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唯美句子 > 萧红笔下唯美句子

萧红笔下唯美句子

时间:2013-11-03 10:38

为了表现童年的美好萧红笔下的很多景物都是自由自在的这样的写法是什么有什么

原来我比萧红幸福太多。

从作者的笔下我们看了一个什么的园子我看到了一个什么的祖父和什么的小萧红

我们看到了一个园子,我们看到了一个祖父,都是非常的真实。

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萧红

萧红中国常见名。

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有同名者。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商市街》(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呼兰河传》  是一部带有萧红自传色彩的回忆性小说,它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

全书内容为七章:第一章写小城风貌,包括四季更替、风景民情,以及乡民的生活态度;第二章叙述小城种种年终盛事;第三、四章则以作者的祖父及其幼时所居四合院的人物、往事为主体;第五章写小团圆媳妇被虐待致死的经过;第六章写一位家族以外的人物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描绘一位穷而诚实的邻居磨匠冯歪嘴子的故事。

全书采用儿童的视角,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百姓平凡卑琐、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麻木的精神状态。

另一方面,作品又通过“我”的童年生活的抒写,刻画了一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

现实与理想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前者是闭塞野蛮、愚昧残酷甚至荒谬凄清的世界,充满着深沉的讽刺与无限的悲凉,后者却是自由天然的,充满着童趣童真带有淡淡的孤寂但又美好而亮丽的图景,现实的污浊又巧妙地通过纯真的“我”的眼睛展现出来,这就显出一种鲁迅式的深广忧愤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萧红的笔下,书中没有大奸大恶的人物,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有一群平凡如虫蚁一般的乡民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世代繁衍生息精神麻木,人的生命和尊严也愈渐渺小轻贱。

书中性格活泼的小团圆媳妇只因为“大方”便遭受无端的殴打直至最后惨死;一直被人们夸奖的王大姐因为嫁给了贫穷的磨倌便成为人们嘲笑和贬损的对象,最终在人们的奚落中死去:他们都又成为人们娱乐的谈资最终被淡忘。

传统文化的受害者用自己项上的枷锁再去戕害别人,在自己流血的同时手上又沾着别人的血污,而这种残忍的行为却是以极其真诚的善良态度进行的,平静而又安然。

呼兰河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泥坑,生命在这里没有流动和发展,更没有改革和创造,所有的人都困在旧习俗的淤泥之中,又时时地将其它的人也拉下水,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死寂的生命状态。

  纵观全书,清纯细腻与沉郁顿挫交融的语言,独特的女性文笔与儿童视角,宏大的叙事场景与北方“蛮荒情味”的自然景观的逼真再现,荒谬而麻木的生存状态的深层揭示,作者内心深处对真纯自由童年世界的追忆、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悲悯等等都令人心惊震撼。

萧红秉承了一代宗师鲁迅直面惨淡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丑陋的病根,深刻批判和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民群众的迫害,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忧伤和对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苦难群众的深深的同情,这是一部中国农村寓言的杰作。

文学大师茅盾曾说,《呼兰河传》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也许我们可以说,《呼兰河传》更是才华横溢而命运多舛的萧红灵魂且行且吟的悲歌,充满了对生命消磨的无尽的忧伤和彻骨的体悟  参考资料:查的

读完回忆鲁迅先生用一个词概括萧红笔下的鲁迅并说说理由

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

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的生活。

寄托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祖父的园子在萧红的笔下,这是一种怎样的自由

《祖父的园子》写了我生活的自由,还有对当时社会不被限制的生活条件而赞叹,还有童年时跟随祖父在院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的花园,自由的花园,以及美好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萧红笔下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萧红是哈尔滨呼兰县人,所以是东北人,其实萧红的作品并不多,但是在她短短的人生之中,她的作品却令她自成风格,萧红的风格是不加修饰和渲染的平淡的悲凉,所以萧红的几乎所有作品里面都有一种淡淡的哀伤,许广平看过她的《商市街》之后评价她太会写饥饿和贫穷了,因为她经历过,萧红的作品主要是散文集《商市街》、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还有其他的一些中短篇小说,所以你要是想了解她笔下的冬天不妨看《商市街》

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你觉得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解答: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淡淡几笔,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 “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

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

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

冯雪峰——为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

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

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阅读鲁迅的著作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回忆鲁迅先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2、拓展:《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