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家胡塞尔的个人简介
胡塞尔 2003-10-1 1:00:43 aa 阅读347次 --------------------------------------------------------------------------------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生于现属 捷克斯洛伐克的普罗斯涅兹城,系犹太族后裔。
他早先 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 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 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 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 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重要的著作 有:《算术哲学》(1891)、《逻辑研究》(1900~1901)、 《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1910)、《纯粹现象学和现 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1929)、《笛卡尔沉思》(1950)、《欧洲科学的危机与 先验现象学》(1954)、《第一哲学》(1959)等。
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 3个时期:前现象学 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 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评19世 纪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 学说,建立了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 “描述现象学”。
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 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 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 象本质”。
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
胡塞尔倡导 的早期现象学运动,主张在各人文学科内运用现象描述 或本质还原法,从中获取较直接、较真确的知识。
胡塞 尔试图借助描述现象学的悬置 (epoch□ )原则,将一切 有关客观与主观事物实在性的问题都存而不论,并把一 切存在判断“加上括号”排除于考虑之外。
他以为这一 哲学立场既可避免当时自然科学中的经验论的“自然主 义”,又可避免当时德国“精神科学”中的历史相对主 义,从而在哲学研究中奠定具有普遍确定性的认识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 性活动或意向关系。
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noesis), 又包括意向对象 (noema)。
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 实体,意向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 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方面。
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 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 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
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最终 演变为更彻底的主观先验唯心主义。
目标是使现象学还 原深化为“纯粹意识” 或 “纯自我”,以便使知识的 “客观性”或确定性建立在纯主观性的基础上。
经过这 一还原,一切经验性内容都将被排除,只留下“纯粹意 识”或“先验意识”,包括所谓先验自我、意向作用和 意向对象。
他认为,先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 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和引发知识结构的总根源。
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所关注的中心课题是先验意识的构成 作用及主体在其特殊视界内经验到的“生活世界”。
他 指出,从个人生活世界向人类共同世界的过渡,是通过 所谓“主体间关系体”来完成的。
胡塞尔因其在现象学 中的先验唯心主义与彻底主观主义的立场、观点,使他 在现象学学派内部不断受到批评。
但他提出的一些分析 方法,在20世纪初以来的西方哲学与人文科学中一直具 有重要影响。
哲学家胡塞尔的主要观点、历史地位,以及对他的评价,全面些。
主要著作,他的影响
著名的哲学家有:西方古代格拉底、柏、亚里斯多德;西方中世纪:奥古斯汀、那西方近现代:英国: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斯宾塞;罗素、维特根斯坦;法国:笛卡尔、莱布尼兹、帕斯卡、斯宾洛莎、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孔德、帕格森、萨特、福柯--;德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弗洛姆、马尔库塞、阿尔都塞--美国:詹姆士、杜威、波普尔--;最著名的十五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
1. 柏拉图: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
2.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及科学的集大成者。
3. 培根:第一个提出了实验法、归纳法,进入近代的第一人。
4. 笛卡尔: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确定了理性的价值。
5. 洛克:对于经验论哲学进行了最系统的阐述。
6. 休谟:将近代哲学中的根本矛盾揭示出来。
7. 康德:哲学大师,完成哲学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型。
8. 黑格尔:辩证法大师,全面总结了近代哲学。
9. 马克思: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哲学,极大的影响了历史。
10. 尼采:他的唯意志超人哲学让人深受震憾,11. 罗素:逻辑实证主义权威,学富五车的人物。
12. 维特根斯坦:哲学天才,也属逻辑实证主义13. 胡塞尔:现象学宗师。
14.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大师。
15. 萨特:存在主义大师,对时代风气有重要影响。
这些名言名句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
