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诸格亮)
求下联
本人才疏学浅,就不对了,将出处粘上 找点别人的对句,凑个热闹。
相传清代乾隆时期《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曾经狂称天下无不可对之对,其妻便出了这个上联诘之,曰: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这一联果然难倒了文思敏捷的大才子。
后来又有人在“月”前加一“明”字,更给撰写下联的人增添了难度。
“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写的是一个古老的题材:月夜的景色月照进纱窗,每一个窗孔都被照明,许多个楼阁(葛谐阁音)都被照亮。
好一片月光照耀下的银色世界。
就意境而言,这个五言加七言的句子只可算作“一般”,就其语文运用的技巧而言,却可用“高难度”形容了。
其高难之处主要在“个个孔明诸葛亮”七字上。
“个个孔明”全等于“诸葛(阁)亮”,而“诸葛亮”系一人名,“孔明”乃是“亮”的表字。
它们之间的关系与排序可以表述为:字+复姓+名。
而在字义方面,“个个”与复姓的第一字“诸”相当,“孔”与复姓第二字“葛”同类。
另外还有平仄相间的语音格局,其要求是: 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沈氏,字明玕,自幼神思朗彻,这位有着“不为田家妇、宁当贵家媵”追求的姑苏女子,如愿做了纪晓岚的一个小妾。
她的芳名明美如玉,在纪的一妻三妾中,也大概是顶有才气的。
可惜,三十岁的她竟过早地受到阎君的召见,给纪晓岚留下了“可是香魂月下归”的伤感。
明玕的名字远远不及她留下的一个曾难倒纪大学士的联语响亮。
那是一个暑日,她用一种很薄的类似于纱布的夏布糊窗,阳光透过横竖相间的窗棂,自然让每个棂格里都很亮堂,她偶得一句:“夏布糊窗,个个孔明诸格亮。
”句中,巧妙地镶嵌三国人物诸葛亮字孔明,切“葛”与“格”又为谐音,明白如话,自然有趣,可谓妙手偶得,精巧之致,难怪联坛不倒翁纪晓岚为之却步。
后世文人对此绝联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似乎能对出下联,就可才超纪学士。
有人干脆把纪晓岚拽进联里,曰“山神望天,片片石云霁晓岚”。
霁与纪谐音,石云又是纪晓岚的晚号。
联意为山神看天,见片片绕石的云彩搅着雨后山里的雾气。
联以纪晓岚对诸葛亮,一个蜀汉的丞相,一个大清的协办学士,正不相上下。
有人不经意地,把明玕之联中的夏布改为纱布。
可是翻翻《湖南省志》却发现夏布之于纱布犹凤凰之于麻雀也。
夏布盛产于浏阳,将苎麻去皮、粗剖、细绩,以一丝之头搭一丝之尾,捻接成缕,牵经加浆梳理,织造成布,取甚为清洁的浏阳之浏河山溪水,浸石灰数漂,其布洁白如雪,优美透明,可以用来做夏衫、蚊帐。
夏布早在明末清初最为盛兴,畅销各埠,出口南洋。
只有像纪晓岚这样的朝廷大员人家才用得起时尚高档的夏布。
也有人认为,阳光过窗,少点情调,干脆改成“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境界果然幽雅了许多,只是背离了明玕的原意,昼演化为夜,赶走阳光请来月光,好在这一“篡改”不是什么上纲上线的事,反倒引来一幅相当不错的下联:“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畹华是梅兰芳的字。
一个能掐会算打天下,一个绝唱翻舞动乾坤,花旦对老生,花芳对窗亮,未尝不可。
镶嵌之妙有之,谐音之俏不存,白璧微瑕业。
衍化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因其情调意境胜过原联,为后世广为流传。
某年,澳门迎春征联便选其为上联,一时应者如云,只是主办者在“月照纱窗”前,又加一“明”字,使明月之明、孔明之明前后呼应,一下子增加了不少难度。
然而来联中,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上乘佳作,只留下一等奖空缺的叹息。
一个未受过多少诗书熏陶的小女子,只因几回红袖添香,沾了纪大学士的些许灵气,闲着糊窗户玩,竟糊出了千古绝对,令人称奇。
当初我们的纪大烟袋,倘若少抽一口烟儿,多动点儿脑子,也许就对出了下联,省得后世的读书人为此绞尽脑汁,但真的这样,谜团的新奇也就没了 昏雾弥蜀, 云云关雨关云长(对纪晓岚妾之原句) 紫星悬碧落,年年观紫独孤红。
(上海·刘竹青) 雨亭迎晚蔼,朝朝子雨慕容云。
(深圳·许向东) 德神当户卫,门门敬德尉迟恭。
(广东·胡宏) 让王倾玉斗,回回元让夏侯敦。
(广西·郭君禧) 绿波浮水藻,团团萍绿满江红。
(美国·区泽) 艳阳悬绣户,朝朝妆艳慕容芳。
(澳门·潘仑山) 风送花圃,阵阵畹华梅兰芳 (对纪晓岚妾之原句) 老翁掌勺,勺勺周瑜(粥余)周公瑾(粥供紧)(对纪晓岚妾之原句) 美厨调法菜,盘盘羹美欧阳鲜。
(湖南·刘云中) 野烟迷岭石,茫茫钜野咸丘蒙。
(南海·潘华) 怨怀次玉笛,声声闺怨吴佳期。
(加拿大·王炳源) 山神望天,片片石云霁晓岚(对纪晓岚妾之原句) (我文盲,见笑了;有说错,没放过) 3# 回复
晋剧的有关知识
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一带,所以又称为“中路梆子”或“中路戏”。
它和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
流传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建国后改今称。
晋剧在形成初期,仅流行于晋中盆地十县和西部八县以及东四处(平定、昔阳、孟县、寿阳),主要观众是农民。
后以太原为中心,逐步扩大到晋北、晋南与晋东南个别县份。
随着晋中商人赴外经商,晋剧的活动范围又逐步扩大到张家口、北京、天津以及陕北、甘肃的部分地区。
清末民初,中路梆子的班社还曾到上海演出。
在张家口和冀西井陉一带,它己成为当地主要剧种,设有许多职业剧团,一些晋剧著名艺人在那里安家落户,为当地培养出许多演员。
S} 关于晋剧的渊源,老艺人中传说不一。
一说是蒲州梆子向北发展,为了适应晋中地区观众的欣赏要求,逐渐形成中路梆子。
一说晋剧与北路梆于原是同一个剧种,后在晋中地区逐渐地方化,才从北路梆子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剧种。
还有一说认为它是在晋中祁太秧歌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蒲剧、北路梆子等的艺术营养而形成。
以上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从晋中地区早期组班要约蒲州艺人,设科班教戏要请蒲州艺人当教师,以及学戏语音要以“蒲白”(晋南地方官话)为准等事实来看,一般认为中路梆子是由蒲州梆子演变而来。
在演变过程中,艺人们吸收、融化了祁太秧歌和汾孝干板秧歌的腔调和打击乐器等,在语音、唱腔、表演上均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自己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风格。
早在晋剧形成之前,晋中一带,就有关于“并州腔”、“三例腔”的记载。
到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中路梆子已非常盛行。
清咸丰、同治(1851-1874)以后,晋中票号兴旺,商业发达,中路梆子的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先后出现了许多著名班社和演员。
不少爱好戏曲的豪商巨贾,出资邀请著名艺人组成实力雄厚的“字号班”。
一些文人也参加了戏曲活动,如太原北后街“字号班”。
一个研究晋剧的艺术团体。
民间“闹票”、“打座场”等演唱活动更为频繁。
晋中平原及东西山,民间迎神赛会很多,如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庙会、四月初八奶奶庙会、五月十三日关帝庙会等。
这些庙会正日都要唱戏敬神。
此外,正月天地会要唱“人口戏”,粮行要唱“添仓戏”;四月和七月龙王庙要唱“雨戏”,民间祈雨时要唱“安神戏”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及晋中各县,中路梆子受到严重摧残,班社纷纷解散,艺人四处逃亡。
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绥边区,于1939年后,曾先后成立了七月、人民、吕梁三大剧社,在战争环境中,还能培养出大批晋剧人才,编演了不少新戏。
