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论述人与社会关系的格言

论述人与社会关系的格言

时间:2014-04-14 08:45

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梁漱溟老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人生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与内心的关系。

顺序不可错,顺序乱了你的人生也就乱了。

急需培根所说的一句名人名言与它的道理含义,培根的介绍

Sir Francis Bacon (later Lord Verulam and the Viscount St. Albans) was an English lawyer, statesman, essayist, historian, intellectual reformer, philosopher, and champion of modern science. Early in his career he claimed “all knowledge as his province” and afterwards dedicated himself to a wholesale revalu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traditional learning. To take the place of the established tradition (a miscellany of Scholasticism, humanism, and natural magic), he proposed an entirely new system based on empirical and inductive principles and the active development of new arts and inventions, a system whose ultimate goal would be the production of practical knowledge for “the use and benefit of men” and the relief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t the same time that he was founding and promoting this new project for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Bacon was also moving up the ladder of state service. His career aspirations had been largely disappointed under Elizabeth I, but with the ascension of James his political fortunes rose. Knighted in 1603, he was then steadily promoted to a series of offices, including Solicitor General (1607), Attorney General (1613), and eventually Lord Chancellor (1618). While serving as Chancellor, he was indicted on charges of bribery and forced to leave public office. He then retired to his estate where he devoted himself full time to his continuing literary,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work. He died in 1626, leaving behind a cultural legacy that, for better or worse, includes most of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riumph of technology and for the modern world as we currently know it. -------------------------------------------------------------------------------- Table of Contents (Clicking on the links below will take you to those parts of this article) 1. Life and Political Career 2. Thought and Writings a. Literary Works b. The New Atlantis c.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Works d. The Great Instauration e.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f. The “Distempers” of Learning g. The Idea of Progress h.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i. The New Organon j. The Idols k. Induction 3. Reputation and Cultural Legacy 4. References and Further Reading -------------------------------------------------------------------------------- 1. Life and Political Career Sir Francis Bacon (later Lord Verulam, the Viscount St. Albans, and Lord Chancellor of England) was born in London in 1561 to a prominent and well-connected family. His parents were Sir Nicholas Bacon, the Lord Keeper of the Seal, and Lady Anne Cooke, daughter of Sir Anthony Cooke, a knight and one-time tutor to the royal family. Lady Anne was a learned woman in her own right, having acquired Greek and Latin as well as Italian and French. She was a sister-in-law both to Sir Thomas Hoby, the esteemed English translator of Castiglione, and to Sir William Cecil (later Lord Burghley), Lord Treasurer, chief counselor to Elizabeth I, and from 1572-1598 the most powerful man in England. Bacon was educated at home at the family estate at Gorhambury in Herfordshire. In 1573, at the age of just twelve, he entered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where the stodgy Scholastic curriculum triggered his lifelong opposition to Aristotelianism (though not to the works of Aristotle himself). In 1576 Bacon began reading law at Gray’s Inn. Yet only a year later he interrupted his studies in order to take a position in the diplomatic service in France as an assistant to the ambassador. In 1579, while he was still in France, his father died, leaving him (as the second son of a second marriage and the youngest of six heirs) virtually without support. With no position, no land, no income, and no immediate prospects, he returned to England and resumed the study of law. Bacon completed his law degree in 1582, and in 1588 he was named lecturer in legal studies at Gray’s Inn. In the meantime, he was elected to Parliament in 1584 as a member for Melcombe in Dorsetshire. He would remain in Parliament as a representative for various constituencies for the next 36 years. In 1593 his blunt criticism of a new tax levy resulted in an unfortunate setback to his career expectations, the Queen taking personal offense at his opposition. Any hopes he had of becoming Attorney General or Solicitor General during her reign were dashed, though Elizabeth eventually relented to the extent of appointing Bacon her Extraordinary Counsel in 1596. It was around this time that Bacon entered the service of Robert Devereux, the Earl of Essex, a dashing courtier, soldier, plotter of intrigue, and sometime favorite of the Queen. No doubt Bacon viewed Essex as a rising star and a figure who could provide a much-needed boost to his own sagging career. Unfortunately, it was not long before Essex’s own fortunes plummeted following a series of military and political blunders culminating in a disastrous coup attempt. When the coup plot failed, Devereux was arrested, tried, and eventually executed, with Bacon, in his capacity as Queen’s Counsel,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the prosecution of the case.

