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问科特迪瓦是属于哪个非洲国家,或者首都,详细点...谢谢了!
国名: 科特迪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 旧译“象牙海岸”。
La Republique de Cote d'Ivoire)得名源自于法语:Côte d'Ivoire---象牙海岸的意思,因为当地生产象牙得名。
独立日:8月7日(1960年) 国庆日:12月7日(1974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橙、白、绿三色。
橙色代表热带大草原,白色象征南、北方的团结,绿色代表南部地区的原始森林。
橙、白、绿三色还分别解释为:民族爱国精神、和平与纯洁、对未来的希望。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
绿色的盾面上有一只非洲大象头,象牙是该国的象征,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
盾徽上面是太阳图案,两旁各有一棵油棕树——该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下端的绶带上写着“科特迪瓦共和国”。
国家格言:Union, Discipline, Travail(法语,团结,纪律,劳动) 国家政要:总统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 ,2000年10月26日就职。
首都:政治首都,亚穆苏克罗(Yamoussoukro),人口24万(1998年),位于阿比让以北220公里,是独立后首任总统费利克斯·乌费埃—博瓦尼的家乡。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面积322463平方公里。
位于非洲西部,西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交界,北同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为邻,东与加纳相连,南濒几内科特迪瓦地图亚湾,海岸线长约50公里。
地势由西北略向东南倾斜。
沿海地势低平,多红树林沼泽、沙洲、潟湖;内陆多为海拔400米以下平原和低高原,西北边境几内亚高地和西南边境宁巴山山地较陡峻。
西北部为海拔500-1000米的芒达山和丘里山地,北部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东南部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泻湖平原。
全境最高峰宁巴山(科几边境)海拔1752米。
主要河流 邦达马河、科莫埃河、萨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
气候 属热带气候。
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7°以北为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6-28℃,自北而南年降水量1,000-2,400毫米。
森林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
多猿猴、象、河马等野生动物。
人口 17500千人。
全国约有60个部族,主要分4大族系:阿肯族系(约占42%)、曼迪族系(约占27%)、克鲁族系(约占15%)和沃尔特族系(约占16%)。
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全国大部分地区通用迪乌拉语(无文字)。
官方语言为法语。
全国人口的40%信奉伊斯兰教,27.5%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拜物教。
主要城市 阿比让: 科经济首都,总统府、政府、议会的所在地。
现有人口300万,其中外籍人约占三分之一。
阿比让为国际观光都市,临靠泻湖(咸水湖),风景优美,市面商店林立,交通方便。
市内最高建筑为象牙宾馆和农业大厦,均为30层。
阿市现有旅馆20-30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5家。
全市共辖10个区,科科迪区为高级住宅区,马可里区亦在形成高级住宅区中,高原区为白人区,阿佳美区和特勒许维尔区为比较贫穷的黑人住宅区,为西非邻国移民的聚居地。
市内有尤布贡、库马希、弗里迪、马科里、特雷什维尔5个工业区。
大的工厂有年产200多万吨的炼油厂、6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等。
阿比让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是非洲大陆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港内水深20-30米,港口可同时接受60条船。
自1950年伏里地运河开凿成功后,位于泻湖内长达6、70公里的阿比让码头均可利用,2万吨轮船可自由进出,各码头与铁道直接相连。
阿比让为西非地区金融和贸易中心,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均在此设有分行,西非中央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总部亦在阿比让。
市内有HAYAT、CASH CENTER和SOCOCE等连锁超市和阿佳美批发零售市场;阿比让是马里、布基纳法索等内陆国家之出海口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
阿比让市拥有一座大型现代化国际机场。
亚穆苏克罗:已故博瓦尼总统的故乡,人口24万。
1983年3月10日,科国民议会正式通过决议,将首都迁往亚市,现该市被称为科的政治首都。
亚市街道宽阔,市容整洁。
已建成的重要大型建筑有:总统官邸、“总统旅馆”、博瓦尼基金大厦、党部、公共工程学院和高等技术学院、市政府、大教堂和大清真寺等。
亚市有现代化机场,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飞机。
布瓦凯:科特迪瓦第二大城市,位于科中部,人口50万。
布瓦凯市地处咖啡、可可种植区的中心,是这两种主要农产品的加工和交易场所,这里也有大型纺织厂,纺织业比较发达。
该市是科重要的交通枢纽,通往科北方地区及马里、布基纳法索等北部邻国的公路贯穿该市,阿比让-瓦加杜古铁路科境内段也从此经过。
布瓦凯市是了科特迪瓦及其北部内陆邻国往来货物的集散地,商业、运输业发达。
[编辑本段]历史 科特迪瓦1986年以前曾译象牙海岸。
中世纪时期曾建立过一些小王国,如宫格王国、印德尼埃王国、阿西尼王国等。
11世纪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宫格城,为当时非洲南北贸易中心之一。
15世纪后半叶,葡、荷、法殖民者相继入侵,掠夺象牙和奴隶,沿海一带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场。
公元11世纪,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宫格城为当时非洲南北贸易中心之一。
13-15世纪科北部曾隶属于马里帝国。
15世纪后半叶,葡、荷、法殖民者相继入侵。
掠夺象牙和奴隶,沿海一带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场。
1475年葡殖民者命名该地为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
1842年沦为法国保护地。
1882年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1893年10月法国政府通过法令,确定科为法国的自治殖民地。
1895年科被划入法属西非。
1946年被划为法国的海外领地。
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
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1960年8月7日宣告独立,但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
1961年4月脱离“法兰西共同体”。
1986年1月1日起,国名中文改译为现称。
[编辑本段]政治 宪法 现行宪法1960年11月由国民议会批准实行,后分别于1963、1975、1980、1985、1990、1998年进行了6次修改。
宪法规定:实行总统制,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
总统由普选产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
1998年6月修改后的宪法规定:总统任期由5年延长到7年;只有40~75岁、本人及其父母均在科特迪瓦出生的人才有资格竞选总统。
总统掌握执行权,任命总理,总理不再是政府首脑。
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
