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陈永贵格言

陈永贵格言

时间:2015-09-09 22:48

写给吴仁宝的一封信

吴仁宝爷爷:您好

自从在电视中看了您的先进事迹后,心中对您充满了敬佩。

“没有老书记,就没有华西村”,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您为了华西村的建设,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华西村的父老乡亲们都住上了高楼、别墅,开上了高级轿车,可您一日三餐还是那么简单,住的还是70年代的旧房子,您的老伴还骑着三轮车去卖自己纺的线。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锻炼好身体以后才能为建设美好的家园尽一份力。

短文赞扬了焦裕禄的什么品质

焦裕禄同志临危受命,来到位于豫东平原的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

到达兰考后,展现在焦裕禄眼前的是难以想象的景象: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坑坑洼洼的内涝池、白茫茫的盐碱滩--兰考“三害”摆在了焦裕禄的面前。

这有几个故事,笔者分析一个他是不是真如宣传得那么好的干部. 故事一:每次举相机村民就兴奋,在焦裕禄任兰考县县委书记期间,他下乡总喜欢让一位叫陈俊生的人带着相机陪同,而焦裕禄每次都告诉陈俊生,“不要拍我,要拍群众”。

这让陈俊生很不理解,终于有一次,焦裕禄悄悄对他说:“你看见没有,你每一次举相机,干活的村民就会喊:‘大家加油干,县里来给我们拍照了’,干活变得格外卖力”。

陈俊生一观察,果然,每次举相机,村民就会变得很兴奋。

这是造假,不是政绩.不用相机,人们就不好好干活,作为一个县委书记,更好的方法是让群众不用相机也有干活的积极性,或者换句话也成立,在相机面前,作秀的成分也大于实际劳动的成分的。

相片是用来做什么用的,这是欺骗上级领导,欺骗其他群众,用相机来注意宣传,事情本身没什么可以讨论的,关键是新闻价值,要的就是这个造假效果.要的就是上级知道,在他的领导下,人民有了干活积极性,是不是真的有了不重要.这会为自己收获很好的声望.人们通过相片来探求真相,没想过相片是演戏,是不能太当真的.如果他没有死呢,会不会和陈永贵一样高居副总理之位,因为他得到太多的赞赏与口碑。

人民伟大是因为他不让公仆有特权,监督,有选举,罢免,就算你有能力和意愿,也要接受人民的挑选。

故事二:为捕鼠能手配备专车  当年,兰考县一个县政府只有一辆车,焦裕禄是从来不会坐的,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但他曾用专车送过一个农民。

一天,焦裕禄在路边看见有一个人趴在地上聚精会神,一动不动,好奇地上前询问他在干什么,没想到此人自称是捕鼠能手,曾赤手空拳抓过一百多只地鼠。

焦裕禄一听兴奋不已,因为正好他在山东购进了一批花生种子,准备放在一个叫老韩陵的地方种植,无奈此地老鼠众多,他也正在为灭鼠焦头烂额。

听到消息后,焦裕禄马上派县里唯一的专车送这个农民到老韩陵,结果把那里的老鼠都抓光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地处黄河故道的兰考,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风沙、水涝、盐碱肆虐,土地荒芜,人口外流,兰考出现一片贫穷凄凉的景况。

1962年,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水平。

正是在灾情最重、困难最大的时候,焦裕禄也有专车,在全县人民受灾受难的情况下,并且也可以私用。

按他的意思和理解来使用,真是再穷不能穷领导呀。

人民在讨饭,干部也有专车,焦这个从来不使用,上下班用自行车的,保留这个车为什么,干什么,买了车换成粮食不是更能表现执政为民吗?特权有而不用,而不是讨论他不应该有特权,自己主动降低生活标准和人民群众一样,如果他不想这样做呢,有没有制度保证每个公仆都不这样做,这才是真正的人民胜利.让大家来学习焦是因为干部普遍的不这样,出现了偶然和个别的,就来歌颂什么伟大,是不是以偏盖全了.书记伟大不是他有车不坐,而是要他领导下的人民人人有车坐,故事三:认群众当妈妈有缘由  焦裕禄非常亲民,从来不摆架子,常常和群众打成一片,在很多关于焦裕禄的作品中也披露了他看望一位双目失明的叫张晴的老太太,当老太太询问焦裕禄是谁时,焦裕禄回答:“我是你的儿子”。

这个有点一分认真,三分表演,七分敷衍,十分宣传,试问儿子是如何尽孝的,焦书记那么忙,身体又有病.能为一个老太太做哪些事情,不久后也因病去世了。

故事四:“县委书记的标准”咸菜加馒头  周文顺在兰考县考证中发现,在当地的韩村,焦裕禄对当地村民的影响已经深入到语言中。

当年,焦裕禄下乡从来不吃村民家的饭,总是叫人给他捎两个馒头,买点咸菜吃就算了,于是,现在如果有人让韩村的村民请客,村民总会调侃着说:“好,我用县委书记的标准款待你,两分钱咸菜”。