这期间,除移植上演了《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外,还编演了以岳飞被害为题材的古装戏《千古恨》和表现边区劳模事迹的现代戏《新屯堡》等。
建国后,山西、内蒙、河北等地,先后建立起许多晋剧演出团体,整理和创作了一批传统和现代戏,并培养出大批中、青年演员。
e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过去晋剧纯由男演员演唱,一般定F调;后逐步发展到以演员为主,改定G调。
除“二音子”用假音演唱外,乱弹分七种板式:平板(亦称:“四股眼”)4 \\\/4为拍;夹板为2 \\\/4拍;二性为 1\\\/4拍;流水为1 \\\/4拍;另外还有介板、倒板、滚白等。
每种板式还有许多变化。
如流水板中即有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
此外还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马腔、三倒腔、倒板腔等许多花腔。
晋剧十分注意运用二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
如《忠报国》,通过大花脸、须生正旦的轮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当前感情。
轮唱中多用适于叙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
《走雪山》中是以老生与青衣的对唱,来表现曹府遭祸后,老家人保姑娘仓皇逃难的故事。
先以介板对唱,表现主仆脱离虎口时的狼狈状态;继以二性轮唱,追叙受迫害的经过,男声方落,女声又起,交替歌唱,别有韵味。
在晋剧中也有大段独唱。
这种独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计》、《见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莲和沈后的单独唱段,无锣鼓之响,有丝弦之音,行腔运调有如甘露细雨,点点入地。
在晋剧唱腔中,还有用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组成的套唱腔。
一般用于追叙、忏悔、思考问题等。
滚白是用以表现泣不成声,极度悲哀的情绪。
从过门到唱腔,都有极大的感染力。
如《芦花》中闵德仁的两闪滚白,往往是演员挥泪而歌,观众弹泪而听。
过去晋剧文武场编制为九人,称“九手场面”,即鼓板(指挥)、铙钹、马锣、小锣、梆子、吸胡、三弦、二弦、四弦。
有时伴奏中需用铰子,由弹四弦者代操;需要唢呐伴奏时,则由弹三弦、拉二弦者代吹。
文场乐器,呼胡是中音乐器,亦名“葫芦子”。
椰壳,比板胡壳大,状如鸡心,口面直径约12-13厘米,粘以桐木板。
主档以硬木质制作,长70厘米。
安有腰码,固定在档之中部。
下码置于桐木面上端六分之五处。
马尾竹弓,音质柔和,酷似男中音声腔。
呼胡拉主旋律,二弦、三弦、四弦配合伴奏。
艺人说:“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头,四弦是筋。
”又说:“呼胡立杆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补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调子。
”打击乐器中的马锣,既重且大,直径55厘米,厚约1厘米,声音不散不躁,现多用“六”字马锣,与弦乐“sl”音相全,故有用马锣定音的传统习惯。
晋剧弦乐牌曲很多。
表现愉快情绪的有〔绣荷包〕等。
表现苦恼的有〔太阳神针〕等,紧张用〔紧杀鸡〕,舒缓用〔大寄生〕。
这些曲牌可单独使用,也可联辍使用。
如《打金枝》中的《闹宫》与《春秋配》中的《拣柴》的音乐,就是用若干曲牌组成的联奏曲。
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能渲染元帅升帐时隆重庄严的气氛。
《战宛城》中用的〔对舞〕,有千军万马奔腾攻战的气势。
打击乐的锣鼓点,约有四、五十种。
如〔硬三锤〕、〔五锤子〕、〔三翻鹞〕、〔小战〕、〔战煞〕、〔海沙〕、〔披头〕、〔帽子头〕、〔回头〕等。
使用时,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来选择。
如〔闷场〕(俗称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顿足、立坐不安的动作与呼喊节奏。
《斩黄袍》中高怀德上场,《回荆州》中赵云上场,《长板坡》中张飞斥责赵云之后,都是用这种鼓点来衬托人物烦躁和焦急情绪。
中路梆子有时在四股眼、夹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锤子〕与弦乐接,必要时带〔撩子〕配合剧中人耍马鞭、或“接门”的动作。
《坐楼杀惜》中宋江杀死阎婆惜,从她身上搜索梁山书信时,用〔小战〕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战战兢兢,极度紧张的状态。
Rh{auO 晋剧中,分传统的生、旦、花脸三大行为红、黑、生、旦、丑五行。
清末民初,晋剧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
五大行指的是:红(胡子生)、黑(花脸)、生、旦、丑。
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红、老生(正红、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文丑、武丑。
中、北路梆子清代时大致与蒲州梆子的脚色行当相同,后逐渐发展变化。
到清末民初,中、北路梆子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
五大行:红(胡子生)、黑(花脸)、生、旦、丑。
十五小行:正红、老生(正红、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文丑、武丑。
晋剧的脚色行当,根据演员的技艺高低及在群众中的影响程度,分为头套(亦称头路、头牌)、二套(二路、二牌)、零碎三类。
头套演剧中主要人物,二套演次等人物,零碎应杂。
《蝴蝶杯》为便,田云山为头套胡子生应工,胡晏为二套应工,零碎则扮演家院田明。
晋剧的脚色行当中,生行中的胡子生为最主要的行当,一般戏班以其为挑班演员,故称之为挑大梁的,在戏班中所挣“戏份子”(即工资)最高。
胡子生可分为黑胡子生、老生、红生,多扮演中老年的正派人物。
戴三绺(关羽则为五绺)髯口为其主要标志。
一般群众和演员在习惯上都称胡子生演员为唱红的。
四大梆子中的胡子生演员以“红”为艺名的尤多。
胡子生中戴黑髯(一般为黑三绺)称黑胡生,居胡子生之首,多扮演帝王将相、官吏员外等有地位的中年男子,须生演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唱念功夫和扎实的腰退功、武功;另外还须掌握梢于功、髯口功、帽翅功、幅子功、靴子功、鞭子功等高难度技巧。
唱功戏、做功戏、功架戏均要能拿得起。
能唱不能做或能做不能唱,称不上好把式,只能算片(撇)子演员,不够挑班资格。
在唱念上讲究吐字清楚、喷口有力、缓疾有致,以本嗓为兼用假音(背弓音),具有高亢激昂之特色。
身段、功架则讲究仪表庄重、英武刚健。
因因子生演员表演难度大,扛戏分量重,故四大梆子的胡子生历来均由男演员担任,已成传统。
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晋剧中涌现出以丁果仙为代表的一批胡子生女演员,称之为坤角。
她门以嗓音明亮清脆、扮相俊美大方、做戏逼真细腻见长,赢得广大观众欢迎,迅速取代了男角胡子生在晋剧中的头牌地位。
但是,由于女胡子生演员生理条件所限,一些身段、功架、武功较重的戏难以胜任,致使一些剧目逐渐从舞台上消失,如《出棠邑》、《观阵》、《上天台》、《五雷阵》等。
胡子生行当中还有老生。
红生之分。
老生,扮演老年长者,挂白三缮或苍三绺,表演以倡做为主,苍老、凝重、朴实是其主要特色。
红生戴黑三绺,勾红脸,扮演勇武忠直的人物。
小生:分文生、武生、娃娃生。
文生有纱帽生、翎子生、巾子生、穷生等。
主要扮演青年男子。
纱帽生,戴纱帽,穿蟒袍或官衣,扮演有功名的人物,表演上要求仪态端庄洒脱。
翎子生以头插锥尾为主要标志,多扮演武将和文武双全的人物。
一般由文武小生扮演,。
要翎子为这类脚色绝活。
巾子生,戴巾于,穿褶子,持折扇(故又称扇子生),主要演风流儒雅的公子,表演上要求风流潇洒、儒雅俊秀。
穷生,穿素道袍或富贵衣扮演落魄书生一类人物。
要求表演出人物穷困潦倒及贫而有志的神情形态,娃娃生,扮演少年儿童,戏的分量不重,多由童伶、学员扮演。
武生:分短打、长靠两种。