总统空缺或不能履行职责时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务并在90天内组织新的总统选举等。
议会 国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议员分区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
本届议会于1995年11月产生,议员175名(其中5名于1996年12月由补选产生),其中民主党149名,共和人士联盟和人民阵线各13名。
议长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
行政区划 全国划为56个省、197个市和198个县。
1991年6月,科政府将全境划为10个行政管辖区,各辖区下辖几个省,驻管辖区首府的省长负责该区协调工作,但不算一级行政机构。
1996年7月改为12个管辖区,1997年1月调为16个,2000年增至19个。
政党 1990年4月30日宣布实行多党制,现有41个合法政党。
主要政党有: 1、科特迪瓦民主党(Parti Democratique de Cote d'Ivoire )执政党。
1946年4月30日成立,创始人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
独立后为执政党。
主席亨利·科南·贝迪埃,1994年4月30日当选;总书记洛朗·多纳—福洛戈。
在1996年10月召开的民主党十大上,贝迪埃和福洛戈均获连任。
2、科特迪瓦人民阵线 (Front Populaire Ivoirien)主要反对党。
1982年成立,党员58万,骨干力量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主张实行社会主义。
1992年2月曾组织大规模游行示威,酿成打砸抢烧暴力事件。
遭政府镇压后宣布放弃暴力斗争和通过选举和平夺权。
1995年10月,号召抵制总统大选,后积极参加立法选举。
同法国社会党关系密切。
1996年7月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原总书记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当选为主席,阿布·德拉马纳·桑加雷(Abou Dramane Sangare)接任总书记之职。
3、科特迪瓦劳工党 (Parti Ivoirien des Travailleurs)1992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左翼政党联合战略的决议》等文件,重申召开全国会议、成立过渡政府的主张,选举了新的领导机构。
第一书记弗朗西斯·沃迪埃(Francis Wodie)。
4、社会民主联盟(Union Des Sociaux Democrates)主张实行议会制政体,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协商联合组成政府。
总书记贝尔纳·扎迪·扎乌鲁。
5、科特迪瓦共和人士联盟(Rassemblement des Republicains)1994年10月宣告成立。
主要成员为原民主党内的持不同政见者、原政府成员和无党派中间人士。
原总书记杰尼·科比纳(Djeny Kobina),曾任民主党主管与其他政党关系全国书记,1998年10月突然去世。
原副总书记迪亚巴泰女士现代理总书记之职。
[编辑本段]经济 货币 货币名称:非洲法郎(CFA franc) 汇率(1997年):1美元=583.67非洲法郎 通货膨胀率(1997年):5.8% 资源 主要矿藏有钻石、黄金、锰、镍、铀、铁和石油。
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12亿吨,天然气储量156亿立方米,铁30亿吨,铝矾土12亿吨,镍4.4亿吨,锰3500万吨。
现有森林250万公顷。
工业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科特迪瓦1997年工矿业生产总值为39.7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8%。
全国约有企业815家,就业人口8万,资本总额4250亿非洲法郎,其中国家资本占55%。
食品加工是主要工业部门,占工业营业总额的35%~40%;其次是棉纺织业;还有炼油、化工、建材和木材加工工业。
近年来,石油产量增长较快,1995年4月日产原油1万桶,1996年12月日产原油1.7万~1.9万桶。
农林渔业 科特迪瓦系农业国,农业在科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农牧业生产总值为27.9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3%。
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收入的60%。
耕地面积802万公顷,全国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
可可和咖啡是两大主要经济作物。
种植面积分别为187万公顷和137万公顷。
可可生产和出口占世界第一位,出口收入占国家出口总额的50%。
咖啡生产现居世界第七位。
籽棉产量居非洲第三位,棕榈产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三。
粮食不能自给,主要有玉米、小米、高粱、稻米、木薯、山药等。
1997年主要农作物产量(单位:万吨):可可108.4、咖啡27、香蕉20、菠萝26.5。
科特迪瓦森林资源丰富,木材曾是第三大出口产品。
由于过量采伐、农业开发、干旱和森林火灾等原因,森林面积锐减;1960年有1500万公顷,1991年仅余250万公顷。
政府已采取措施限制森林砍伐和木材出口。
1994年原木产量为260万立方米,出口3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年产230万立方米,出口85万立方米。
畜牧业不发达。
禽蛋基本自给,肉类一半靠进口。
牛羊肉产量约为4万余吨、猪肉1万余吨、各种家禽26000多吨。
渔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7%,就业人口7万。
年捕鱼量8~10万吨,其中40%供国内消费。
旅游业 近年来重视发展旅游业和开发旅游资源。
1991年政府宣布减税措施以利于旅游业业的发展。
1996年接待游客约23.6万人次,收入450亿非洲法郎。
从业人员1.5万。
全国有24家旅行社和办事处,饭店452家,客房使用率为45%。
坐落在亚穆苏克罗的和平圣母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交通运输 科特迪瓦是非洲交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1994年交通运输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
【海运】 进出口贸易的98%以上通过海运。
1993年海运部门从业人员为1.4万人,产值1160亿非洲法郎。
阿比让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和黑非洲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也是西非内陆国家的主要出海口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港口设备较完善;可同时停泊60多艘船只,年装卸集装箱2.2万只;设计年吞吐量为2000万吨,1995年吞吐量1160万吨。
圣佩德罗港是第二大港口,年吞吐量120万吨,主要承运木材。
【铁路】 主要是由阿比让通向尼日尔的铁路干线,在科特迪瓦境内全长630公里。
1993年货运量26万吨,客运量76万人次。
科特迪瓦铁路公司现有各种机车19台。
公路:公路网四通八达。
总长6.8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1公里、沥青路5440公里;全国有5?850个货运商行,各种车辆31.1万辆,其中货车1.7万辆。
【空运】 全国有大小机场28个,其中阿比让、布瓦凯、亚穆苏克罗三个机场可供大型飞机起降,阿比让机场是法语非洲国家最大的机场。
科特迪瓦航空公司除经营国内航线外,还开辟了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几内亚航线。
国际主要航线由非洲航空公司经营,非洲航空公司总部设在阿比让。
有25家外国航空公司开辟了飞往科特迪瓦的定期航班。
财政金融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科特迪瓦1997年度财政收入为24亿美元,支出为26亿美元。
赤字2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收入的2%。
1997年外债总额为176.8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2.5%。
1980~1990年外债还本付息年均增长率为9.8%,1991~1997年为2.8%。
1998年外汇储备为6260万美元。