关于‘仁’的语录和名言

仁 rén 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

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

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

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

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

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

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

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

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

”的简写。

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

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

仁是道的一种。

[编辑本段]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

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

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

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

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

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

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

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

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

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

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

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

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

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

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

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

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有关诚信的课文,作者和课文里的名言名句多点谢谢

一、何为诚信诚信是什么

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

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二、诚信:从传统走向现代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

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

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

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

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

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

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

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

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

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

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

“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

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

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

”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

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

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

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

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

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

《左传·文公4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

”《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

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

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

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

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

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

”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

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

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

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

“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

总之,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

三、与诚信有关的故事1、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

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

”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

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

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

”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2、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

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

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

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

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四、诚信的作用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

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

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

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

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

“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

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

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

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

“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

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五、如何恪守诚信我们青少年要做到恪守诚信,就要对自己讲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言必有信,一诺千金。

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同他人约定见面,一定要准时赴约。

上学或参加各种活动,一定要准时赶到。

要知道,许诺是非常慎重的行为,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情,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

如果我们失信于人,就等于贬低了自己。

如果我们在履行诺言过程中情况有变,以至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就要向对方如实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

这与言而无信是完全不同两件事,所以说树立诚信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恪守诚信的传统美德,还要把“江湖义气”与恪守诚信区别开来,认清“江湖义气”的实质和危害,不被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习俗所污染,做到恪守诚信。

文字[\\\/c]诚信,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又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规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秩序。

做人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尊严;经商同样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市场。

(一)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的支点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就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

在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信是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条件和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

古代圣贤哲人对诚信有诸多阐述。

比如:孔子的“信则人任焉”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以诚而立”;孟子论诚信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重诚信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诚之极至,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这就把诚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韩非子则认为“巧诈不如拙诚”。

总之,古代的圣贤哲人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生动显示了诚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

从古到今,人们这么重视诚信原则,其原因就是诚实和信用都是人与人发生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没有诚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

所以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的支点。

(二)诚信是法律规范的道德诚信原则逐步上升为一种法律原则始自罗马法,后来被法制史中重要的民法所继承和发展,比如法国民法、德国民法、瑞士民法等,如《瑞士民法典》总则中的第二条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诚实地行使其权利并履行其义务。

”诚实信用也是我国现行法律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由于其适用范围广,对其他法律原则具有指导和统领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帝王规则”,可见“诚实信用”是并非一般的道德准则。

在诚实信用成为法律规范的时候,违反它所承受的将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可以是财产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罚。

因此,诚实信用又是支撑社会的法律的支点,是法律规范的道德。

(三)诚信是治国之计诚信为政,可以取信于民,从而政通人和。

倘若言而无信、掩人耳目、弄虚作假,社会就无从安定。

古有“欺君之罪”, “欺君”不仅是冒犯尊严,而且会误导决策,祸国殃民。

“欺民”亦不可,所以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说。

中国古代有商鞅立木树信的佳话,也有不讲诚信而自食恶果的烽火戏诸侯。

中国古代思想家更是把“诚信”作为统治天下的主要手段之一。

唐代魏征把诚信说成是“国之大纲”,可见“诚信”之重要。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是诚信为政的体现,也是对我国优秀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落实“以德治国”,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时代的要求。

(四)诚信是行业立身之本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

讲信誉、守信用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也是外人对我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

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那么他所代表的社会团体或是经济实体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无法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或是对社会缺乏号召力和响应力。

因此,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基本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行业形象。

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无信不立”,对一个行业来说,同样只有守信用、讲品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行业品牌、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

”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韩信报恩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

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

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

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

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

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

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

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

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

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

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

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

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

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

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

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以真诚为骨 其实做文章也和做人一样,要以诚信为本。

一位老作家写道:“写文章以天地为心,以真诚为骨。

”他把真诚无散和为他写作的准则,他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求无愧于读者,更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现在有些人为了赚稿费,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就弄虚作假,胡编乱造地写一些文章。

这其实是在欺骗读者,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欺骗。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

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

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

有个渔夫闻声而致。

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

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

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

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

”淦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

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

”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

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

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李勉葬银 李勉是唐朝人,从小喜欢读书,并且注意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

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培养出了诚信儒雅的君子风度。

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从不贪取不义之财。

有一次,他出外学习,住在一家旅馆里。

正好遇到一个准备进京赶考的书生,也住在那里。

两人一见如故,于是经常在一起谈论古今,讨论学问,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这位书生突然生病,卧床不起。