——叔本华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
——费希特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黑格尔 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
——奥古斯丁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
——费尔巴哈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
——古德尔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谢林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叔本华 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爱尔维修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尼采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
——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斯宾诺莎 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
——洛克 没有物体,只有运动。
——伯格森 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狡湟庖宓拇看獗泶镏小——胡塞尔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
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海德格尔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尔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维特根斯坦 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
——卢卡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卡西尔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
——梅罗.庞蒂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
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
——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
——罗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
——托马斯.阿奎那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罗尔斯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
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黑格尔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
——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现象学描述一下胡塞尔的现象学的主要观点和研
胡塞尔的现象学(Husserl‘S Phenomenology)由德国哲学家E。
胡塞尔倡导的一种哲学流派。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心理学家F。
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胡塞尔则认为两者有区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两者相关的意动结构。
“现象学”一词可上溯至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兰伯尔和德国古典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但其含义均与胡塞尔的用法不同。
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辑的和前因果性的, 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它既非客观存在的经验的事实,也非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胡塞尔认为,经验事实是模糊的靠不住的。
当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同一立方体时,所获得的是关于这一立方体的不同外观。
按照“自然观点”,我们会认为这些知觉都是那个立方体的种种外观,但他却说,必须摆脱这种非反省的、常识的看法,因为知觉并不能以其连续的侧面图形告诉人们本然的真实性。
所以他认为应当中止对这样一种客体存在的信念,而通过凝神于具体现象,直观其本质。
这种暂时“中止”对客体存在的信念的态度和方法,就被称作“现象学还原”,即从感觉经验返回纯粹现象之意。
这种做法又可叫作“悬搁”,或把外间世界“加括号”,使其失去作用。
具体来说,就是主体先把立方体看作不存在,以便能专注于自身的经验和对这些经验的体验。
胡塞尔的现象学来自布伦塔诺有关意识行动的意动性问题。
他批评现象主义把现象只看作类似于影片上的影像系列。
实际上,现象流有一种“意动结构”,有其“深度”,在透明的意识的直接材料背后有其意动性核心。
因而,在他看来,意动性也不如布伦塔诺所说的只是“客体指向性”,意动的参照体是一复合结构,意动性客体是全部参照体的轴心,此客体的身份与参照它的种种方式一致,如知觉、思想、怀疑等。
此外,意动性具有同一核心。
同一客体的每一个方面,都与形成其“边缘域”的相关方面有参照关系。
如一正面头像总会关涉到侧面像,而且也模糊地涉及背面像,就是说正面像会引起我们对进一步经验的合法的预期。
胡塞尔运用还原法向始源深掘,他没有在意动性意识的现象本质处止住,而是进一步向“主观深处”走去。
这样,现象学就达到了遭致广泛非议的“先验性还原”阶段。
在这一阶段,胡塞尔用加括号的方式把一切经验性因素排除在考虑之外,最后留下的部分叫做“现象学剩余”。
它包括: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
这三部分组成了胡塞尔称作绝对的,必然的或纯粹的意识领域。
他说过,“我”也正如立方体的外观一样,可以被体验或被看作是现象学还原的结果。
这个“我”是心理自我本位,仍然属于经验范围。
此外,还有一个隐蔽的我(我自己),它是先验的自我本位,这才是全部还原过程的最终产物。
头两步还原是使人们从事实的经验普遍性向本质普遍性的推移,“先验性还原”则是从现象中根本排除事实性。
在胡塞尔看来,唯有还原作为一切意义的基础和意识构成基础的先验自我,才能领悟意义的产生以及“意义如何以意义为基础”。
构成作用是胡塞尔现象学一个中心概念,构成不只是一个客体的静态结构,而且是一个客体被构成的动态过程。
当他追溯构成作用时,最后进入了关于时间意识的研究领域。
他认为,时间意识的构成就是通过先验自我在“时间作用”的过程中积极而又隐蔽的时间流的原始构成。
经过这么一番解释,一切意识中的其他构成就都被说成是从作为“最终生产性根源”的先验自我中导引出来的。
胡塞尔在哲学上引起了一场革命指的是什么?