对外贸易 外贸连年顺差,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主要出口可可、咖啡、棕榈油、棉花、橡胶、木材等,进口机械设备、原油、交通工具、化学制品、建筑材料、电器、食品等。
1996年出口总值为51.10亿美元,进口为40.17亿美元。
外国援助 1995年共接受外援12.123亿美元。
其中法国5.16亿。
另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1985~1997年共接受各种外援30.309亿美元。
[编辑本段]军事 全国武装力量创建于1960年7月27日,由武装部队、宪兵和共和国卫队组成。
国防委员会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总统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部长具体负责武装力量的管理。
总参谋长盖伊·罗伯尔准将(Guei Robert)。
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6个月。
全国设4个大军区。
武装部队共8400人:其中陆军6800人,装备有轻型坦克5辆、装甲车21辆,火炮10余门、火箭筒300余枚、高射炮19门;海军900人,配备有巡逻艇10艘,轻型舰只4艘,水陆两用飞机1架;空军700人,配备有各种作战飞机19架、直升机8架。
宪兵4400人。
共和国卫队1100人,由总统直接指挥。
民兵1500人。
另有预备役人员12000人。
武器装备主要由法国提供。
[编辑本段]文化教育 重视教育事业。
1992年教育经费占国家行政预算的42%,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成年人的文盲率1995年为60%,小学入学率1996年为71%,中学入学率为24%。
读到四年级的学生占该年龄组人数的百分比1991年男生为85%,女生为83%。
有大学10余所,在校生3万余人。
科特迪瓦国立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设2个分校和7个学院。
此外,在国外就读的学生4万人。
政府还组织在职人员进修和职业培训。
[编辑本段]婚俗 科特迪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婚俗,所以科特迪瓦的婚俗像五光十色的万花筒,丰富多彩。
居住在科特迪瓦东南沿海的埃布里埃族人实行一夫多妻制,习惯认为多妻是富有的标志。
如果一个男人仅有一个妻子,这表明其家境不够宽裕。
埃布里埃族人之所以盛行一夫多妻,除为炫耀富有外,还有种田和家务劳动的需要。
埃布里埃族妇女不仅能够吃苦耐劳,而且还乐于从事繁重劳动,认为可以腾出丈夫的时间,让他们去参与和处理村里、乃至部落里的政事。
按习俗,与丈夫生活时间最长者,则最受丈夫的宠爱,其地位和权力也居群妻之首,成为“第一夫人”。
如果丈夫再娶,须征得她的同意。
埃布里埃族子女的婚配,一般由父亲或者叔父做主。
如果有几个女儿,父亲有权把长女许配给自己的好朋友。
姑娘的父亲或者叔父一旦同意这门婚事,小伙子便可送订婚礼。
订婚礼一般分两次送。
第一次是姑娘的生日,由小伙子亲自把一对脚环和一些薯块送到姑娘的父亲手里;第二次是在选定婚期的当天,小伙子要向姑娘家送嫁妆。
嫁妆一般是非洲法郎和几块做“帕涅”裙布料。
送完婚礼后,小伙子和姑娘便成为合法夫妻。
这时,姑娘若不同意结婚,小伙子有权向姑娘的父亲要回彩礼。
退礼时,一般只退嫁妆,不退金钱。
埃布里埃族人禁止近亲通婚,禁止未成年人结婚和强迫结婚。
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区和不同部族的男女均可通婚,但若一方为穆斯林或者来自沿袭父系氏族制的部族,则禁止联姻。
在实际生活中,埃布里埃族人的婚俗没有固定的模式。
送足彩礼,特别是送足嫁妆后,小伙子就可以把姑娘领走择日举行婚礼。
按现行习俗,新人的双亲和家庭成员均须出席婚礼仪式。
婚礼伊始,新郎要当众宣布他要某某为妻,并声明他已经出足嫁妆。
然后,新郎设酒席宴请出席婚礼的所有宾客。
在宴席上,姜酒是必不可少的吉祥饮料。
婚后,若夫妻中的一方发生不忠于对方的行为,原则上将导致夫妻离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如此。
多数情况是,如丈夫有外遇,只要向受骗的妻子交付一笔认错赔偿费即可了事,但如果是妻子对丈夫不忠,大多以离婚告终。
就是丈夫坚持不离,也要召集全村同龄人通报受骗事实。
同龄人批评并要求不忠于丈夫的妻子改正不轨行为。
如果不正当的两性关系出事地点不在自己家里,同龄人就要求有不轨行为的女人买姜酒请客谢罪;如果事出在自己家中,不忠妻子除买姜酒外,还要买一只羊和几只鸡,在房门前当众宰杀,以雪耻辱。
可是那个勾引女人的男人却逍遥法外,没有人去追究他的责任,更没有人要他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
习惯上,不管什么原因,埃布里埃族人一般不允许休妻,只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才允许离婚:一是夫妻之间,一方有不忠于另一方的不轨行为,赔罪和赔偿不足以修复因此而破裂的感情;二是夫妻双方均表示同意不再维持夫妻关系,丈夫同意不向女方索还陪嫁;三是丈夫虐待妻子,习惯上主要指丈夫毒害妻子。
在通常情况下,夫妻双方谁也不肯首先提出离婚要求。
因为,如果女方先提出离婚要求,她必须在再婚前偿还前夫的陪嫁;如果男方先提出离婚要求,女方就不再退还陪嫁。
离婚后,子女全部留给父亲,但母亲有权定期去看望孩子。
在婚姻上,居住在科特迪瓦西部地区的丹族人与其他部族禁止同异族联姻的习俗相反,规定本族男子必须选择供奉不同图腾部族的女子为配偶方可完婚。
婚后,发现妻子有不轨行为,常常罚以物资赔偿了事,个别也有导致离婚的。
事出后,是罚是离,全由丈夫决定。
如果丈夫正在寻机抛弃不称心的妻子,而妻子的不轨行为在这时又被丈夫发现,不轨妻子被送回娘家,娘家还必须退还陪嫁。
不轨妻子的相好也得受罚,向受骗的丈夫交付相当于该丈夫供养妻子全部费用。
倘若受骗丈夫不追究不忠妻子的责任 ,仍要留下她时,其娘家无须退还陪嫁,但勾引其妻子的坏男人要向其夫妇送些衣物,向调解纠纷的长者送些酒和鸡,以示谢罪 。
[编辑本段]新闻出版 全国有报刊20余种:《博爱晨报》和《象牙晚报》为官方报纸,其他各党派发行的报刊有《道路》日报和《民主党人》、《爱国者》、《我们的时代》、《新报》、《新视野》、《祖国》等周刊。
科特迪瓦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1961年6月2日成立。
科特迪瓦国家广播电台是国家电台,分一台和二台,用法语和当地语言广播。
“希望电台”为私营的天主教电台,1991年3月开播。
科特迪瓦电视台为官方电视台,分电视一台和电视二台。
电视一台于1963年8月开播,电视二台原为电视一台的第二套彩色节目,1973年8月开播,1991年11月正式独立成台。
[编辑本段]对外关系 奉行“独立、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强调以责任、团结和公正为基石,从本国人民的利益出发,实行国际合作伙伴多元化。
重点发展与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坚持睦邻友好,重视非洲团结与合作,曾积极调解西非国家内部冲突;积极参与次地区和非洲经济一体化,呼吁国际社会增加对非援助,减轻非洲债务负担。
同中国关系 1983年3月2日中科建交。
两国签署了经济合作协定、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贸易协定和文化合作协定。
杨尚昆主席(1992年)、李鹏副总理(1986年)、李岚清副总理(1995年)、吴学谦(1987年)和钱其琛国务委员兼外长(1992年)、宋健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1997年)、王汉斌副委员长(1989年)曾访科。
贝迪埃总统和敦坎总理分别于1997年5月和1996年7月访华。
1998年2月、6月,地矿部副部长寿嘉华和外交部长唐家璇分别访科。
11月,沈阳军区司令员梁光烈中将访科。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998年两国贸易总额约1.76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约1.52亿美元,进口额约2400万美元。
同法国关系 科法关系密切,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
双方签有外交、军事、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协定。
法向科派出的合作人员最多时曾达3900多人。
法对科军援每年约25亿非洲法郎,派遣军事顾问100多名;在阿比让设有军事基地,常驻海军陆战队450人。
科每年有300多人在法军校受训。
1995年7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科。
1996年5月敦坎总理访法,6月和11月贝迪埃总统两度访法;8月法国防部长米永访科。
1997年9月贝迪埃总统访法;7月和10月法合作国务秘书若斯兰、外交部长韦德里纳和国防部长里夏尔访科。
3月科法举行“97大象”联合军事演习。