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
短打武生,戴罗帽,穿箭衣、侉衣、豹衣,表演上以武打、翻跌为主,武生扎大靠,着厚底靴,表演上以开打、功架为主。
旦行:主要有正量(包括闺门旦)、小数点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
正旦,又称大旦、青衣,多饰演已婚、正派的中年妇女。
以唱做为主,宁静端庄、晓理贤慧为其主要特色,另外有一些唱功戏中的未婚女子(所谓“闺门旦”)。
也由正旦应工,正旦常与胡子生配戏,戏的分量一般都较重。
小旦,多扮演青少年女子,有小旦、花旦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人物的性格及表演特点。
小旦多扮演正派纯真的青年女子,表演以唱做为主。
以活泼伶俐、天真烂漫、举动敏捷见长。
花旦则以做功和念白为主,多扮演放浪泼辣或妖艳俏丽的青年女子,以泼辣刁狠为主要特点。
正旦、小旦为梆子戏中的主要行当,故有“一窝旦(正旦和小旦)吃饱饭”,“一旦挑八角”之说。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彩旦,也称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刁奸的妇女,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一般为小打扮,不穿蟒靠,重武打。
一般班社由刀马旦兼任。
刀马旦、多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
身扎大靠,头戴七星额子,插翎子,唱做打和舞蹈并重。
这类脚色大都由功底扎实的小旦演员扮演,故亦称为刀马小旦。
花脸行:也称净、黑头。
分大花脸、二花脸。
多扮演相貌、性格、品质特异的人物,均以面部勾脸(即在面部勾画各种颜色的脸谱)为主要标志。
大花脸,偏重唱、念、做、举止稳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彦昭等。
大花脸有花脸、白脸、黑脸、红脸、净脸之分,由人物的性格、品质及行为所定。
如包拯黑脸,以示其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曹操、潘仕美由因其奸诈、残忍,勾白胸;关羽勾戏脸,以表示其忠心不二的品质和英武刚强的性格。
过去,有“花脸不挑班”之说,但也有个别艺术成就高的演员仍可以挑班,如晋剧花脸学员乔国瑞(狮子黑)即曾挑班多年。
过去,梆子戏有代脚制(也称代行制),这是由于旧班社中演职人员不足所致。
彩旦通常由丑行代,个别小旦演员也代之,如晋剧演员冀美莲演《拾玉镯》的刘媒婆、《风筝误》的丑姑娘,深得广大观众赞誉。
建国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观众的要求,剧团编制逐渐扩大,演职人员大大增加,戏校和训练班也注意培养老旦演员,除少数剧团外,多数均有专人扮演。
但彩旦、娃娃生的代脚制仍延用至今。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
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
它吸收了蒲剧的许多特点,又经过许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可以说,它是在蒲剧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梆子戏。
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张景云(艺名“十三红”)、高文翰(艺名“说书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
尤其是著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由于她的艰苦的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
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
抗日战争以前,已经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
在以上地区,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
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
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
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
晋绥七月剧社(中路梆子)曾随军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演出活动。
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
著名剧目《打金技》已拍成电影。
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晋剧主要演出团体。
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
这个剧团演出历史较久,多年来,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许多优秀演员荟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晋剧到好者的拥戴。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二百八十七人。
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
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
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中路梆子溯源及发展概况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
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起源探讨 关于中路梆子的起源,曾经是晋剧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
从我掌握的资料考证,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为妥。
因为在此之前,从大量舞台题所揭示的山西中部城乡戏剧演出中,主要为蒲州梆子、京都花腔班(今北京剧)和江南丝竹班(南昆曲)三种,根本未见有关“中路梆子”的记述痕迹。
只是到了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
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发生,义军一部于咸丰三年八月到达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其矛头直指清王朝的首都北京。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蒲剧在内的外地剧种,很少再来中路地区演出了,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
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等。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
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亲睐。
于是以祁县城城金财主为代表的太谷、榆次平遥、孝义、介休等地的财主们,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他们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
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
其次,大商家还修建戏房院,购置苏杭刺绣行头,增添运输车辆,制定演出计划。