李勉连忙为他请来郎中,并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帮他煎药,照看着他按时服药。

一连好多天,李勉都细心照顾着病人的起居饮食等日常生活。

可是,那位书生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了。

看着日渐虚弱的朋友,李勉非常着急,经常到附近的百姓家里寻找民间药方,并且常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去挖药店里买不到的草药。

一天傍晚,李勉挖药回来,先到朋友的房间,看见书生气色似乎好了一些。

他心中一阵欢喜,关切地凑到床前问:“哥哥,感觉可好一些

” 书生说:“我想,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可能是回光返照,临终前兄弟还有一事相求。

” 李勉连忙安慰道:“哥哥别胡思乱想,今天你的气色不是好多了么

只要静心休养,不久就会好的。

哥哥不必客气,有事请讲。

” 书生说:“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来,帮我打开。

”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书生指着里面一个包袱说:“这些日子,多亏你无微不至的照顾。

这是一百两银子,本是赶考用的盘缠,现在用不着了。

我死后,麻烦你用部分银子替我筹办棺木,将我安葬,其余的都奉送给你,算我的一点心意,请千万要收下,不然的话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宁的。

” 李勉为了使书生安心,只好答应收下银子。

第二天清晨,书生真的去世了。

李勉遵照他的遗愿,买来棺木,精心为他料理后事。

剩下了许多银子,李勉一点也没有动用,而是仔细包好,悄悄地坦在棺木下面。

不久,书生的家属接下李勉报丧的书信后赶到客栈。

他们移出棺木后,发现了陪葬的银子。

都很吃惊。

了解到银子的来历后,大家都被李勉的诚实守信不贪财的高尚品行所感动。

后来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他仍然廉洁自律,诚信自守,深受百姓的爱戴,在文武百官中也是德高望重。

梁国志教子 梁国志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从小就聪明好学。

可是他家里很穷,父亲想让他放弃学业,做些小生意来养家糊口。

梁国志为此苦苦哀求父亲,让他再读几年书。

街坊邻居见了,也觉得梁国志不读书太可惜了,就帮着说情,有的还愿意帮他出学费。

父亲也盼着将来儿子能有些出息,家里日子就好过了。

于是就答应让他继续学习。

村子里的乡亲们都是忠厚老实的人,心肠很好;虽然都不富裕,还是经常帮助贫困的梁家。

全村的人都盼望着梁国志将来能出息,好给他们村子争争光。

小国志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幸负乡亲们的期望,学习也就更加努力了。

由于梁国志从小就在这样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下成长,他从小就形成了善良、诚实、正直的品格。

公元1741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国志就中了举人;二十四岁那年,他又中了头名的状元。

梁国志在朝廷当了官以后,不忘家乡父老,经常用自己的俸银为乡亲们办事。

无论在哪里当官司,他都替老百姓着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评。

梁国志不但学问高,人品好,而且还擅长书画,谁要是得到的书画作品,都当做宝贝收藏起来。

他的儿子受他的感染,很小的时候就对书画产生了兴趣,吵着让梁国志教他画画儿。

一天,儿子又拿着画笔来找父亲,还弄得满脸都是墨汁。

梁国志见了就想笑,帮儿子擦了擦脸,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学作画之前,要先学会做人,没有人格的永远也不会成为优秀的书画家。

” 儿子抬起幼稚的小脸,很疑惑地问爸爸:“画画儿就画画儿呗,和做人有什么关系

” 梁国志说:“一个真正的画家,是用心在画,而不是用笔在画。

如果你是一个诚实、正直的君子,你的画也就会充满正气,让人一看就觉得充满灵气。

” 儿子眨眨眼睛,好像还不是很懂,于是梁国志就讲了宋朝有大奸臣秦桧的例子。

他说:“秦桧其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书法相当好,可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品行十分恶劣。

他死了以后,人们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咬牙切齿地骂他,没有人愿意收藏他当时留下的书法作品,都认为留着他的字会带来灾难,他的作品不是被撕毁后仍到粪坑里就是让人用火烧掉。

他的字现在留下的已经很少了,人们讨厌他的字其实是讨厌他这个人。

” 儿子点点头,好像听明白。

梁国志又说:“诚信是做人的第一步,不说谎话、讲信用的人,才会挺起胸脯光明磊落地作人。

” 儿子听了,牢记父亲的教导,一生坚守诚信的品格,后来他真的成了当时很受人尊敬的著名画家

有哪些论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名人名言

1、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2、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托尔斯泰3、求人帮助的时候,求穷人比求富人容易。

