宦门子弟错立身名段欣赏198杨凤牡丹亭名段欣赏199李洁穆桂英挂帅名段欣赏200京剧《珠帘寨》201京剧《珠帘寨》202京剧《定军山》203京剧《定军山》204京剧《鼎盛春秋》205评剧《凤还巢》206京剧《周仁献嫂》选段朱福207京剧《群英会》选段朱福208京剧《赤壁之战壮别》选段朱福209京剧《太君辞朝》选段李宏210京剧《赤桑镇》选段李宏211京剧《太真外传》选段2单莹212太真外传单莹名段欣赏213京剧《游龙戏凤》选段赵华214京剧《太真外传》选段4单莹215名段欣赏-珠帘寨傅希如216名段欣赏-法场换子傅希如217京剧《生死恨》选段李国静名段欣赏218京剧《黄金台》选段贯振山219李宏四郎探母名段欣赏220韩胜存战成功名段欣赏221李宏打龙袍222张佳春卖水名段欣赏223名段欣赏清官册张学津224名段欣赏京剧《辛安驿》选段3蒋兰兰225名段欣赏京剧《辛安驿》选段2蒋兰兰226名段欣赏京剧《将相和》选段韩胜存
哪出京剧中旦角要勾脸
京剧《辛安驿》。
中国四大京剧名旦
梅兰芳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江苏泰州人于北京。
四大名旦之首,出身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
父梅竹芬,是京昆旦角演员。
母杨长玉,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
伯父梅雨田,是谭鑫培的琴师。
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他八岁开始学戏,九岁向吴菱仙学青衣,十岁第一次登台。
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同时,又向秦稚芬、胡二庚、学花旦戏。
他刻苦学习,认真练功,艺术逐渐成熟。
1913年,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他为二牌,王凤卿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是初出茅庐,在王的热心提协下,他初次压台演出《穆柯寨》,出色的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
1914年,梅兰芳再次应邀到上海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甚至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家的观众。
两下江南,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革新。
梅兰芳是继王瑶卿之后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影响最大的旦角演员。
他扮相大方,雍容华贵,嗓音圆润,声音明亮,唱腔委婉,轻柔妩媚,身段和谐自然,富有节奏感。
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赞誉他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
梅兰芳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如:反抗外来侵略,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巾帼英雄穆桂英(《穆桂英挂帅》)、梁红玉(《抗金兵》),反抗封建礼教的林黛玉(《黛玉葬花》),随父复仇的渔家姑娘萧桂英(《打渔杀家》),大胆向昏君奸臣挑战的赵艳容(《宇宙锋》),勇敢同邪恶势力斗争的白素贞(《金山寺·断桥》),饱受战乱苦难的韩玉娘(《生死恨》),深明大义的虞姬(《霸王别姬》),孤芳自赏、华贵失宠的杨贵妃(《贵妃醉酒》)等等。
梅兰芳塑造的这些艺术舞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各种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将人物的个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融于美的形象之中,给观众以心灵的净化和美的享受。
梅兰芳是第一个带着中国京剧走向世界的人,使中国京剧在国际艺术舞台上首先占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梅兰芳不仅是京剧艺术大师,而且是作为中国艺术的代表人物走向世界的,他曾到日本访问演出,引起轰动,他到过美国、苏联等众多国家,他结实了世界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如高尔基、阿·托尔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萧伯纳、布莱希特、卓别麟、范朋克等人,他们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倍加推崇,认为给了他们自己有意的借鉴和启示,并把梅兰芳的京剧艺术并列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大加宣扬。
荀慧生 荀 慧 生-- (1900-1968)名词,字慧生,艺名白牡丹,号“留香馆主”,原籍河北东光县。
8岁入义顺和梆子班,从庞启华学花旦,后随师人三乐科班,不久改为正乐社与尚小云、赵桐珊同科,并称“正乐三杰”。
出科后改习京戏,拜陈德霖、吴菱仙及王瑶卿为师。
并向名花旦田桂凤、路三宝及李寿山、乔蕙兰等请教,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
他的嗓音娇亮,做工细腻,眼神手势,无不表连人物的心态变化。
尤以演性格开朗,活泼娇憨的少女更是传神。
念白宗其师王瑶卿,但加快了节奏,更近于口语,因此更觉亲切而传神。
他与梅、尚、程并称“四大名旦”。
他常与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周信芳、盖叫天、梅兰芳合作演出。
擅演剧目有《十三妹》、《得意缘》、《铁弓缘》、《梵王宫》、《鸿鸾禧》、《虹霓关》、《花田错》、《棋盘山》、《辛安驿》、《小放牛》、《美人一丈青》、《大劈棺》、《战宛城》等戏。
他也排演过很多新戏,如《元宵谜》、《丹青引》、《香罗带》《钗头凤》、《荀灌娘》、《红楼二尤》、《红娘》、《美人一丈青》、《蝴蝶梦》、《陶三春》等不下四十余出。
在新戏中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探索,大胆创新,逐渐形成自己俏丽柔媚、爽朗和谐的表演艺术风格。