如戏班自负运输,每个台口大都演出三天,每天上、下午,晚三开戏,戏班自办伙食。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垛箱歇班,艺人放假,次年正月再来组班。
班主宏观领导,具体事物由承事人、掌班人负责。
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
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
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了我们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
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
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
比较出名的新承戏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沟的五义园、太谷的四盛和班、祁县的双庆园、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义庆班等。
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以及鼓师杨青、宋兴儿,琴师彭根只等。
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诗》、《御果园》、《渔家乐》、《赵家楼》、《炮烙柱》、《锋箭头》、《吉庆图》、《落马湖》、《北天门》、《抚琴》、《偷鸡》、《扫雪》、及昆曲戏《草坡》、《赐副》、《庆顶珠》等。
由于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
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
不过,此时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戏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为首的蒲州梆子、三庆班为首的京都花腔班、鸣福班为首的江南昆曲班等,仍活跃在中路地区,形成了多剧并存、争芬斗妍的时代。
可惜上述局面维持不久,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发生了。
光绪元到四年,山西与邻省陆续遭受特大旱虫等自然灾害,在此情况下,多数戏班停演,艺人失散或丧身,就连曾解囊资助的富商大贾也改变了初衷。
到光绪六七年后,中路梆子才开始恢复,起班社有原来长年包份制的娱乐性团体,变为以名老艺人承班、或以财主领衔承班的商业性经营组织。
此时,搭班艺人严重短缺,不得不就近收留中路籍贫苦儿童加入科班培养使用,他们经教学3-5月,便强行登台,俗称“犟出窝”。
有的靠打骂体罚逼迫学戏,当时比较出名的科班有榆次流村的而保和班、清源杜村的喜梨园、孟封村的小梨园等。
其中二保和班,培养的演员最多,几乎遍及中路各地。
辉煌时期 光绪十年后,中路梆子再次兴起,出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象,使旧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开始改变。
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
此时,中路各地的富商、财主、职员等,再次支持中路梆子的发展,他们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艺人承班的后台,使戏剧班社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每个府、州、县在同一年里,承办班社不下两三个,最多的为太谷、平遥两县,常年班子不下5个。
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
一般村庄,每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
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关系,吸收民间艺术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而区分。
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异,合为一体。
这个时期,中路出名的班次有榆次的三保和班、会音班、太谷的坤梨园,祁县的荣升班、永盛园,平遥的同春园、祝丰园,介休的全福班、同盛园,汾州俯的春和园、如意班,孝义的长盛班、翠梨园,寿阳的小万顺园、三鸿班,盂县的福顺班、魁梨园,交城的仁义园,平定的四喜园等。
北路有忻州的兴盛班、峰县的小景翠园、大同府的万盛班、五台县的昌盛园、天城(镇)县的合义班等。
名艺人有三盏灯、二八黑、福盛生、玉石娃娃(刘玉富)、十里麻、核桃红、玻璃翠、玉昌红、金大丑、狗儿旦、玉印里、夜壶丑、没骨头、草上飞、六月鲜、五月鲜、黄芽韭、晒鞋旦、子都生,及文武场师傅任应只、杨甲成、孙三蛮、马锣三、赵毛蛮、杨七成等。
上演代表剧目有《北游宫》、《雁塔寺》、《葫芦峪》、《乾坤带》、《日月图》、《牧虎关》、《忠孝义》、《赞王宫》、《芦花河》、《黄河阵》、《光武兴》、《南阳关》、《豫让桥》、《乌玉带》、《朝金鼎》、《铁冠图》、《奚皇庄》、《表功》、《戏叔》、《八蜡庙》、《宁武关》、《玉虎坠》等。
广大观众公认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的坤梨园、锦梨园和祁县的荣升班。
坤梨园在班主三盏灯的带领下,演的很红,被冠以“字号班”的美名。
谚云:“三盏灯,进了城,买卖人,冒了魂……。
”“三盏灯进了村,长工放羊的歇了工。
前晌看了七星庙,后晌再看凳王宫。
”可见演况之盛。
中路梆子的辉煌,还有一个标志是,遍布城乡的票儿班、自乐班。
所谓票儿班,就是由商人、农民、私垫先生等自发建立的娱乐组织,参加者称票友,艺高的称“合文家”,大多是业余农闲聚集起来,自拉自唱,吸引不少观众。
这种组织起到了义务向群众宣传戏剧、加深群众热爱戏剧的桥梁作用。
所沥富乐班,是富豪人家利用歇班机会,将名艺人及文化名人请到家中一边演唱、娱乐,一边研讨修改剧本、曲调,或改进表演招式等。
这种活动也叫“走暗场”,待成熟之后,上台正式演出,这叫“走明场”。
这种由富人、知识分子和名老艺人组成的三结合自乐班,是中路梆子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
其中,成效卓著者有太原县(今晋源镇)的聚文会、太谷北恍村曹家班、祁县城渠家班等。
中路梆子走向极盛之后,这时江南丝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尔还来,已势头大减。
辛亥革命后,中路各县一度动荡不安,有钱有势者大都采取回避观望态度。
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为前清衙门、镖局遗老等人充任。
同时中路籍艺人队伍也已成长壮大,蒲梆艺人中除定居者外,其余已不再来中路搭班了。
民国5—19年(1916—1930),山西局势相对稳定,中路梆子又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
特点是: (一)班社林立,流派扩大。
此时的中路梆子,不仅扎根雁北、占领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省内原平阳府、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也发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横跨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从而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
仅就中路地区30个县来讲,这个阶段出现过的戏班就有120余个,其中寿阳最多,陆续承办过21个。
著名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县杨成斋的锦梨园、胡万义的万福园和徐沟县陈玉的自诚园等。
(二)、名伶荟萃,竞争激烈。
由于班社林立,互争高低。
民国14年后,徐沟自诚园班主陈玉,第一次从张家口调回大牛牛、二女只等坤角艺人,与本班男艺人同台共演,引起轰动,观者如潮。