—— 契诃夫4、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 歌德5、人生如同故事。

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

—— 塞涅卡6、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

—— 罗丹7、倦怠乃人生之大患,人们常叹人生暂短,其实人生悠长,只是由于不知它的用途。

—— 维尼8、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 亚里士多德9、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10、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11、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罗曼·罗兰12、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13、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

——上田耕一朗14、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雷 锋15、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16、一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是一代的真理更可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

——鲁 迅17、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18、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计算。

——裴多菲19、我生来是为斗争的。

——罗曼·罗兰20、寻能使自己值得献出生命的某个东西。

——武者小路实笃21、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制定。

——向警予22、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此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塞涅卡23、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

——徐悲鸿24、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

——邓中夏25、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 锋26、我们的生命是什么

不过是长着翅膀的事实或事件的无穷的飞翔。

——爱默森27、生活的主要悲剧,就是停止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28、世界的设计创造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谋取金钱,人并非以金钱为对象而生活,人的对象往往是人。

——普希金29、只有一种成功——能以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度过你的一生。

——克里斯托弗·莫利30、要探索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就必须去追生与死,安与危,乐与苦,常常是检验人生价值观的尺度。

——佚 名31、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32、——奥斯特洛夫斯基33、生命的价值,正是在跑好自己承担的这一里程中体现出来的。

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用生命所创造的价值,却可以与世长存。

——佚 名34、生命的价值在于使用生命。

——泰国谚语35、生活不是局限于人类追求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进行的日常行动,而是显示了人类参加到一种宇宙韵律中来,这种韵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证明其自身的存在。

——泰戈尔36、人,就像钉子一样,一旦失去了方向,开始向阻力屈身,那么就失去了他们存在的价值。

——兰 道37、无论一个人的天赋如何优异,外表或内心如何美好,也必须在他的德性的光辉照耀到他人身上发生了热力,再由感受他的热力的人把那热力反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他本身的价值。

——莎士比亚38、应以事业而不应以寿数来衡量人的一生。

——塞涅卡39、有了人生的价值,就不觉得黄金昂贵。

——倪志兵40、人生是一座富矿,有待于自身去开采。

——崔鹤同41、人生只有在斗争中才有价值。

——赫尔岑42、我们一来到世间,社会就会在我们面前树起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你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

——爱因斯坦43、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肖楚女4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45、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

——柏拉图46、人不应该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佚 名47、生命力同人性一样普通;但是,生命力也和人性一样有时是相当于天才的……——肖伯纳48、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莱 辛49、人生意义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变迁,而在乎内心的经验。

——佚 名50、人的价值就像果子一样有它的季节。

——拉罗什富科51、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

——奥斯特洛夫斯基52、没有奋争,人生便寂寞难忍。

——莱蒙托夫53、人生的价值不能与商品的价值混为一谈。

——佚 名54、我认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精神、美和善的胜利…… ——库普林55、当争斗在一个内心中发生,他的生存就有价值了。

——白朗宁56、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上。

你要细细体味这过程中的每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你要认识每节的充分价值。

——傅东华57、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席 勒58、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59、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与勇敢迈向意志的那一天。

——福楼拜60、强者向人们提示的是确认人生的价值,弱者向人们提示的却是对人生的怀疑。

——佚 名61、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卢 梭62、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生命想象不到地短暂。

——杜伽尔63、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我晓得从这个宝藏里选取最珍贵的珠宝。

——佚 名64、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了在荒野中燃烧。

——艾 青65、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66、光辉的人生中,一个忙迫的钟头,胜于无意义的人生的一世。

——司各特67、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 德68、男儿得死所,其重如山丘。

——屈大均69、如果你要知道一个人的价值,就得计算他里面有什么,而不在于他身上有什么。

——比 才7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71、事业无穷年。

——韩 愈72、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司马光73、为自己寻求庸俗乏味的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可怜而渺小的。

——约尔旦74、最本质的人性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

——布边曼75、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爱因斯坦76、……我们最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

