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格言
“人生自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少年祥,字宋瑞,号文山,公元1236年江西庐陵(令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
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
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宦海浮沉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
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
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
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分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
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
”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
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
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
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
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文天祥挺身救国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
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即位,为恭帝。
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
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
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
在常州,义军苦战,准将张全却奉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500人除4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
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
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
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公元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
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
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
坚持抗元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
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州即位。
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
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公元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
在零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准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
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兵败被俘公元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
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
然而元军水陆并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
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
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迫目睹陆秀夫负主投海,张世杰被台风恶浪吞没,悲痛欲绝。
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
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到了。
丞相如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吗
”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
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
”此恨凭谁雪4月22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路过文天祥的家乡时,怕有乡亲劫船,便把他颈项和双足捆锁在船里。
文天祥绝食反抗八天,因听说船将在建康停留,又唤起了逃跑的希望,恢复饮食。
在建康,被严密隔离囚禁的文天祥写下了“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的词句。
10月初,辗转万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
被带到接待投降者的“会同馆”,安置在高贵的房间里,摆有佳肴美酒。
第一个来劝降的就是留梦炎,此人与文天祥都是南宋状元,官至丞相。
他在临安危急时弃官逃走,降元后,任元朝礼部尚书。
文天祥见到留梦炎便厉声斥骂,留梦炎只得窘然退下。
接着,南宋亡国之君,9岁的赵又来了,文天祥连声说“圣驾请回”后,便闭口不语了。
再往后,元朝专横跋扈的宰相阿合马来了,劈面喝问文天祥:“见了宰相为何不跪
”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凭什么要跪
”阿合马见文天祥威武不屈,便讥讽地说:“那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呢
”文天祥正言厉色答说:“南朝如果早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了南方,南人也不会来北方了。
”阿合马无言答对,色厉内荏地环顾左右说:“这个人生死由我……”文天祥立即打断他的话,高叫:“亡国之人,要杀便杀,说什么由不由你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一个月后,文天祥被带到枢密院,见元丞相孛罗。
文天祥泰然自若站定,立刻有官员喝令:“跪下
”文天祥拒不跪下,孛罗令差官按文天祥跪倒,尽管一群走卒拳脚相加,文天祥被拽倒后还是拼死坐在地上,始终没有屈服,通事(翻译)传话:“你还有什么话说
”文天祥答:“我尽忠宋朝,才有今天,请你们古人出行图快快处置罢
”孛罗又说:“你们丢掉君王(赵)。
先后另立二王,算什么忠臣
”文天祥答:“社稷为重,君为轻。
”孛罗再问:“那你干出什么功绩了
”文天祥答:“做一天臣子尽一天责,谈何功绩
”又说:“现在只有一死,不必再说什么
”孛罗叫道:“你要死,我偏不叫你死,要把你关押起来
”文天祥凛然答说:“我为国死都不怕,还怕关押
”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监牢,囚禁折磨达三年之久,使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使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
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是气所磅腐,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之志向。
一日,忽必烈亲自劝降,说:“现在你如能用对待宋朝那样对我,立即任你为丞相。
”文天祥虽被卫士用金棍击伤膝骨,仍泰然处之,昂首挺立,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次日,文天祥便被杀害,时年47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谁写的
出自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全诗是: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
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
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
文天祥文天祥家世考:“富田文氏”是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的后裔,五代后唐时期文天祥先祖文时迁徙至今江西吉州,开吉州庐陵淳化乡富田文氏一脉。
文天祥在《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一文中是这样说的:“先君子尝考次谱系,文氏系成都徙吉,五世(七世—编者)祖炳然居永和镇,高祖正中由永和徙富田。
”《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后面称《纪年录》亦云:“庐陵文氏来自成都,公六世(七世—编者)祖炳然居永和镇,五世(八世—编者)祖正中徙富田。
”所以现在有人把文天祥认作是客家人,是不确实的。
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有《文山先生集》传世。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
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
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
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
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
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
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
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
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
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
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
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
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
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
”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
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
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
」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
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
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
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
”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
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
关进兵马司的牢房。
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
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
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
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
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
”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
国亡受戮,历代皆有。
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
”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
我偏不让你死。
我要关押你
”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
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
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
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
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
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奈何
奈何
……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
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
《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
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
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
”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
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
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
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
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
”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
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
不当久生。
”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
”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
”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
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
回奏还能免死。
”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
”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
”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
”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
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文天祥诗词选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
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碧落堂 大厦新成燕雀欢,与君聊此共清闲。
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
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
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鬃欲斑。
--------------------------------------------------------------------------------夜坐 谈烟枫叶路,细雨蒙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建康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
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金陵驿二首(选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真州驿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
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
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凉夜向晨。
