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晖的《大秦帝国》中有一段孟子与尸佼在稷下学宫论战,孟子请杀尸佼。
虽然这不是史实,但这部书中并
看过两个版本,一个是尸佼,一个是荀子…肯定虚构情节。
稷下学宫相关问题
我来总结一下商君的经典论述,按电视集数总结,可能不全,不过真要看最原汁原味的论述,那最好还是看原著,如果有兴趣的留下邮箱地址,我传一份电子书给你。
第九集:卫鞅自解棋道 “世间万物,皆环环相围而生。
民被官围,官被君围,君被国围,国被天下围,天下被宇宙围,宇宙被造物围,造物最终又被芸芸众生围。
此为棋道,亦是天道人道。
所以,棋以围命名,正合天地万物之法则。
棋道,虽以围地为归宿,但必以取势为根本。
势高则围广,势卑则围小……” 第十二集:卫鞅孟子论战 卫鞅:大谬
孟夫子如此断言,大谬
孟子:立论当有理有据,足下无端指斥,何其浅薄哉
卫鞅:夫子大谬,凭据有三。
天下学派皆有分支,夫子断章取义,以术治派为法家全貌,此其一;法家三派,其根同一,皆以认同法治为根本,而在推行中各有侧重。
夫子无视法家根本,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此其二;法家术治派,是在行法根基之上着重整肃吏治,强化查勘官吏,与搬弄权谋有天壤之别。
夫子有意抹煞根本,其论断之轻率无以复加,此其三。
孟子:你是何人,法家何派
慎道:哈哈哈
天下士子听了
此人卫鞅,我法家法治派名士。
孟子:法治成家成派,老夫未尝闻也.苛政猛于虎而已,何足论之
卫鞅:夫子论学先定罪,不足道也。
卫鞅唯告夫子,天下治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
法治也好,人治也好,谁能融入大争潮流而强国富民,谁便是正道
否则便是空谈大道贻误天下,必将为大争之世所遗弃。
众人:卫鞅,彩
…… 孟子:人性本善 自有法、墨、兵三家而沦丧。
不亦悲乎
卫鞅:夫子立论无据,人性本恶
众人:愿闻卫鞅之论。
对。
卫鞅说 馆长 :稷下学宫言无不尽,人人可论 孟子:老夫愿闻足下性恶之说,以为世人鉴戒 卫鞅:恶,人之本性。
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
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
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
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
人性之恶 必以律法而后正。
以法治防范恶意;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
孟夫子空言性本善,将治世之功归于人性之善,将乱世罪孽归于法墨兵三家,无非是要重申仁政、人治与复古之论,回到夏商周三代
此乃纵容恶行,蒙蔽幼稚,真正的大伪之言
第十六集:卫鞅向秦君阐述强秦之策 卫鞅:“关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为天下列强所无,何以在秦数百年,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
渭水滔滔,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
何以秦据渭水数百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
老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
可为何秦国却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
” 景监:“先生所言,正是君上日夜所思” 卫鞅:“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形胜而沦丧。
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何谓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
有此五者,堪称强国。
而目下之秦国,五无其一。
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国库空空、甲兵老旧、私斗成风
” 秦君:“然而如何啊
王道
仁政
还是无为
” 卫鞅:“君上洞若观火。
三道玄谈,俱往矣
” 秦君:“渠梁愿闻先生新论。
” 卫鞅:“强国之道,乃法家精义之学。
与前述三道天壤之别。
法家强国,务求国家实力增长;务求激励朝野士气。
” 秦君:“渠梁愿闻强国之道。
” 卫鞅:“强国范式不同,魏齐楚三强范式,君上有何评判?” 秦君:“强国范式不同
尚未想过,请先生指教” 卫鞅:“魏国范式 甲兵财货之强,齐国范式 明君吏治之强,楚国范式 山河广袤之强。
而这三强,皆非根本之强,不足效法。
” 秦君:“魏齐楚三国之强,还不足效法
” 卫鞅:“三强之不足效法原因在于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
根本原因,便在于三国变法只走半途,法令半新半旧,名为法制,实为人治。
如此邦国,起伏震荡不定,无法长期聚集国力而稳定强大。
秦国要崛起,就要走根本强大之路
” 秦君:“先生终显大才本色啊
” 第十九至二十集:卫鞅与秦君争论私斗刑杀事宜 秦君: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君: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君: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君:不能特赦? 卫鞅:法外无恩! 卫鞅:“国治,断民王;断官强;断君亡…… ” 卫鞅:“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
大道之行,根在民心,世族非议,不足道哉
” 卫鞅:“法贵正义,法贵公平;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
唯此,法治可立。
” 第三十三集:收复河西前卫鞅与秦君议国力 秦君:“单说军力,秦国似乎没有必胜的把握。
” 卫鞅:“可战场之道,不全在军力。
” 秦君:“秦国富强了,但是也很难说国力超过了魏国。
” 卫鞅:“君上所言,仅仅指财货国力,而不是全部国力。
” 秦君:“全部国力?” 卫鞅:“民心民气,军心战力,君臣聚合,庙堂运筹,尽皆国力。
” 秦君:“大良造的意思是说,秦国的整体国力已经强过魏国
” 卫鞅:“正是,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
” 秦君:“那国力之魂在哪
” 卫鞅:“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
”
《大秦帝国》经典台词
孝公:鸟
玄奇:唉呀,粗粗粗。
君为青山 我为松柏 公子昂名句 等猪养肥了 再上 变法强秦,生死相扶 纠纠老秦 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 死不休战 有功于前 不为损刑, 有过于后 不为亏法. 士兵中号:大风! 稷下学宫众人:万岁,民重君轻
