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的名言
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情况是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工厂,那里没有懒人的位置。
工作吧
创造吧
-罗曼罗兰我对青年的劝告只用三句话就可概括,那,认真工作,更认真地工作,工作到底。
-俾斯麦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桥《竹石》) “每天多做一点”的工作态度将会让你从你的同事中脱颖而出,不管你是普通职员还理阶层,这都一样。
你的上司和顾客都愿意加倍地信赖你,从而给你更多的机会;如果你只为薪水而工作,你的生活将因此而陷入平庸之中。
你找不到人生中真正的成就感。
工目的虽然是为了获得报酬,但工作能给你带来的远比工资要多的多 如果你保持勤奋的工作态度,你就会得到他人的称许和赞扬,就会赢得老板的器重,同时也会获取一份最可贵的资产---自信
有关做事精益求精的名言
1)、卡尔•威特说:情力图做到精益求精就是一德,学习知识样,对孩子要严格,否则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2)、铃木针一:每个人都有潜能,能否将潜能挖掘出来并使之成为卓越的才能,取决于如何培养它。
3)、卡尔•威特针对这种现象教导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不管是对学习,还是其它爱好,都要做到‘精’,并且能认真地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做得完美,那么这件事就做理很有价值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有关学习的谚语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
(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欧洲谚语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已。
1.Study English in order to apply it. Language is for the exchange of ideas, for communication. 学以致用。
语言是用来交换思想,进行交流沟通的
2、The way to learn a language is to practice speaking it as often as possible. 学习一门语言的方法就是要尽量多地练习说。
3、A great man once said it is necessary to dill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he more you apply it in real situations, the more natural it will become. 一位伟人曾说,反复操练是非常必要的,你越多地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们就变得越自然。
4、Learning any language takes a lot of effort. but don't give up. 学习任何语言都是需要花费很多努力,但不要放弃。
5、Relax! be patient and enjoy yourself.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should be fun. 放松点
要有耐性,并让自己快乐
学习外语应该是乐趣无穷的。
6、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Work harder and practice more. Your hardworking will be rewarded. 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
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勤奋地操练,你所付出的一切将会得到报答。
下面的是古人事例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
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组逖闻鸡起舞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 方战斗。
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
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 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
祖逖往窗外一看, 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
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
祖逖说:“你听 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
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3.囊荧映雪 车胤捉来萤火虫当读书用的灯,孙康就着雪地的反光读书学习,俩人都是刻苦读书的典范。
4.头悬梁,锥刺股。
头悬梁:晋代名士孙敬,昼夜苦读,唯恐困倦,就用绳系发悬在房梁上,瞌睡时把自己拽醒,继续学习。
锥刺股:战国时有位名为苏秦的好学者,昼夜勤读,困倦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清醒后继续学习。
形容刻苦学习,永不懈怠。
5.程门立雪好像和刻苦读书无关。
。
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人人都知道的:宋代杨时,一次去见老师程颐,程颐刚好在打瞌睡,杨时与他的同窗游酢皆侍立不去。
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深一尺。
《宋史》记载这个故事,无疑是为了表彰杨、游两人的“尊师重道”。
关于 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方面的名言警句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工厂,那里没有懒人的位置。
工作吧
创造吧
-罗曼罗兰我对青年的劝告只用三句话就可概括,那就是,认真工作,更认真地工作,工作到底。
-俾斯麦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每天多做一点”的工作态度将会让你从你的同事中脱颖而出,不管你是普通职员还是管理阶层,这都一样。
你的上司和顾客都愿意加倍地信赖你,从而给你更多的机会;如果你只为薪水而工作,你的生活将因此而陷入平庸之中。
你找不到人生中真正的成就感。
工作的目的虽然是为了获得报酬,但工作能给你带来的远比工资要多的多 如果你永远保持勤奋的工作态度,你就会得到他人的称许和赞扬,就会赢得老板的器重,同时也会获取一份最可贵的资产---自信
关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点滴改进,迈向完美。
2、精益生产是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必由之路。
3、多品种,小批量,实现精益生产。
4、高品质、低成本、短交期。
5、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实施精益生产。
6、消除无效劳动,杜绝浪费,实施精益生产。
7、全员参与,强化管理,精益求精,铸造品质。
8、消除一切浪费,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改善。
9、消除浪费,精益求精,持续改进。
10、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
英语名言警句大全
审势就是详察事理,明辨是非。
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自然事物,虽然千变万化,却是可以认知的;人间事理,虽然纷繁复杂,也是能够辨识的。
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社会问题的透视,都极为敏锐。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管子》中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淮南子》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以古知今,由表及里,见微知著,从蛮荒时代到现代文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古人的很多睿智哲思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更明智的人。
【提示】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分析自己身上的优缺点,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然后凭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可算作高明的人。