——佚 名77、人生确是无常的,不过人生的可爱处也多半就在这无常。

——李霁野78、我们的人生随我们花费多少努力而具有多少价值。

——莫利亚克79、一个人的价值,全决定于他自己。

——高尔基80、往往活了一辈子,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这就是人生的困难所在。

——佚 名81、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82、男儿世间,及壮当封侯。

——岑 参83、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爱因斯坦84、活着,要有自己的价值,要作为一个强者存在于这个世界。

——夏 宁85、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类兄弟而进行的斗争,谁才是不朽的。

——涅克拉索夫86、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顾炎武87、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

——杜伽尔88、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一个有价的人生。

——佚 名89、从不充分的前提中推断出充分的结论,这种艺术就是人生。

——巴特勒90、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车尔尼雪夫斯基91、人生最重要的,不在乎增高地位,乃在乎善用自己的才能,用到最高的限度。

——佚 名92、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 德93、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冯梦龙94、历史认不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

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

——马克思95、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库尔茨96、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97、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

——鲁迅98、所谓恶人,无论有过多么善良的过去,也已滑向堕落的道路而消逝其善良性;所谓善人,即使有过道德上不堪提及的过去,但他还是向着善良前进的人。

——杜威99、一个人光溜溜的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的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他多得你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邹韬奋100、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

——吴玉章101、生活的价值在于创造。

——高尔基102、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苦闷,失败了再来,前途是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

——徐特立103、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唾弃,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王若飞104、德可以认为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只要那个目的有价值,达到目的的手段才有价值。

——休 谟105、愿坚晚节于岁寒。

——杨万里106、我评定一个人的真正的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他摆脱了“自我”,又是为什么。

——爱因斯坦107、人生照例是一场值得一搏的争衡,然而它的奖品是拼斗。

——拉尔夫·詹108、幸福在于为别人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109、熄灭吧,熄灭吧,瞬间的灯火。

人生只不过是行走着的影子。

——莎士比亚110、小草也有点缀春天的价值。

——佚 名111、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年,犹为天也。

——何良俊112、自己脑子里只装满了自己,这种人正是那种最空虚的人。

——莱惠托夫113、生活中最大的满足就是意识到应尽的义务。

——盖兹利特114、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

——纪伯伦115、人生,始终充满战斗激情。

——惠特曼116、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饱食暖衣,不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

——苏 辙117、不可能存在没有真实的人生,真实恐怕就是指人生本身吧。

——卡夫卡118、每个人都应成为自身的主宰。

——佚 名119、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梁启超120、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苏 轼121、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122、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有意义。

——萧伯纳123、我们活在世上不是为自己而向生活索取什么,而是试图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

——奥斯勃124、没有斗争就没有功绩,没有功绩就没有奖赏,而没有行动就没有生活。

——别林斯基125、不论人生多不幸,聪明的人总会从中获得一点利益;不论人生多幸福,愚蠢的人总觉得无限悲哀。

——拉·罗休弗克126、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 迅127、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

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曹 禺128、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快乐,而只是喜剧。

——车尔尼雪夫斯基129、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峻峰的人。

——雨 果130、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马克思131、要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就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吉鸿昌132、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

——拿破仑133、不曾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不足以成为一个良好的顾问。

——拿破仑134、她们把自己恋爱作为终极目标,有了爱人便什么都不要了,对社会作不了贡献,人生价值最少。

——向警予135、白活等于早死。

——歌 德136、假如人只能自己单独生活,只去考虑自己,他的痛苦将是难以忍受的。

——帕斯卡137、虽然我们时常谈论人生之乐,但是我们都知道,苦日子和好日子一样,是不好过的,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

……一旦谁落入这种境地,他的唯一选择就是奋力前行。

——厄斯金138、三十功名尘与土。

——岳 飞139、人生惟一理论的目的,是在地上建筑人间天堂。

——希尔泰140、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时代所做的工作作为尺度。

——徐 玮141、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起多大作用。

——爱因斯坦142、衡量人生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意义;而不是看其有多长。

——普鲁塔克143、我们应该成为历史的开创者,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作为的人。

——昂 山144、人生是否有价值,关键要看活着人还是自己。

——佚 名145、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

——李大钊146、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内疚。

——郭小川147、人的生命恰似一部小说,其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短长。

——佚 名148、人生的长短不是以时间衡量的,而是以思想和行为去衡量。

——佚 名149、人生在世,事业为重。

——吴玉章150、一个人应当好好地安排生活,要使每一刻的时光都有意义。

——屠格涅夫151、倘若用天平来衡量人生的价值,贡献应是平上最重的法码。

——佚 名152、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153、我也说不出人生在世,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高尔斯华绥154、是工作使人生有味。