这不是和群众同甘共苦,说他节省是是从干部角度,领导角度,书记作为一把手角度来认为,他的生活比会老百姓差吗焦书记有老婆孩子,孩子有好几个,他和他的家人会穷到去吃树皮和草根吗,他是公仆呀,他的主人正在吃树皮,他却至少也有咸菜吃,上下班有自行车骑.这在兰考算得上富人了.要知道那可是大多数兰考人连咸菜也吃不上的时候。

皇帝的龙袍一天一换,皇帝多穿一天就是节俭,少做坏事的王爷就是贤王.领导伟大不是你吃不好,而是让人民群众都有饭吃。

让老百姓都吃上饭,这是公德,自己节俭只算私德,你来当官的目的是要造福人民,你没有造福人民,就是失职,你就是天天吃咸菜,只能是对自己无能的掩饰。

书记伟大不是他只吃二分钱咸菜,而是让他们的群众吃上好饭.另外,他实现了封妻荫子,妻子后来也成了兰考县的干部,焦跃进是焦裕禄的次子、第五个孩子。

现任中共开封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开封新区党工委书记。

二十七年后,焦书记的愿望大半实现了.他的,他的墓地上林木成荫,昔日的沙丘连影子都看不见了。

改变农业生态,以淤改土,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知道的人少了,这才是真正的伟大,可是却没有人来大力宣传。

你自己选一个故事希望楼主采纳哦

“上山容易下山难哲理-

上山容易下”是一句富理的常见熟语,其中对“难”和“容易理解与一般性经验和认违背。

因为这句话说的是“上山虽然费力,但不容易发生危险;下山虽然省力,但却容易失足跌下山”。

上山时,视山上如目标,所以也不觉得累,下山虽然没有什么目的,一但放松,反而觉得茫然若失。

“上山容易下山难”,从古至今,许多人事都验证了这一至理名言。

古有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一路所向披靡,却在后来赏罚不明,刚愎自用,终于自刎乌江。

唐玄宗年少时励精图治,政治清明,晚年却昏聩不堪,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大唐由盛转衰;今有林彪战时立下赫赫战功,身受百姓爱戴,后来却私欲膨胀,终于阴谋败露,身败名裂。

“表哥”杨达才出身贫寒,十年苦读,跃出农门,却在居高位后生活奢华,贪污受贿……这样的人举不胜举,他们曾过关斩将,成为人中精英,国之栋梁,他们本应如大鹏展翅,一展宏图,却在长空失足,令人叹惜。

所以,唯有上山尽力,下山用心,才能在逆境中不屈服,顺境中不贪婪。

人生如山,只有上山脚踏实地,下山谨慎用心,才能一览人生的风景,成就人生传奇。

无锡名人

吴仁宝 姓 名 吴仁宝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28年11月  政治面貌 党员  民 族 汉  吴仁宝职 称 高级政工师 高级经济师 农民教育家  参加工作时间 1954年2月  历任职务 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小康村研究会会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全国“村长”论坛组委会名誉主任。

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获得者。

  简 历 1954.02~1957.11 江阴县华士瓠岱乡人民政府财粮委员  1957.11~1961.10 江阴县华士乡23社支部书记、华士公社十七大队党支部书记  1961.11~1974.02 江阴县华士公社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4.02~1975.04 江阴县委副书记、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5.04~1981.05 江阴县委书记、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81.05~1987.04 江阴市人大副主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87.04~2003.07 华西村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华西农工商实业总公司、江苏华西实业总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江苏华西集团公司董事长  2003.07~ 华西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  时代先锋——吴仁宝  人民实业家,国家济世人。

  村官似仁宝,何愁有贫民。

  ——(上海)张志真)  [编辑本段]吴仁宝的格言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充分显示他廉洁勤政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样的领导,带领大华西成为天下第一村  江苏省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有“农民政治家”、“农民企业家”、“农民思想家”、“农民语言大师”之称。

笔者曾经听过吴仁宝的一场报告,他思维敏捷,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出口成章。

这里选择新近见报的吴仁宝的三句名言,试作评点。

  第一句:“有福民享,有难官当。

”2003年,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华西新任党委书记吴协恩带领党委委员向先烈宣誓:“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苦战三年,拿下可用资金50亿”。

有记者问吴仁宝,人们常说的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们为什么要提出“有福民享,有难官当”

吴仁宝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华西村的体现就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这样才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华西村50年的实践证明,能做到“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组织就有力量,干部就有权威,经济就能发展,老百姓就能真正得到实惠。

  第二句:“既和上级保持一致,也和群众保持一致。

”吴仁宝认为,当干部如果能与“两头”保持一致,就是一个不太差的干部。

如果只跟上面保持一致,不同老百姓保持一致,就不是好干部;如果只跟老百姓保持一致,不跟组织保持一致,也是不行的。

  从理论上说,作为共产党的干部,与“两头”保持一致理所应当。

因为我们党、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除了人民的利益,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