1998年5月,贝迪埃总统访法。
同美国关系 科独立后,与美关系不断发展。
博瓦尼总统曾四次访美。
美在科派遣有和平队。
截至1984年,美共向科提供18亿美元援助。
近年来,美对科的投资和援助均有增加。
1992年美向科提供150亿非洲法郎补助金,用于卫生和计划生育项目。
1993年9月美国议会代表团访科。
1994年6月,美能源代表团访科。
9月,贝迪埃总统出席联大会议期间,同美总统克林顿举行了会谈。
1996年2月美商务部长布朗访科;10月敦坎总理访美。
1997年4月敦坎再度访美。
1998年4月,美前总统吉米·卡特访科。
5月贝迪埃总统访美。
同周边国家关系 重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近年来,科与几内亚、加纳关系继续得以改善;同马里、布基纳法索、利比里亚和塞内加尔关系有新的发展,高级官员互访频繁;同尼日利亚关系有所加强。
1998年,科先后接待了多哥、贝宁总理、几内亚总统的来访;6月和10月,贝迪埃总统分别出席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召开的第34届非统组织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和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召开的第21次西非国家元首会议。
艾哈迈德·塞古·杜尔的外交政策
南非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非国内生产总值近20%,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南非基础设施良好,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经济开放程度较高。
矿业、制造业和农业是经济三大支柱,深矿开采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水平、地区分布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
南非以丰富的矿物资源驰名世界,现已探明储量并开采的矿产有70余种,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钛、硅铝酸盐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钻石、石棉、铜、钒、铀以及煤、铁、钛、云母、铅等的蕴藏量也极为丰富,黄金、钻石、钒、锰、铬、锑、铀、石棉等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先进的管理,使南非成为当今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能源业是南非工业四大部门,矿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收入的50%,全国约有12%的劳动力从事矿业。
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
主要产品有钢铁、金属制品、化工、运输设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
钢铁工业是南非制造业的支柱,拥有六大钢铁联合公司、130多家钢铁企业。
南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
电力工业较发达,发电量占全非洲的60%。
蔗糖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南非是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2001年黄金出口占南非出口总额的11%。
但近年来因国际市场黄金价格下跌,铂族金属已逐渐取代黄金成为最主要的出口矿产品。
南非还是世界主要钻石生产国,产量约占世界的8. 7%。
南非德比尔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生产和销售公司,总资产200亿美元,其营业额一度占世界钻石供应市场90%的份额,目前仍控制着世界毛坯钻石贸易的60%。
2001年5月该公司被英美公司兼并。
农林渔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在国民经济中作用不断减小。
农业较发达。
农业生产总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1%,并提供13%的正式就业机会。
非黄金出口收入中的30%来自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
正常年份粮食除自给外还可出口。
可耕地约占土地面积的13%,但肥沃土地仅占可耕地的22%。
主要农作物是玉米。
各类罐头食品、烟、酒、咖啡和饮料质量符合国际标准,葡萄酒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林木覆盖面积占全部土地的6%。
畜牧业较发达。
水产养殖业产量占全非洲5%和世界的0. 03%。
南非商业捕捞船队有各种船只500多艘,全国有近3万人从事海洋捕捞业,主要捕捞种类为淡菜、鳟鱼、牡蛎和开普无须鳕。
旅游业资源丰富,设施完善,是南非第三大外汇收入和就业部门,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旅游点主要集中于东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
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是南非旅游业两大增长点。
出口产品有:黄金,金属及金属制品,钻石,食品、饮料及烟草,机械及交通运输设备等制成品。
主要进口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工产品,石油等 文莱是东南亚第三大产油国和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
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是文莱的经济支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6%和出口总收入的95%。
石油储量和产量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居东南亚第二,液化天然气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万美元,是世界最富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文莱政府大力推行经济多元化和私营化政策,力图改变过分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一经济结构。
哪里有西非加纳、马里、桑海三个王国的世系表及其国王的具体情况
加纳 国名:加纳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Ghana) 独立日:3月6日(1957年) 国庆日:3月6日(1957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自上而下由红、黄、绿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黄色部分中间是一颗黑色五角星。
红色象征为了国家独立而牺牲烈士的鲜血;黄色象征国家丰富的矿藏和资源;也代表加纳原来的国名“黄金海岸”;绿色象征森林和农业;黑色五角星象征非洲自由的北极星。
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
盾面被一个镶金边的绿色圣乔治十字分为四部分:左上角为蓝地上交叉着金色官杖和出席仪典时用的金剑,象征地方政府;右上角的蓝色波纹象征海洋,城堡象征国家行政机构;左下角为一棵可可树,右下角是一个矿井,均象征国家的财富。
绿十字中心是一只金色狮子,象征加纳和英联邦之间的联系。
盾徽上端有一颗镶金边的黑色五角星,寓意同国旗;两侧各有一只展翅的雄鹰,其脖子上系着国旗三色的带子并各挂一颗黑五角星;底部的金色绶带上用英文写着“自由和正义”。
国家政要: 总统约翰·库福尔,2004年12月再次当选。
自然地理:面积23.9万多平方公里。
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北岸,西邻科特迪瓦,北接布基纳法索,东毗多哥,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562公里。
地形南北长、东西窄。
全境大部地区为平原,东部有阿克瓦皮姆山脉,南部有夸胡高原,北部有甘巴加陡崖。
最高峰杰博博山海拔876米。
最大河流为沃尔特河,在加境内长1100公里,下游筑有阿科松博水坝,在境内形成巨大的沃尔特水库,面积达8482平方公里。
沿海平原和西南部阿桑蒂高原属热带雨林气候,沃尔特河谷和北部高原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