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他拒绝去东北为侵略者和伪满汉奸演戏。
并曾多次举行义演,将所得演出收入捐献给前线的抗日将土。
新中国建立以后,任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后改市戏曲研究所任所长及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
著有《荀慧生舞台艺术》、《荀慧生演剧散记》、《荀慧生演出剧本选》。
剧照说明:《赵五娘》荀慧生饰赵五娘 尚小云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1899-1976),原名德泉,字绮霞。
出生于河北省南宫县,后定居北京。
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后裔。
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
父尚元照,在光绪年间充那王府总管。
1905年其父病故,他与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门下学戏,工京剧老生,后入三乐班坐科。
尚小云在三乐班先习武工,后因伴相俊美,嗓音畅朗而改从孙怡云学习青衣,他最初青衣开蒙老师是吴顺林。
1912年春他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出台成为当时青衣行年轻的佼佼者。
1914年孙菊仙主动提出与尚小云配戏四日,使他名声大噪,人人称道。
1916年尚小云搭入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开始在班里崭露头角,他还与杨小楼、王瑶卿、王又寰、龚云甫、高庆奎、白牡丹同台献艺。
此时他的演唱、表演、武功及舞台技巧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在他的京剧艺术生涯中是一个关键时期。
此后,他又向王瑶卿学戏深造(同时搭班演戏)。
王派艺术的爽朗明快,洒脱大方,对尚小云感染极深,无论身段、动作、念白和神情,尚小云都竭尽全力的摹拟效仿,这时他感到了自己在学习青衣唱腔中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重腔不重吐字的绳墨,不免古朴有余,时尚不足,更看到了自己演唱技巧不甚丰富的缺点。
此次的发现和递进是尚小云京剧艺术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他在此基础上向王瑶卿学习各种舞台身段、水袖舞蹈动作及唱腔技巧,使自己的表演风格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在艺术上具备了独挡一面的能力。
自此尚小云开始自觉的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性的进行艺术探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尚派艺术,无愧于四大名旦之一。
1927年秋,他组成了自己的协庆社,建班后排演的新剧目很多,以青衣剧目为主,尚小云在四大名旦中是继承传统较多的艺人,他坚持把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大受欢迎,截止到三十年代末,尚小云新编、改编的剧目就有三十余部之多,其中主要有《雷峰塔》、《汉明妃》、《詹淑娟》、《林四娘》、《珍珠扇》、《卓文君》、《峨嵋剑》、《花蕊夫人》、《千里驹》、《鞭打芦花》。
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尚小云编排了三部取材于外国及少数民族生活的新剧目,即《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
这在二三十年代中国京剧舞台上是十分难得的,更是很大胆的突破和创新。
后来他又创编的新剧目还有《梅玉配》、《兰陵女儿》、《龙女牧羊》等等。
他的演唱高亢圆亮,有穿云裂石之胜,念白除韵白外兼擅京白,做工端庄优美,勇健挺拔,富于美感,他的动作幅度夸张性强,节奏鲜明,十分火爆,刚烈中富于柔媚,柔情中蕴涵坚贞,放映了各个时期妇女舞台形象的精神面貌。
程砚秋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1904-1958),原名承麟,满族。
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农,后改艳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幼年家到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
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
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
十一岁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
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芙蓉草、刘鸿升、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
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
他学习绘画、书法、舞拳练剑、观摩电影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
从1925年-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
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
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
这一时期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
当然,程砚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
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
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剧照说明:《英台抗婚》程砚秋饰祝英台(19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