--------------------------------------------------------------------------------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惧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和中斋韵(过吉作)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水天空阔, 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 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清, 金人秋泪, 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 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 南行万里, 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 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 回旗走懿, 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 秦淮应是孤月。
南宋状元郎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
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
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宦海浮沉 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
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
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
对此。
文天祥仅以进士身分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
”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
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
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
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
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
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国难见臣忠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
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为恭帝。
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
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
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
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
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
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
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
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
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
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
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卅即位。
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
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
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
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国难见臣忠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
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
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
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
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过零丁洋
体裁:七言律诗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一: 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各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 从率领宋朝军队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风雨吹打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
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译文二: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留下这颗炽热之心以永垂青史吧
译文三: 遭遇苦难的原因是我精通经书而获官职所致, 使我在荒凉冷落的战场上度过了四个春秋。
山河破碎得像被风吹散的柳絮, 一生动荡如同被雨打的浮萍。
在惶恐滩头诉说惶恐, 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 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精忠报国的红心,让它永照史册。
译文四 苦读经书,取得功名,从此遭遇坎坷不平, 在兵荒马乱、荒凉冷落的战斗中,度过了四个年头。
祖国河山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 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吹雨打飘泊不定的浮萍。
在惶恐滩头曾说对国事的惶恐, 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不死
只留下一颗对祖国的赤诚之心照耀史册。
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溺水后因自幼的娇生惯养和体质虚弱而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端宗的7岁的弟弟赵昺即位为皇帝,年号祥兴.朝廷迁至厓山,加封文天祥信国公。
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
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
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
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
《指南录》记录的文天祥自注云: “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
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
’书此诗遗之。
李不得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 作此诗20天后,崖山海战以宋朝惨败而结束,陆秀夫背赵昺跳海而死。
宋朝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朝灭亡。
五、【诗歌注解】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第一句写了自己的经历。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宋代科举制度,考经义,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中可选一经。
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后官至丞相。
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
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
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
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
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
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雨打萍写出了个人力量对于国家是微不足道的,表现了作者更希望有更多清醒的有志之士齐心挽回这样的局面。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最险的一滩。
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
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汗青:史册。
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
制作七言律诗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元世祖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
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
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
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
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
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
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
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
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⑥“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
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⑦汗青:史册。
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
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七、【理解性诗句】 这种以死明志的气节在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体现这种气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诗中借用比喻,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赏析一: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赏析二: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
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
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赏析三: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
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
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
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
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
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
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
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
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
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皇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
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
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
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文章通过对个人身世和国家遭遇的感慨表现作者对国家败局的无奈和对历史浮沉的感慨,体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零丁洋:在广东省珠江口外,内伶仃岛和外伶仃岛之间。
鸦片战争前,伶仃洋和伶仃岛曾被英美侵略者的鸦片贩子用趸船和快艇强占,成为对我国进行鸦片走私的跳板。
赏析四: 诗中第一句“遭逢”,即含有得到皇帝赏识的意思。
第二句是指1275年元军迫近南宋都城临安,文天祥率兵解救,直到1278年兵败被俘整整与元军周旋了四年。
首联概述了诗人多年的风雨历程。
颔联运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危难和个人遭遇的痛苦;颈联因物起兴,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具体描述自己在抗元战争中艰苦难忘的经历;尾联表现了诗人在国事艰难之际以死殉国的严正立场。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把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力的表现了诗人忠贞的民族气节。
再加上高度的概括,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双关语等艺术手法的结合,使全诗情调悲壮,耐人寻味。
赏析五: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鼓舞后代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格言
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诗人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也感召了后世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明朝的文学家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由于结尾的奇妙,使得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杨,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也是它化作一股清风,拨散了人们眼前的浓雾---人们对生死观的执着、自然规律的无奈,顿时出现的明媚,瞬间淹没了迷茫中的黑暗与无助,抑郁的心也随之雀跃,阴沉的脸渐露笑颜,恍然大悟…… 诗人是在用这首诗感慨自己的遭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他是用自己的汗水十年寒窗考上的文官,却不得不指挥军队保护江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他能力有限,无法抵挡住敌人的进攻,致使江山沦陷.他一边在抒发着自己的忠君情操.打算一死抱国,又一边痛恨自己的能力不足,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从惶恐滩头说惶恐就可以看出,诗人为自己努力做出的结果是非常伤心的,而零丁洋里叹零丁又道出了那时的人心不齐,想保护国家的人少之又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没有保护住国家,只要退而求其次,以自己的死来表明自己的忠心和伤悲,让后世来尊敬他. 诗人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那种要名不要利的人.如果投降蒙古军队可以受到万民拥戴,那么他还会这么坚决的要死吗?最后一句表面看是千古绝句.然则暴露了诗人的本意--他要名垂千古.从本质上说,其实诗人并不十分高尚.诗人没有保护住自己的国家却受到这么多人的尊重,其实是很让里曲解的,容易让人们想到做事尽力就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是一种十分消极的影响. 这首诗也暴露出了大宋王朝灭亡的原因.诗人是一个文官,文官去带兵打仗,有很高的胜算吗?读经书出来的文弱书生怎么能去带兵打仗?专业不对口,诗人再努力又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