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上级的政策、决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发生了,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怎么办呢

吴仁宝的办法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人多地少,工业已经起步,分还是不分

吴仁宝和华西村选择了不分,将500亩粮田交给30名种粮能手承包,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

党的十五大以后,苏南乡镇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有关部门明确提出“抓大放小”,华西人再一次坚持实事求是,一手“抓大放小”,一手“抓大扶小”,有时候还“抓小放大”。

  第三句:“我听了老百姓的话,老百姓肯定会听我的话。

”无锡市的村支书们在华西村办过一个礼拜的培训班,其间,有支部书记好奇地问吴仁宝:“你们的老百姓这么听话,我那里的老百姓怎么不听话

”群众不听话,是眼下很多干部的共同感受。

干部做了错事不听话,情有可原,有时做的是对群众有益的事,群众也不听话,于是他们得出结论:中国老百姓素质太低。

可是吴仁宝的回答是:“我是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

我听了老百姓的话,老百姓肯定会听我的话”。

  群众为什么不听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吴仁宝简明扼要,几句话就说得明白通透。

群众不听话,原因不是群众素质太低,而是干部素质不高。

那位提问的支书,以及有同样问题的干部,对吴仁宝的这个回答可能难以接受,但是,毫无疑义,吴仁宝是正确的。

  华西村的经验非常丰富,吴仁宝的名言可以出一本书。

但仅就上述三句,我们已经可以领略“天下第一村”的奥秘所在,可以窥见一位有52年党龄的老党员的赤子情怀。

  吴仁宝的事迹  华西村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是“农业学大寨”的全国典型,吴仁宝在这个村里当了创纪录的48年的村党委书记,他既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的领导者,同时又是一个乡村公司的企业家,这双重的角色让他在很多时候游刃有余,也在另一些时候,遭遇终极难题。

这种欣悲交集的命运将贯穿他整个的变革生涯。

  当年,华西村成为全国闻名的“农业学大寨”样板大队,吴仁宝还因此当过所在的江阴县的县委书记,在江浙一带,华西村的地位和风光可比大寨,吴仁宝则赫然是“陈永贵式”的好干部。

在1975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新华社记者还曾用充满激情的笔触描写过华西村:“华西大队认真学大寨十一年,过去粮食亩产超一吨,今年可达2400斤……吴仁宝同志向自己提出了五项要求……四是百分之八十的力量用于抓农业,百分之十的地方财力用于农业机械化,把各行各业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五是继续抓好六十四个先进大队,同时帮助六个后进公社赶上去。

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万人的理论队伍,一万人的科学技术队伍。

他还向全省代表讲了改土治水、作物品种布局、秋肥造田、平整土地的规划,他把自己的蓝图编成了一首诗:九十万人民心向党,七十万亩田成方,六万山地换新装,五业发展六畜旺,社员人人喜洋洋。

”  这样的报道充斥了一大串看上去确凿的、闪闪发光的数据,它曾经引得81岁的文学家叶圣陶激动不已,这位苏州人据此写了一首很长的赞美诗,其中有“仁宝同志江阴众,英雄业绩维仔肩,更思举国数千县,孰不能如江阴焉”之句。

而在事实上,吴仁宝在高调学大寨的同时,却又干着另一些“见不得人”的工作。

早在1969年,他就抽调20人在村里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

“当时可千万不能让外面知道,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呢。

”后来顶替吴仁宝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的他的第四个儿子吴协恩回忆说,“田里红旗飘飘、喇叭声声,检查的同志走了,我们转身也进了工厂。

为什么冒险搞工业

因为种田实在挣不到钱。

当时全村人拼死拼活,农业总产值24万元,而只用20个人办的小五金厂,三年后就达到了24万元的产值。

”1978年,吴仁宝盘点过华西村的家底,共有固定资产100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另外还存有三年的口粮,这在全国的数千乡村中可谓富甲一时。

在当时,一包烟的价格是0.2元,整个江阴县的工农业总产值也仅仅数亿元而已。

  就这样,吴仁宝用一种很特殊的方式改造他的家乡,1978年12月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再次报道了华西村,题目是《农民热爱这样的社会主义》,同时还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华西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当年度这家“中国第一媒体”对全国乡村最高规格的报道。

可是,在江苏省和江阴一带,华西被嘲讽为“吹牛大队”,还有一些人给中央写内参,告发“华西村是个假典型”。

在这样的风波中,吴仁宝奇迹般地躲过了暗箭,他的“江阴县委书记”在一次举报后被摘掉了,可他在华西村搞的那些小工厂却一直在地下运转。

这些不受保护、偷偷摸摸的五金作坊成为了日后燎原中国的乡镇集体企业的胚胎。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