人口:1890万(1997年),全国主要有四大部族:阿肯族占全国人口44%,莫莱-达戈姆巴族占16%,埃维埃占13%,加—阿丹格贝族占9.7%。
各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官方语言为英语。
居民中42.8%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38.2%信奉拜物教,12%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阿克拉(Accra) 简史:古加纳王国建立于公元3-4世纪,10—11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
13世纪时,加纳王国受到新兴的马里王国的入侵,居民逐渐南移到现在的加纳境内定居。
从15世纪开始,加纳便沦为殖民地,成为欧洲列强不断争夺的一块“肥肉”。
1471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加纳海岸,随后,荷、英、法等国殖民者接踵而来。
他们不仅劫掠这里的黄金,还有象牙,并把这里作为贩卖黑奴的据点。
1897年全境沦为英殖民地,称“黄金海岸”。
1947年加纳第一个政治组织黄金海岸统一大会党成立,要求自治。
1946年6月夸米·恩克鲁玛领导成立人民大会党,坚持争取民族的斗争。
1957年3月6日黄金海岸宣布独立,改名为加纳。
1960年7月1日宣布成立加纳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恩克鲁玛出任总统。
后来几经政变。
1981年12月31日罗林斯空军上尉再次发动政变,成立临时全国保卫委员会,罗林斯担任主席。
1991年,军政权开始“还政于民”进程。
1992年底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
1993年1月7日成立第四共和国,由军政步入宪治。
政治:1992年4月26日由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
宪法规定,加纳是一个民主国家,致力于实现自由和公正,尊重基本人权、自由和尊严;议会需在通过法案并得到总统同意后方可行使制宪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四年,连选连任不得超过两任;内阁由总统任命,议会批准;司法机关独立于立法和行政权,有解释、执行和强制执行法律的权利。
经济:加纳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钻石、铝矾土、锰等,此外还有石灰石、铁矿、红柱石、石英砂和高岭土等。
农业是加纳的经济基础,全国百分之六十五以上劳动力从事农业。
可可在加纳的经济地位比黄金还重要,有“绿色黄金”之称,因以盛产可可而得“可可之乡”的美誉,多年来占据出口创汇排行榜之首。
可可产量曾居世界第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可可是加纳产的。
加纳也因此形成了以矿产品、可可和木材为三大支柱的经济结构。
外交:奉行不结盟政策,谋求与所有尊重加纳主权、独立和利益的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帝、反殖,主张裁军和维护世界和平,重视南南合作,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与中国关系:1960年7月5日,加纳同中国建交。
1966年加纳军政府单方面与中国断交。
1972年两国复交。
马里 国名:马里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Mali) 独立日:9月22日(1960年) 国庆日:9月22日(1960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绿、黄、红三色。
绿色是穆斯林崇尚的颜色,马里人近70%信奉伊斯兰教,绿色还象征马里肥沃的绿洲;黄色象征该国的矿产资源;红色象征为祖国独立而战斗牺牲烈士的鲜血。
绿、黄、红三色也是泛非颜色,是非洲国家团结的象征。
国徽:呈圆形。
圆面为蓝色,中间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城堡,其上为一只展翅的和平鸽,下方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和两张引箭待发的弓。
圆周上方为法文写的“马里共和国”;下方用法文写着格言“一个民族、一个目标、一个信念”。
国家政要:总统阿马杜·图马尼·杜尔(Amadou Toumany Toure),2002年5月当选。
自然地理:面积124万多平方公里。
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内陆国。
西邻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北、东与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尔为邻,南接几内亚、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
境内大部为海拔300米左右的台地,较平缓,最东部和中、西部有一些砂岩低山和高原。
最高峰洪博里山海拔1155米。
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中、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
人口:1150万(1997年),90%是当地黑人,此外还有北非柏柏尔人的后裔和混血种人。
全国有23个部落,班巴拉族(占全国人口的34.5%)、颇耳族(占11%)和塞努福族(占9%)为主要部族。
70%以上的居民通用班巴拉语,官方语言为法语。
6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30.5%信奉拜物教,1.5%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首都:巴马科(Bamako)。
在马里首都巴马科举行的传统非洲猎人聚会活动中,一个马里猎人将一条活蟒蛇像帽子一样顶在头上。
>>> 简史:历史上曾是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中心地区。
189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称“法属苏丹”。
1904年并入“法属西非洲”。
1956年成为“法兰西联邦”的“半自治共和国”。
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定名为苏丹共和国。
1959年4月与塞内加尔结成马里联邦,1960年8月联邦解体。
同年9月22日宣布独立,改国名为马里共和国。
莫迪博·凯塔任总统。
1968年11月19日穆萨·特拉奥雷中尉发动政变,推翻凯塔政权,成立全国解放军事委员会,掌管国家权力,特拉奥雷任主席。
1979年3月马里人民民主联盟成立,特拉奥雷当选为总书记。
同年6月全国举行总统和立法选举,第二共和国诞生,特拉奥雷当选总统。
全国解放军事委员会自行解散。
1991年3月25日一批军官发动兵变,逮捕了总统穆萨·特拉奥雷,成立了以阿马杜·图尔尼·杜尔中校为首的全国和解委员会。
1992年1月,公民投票通过了新宪法,同年4月举行全国大选,阿尔法·乌马尔·科纳雷当选总统,6月宣誓就职,成立第三共和国。
政治:是一个“民主的、世俗的和统一的”的国家。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最高统帅。
国民议会是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
部长会议(内阁)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
外交:奉行中立、不结盟的政策。
反对强权统治。
主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强调睦邻友好和维护非洲团结。
主张在平等、互利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和进行合作。
桑海 穆罕默德·杜尔(1443—1538年),桑海帝国皇帝(1493—1528年在位) 在非洲古典文明中,桑海文明仅次于埃及文明——学者杜波伊斯对桑海文明的评价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黑非洲(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或称中南非洲)起步不晚,但由于地理的阻隔等诸多原因,直到中古时期,多数地区还未摆脱原始状态。
但从5到16世纪,中南非洲也发展出一系列王国和帝国,这些国家具有以下特征:广泛的与北非的跨撒哈拉贸易、庞大的常备军和有效的征税系统。
15世纪兴盛起来的桑海帝国是西非古代国家的集大成者,而穆罕默德·杜尔则是这个帝国最强盛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系列改革留给了后人许多遗产,影响直至今日。
正因为如此,穆罕默德·杜尔在本排行榜中黑非洲的帝王中,位列第一。