(整齐拜下) 黑枣:我真后悔没把你拉进林子. 卫鞅对公子昂说:你这个饭桶当权,对秦国有利. 然后公子昂还假装神秘的对使节说这是秘密,乐翻了.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永远是这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黑伯:告辞
公子昂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攻之。
商鞅曰:今日就再来一局大盘灭国
商君对子岸曰:你这头牛,——又发牛脾气
要顿挫着说,汗 商君和白雪的爱情誓言“不离,不弃,不移,不易” 荧玉和商军辩论:被说服 曰 总被你说服 我真恨自己 最让人动心的一句话 如果真有那个女子对我这样说 我肯定会被融化----------- 我比你更懂你 ” 白雪对商鞅说的 。
飓风过岗,伏草唯存
天明之前,其黑尤烈
(看看今天的股市) 老甘陇名言:飓风过岗,伏草惟存 黑枣:真后悔,当初黑枣没把你拉进林子里…… 说完跳崖~
果然够气魄
此女子壮烈
秦人骨血锋刚啊……有情有义
总被你说服 我真恨自己 秦孝公: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孝公: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孝公: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孝公:不能特赦? 卫鞅:法外无恩! 总被你说服 我真恨自己 穷国绝境,拼命而已 黑卡:何为一 玄奇:一为圆 一中同长也 黑卡:何为二 玄奇:两物相异 为二 黑卡:两物相异 何能一道 玄奇:相异不相左 是为一道 写在国耻日 世间还有另一种人 他们从不盘算 个人的生死归宿 更不会以此作为进退依据 国家要强大就是要付出血的代价 民众的血 贵族的血 战场的血 刑场的血 壮烈的血 冤屈的血 国家就是一颗大树 国人要敢于用鲜血浇灌 方能茁壮参天延绵相续 公子昂曰:你这蠢猪,当然是3万全压上去打。
。
。
大仁为不仁 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是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吧
商君:事情重要的不在于你做还是不做,而在于你想还是不想! 不可就不可,还万万呢 魏王名句:大争之世,实力说话
我为什么敢接秦国割地,实力使然
不就是这么回事吗馆长:本次大论战,是稷下迎接孟夫子入齐大典. 学无止境,士无贵贱,诸位皆可向孟夫子挑战争鸣. 众人:请孟夫子开讲. 馆长:孟夫子,请
孟轲:诸位,儒家创立百余年,大致主张,尽为天下所知, 一一重申,似无必要,就请列位就相异处辩驳发问,老夫做答,方能切中要害。
杨朱:在下杨朱,敢问夫子,天下万物何为贵,何为轻
孟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众人:万岁,民贵君轻
申不害:在下申不害,敢问夫子,天下动荡大争,要害何在
孟轲:不师周礼,不行仁政,以杀戮征战为快事,是为要害。
申不害:仁政,周礼,井田制,夫子果真以为可行
孟轲:国有圣君良将,仁政可行,周礼可行,井田制更可行。
申不害:邦国兴亡,夫子寄望于圣王复古,实则人治啊。
孟轲:人治侍德,至少强过先生权术治国。
申不害:在下正告夫子,术治乃法家之学,不是权术之学。
孟轲:如此法家,乱世之学也
卫鞅:大谬
孟夫子如此断言,大谬
孟轲:立论当有理有据,足下无端指斥,何其浅薄哉
卫鞅:夫子大谬,凭据有三。
天下学派皆有分支,夫子断章取义,以术治派为法家全貌,此其一; 法家三派,其根同一,皆以认同法治为根本,而在推行中各有侧重. 夫子无视法家根本,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此其二; 法家术治派,是在行法根基之上着重整肃吏治,强化查勘官吏,与搬弄权谋有天壤之别。
夫子有意抹煞根本,其论断之轻率无以复加,此其三。
孟轲气得一拍桌子:你是何人,法家何派
慎道:哈哈哈~~ 天下士子听了
此人卫鞅,我法家法治派名士。
孟轲:法治成家成派,老夫未尝闻也.苛政猛于虎而已,何足论之
卫鞅淡然一笑:夫子论学先定罪,不足道也。
卫鞅唯告夫子,天下治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
法治也好,人治也好,谁能融入大争潮流而强国富民,谁便是正道
否则便是空谈大道贻误天下,必将为大争之世所遗弃。
众人:卫鞅,彩
~~ 孟轲:人性本善 自有法 墨 兵 三家而沦丧 不亦悲乎 卫鞅:夫子立论无据 人性本恶 众人:愿闻卫鞅之论、 对 卫鞅说 馆长 :稷下学宫言无不尽 人人可论 孟轲:老夫愿闻足下性恶之说 以为世人鉴戒 卫鞅:恶 人之本性 因人性有恶 才有法度 天下人生而好利 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 生而贪欲 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 生而有奢望 才有声色犬马 人性之恶 必以律法而后正 以法治防范恶意 以法治疏导人性 人性才能向善有序 孟夫子空言性本善 将治世之功归于人性之善 将乱世罪孽归于法墨兵三家 无非是要重申仁政 人治与复古之论 回到夏商周三代 此乃纵容恶行 蒙蔽幼稚 真正的大伪之言
封建科举制度分为哪三级考试
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
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
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
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张仪骂孟柯在大秦帝国哪一集
这个是大秦第二部的,第二没上映呢。
在小说里面有两次,一次是第二章第五节《第一次遇到挑衅》次是第十四章第五节《张仪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
在大秦帝国第一部电视剧里有稷下学宫论战,是商鞅对孟子的,不过这里与事实不符。
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张仪骂孟子是第几集
这个是在第三部里面的吧,看原著吧
古文常见科举名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名词释意【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第二声】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学院,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院均设教授,主管学院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院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