同样,对别人的认识和了解,也需要认真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然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
【大意】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提示】这句话旨在强调“知足”和“知止”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做到这两点,就可以不受辱,也不会陷于危险之中。
但世人往往不顾一切地追逐名利,贪得无厌,因而常常自行败亡,轻则取辱,重则丧生。
所以老子呼吁:生命比虚名更重要,比财物更宝贵,要在物欲面前克制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和生命的长久。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
【大意】祸难,幸福依倚在其中;幸福,祸难潜伏在其中。
【提示】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所以,在好事来临之时要保持警惕,防止由好变坏;在坏事来临之后不要灰心失望,而要努力使坏事向好的方面转化。
《淮南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靠近塞上的地方,有一个人的马丢失了,周围的邻居很为他难过,他的父亲却说:“这难道不能成为一件好事情吗
”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了一匹骏马。
正当周围的人向他祝贺时,他的父亲又说:“这难道不会成为一件坏事情吗
”果不其然,这个人在一次骑马时掉了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又来安慰他。
他的父亲又说:“这难道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吗
”后来此地爆发了战争,年轻人都被迫从军,大多数人死在战场上,而这父子俩却由于父亲年迈、儿子腿瘸而得以保全。
这就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
【大意】两只手臂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是由细小的嫩芽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土堆积而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提示】古代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财主看见别人有座精美的楼房,马上找来工匠,要求为自己建造一座。
工匠们搞了个预算,财主说,怎么要花这么多钱
工匠们为难地说,三层楼当然要这么多。
财主怒道,我只要那第三层,下面两层我是不要的。
谁都知道财主要求的空中楼阁是造不起来的。
这个笑话旨在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点滴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出处】《管子·形势解》。
【大意】圣人选择可以说的话而说,选择可以做的事而做。
【提示】在说话之前要考虑它的影响,行动之前要考虑它的后果,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反之,如果在说话与行动之前不能深思熟虑,就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或麻烦。
三思而后行。
【出处】《论语·公冶长》。
【大意】凡事要经过再三思考才行动。
【提示】做事小心谨慎、勤于思考,就会少犯错误;反之,不经深思熟虑便轻率行事,常常会招致挫折和失败。
所以,在采取行动之前,要充分地思考,权衡利弊得失,分清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处】《论语·子路》。
【大意】如果一味追求速成,反而会达不到目的;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提示】这是孔子回答他的学生问政时说的话。
凡事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同时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如果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味地追求速度,或者仅仅贪图眼前的小利,不作长远打算,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然会有近期的忧患。
【提示】“远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对未来做充分的考虑,以应对将来出现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是要在考虑问题时,从长远打算,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
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才能不为眼前的小挫折而灰心,不为眼前的小利益而动心,才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万无一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荀子·劝学》。
【大意】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累积起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没有一条条小河汇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提示】要想到达千里之外,就要一步一步地走;要想聚成大江大海,就要汇集许多小河流。
同样,要想成就大事业,也要从小事开始,一步一步地做。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会成功。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出处】《韩非子·喻老》。
【大意】长达千丈的大堤,由于有小小的蝼蚁洞而崩溃。
【提示】人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经常由于一个个小小的蚁穴而崩溃。
这说明事情的发展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在隐患微小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不让不利的因素酿成灾难。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处】《战国策·楚策》。
【大意】羊丢失了以后赶快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提示】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虽然已经丢了羊,但是如果马上把羊圈修好,就可以不再丢羊。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错了事,但是及时改正了就不算晚。
如果执迷不悟,不去改正,就会犯更大的错误,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出处】《礼记·经解》。
【大意】开始的时候相差一毫一厘,以后就会相差上千里。
【提示】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错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到最后也许会酿成大祸。
所以,做事情一开始就要小心谨慎,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的麻痹与松懈,力求万无一失。
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得很严重了才来想办法解决,往往就来不及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处】《礼记·中庸》。
【大意】任何事情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提示】做任何事情都要预先做好准备,全面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样才能稳操胜券;反之,一旦面临新情况或出现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而坐失良机。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出处】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记》。
【大意】从细微处就会看出显著特点,目睹了开始便能预测到结果。
【提示】这句话阐明了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道理,即从小处能看到大处,从始点能看到终点。