接着是河北梆子武打艺人来晋搭班,他们的真刀真枪、实打实拚的武功戏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再是以太谷万福园为代表的一些班社,也不甘落后,二返蒲州,选聘新秀。
这样就使中路梆子形成了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大、互相竞争的大好局面。
此时的名艺人,中路籍的有:盖天红、说书红、李子健(后唱了京戏)、十三红、小十二红、三儿生、天贵旦、毛毛旦、狮子黑、十七生、福义丑、彦
儒林外史的优美句子和对句子的体会
1腔(Qinqiang Opera),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区是陕西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
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特点唱腔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
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
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
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
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
总归称是六大板头、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
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海笛类、套曲类共6种。
早期乐队分文、武两部6人。
角色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
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 秦腔(16张)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
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
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
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
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
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喷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脸谱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题材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
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现省艺术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统计仅存约3000多本。
这些剧目主要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悲剧、正剧居多,表现民间生活、婚姻爱情的剧目有占有一定比例。
历史剧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其中三国戏有108个,杨家将戏有85个。
其他题材还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辛亥革命后,西安易俗社30多位剧作家共编辑出了550多个剧本,其中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李桐轩、李约祉五人成就最高,这些剧目中,、、、、、、、、等成为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
另外,在革命边区也涌现出了一批秦腔现代戏剧作家,创作剧本计有200多个,其中以马建翎成就最高,代表剧目有、《一家人》、《穷人恨》等等。
建国后整理、改编的剧目有《游龟山》、《游西湖》、《三滴血》、《赵氏孤儿》、《窦娥冤》、《铡美案》、《破宁国》、《四进士》、《白蛇传》、《法门寺》、《烈火扬州》等,创作的现代戏中以《三世仇》、《祝福》、《西安事变》等影响较大。
唱词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秦腔剧照整齐。
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也即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
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
那么如何来改变节奏的快慢呢
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
秦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剧种,有二六板、慢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六大板式。
二六板就是两个“六板”,一个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强拍。
其它各种板式都是将二六板加快、减慢、自由、转板等变化而成的。
这样艺术家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了。
伴奏秦腔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
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秦腔脸谱秦腔脸谱作为中国最古老剧种的舞台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
对于秦腔脸谱的特点及其与京剧脸谱的关系,著名京剧研究家、京剧脸谱绘制大家、九十余岁高龄的刘曾复先生在《浅谈秦腔脸谱》一文中有精彩的论述:“在发展中,京剧也很自然地向花部中重要剧种秦腔吸取非常有益的经验,包括脸谱。
……秦腔脸谱总的来说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复杂,特别是眉眼花纹比较碎。
现行京剧净角脸谱虽然比较简单整齐,但是京剧早年的脸谱中许多碎脸和歪脸的花纹还是细碎的。
秦腔脸谱的复杂表明它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古典。
……秦腔脸谱中有许多脸谱与京剧脸谱大同小异,例如关羽、包拯、孟良、焦赞、呼延赞、李元霸等。
……京剧界中有一种传统的说法,秦腔歪脸勾得好。
现行京剧净角脸谱歪脸较少,京剧早年的净角脸谱中歪脸则较多。
《定军山》夏侯渊、《反西凉》许褚、《白水滩》青面虎等早年都勾歪脸,但是今天的京剧中这些角色都改用正脸了。
今天京剧净角脸谱在歪脸的应用上不如秦腔脸谱古典。
”
语文高手请进
我该上初三了,自诩语文一直不错,因为我在市重点,所以有些可以帮助的我一定尽力。
下面的建议绝对有实践意义,你不看会后悔的。
首先,先搞清楚哪部分不行,你没有说,那我就每一块都说一下。
基础知识方面,好好听讲是一个方面,我有个体会,如果局限于好好听讲,那么基础知识只能拿绝大部分的分,我每次能拿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分,最重要的是每个环节都不放过,特别是细节。
打个比方,鲫鱼的鲫字,读四声而不读二声,这都是考点。
所以在课本前面粘上四张稿纸,就记这些东西,准保有用
阅读分为课内和课外,课内的就靠你上课记好笔记,别睡觉,复习的时候要有侧重点,精讲课多看,别的一扫而过。
课外阅读,我们老师说叫“听天由命”,其实只要有方法没什么不可以提高的。
你的基础不行的话,就做一些简单的,我以前就做《典中典》,里面阅读很不错,你可以试试,如果你阅读理解能拿百分之八十的分,我建议你去买《阅读黑马》,那里的题我做着都费事,太难了
不过一本子坐下来中考绝对没问题。
其三,作文。