穆罕默德·杜尔是桑海帝国阿斯基亚王朝的建立者。
他的舅父索尼·阿里(1464—1492年在位)是索尼王朝的第三代君主,经过不断的征战,灭掉了曾经的宗主国马里帝国。
穆罕默德·杜尔在舅父的朝廷中担任高级将领,也立下了一系列战功。
索尼·阿里死后,由其子巴罗即位,但不到一年,就被树大根深的穆罕默德·杜尔篡夺了帝位,结束了索尼王朝的统治。
其时,杜尔已年届50,可谓大器晚成了。
穆罕默德·杜尔上台之后,便着手实行改革。
首先是改革军制。
索尼王朝时代,实行近似于义务兵役制的“全民皆兵”制度,表面上兵力众多,但战斗力低下,且严重妨碍农业生产。
杜尔实行了军队的职业化、精简化,并吸收被征服民族入伍,完善步兵、骑兵、水兵的设置。
接着,杜尔继续了索尼王朝的征服战争,经过十年征战,建立了一个“东到阿加德兹,南抵尼日尔河河曲,西至塞内加尔河上游,北部深入撒哈拉大沙漠”的庞大帝国。
其统治领域囊括了西非最富庶的平原地区,超过了马里帝国的全盛时期。
穆罕默德·杜尔也因此被尊称为“阿斯基亚大帝”。
穆罕默德·杜尔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
设立了直属皇帝的各部大臣,划分行省,行省总督由杜尔任命他的亲信担任。
他重视兴修水利,开凿了尼日尔河上游的运河,开发矿藏,统一帝国的度量衡,保护商路的畅通和商旅的安全。
在他的时代,桑海帝国的经济也达到全盛。
但必须指出的是,桑海帝国是一个奴隶制十分发达的国家,帝国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的血汗上的。
穆罕默德·杜尔是真主安拉虔诚的信徒,先知穆罕默德忠实的追随者。
索尼王朝时代,在宗教方面延续西非土著的崇拜精灵、相信万物有灵(有点类似于“泛神论”),因此引起了穆斯林商人的不满,而穆斯林在桑海帝国的跨沙漠贸易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对帝国经济有很大影响。
穆罕默德·杜尔登基之后,确立伊斯兰教为国教,厚待伊斯兰学者和商人,他在1497年到1498年,在一千名步兵和五百名骑兵的护卫下,穿越浩瀚的撒哈拉沙漠,到圣城麦加朝拜,并施舍了30万金币的经历,在伊斯兰教世界中成为美谈,他也因此被伊斯兰教世界承认为西非地区的哈里发。
对伊斯兰教的提倡,使桑海帝国更好地接受了来自北方的先进文化。
在他的时代,桑海帝国的文化出现了一时的繁荣,特别是在1492年西班牙的最后一个伊斯兰堡垒格林纳达陷落后,大批的伊斯兰教学者南逃,被穆罕默德·杜尔收留厚待,更促进了西非文化事业的发展。
廷巴克图城,成为西非文化的中心,桑戈尔大学,则成为学术的中心。
但像历史上不少历尽辉煌,却晚景凄凉的帝王一样,杜尔晚年也因为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优柔寡断而遭受劫难。
在年事已高的杜尔双目失明后,主持大政的是权臣福隆,在福隆的支持下,杜尔准备立他所喜爱的幼子巴拉为嗣,结果长子穆萨首先发难,流放了福隆,废黜并放逐了杜尔,自立为帝,但不久就在兄弟们的激烈争夺中垮台。
1537年,杜尔另一个儿子伊斯迈尔夺得帝位,迎回了94岁高龄的杜尔,杜尔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得以再享太平。
杜尔死后不久,桑海帝国因为内乱不断很快就四分五裂了。
与此同时,西欧殖民者也在非洲步步进逼,罪恶的黑奴贸易已揭开了序幕。
1680年,桑海帝国终于灭亡,从此之后,在西欧文化压迫之下的西非地区,永远结束了帝国时代。
尽管如此,穆罕默德·杜尔在他的三十多年统治中,留给这个地区的制度遗产和文化遗产,还远远没有消失。
他在本排行榜中名列第75位。
小提示: 对伊斯兰文化的认同和跨撒哈拉沙漠的贸易,为穆罕默德·杜尔的帝国输入了养分,庞大的常备军和有效的征税系统,则使帝国扎根于西非的土地。
但像它之前的西非历代大国一样,桑海帝国也一直困扰于内乱和分裂,中央集权的专制传统不够深厚的西非地区,终究不是发展大帝国的理想之地。
南非的具体情况
网上搜下不就得了
马里是一个国家吗
国名:马里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Mali) 独立日:9月22日(1960年) 国庆日:9月22日(1960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绿、黄、红三色。
绿色是穆斯林崇尚的颜色,马里人近70%信奉伊斯兰教,绿色还象征马里肥沃的绿洲;黄色象征该国的矿产资源;红色象征为祖国独立而战斗牺牲烈士的鲜血。
绿、黄、红三色也是泛非颜色,是非洲国家团结的象征。
国徽:呈圆形。
圆面为蓝色,中间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城堡,其上为一只展翅的和平鸽,下方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和两张引箭待发的弓。
圆周上方为法文写的“马里共和国”;下方用法文写着格言“一个民族、一个目标、一个信念”。
国家政要:总统阿马杜·图马尼·杜尔(Amadou Toumany Toure),2002年5月当选,2007年5月连任,同年6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124万多平方公里。
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内陆国。
西邻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北、东与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尔为邻,南接几内亚、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
境内大部为海拔300米左右的台地,较平缓,最东部和中、西部有一些砂岩低山和高原。
最高峰洪博里山海拔1155米。
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中、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
巴马科市内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大楼 人口:1352万(2005年),90%是当地黑人,此外还有北非柏柏尔人的后裔和混血种人。
全国有23个部落,班巴拉族(占全国人口的34.5%)、颇耳族(占11%)和塞努福族(占9%)为主要部族。
70%以上的居民通用班巴拉语,官方语言为法语。
6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30.5%信奉拜物教,1.5%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首都:巴马科 (Bamako) 在马里首都巴马科举行的传统非洲猎人聚会活动中,一个马里猎人将一条活蟒蛇像帽子一样顶在头上。
>> 简史:历史上曾是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中心地区。
189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称“法属苏丹”。
1904年并入“法属西非洲”。
1956年成为“法兰西联邦”的“半自治共和国”。
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定名为苏丹共和国。
1959年4月与塞内加尔结成马里联邦,1960年8月联邦解体。
同年9月22日宣布独立,改国名为马里共和国。
莫迪博·凯塔任总统。
1968年11月19日穆萨·特拉奥雷中尉发动政变,推翻凯塔政权,成立全国解放军事委员会,掌管国家权力,特拉奥雷任主席。
1979年3月马里人民民主联盟成立,特拉奥雷当选为总书记。
同年6月全国举行总统和立法选举,第二共和国诞生,特拉奥雷当选总统。
全国解放军事委员会自行解散。
1991年3月25日一批军官发动兵变,逮捕了总统穆萨·特拉奥雷,成立了以阿马杜·图尔尼·杜尔中校为首的全国和解委员会。
1992年1月,公民投票通过了新宪法,同年4月举行全国大选,阿尔法·乌马尔·科纳雷当选总统,6月宣誓就职,成立第三共和国。
政治:是一个“民主的、世俗的和统一的”的国家。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最高统帅。
国民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实行一院制。
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
议会选举以两轮多数选举制进行。
部长会议(内阁)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
外交:奉行立、和平、睦邻友好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愿与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进步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主张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加强非洲团结,促进睦邻友好,积极推动非洲一体化发展。