唐朝名臣的父亲,从隋朝灭陈统一南北之后,就预见到这个朝代行将灭亡,因为他看到了隋王朝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
、都是生性不能容人的人,而且宫廷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朝廷又多行“苛酷之政”。
因此,虽然天下暂时安宁,却潜伏着危机。
结果隋朝的结局果真被言中,他可以说是一位“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哲人。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出处】《管子·牧民》。
【大意】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提示】,管子在当政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改革,使齐国国富而民强,古来史学家都认为他有一套“牧民”(管理人民)的成功办法。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懂得如何来消弭尚未形成的各种社会动乱,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这句话中所说的“有道者”,一般是指有远见的人。
只有有远见的人才可能在祸患没有形成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祸患的发生。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素质,正是国家管理者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大意】虽然处于平安之境,但却要不断思考危险的来临,因为有思考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不会有隐患。
【提示】我国古代经历了几十个王朝的更替。
一般来说,开国的君主都比较英明,因为他们都饱尝了创业的艰难。
到了王朝末世,君王大多荒淫无道,国家分崩离析,终至覆灭。
这就是富贵和逸乐腐蚀了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居安而未尝思危的结果。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出处】《战国策·赵策》。
【大意】以前的事情不要忘掉,就会成为以后做事的经验教训。
【提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局限,人类在自己的实践中不可能不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从中吸取教训。
如果我们能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以后的实践,那么就可以减少再次犯错误的可能性。
人们通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前车覆,后车诫。
【出处】《汉书·传》。
【大意】前面的车倾覆了,后面的车就会有所警惕。
【提示】一名科学家在搞一项发明,实验上百次都失败了,别人很同情地对他说:“你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而一无所得,实在太倒霉了。
”这个人说:“我并非一无所得,至少我知道了上百次失败的方法,后人可以吸取我的经验,不再重蹈我的覆辙,从而少走很多弯路。
”可见,失败虽然遗憾,但并非一无所获。
这就是“前车覆,后车诫”的道理。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出处】《礼记·曲礼上》。
【大意】骄傲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提示】这句话旨在说明自身的极度膨胀会招致祸患,符合辩证法原理。
任何事情做过头了都会走向反面。
纵欲亡身、乐极生悲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历史教训。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出处】《新书·审微》。
【大意】善行不能因为它小而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不善的行为不能因为它小而认为它没有什么坏处。
【提示】的《新书·审微》一篇透彻地分析了见微知著的道理。
这句话是《审微》篇的第一句话,旨在强调无论是行善还是弃恶,都要从萌芽时抓起。
所谓“审微”,就是详察细枝末节的意思,即在事物刚刚萌生的时候,就能明察秋毫,辨明真伪,促使事物朝着积极有利的方面发展,把坏的事物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个道理是古人常讲的。
可以说,料事在先、未雨绸缪是人类思维的优势所在。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大意】在军营的帐篷里谋划决策,就决定了千里之外战争的胜负。
【提示】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大宴群臣,他问大家自己何以得了天下。
有人回答说:“因为陛下大度,能够分利给天下。
”认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然后就说起自己能用、萧何、韩信这样的人才,这才是胜利的根本。
这句话是刘邦赞扬张良的,说他足智多谋,善于筹划。
其实,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赖于各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策划,这也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
【大意】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提示】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
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出处】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大意】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
【提示】《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共同讨论隋末历史教训的汇编。
经历过昏君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动乱的唐太宗李世民,深切了解纵欲成灾的道理。
《贞观政要》中列举了历代昏君暴君误国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乐极生悲,纵欲成灾。
他们用金玉修筑宫室楼阁,就食时摆着珍馐佳肴,贮酒为池,整日沉溺于奢华淫靡的生活,必然落得个亡国亡身的下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处】《挛宕?贰ち婀俅?颉贰? 【大意】祸患的发生常常是由于一些小的失误积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所喜好的东西所困惑。
【提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感于五代时期的社会动乱,编撰《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特设《伶官传》,并作序,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因宠爱乐工伶人以致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
指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警示后人引以为戒。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祸患可以积少成多,智勇双全的人也可以被自己喜欢的事物所迷惑。
只有时刻保持警惕,不玩物丧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出处】赵藩《武侯祠联》。
【大意】能在心理上征服敌人就不会有以后的反叛与疑惑,自古以来知道怎样用兵的人并不是喜好战争;如果不能对局势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无论政策宽松还是严厉都会造成失误,所以后世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熟虑。
【提示】这是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楹联。
它总结了诸葛亮治理蜀国的经验,提醒后世当政者借鉴。
当时诸葛亮采取“攻心”战取得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拥护,稳定了蜀国局势;在对内政策的制定上也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宽严适度,赢得了蜀国民众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