好多人说自己作文不行,我就说“放你妈的屁”,作文不行就属于懒货,你们语文老师好相处的话,最好,你就每周写一篇交给他,让他给你当面指导,两个月你的作文毛病就该干净了,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作文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拿高分,能不能把住主题才是关键,要是你真想把语文弄成你的强项,告诉你四个字“博闻强记”。
兄弟啊,上面全是我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选我吧
描写老班章普洱茶的优美句子
老班章讲究所谓的茶气,纯正血统的老班章茶气是普洱茶中茶气最足的一款茶品,其特点是茶的苦味、涩味重回甘效果持久、汤色鲜亮、叶底柔软、匀称、略带蜜香。
香气纯正浓厚、平稳、滋味浓烈,有化痰、喉润、两颊生津作用。
老班章茶气霸道,苦味入口即化,嘴里持久甘甜且香气高远,袅袅不绝,茶汤一入口,强烈的香气就贯穿始终。
以上回答来自 只见普洱
关于普洱茶的优美的句子,急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那杯中的自然灵物,向我们传递着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和信息。
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约上三五知己,泡上一壶好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莫过于此。
,让我们静下心来,放下烦恼,放下苦愁,一起来品茶吧
戏曲的种类有哪些
那叫,戏曲的名字了。
京剧 京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 京剧 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基本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
京剧的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的唱腔的特点是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起伏,变化鲜明。
各行角色的唱腔和用嗓各有特点,能充分发挥各行演员的特长和创造性。
表演在继承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及其他地方戏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手段和表演方法,把唱、念、做、打各艺术手段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吕剧 吕剧是从说唱形式的“坐腔扬琴”演变而来。
发源于鲁东北地区的广饶、博兴一带;流布于山东全省各地,并流行于河南、江苏、安徽等省部分地区。
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主要板腔有四平、二板,另外有娃娃腔等部分曲牌穿插运用。
音乐唱腔质朴通俗,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眉户 眉户又作“迷糊”,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
盛行于关中地区,同时流行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
眉户,一说因其主要曲调是由秦岭脚下的眉县、户县的民歌小调组成,因地得名;一说因眉户曲调悱恻缠绵,悦耳动听,颇有迷人之感,故而亦称“迷糊” 眉户的语言十分通俗生动,音乐风格又很质朴。
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形式,不少曲牌是由长短不等的句子组成。
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辅之,逐渐加入扬琴、二胡、提琴和部分中、西管乐打击乐器基本与秦腔相同。
评剧 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
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
评剧的前身是河北省东 评剧 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
莲花落是一种化妆坐唱的形式,剧目有《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等。
东北的蹦蹦(二人转)传入关内后,莲花落艺人吸收了蹦蹦的音乐、剧目和表演等,使说唱形式的对口莲花落成为带有表演的莲花落,这就是评剧的雏型;因此,后来人们有时称评剧为“蹦蹦”或“蹦蹦戏”。
1909年“莲花落”进入唐山后,受到煤矿工人的欢迎,被称为“唐山落子”。
接着由于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所以被命名为“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
再后又吸收了京剧、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使评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黄梅戏 黄梅戏使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大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
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
主要唱腔,大戏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小戏多用各自独立的唱腔。
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讲唱,形成了独特风格,所以曾被称为“怀腔”。
东北地方戏 在东北地区二人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人表演的戏曲剧种。
音乐部分基本上沿用二人转,摈弃了曲艺色彩,增加了戏剧性。
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演出较普遍。
秦腔 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
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以梆子击节,音调高亢、激越,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
邕剧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百色、钦州等地。
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宁,故名“邕剧”。
系在宾阳戏和武鸣老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属皮黄系统。
唱腔和剧目与桂剧相近,也吸收粤剧的一些艺术因素。
表演纯朴粗犷,武打有“大过山”、“跳椅”、“滚藤牌”等特殊技术。
解放前已渐趋湮没,解放后获得新生。
柳子戏 也叫“弦子戏”。
流行于山东和江苏、河南的部分地区。
旧称“柳子腔”,是由河南、山东一带流行的山坡羊、黄莺儿、打枣竿、柳子等弦索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而成,并用加“滚”的唱法。
传统剧目《黄桑店》、《挂龙灯》、《玩会跳船》等,风格均较古老。
曲调分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等四大类,偶亦演唱转调与昆调。
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笙、笛,后来又增添了琵琶、排笙等。
南昌采茶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班、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
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