是指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在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
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
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其内容除胡塞尔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 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学”的词源可上溯至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G.W.F.的著作,但其含义均与胡塞尔的用法不同。
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辑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意向性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但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
胡塞尔则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
在他的倡导下所形成的早期现象学运动,旨在使哲学关注的重点,从当时新康德主义的“批判唯心主义”的主体概念,转向意识经验中的实在对象。
这一运动的主要成员除胡塞尔和对意识中的情绪及价值结构进行现象学描述的舍勒,M.以外,还有所谓哥丁根与慕尼黑小组的A.赖那赫、A.普凡德尔(1870~1941)、M.盖格(1880~1937\\\/1938)、H.康拉德-马修斯以及因加尔登,R.等。
他们分别在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学、心理学、自然哲学、文学理论等研究中,运用现象学描述法探寻研究对象的“本质”,在对象中寻找不变的“先天”因素。
胡塞尔的追随者们当时认为,现象学是一种实在论哲学。
早期现象学运动兴起不久便由于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而趋分化。
胡塞尔通过对意向结构进行先验还原分析,分别研究不同层次的自我、先验自我的构成作用和诸主体间的关系以及自我的“生活世界”等等。
他认为,现象学的根本方法是反思分析,在先验反思过程中存在着意向对象和与其相应的“诸自我”之间盘结交错的反思层次。
胡塞尔指责其追随者们误解了他的“事物本身”的概念,并由于囿于客观主义和实在论而无法达到先验意识水平。
其追随者们指责胡塞尔重返侧重主体概念的唯心论老路。
现象学研究的胡塞尔时期,最终由于海德格尔,M.学说被提出以及舍勒去世(1928)和纳粹上台而宣告结束。
哲学家胡塞尔说,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时代在改变,但有些永恒的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消逝。
对
抓住永恒两个字,写那些在世事变迁中的永恒。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都有谁
1康德Immanuel Kant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2马克思 3尼采 Friedrich W. Nietzsche 4黑格尔Lvilhelm Friedrich Hegel 5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6莱布尼茨 7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存在主义哲学 技术哲学的创始人 8雅斯培尔斯=卡尔-雅斯贝斯=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 Karl Jaspers !!!!!!教育问题 存在主义哲学 9维特根施坦 !!! 分析哲学 10哈贝马斯=哈贝玛斯 Habermas !!!!!法兰克福学派 11阿多尔诺=阿多诺 Theodor W. Adorno !!!!!法兰克福学派 哲学家、音乐理论家、社会学家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之一 12谢林!!!!! 精神哲学 13胡塞尔 !!!!!!创立现象学 14狄尔泰 Wilhelm Dilthey !!!诠释学 15费希特 Johann G. Fichte !!!!! 行动 16卡西尔=恩斯特·卡西尔=卡西勤 符号形式哲学 名著《人论》!!!! 17伽达默尔 !!!! 节日 18马尔库塞 !!! 法兰克福学派 19华特.班雅明=本杰明=本雅明=沃尔特·本杰明 Walter Benjamin !!! 文化\\\/艺术作品 20费尔巴哈!!! 21鲍姆嘉=亚历山大·鲍姆嘉滕=鲍姆加登=鲍姆伽通!! 哲学家、教育家 美学之父 22斯宾格勒=斯本格勒=施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 哲学家、史学家 23莱辛=勒辛!! 提出教育上亦有和谐原则 24约瑟夫.狄兹根=约瑟·狄慈根!! 《论逻辑书简》 25威尔什=沃夫冈·韦尔施! 审美人 26霍克海默尔=霍克海默 M. Max Horkheimer !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之一 27彼得?斯劳特戴克 !!Peter Sloterdijk 在德国公众的眼中,是目前仅次于哈贝马斯的德国哲学家 28西美尔=息默尔=齐美尔 Simmel !! 29施普兰格=斯普兰格=!!!将社会的价值总结为六大类 30马克斯-舍勒 !!! 31文德尔班!! 32恩斯特·布洛赫! 33施莱尔马赫=施莱艾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 ! 诠释学 哲学家和神学家 34塞巴斯蒂安.弗兰克! 卡尔·克劳斯 弗雷格 分析哲学的先驱 阿芬那留斯 Avenarius 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布伦塔诺(1838~1917)Brentano,Franz 哲学家,心理学家 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 卡尔纳普 迈因策尔 Klaus Mainzer 哲学家、系统科学家 诺瓦利斯 鲍威尔(1809~1882)Bauer,Bruno 亨利希·奥伯斯 爱克哈特 Eckhart,Meister Johannes 神秘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曼海姆 (1893-1947)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创知识社会学 沃尔夫 《理性心理学》 提出本体论这一概念 拉察鲁斯 创民族心理学 纳特尔 鲁道尔夫·欧肯 得诺贝尔奖 人生哲学 赫尔德 包尔生 《伦理学原理》 鲁道夫斯坦纳 Rudolf Steiner 创Anthroposophy(人智学) 席勒 提出美育概念 保尔逊 冈斯·兰科 伊曼纽尔 欧根·卡尔·杜林 马克斯·韦伯 哲学家兼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 冯特(W.wundt) 哲学家,生理学,心理学家 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弗洛姆 哲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爱的艺术》!! 赫尔巴特 He'erbate 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