强调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努力寻求国际援助。
马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主张维护不结盟运动,使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呼吁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债权国和债务国共同分担责任,寻求解决债务问题的有效办法。
积极参加中、西非地区维和行动,谴责一些非洲国家动辄军事政变的做法。
与中国关系:1960年10月25日,马里同中国建交。
2004年7月,杜尔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今年世界杯主办地南非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南非简介 发达英联邦国家,世界上六大英语国家之一(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英式教育,纯正英国英语。
保持与欧美同步的高质量教育水准,文凭含金量高,世界认可。
毕业后前景好:国际化的教育背景和高度专业素质,为回国谋求高薪打下基础;受雇南非企业,申请永久居留;转向全球37个英联邦国家工作,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英国等。
非洲经济最发达国家,非洲首富。
黄金储量及年出口量世界第一,南非钻石闻名遐尔。
按人均收入和人均产值,南非丹麦,巴西,匈牙利相当,但生活花费比欧美要低廉的多,而生活质量高。
南非有完善的教育制度。
全国约有145所高等院校,其中21所综合大学,15所理工大学,109所教育学院。
均用英语教学。
普通学士学位修读 三年。
荣誉学士学位一般修读四年。
南非的爱滋病携带者比例相当高 南非 南非 South Africa 非洲大陆南部国家 。
全称南非共和国 。
面积112.32万平方千米 。
人口4332.5万(1997)。
分黑人 、白人 、有色人和亚洲人四大种族,其中黑人约占68.2%,白人约18%。
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南非荷兰语。
白人、有色人和大部分黑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大部分亚洲人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部分黑人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比勒陀利亚。
南非国旗 国徽 地理 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
北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
东 、南 、西3面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环抱,海岸线长达2500千米。
南非境内还包含着一个独立的莱索托王国 。
全境大部分为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原。
德拉肯斯山脉绵亘东南,其卡斯金峰海拔3660米,为全国最高点。
奥兰治河和林波波河为两大主要河流。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东部沿海为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沿海为地中海型气候。
地图:南非 历史 早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这里居住着布须曼人、霍屯督人和班图人等部族。
荷兰人于1652年开始入侵,屡次向黑人发动侵略,开疆拓土。
1795年英国殖民军登陆开普敦,向荷兰人后裔布尔人发动战争,布尔人被迫内迁,并于1852年和1854年先后建立了“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
不久南非又发现了钻石和金矿,于是大批欧洲人纷至沓来,英国通过1899~1902 年的“ 英布战争 ”,囊括了布尔人的疆土,并于1910年将各省合并为“南非联邦”,作为英国的自治领地。
1961年5月31日,南非退出英联邦 ,成立南非共和国。
南非白人统治当局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 。
1911 年以来 ,先后颁布了几百种种族主义法律 、法令。
1959年制订“班图自治法”,规定黑人在原来聚居的“保留地”上,按部族分别建立“ 黑人家园 ”,最后发展为 10 个“黑人家园”,其中特兰斯凯、博普塔茨瓦纳、文达、西斯凯分别宣布“独立”,但除南非外,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予承认。
1912年黑人民族主义组织——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宣告成立,领导南非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持久的英勇斗争,多次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声援南非人民和制裁南非政权的高潮。
1989年,国内外的形势促使白人统治集团内部分化 。
9月 ,F.W.德克勒克出任总统。
德克勒克执政后,推行政治改革,解除对非国大、泛非大等30多个政治组织的禁令,积极争取与黑人谈判寻求解决南非问题的办法。
此后谈判过程虽曲折多变,各派势力斗争激烈,但不断取得进展。
1993年2月 ,政府与非国大达成谅解 ,在分权的基础上成立民族团结临时政府。
1994年,南非终于举行了历史上首次多种族民主大选,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获得胜利,南非历史进入了新纪元。
南非渔民 政治 1994年4月,南非举行历史上首次多种族民主大选,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以近2/3的绝对优势获胜。
曼德拉作为该党主席出任总统,德克勒克任副总统。
南非政党有:①国民党,1914年成立。
②保守党,1982年由从国民党分裂出来的“反对宪法改革派”组成。
③民主党,1989年成立。
④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南非最大的黑人民族主义政党。
创立于1912年。
⑤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简称泛非大,1959年由非国大内反对奉行非暴力政策的部分成员组成。
⑥南非共产党,1921年成立。
⑦因卡塔自由党,成立于1928年。
经济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非洲的30%。
基本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但也有较大的国营成分。
1988年决定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将一些国营企业私有化。
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256亿兰特。
货币单位兰特,汇率为3.55兰特兑1美元(1995年2月10日)。
南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
其黄金 、铂族金属 、锰 、钒、铬、硅铝酸盐等的储量均占世界第一位;钻石占第二位;镍、锆、磷酸盐居第三位;煤、钛、锌居第四位。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最大部门。
工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
主要有钢铁 、金属制品、化工、运输设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纺织 、服装等。
电力工业很发达,发电量占全非洲的60%。
主要是火力发电,已建成2个核反应堆。
矿业也为南非主要经济部门。
作为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 ,南非迄今共生产黄金4万多吨 ,占人类历史上黄金总量的2/5 。
全国约8.5%的劳动力从事矿业 。
南非农业比较发达。
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5%;灌溉面积80万公顷。
除满足本国需要外,33%的农产品可供出口,占非黄金出口收入的30%左右。
南非旅游业开展得早,设施完善,旅游点集中在东北部和东、南沿海地带。
南非有非洲最完善的交通系统。
以铁路、公路为主,空运也颇发达。
铁路总长2.35万千米,其中1.85万千米已电气化。
公路总长约23万千米,其中1800千米为高速公路,13万千米为砾石路。
主要港口有开普敦、德班、东伦敦、伊丽莎白港、理查兹贝、萨尔达尼亚湾。
国营南非航空公司与非洲、欧洲、亚洲、中东、南美各国通航。