主要曲调有“茶灯调”和由“茶灯调”发展演变而来的“攀笋调”、“秧麦调”、“下和调”等。
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两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
淮海戏 旧称“淮海小戏”、“小戏”。
戏曲剧种。
流行于江苏泗阳、沭阳、灌云及连云港等地。
始于清末,以地摊形式演出,后逐渐发展成为舞台剧。
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
伴奏乐器以板制三弦为主,因而俗称“三括子”。
拉场戏 也叫“小落子”。
戏曲剧种。
由曲艺二人转发展而成,故习惯上也称“二人转”。
传统剧目有五十多出,以《回杯记》、《梁赛金擀面》、《寒江关》、《二大妈探病》等影响较大。
解放后编演的现代剧有《光荣灯》、《新婆媳》等。
彩调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
原称“调子”或“采茶”,约有两百多年历史。
解放后定名为“彩调剧”。
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基础上形成,曾与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云南花灯戏互相影响。
音乐唱腔大多轻松活泼,生活气息较浓,表演时载歌载舞,富有地方色彩。
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就是在彩调音乐、表演基础上创作的。
莆仙戏 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和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因为发源地过去隶属于兴化府而得名。
兴化戏在明代中叶就已盛行,清代又有很大发展,50年代初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作为宋元南戏的古老剧种,尽管莆仙戏在近代以来曾受到闽剧、京剧以及文明戏的某些影响,但由于声腔、方言和欣赏习俗等因素,却一直保持着它独特的风貌,不被其它剧种所同化。
这个剧种,在保存古老剧目、音乐曲牌、演出仪式、表演程式等方面,都以奇、古、特的艺术形态令人惊叹称绝。
辽剧 辽剧原于辽南皮影戏。
辽南皮影戏生成于300多年前,发展为辽南影调戏至今已有50多年。
道白清晰,唱腔优美,既有皮影古韵,又有现代唱腔,深受辽南地区乃至辽宁全省观众的喜爱。
2002年1月被辽宁省确定为唯一的地方剧种。
豫剧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它流传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是在明代秦腔、蒲洲梆子传入河南地区后,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形成的。
一说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演变而成,以梆子按拍、节奏鲜明。
豫剧分别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两个支派,豫东调以商丘、开封为中心,音调高亢、唱腔一般多用假嗓为主,称“上五音”;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音调较低,唱腔一般用真嗓,称为“下五音”。
锡剧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
流行于江苏南部及上海等地。
长于抒情,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和水乡情趣。
基本曲调有“老簧调”、“铃铃调”、“大陆板”、“长三调”、“哭调”、“老旦调”等。
高甲戏 从明末清出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
角色方面,文戏的青衣、文生和花旦的表演主要以梨园戏科步动作为基础,优美细腻,舞蹈性强;武生、武旦、老生和净角的表演则带有浓厚的京戏色彩。
高甲戏的服装与京戏相同,只是叫法有所不同而已。
脸谱化妆最初只有红黑白三色,后期摹仿京剧的化妆。
淮剧 淮剧是江苏的主要剧种之一,产生距今约二百年历史。
淮剧土名又叫“三伙子”,可说明它是从三个方面形成的:一是香火戏,它有一批职业演唱人员,从事祈神求福的迷信活动;二是民间说唱,如打响板沿门卖唱的“门叹词”,唱些小词书上的片段和流行的各种民间小调、秧田号子、工鼓调等;三是徽剧,也就是流行于里下河的徽班。
这三方面逐步结合,尤其是受徽剧的影响,淮剧形式逐渐形成,并有专业班社流动演出。
柳琴戏 柳琴戏是江苏省主要剧种之一,分布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故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
50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及毗邻地区的剧种音乐,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备唱腔体系,内容丰富多姿,腔调高亢华丽为观众钟爱,百听不厌。
南词 “南词”原为坐唱曲艺,清代由苏州传入福建。
南平南词即以这种唱腔与南平一带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融合,经民间艺人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传教、整理、挖掘,发展形成了剧种,上世纪50年代初搬上舞台。
因剧种年轻,以普通话为剧种语言,着重编演现代戏,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欢迎。
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是山西省东南部(古上党郡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
因为是在山西省黎城县境内发展和形成的,所以又称黎城落子。
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
1954年冬,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二分团代表全区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之后,被定名为上党落子。
沪剧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于上海,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属滩簧系统。
沪剧源自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初名花鼓戏,进入城市后改称本地滩簧,亦名本滩,二十世纪20年代始有申曲之称,40年代初又出现了沪剧称谓,至抗战胜利后才通称沪剧,是一个较年轻的戏曲剧种。
在上海风行的剧种很多,但只有沪剧才是唯一产生并壮大于上海的地方戏。
它源于民间,语言生动,音乐柔和,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
云南花灯 云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境内汉族聚居地区和汉族、少数民族杂居区。
在农村和小城镇尤为流行。
在昆明就有“有烟火的村子就有花灯”的说法。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流行花灯的县达八十余个。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花灯逐渐形成十个支系: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腾冲花灯。
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
此外,在贵州的盘县、兴义和四川的会理一带也有云南花鼓流行,它们在剧目、音乐、舞蹈等方面也多有相似之处,似有血缘关系,但因多年来分头发展,已各自形成独立的剧种。
三跳道情国土局 宜兴三跳道情小戏,以宜兴地名取名。
其前身为江南太湖地区流行的“说因果”,后来在宜兴扎根、发展,演唱时因以竹板、木板伴奏,故称为“三跳道情”。