主要机场为斯穆次国际机场(在约翰内斯堡附近)、博塔国际机场(德班)和马兰国际机场(开普敦)。
南非财政预算多年来均有盈余。
南非对外贸易多为顺差。
前几年因受国际制裁,每年蒙受损失约30亿兰特。
主要贸易伙伴为日本、意大利、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以及台湾 。
在南非的外国投资约占南非每年新投资的10%。
外国私人投资的70%来自欧洲,主要是英国,其次是德国、法国、瑞士等。
外国投资大部集中在采矿、制造、金融、石油加工和销售部门。
在受国际制裁时期,不少外国企业撤走,大量资金外流。
人民生活因种族不同而差距很大。
首都比勒陀利亚市容 文化教育 黑人受教育机 会远低 于白人 。
平均文盲率20.7% 。
南非定期出版的报刊杂志共700余种 ,居非洲之首。
发行量在40万份以上的有:《星期日时报》、《报道报 》、《星报》。
此外较有影响的有《星期日论坛报》、《伊兰加报》、《伊姆沃报》、《索韦托人报》。
全国性通讯社为南非新闻联合社。
南非广播公司下辖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对外关系 宣称奉行“在主权、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保持和发展双边友好关系”的外交政策。
近年南非在加速国内改革的同时,大力开展外交活动,国际处境有较大改善。
南非努力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表示愿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同前线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
中国政府一贯反对并谴责前南非当局的种族主义政策 ,并支持南非人民的正义斗争。
中国欢迎1990年以来南非形势的积极变化。
1992年10月非国大主席曼德拉访华 。
1998年1月1日,两国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1991年 ,南非仅同马拉维有外交关系 。
1992 年南非同科特迪瓦、莱索托、加蓬、刚果等国先后建交,同大多数国家有贸易往来。
在南部非洲9国以及扎伊尔 、科特迪瓦 、科摩罗、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摩洛哥、肯尼亚等国设有商务或利益代表处。
南非同美国关系密切,两国签有“防御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
英国在南非有重大经济利益。
一直同南非保持传统的密切关系。
是南非最大海外投资者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欧洲共同体和西欧国家纷纷取消从南非进口各种物资的禁令 。
南非首次同西方国家签署《经济合作协定》。
苏联因反对南非种族歧视于 1957 年同南非断交 ,1991年两国关系趋向解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南非的关系有突破性的发展 。
1992年2月 ,两国签署了关于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和在开普敦及圣彼得堡互设总领馆2项协议 。
东欧各国在50年代先后与南非断交。
1992年,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均与南非复交。
-------------------------------------------------------------------------------- -{南非共和国和南非共和国}-重定向至本页。
南非也可能是南部非洲。
-------------------------------------------------------------------------------- 南非共和国 Republiek van Suid-Afrika IRiphabliki yaseNingizimu Afrika (南非国旗) (南非国徽) 格言:!ke e: ǀxarra ǁke (多民族共和) Image:LocationSouthAfrica.png 官方语言 南非语,英语, 祖鲁语(Zulu),Xhosa,Swazi, Ndebele,Southern Sotho, Northern Sotho,Tsonga, Tswana,Venda 首都 立法首都:开普敦 行政首都:-{zh-cn:比勒陀里亚;zh-hk:普利托里亚;zh-tw:普利托里亚}- 司法首都:布隆方丹 最大城市 约翰内斯堡 总统 穆贝基(Thabo Mbeki) 面积 l- 总面积 - 水域百分比 列第24位 1,219,912 km² 很少 人口 - 总人口 (2002年) - 人口密度 列第26位 43,647,658 36\\\/km² 独立 - 日期 自英国 1910年 5月31日 货币 兰特Rand 时区 UTC +2 国歌 Die Stem van Suid-Afrika \\\/Nkosi Sikelel' iAfrika 国际域名缩写 .za 长途电话代码 27 南非有“彩虹之国”之誉,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纬度自22至35,经度从17至33。
东、西、南三面分别濒临印度洋、大西洋和南冰洋,海岸线3,000公里。
位于开普敦东南1,920公里处大西洋上的爱德华王子岛及马里昂岛亦为南非领土。
北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及斯威士兰接壤,另有“国中之国”莱索托。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地理 3 行政区划 4 政治 5 重要城镇 6 经济 7 军事 8 外交 9 参见 10 外部链接 [编辑]历史 [编辑]地理 南非地处非洲南部 [编辑]行政区划 1910年至1993年,南非划分为4个省:开普省、德兰士瓦省、纳塔尔省和奥兰治自由邦 1993年11月18日,南非多党谈判会议通过《临时宪法草案》,对南非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将全国划分为9个省:北开普省、西开普省、东开普省、西北省、奥兰治自由邦省、PWV省(比勒陀利亚-威特沃特斯兰德-弗里尼欣省,现改名豪登省)、夸祖鲁-纳塔尔省、普马兰加省(东德兰士瓦省)和北方省。
东开普省 (Eastern Cape Province) 奥兰治自由邦 (Free State Province) (Orange Free State) 豪登省 (Gauteng Province) 夸祖鲁-纳塔尔省 (KwaZulu-Natal Province) 普马兰加省 (Mpumalanga Province) 林波波省 (Limpopo Province) 北开普省 (Northern Cape Province) 西北省 (North West Province) 西开普省 (Western Cape Province) [编辑]政治 [编辑]重要城镇 立法首都:开普敦 (Cape Town) 行政首都:-{zh-cn:比勒陀里亚;zh-hk:普利托里亚;zh-tw:普利托里亚}- (Pretoria) 司法首都:布隆方丹 (Bloemfontein) 墨西拿 (Messina) 彼得斯堡 (Pietersburg) 马弗京 (Mafeking) 约翰内斯堡 (Johannesburg) 斯普林斯 (Springs) 韦尔科姆 (Welkom) 莱迪史密斯 (Ladysmith) 德班 (Durban) 金伯利 (Kimberly) 德阿尔 (De Aar) 昆斯敦 (Queenstown) 东伦敦 (East London) 伊丽莎白港 (Port Elizabeth) 莫塞尔贝 (Mosselbaai) 西博褔特 (Beaufort West) 伍斯特 (Worcester) 口蒙斯敦 (Simonstown) 卡尔维尼亚 (Calvinia) 斯普林博克 (Springbok) 诺洛斯港 (Port Nolloth) 口平顿 (Upington) [编辑]经济 南非是一个中收入开发中国家,资源丰富,财经、法律、通讯、能源、交通业发达,完备的硬体建设和股票交易市场居全球前十名。
与此同时,南非所面临的挑战是开创一个犟大且均衡的经济局面,藉此摆脱贫穷,开发人力市场,以营造南部非洲地区繁荣进步,并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在生产过程趋向国际化,以及商品、财经和技术市场急速整合为一的时代,南非和其他发开中国家一样,已经迅速和它的贸易夥伴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对国际经济造成偌大的冲击,南非能这场风暴中将所受到的损害降至最低,与它致力於发展微型经济和它的财经体系十分健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不可讳言,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1998年南非的经济增长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