宜兴三跳道情小戏,用宜兴方言演唱,形成自己表演形式美、声腔演唱美和地方语言的艺术特色。
特别是丰富的曲调和优美的唱腔,使得它善于叙事、长于抒情,有利于戏剧矛盾的推进和戏剧人物的刻画,是太湖西岸独特的一种戏曲形式。
海门山歌剧 海门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靠长江,近邻上海,号称上海北大门,清代中叶后,江南移民把吴歌传入,经海门劳动人民世代口头传唱,发展成为流传于境内的海门山歌。
1958年8月,海门县政府在省、地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专业的海门山歌剧团,一个崭新的剧种出现于舞台,活跃于江海之滨。
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最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据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是在赣南民间灯影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有传统剧目一百多出,在闽、粤、湘、桂等地颇有影响。
赣南采茶戏具有浓郁的赣南乡土气息和客家特色,唱腔优美动听,语言诙谐幽默,表演则以活泼灵巧的高矮步、扇子花、单长水袖载歌载舞的表演有别于其他剧种而独具特色。
赣南采茶戏的优秀剧目有四小金刚《哨妹子》、《补皮鞋》、《钓蛉》、《老少配》。
四大金刚《反情》、《大劝夫》《上广东》、《卖杂货》以及大型传统戏《九龙山摘茶》小戏《试妻》、《双打龙凤刀》等。
陕北说书剧 陕北说书,是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
有九调和十八调之说。
男女同腔同调,说似唱,唱似说,人物跳进跳出,旋律委婉动听。
主奏乐器为三弦或曲项琵琶。
近年来由延安曲艺馆给予改革尝试,将陕北说书搬上舞台,发展为陕北说书剧。
九江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俗称茶戏,进入半班形式后称采茶戏。
明末清初,广泛流传于九江县内及九江府辖各县,故名九江采茶戏。
曲分南河、北河两个流派,本剧为流传九江县一带的南河派采茶戏。
声腔分为平板、花腔、汉腔、杂腔、曲牌等五大类。
原演出时,不用弓弦乐器伴奏,而以打击乐,乐手居台中天幕前而坐,演员在乐队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帮腔。
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
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雷剧 雷剧是广东省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一个仅仅流行于雷州半岛雷州话方言雷剧区的独特的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雷剧用雷州地区方言表演,以雷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声腔体系完整、曲调优美。
唱腔创作以板式变化结构为主,采用原雷讴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讴散、中、快板,高台羽调慢、中板,高台宫调中板,原腔混合复、慢板等11种板式,根据剧情和不同的意境采用女声伴唱,男女声重唱的作曲手法来渲染不同的戏剧氛围。
越剧 越剧,又名绍兴戏,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
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个人觉得部分说法有失偏颇~~~~~~
儒林外史摘抄好段落
1、人生南北多歧将相神仙,也要做。
百代兴亡朝,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长谈。
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
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这是第一回中的)2、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著。
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
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
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
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我喜欢这里面写景的句子,很质朴,却具有十分强的意象
让人读起来就感觉身临其境,句子简洁却生动形象
这也是第一回中的
)3、马二先生上船一直来到断河头,问文瀚楼的书坊,乃是文海楼一家,到那里去住。
住了几日,没有甚么文章选,腰里带了几个钱,要到西湖上走走。
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
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
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营弦楼”。
。
。
。
。
。
。
。
。
。
。
(这是第十四回中的内容,因为句子太多不方便摘抄所以主要写写自己的体会,这一回中马二上游西湖这段的描写甚为有趣,这也是在整本书中极少的游记,其细腻别致,与别的游记又有所不同,看的兴趣盎然,仿佛在与马二同游一般,置身其中。
)4、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出处: 《儒林外史》5、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
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
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
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
故此周客人中了邪。
金有余道:贤东
我扶著他,你且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
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著,灌了下去。
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
众人道:好了。
扶著立了起来。
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众人劝也劝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
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淘痛哭
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
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6、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
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
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
只因这一句话道著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
又一个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父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
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
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