——艾约尔155、如果不献身给一个伟大的理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

——何塞·黎萨尔156、人生最终的价值在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157、把人的价值降低为消费的实惠,无疑是创造性价值的泯灭;把生命变为待价而沽的商品,无疑是人的本质的沧丧。

——佚名158、人生的最大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

——谢党哉159、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没有创造的生活,只能叫活着。

——佚 名160、什么是生命

它并不是象冷酷的理智和我们的肉眼所见到的那个模样,而是我们幻想中的那个模样。

生命的节奏是爱。

——罗曼·罗兰161、生活的意义在于美好,在于向往目标的力量。

应当使征途的每一瞬间都具有崇高的目的。

苏联高尔基伟人的生平昭示我们,我们也能使自己的生命令人崇敬;当我们告别人生的时候,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郎贾罗

人与自我的关系论文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内容包括 持续 可持续 持续发展 自然 人与自然 和谐【内容提要】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涉及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通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认识到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可持续发展还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协调的发展。

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役使的时代理应终结,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

此外,人与人的和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和保证。

人类社会中的不公与强权是导致生态失衡的深层原因。

因此,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

【关 键 词】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 正 文 】 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其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几乎都是靠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持的,由此导致全球性恶化,以致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做法,又造成了经济上的重负,这是一条无异杀鸡取卵的发展道路。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一个较为世人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样,就将全球性问题上升到了发展观的高度,并凸显其价值观的意义。

1989年第十五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不削弱子孙后代的声明》,声明中不仅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更指明它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对中国的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它是中国摆脱贫穷、、资源和环境困境的唯一正确选择。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对可持续的研究和实施,把它既看作是挑战,更看作是机遇。

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涉及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旧的发展观是一种片面的的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过去近三百年来工业发达国家的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占统治地位的发展观,就是这种旧的发展观。

以单纯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使人成为经济增长的工具和手段,从而造成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也造成了人的单向度的发展,最终造成社会的畸型。

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种变化: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经济增长了近百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二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本世纪世界人口翻了两番,达到57亿,并且仍以每年8000万以上的速度在继续增长;三是在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世界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

这说明旧的发展观已经破产,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提出,正是时代的要求,它与机械发展观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将发展的中心由“经济”过渡到’人”。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只着眼于暂时利益,其重心在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它没有看到,经济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条件或手段的。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其重心是放在发展“主体”,即人上面的。

第一,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目标。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所得出的悲观结论必然为不少人所反对,但“可以维持”的发展观点,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它为人类如何认识现实和未来,寻求完整的社会发展模式,开辟了一个新的思维角度。

第二,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人是一切发展的策划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第三,人是发展最终的者。

人的认识和实践不仅仅决定社会能否向前发展,也可以检验这种发展。

发展既取决于人们的活动,又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

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目标及其原则都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第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 上。

第二,它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持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第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

强调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二是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是共同性原则。

虽然国情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同,但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而且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面临共同挑战,人类只有形成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采取共同的行动。

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以人为本,是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发挥,促进人的个性的丰满,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提高,这些要求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也是整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目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人的活动而遭受破坏,亦可由人的活动来协调。

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就需要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使人们建立起尊重自然、减少浪费、保护生物圈的新的发展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价值观的改变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系统调控结构中最深层也是最本质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基本原则及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的与基础。

实际上,目前大多数人并没有充分了解个人生活方式与缓解贫困、资源利用、保护环境之间的联系,也不了解改变自己的行为对自然和他人有何影响。

因此,应该通过各种系统、大众传媒,宣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使大众学习和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的重要性,特别是要从上已经发生的危机和教训中学习、吸取经验、思考克服困境的办法,找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建立起新的道德观念,使每一个人都按照新的规范采取行动。

佩鲁在《新发展观》中说:“个人的发展属于个人本身的职责,相对于其他人来说,任何人都不能摆脱对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所负的责任。

这种要求已被许多所公认,并被许多宗教教义所强调。

然而,从完全不同的经验观察和历史的观点来看,同样明显的是,个人的活动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是对任何发展形式的最终检验。

”(注: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44页。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包括人自身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的社会各方面发展两个方面。

人的发展是人自身建设的一个过程。

在联合国大会开展的名为《发展的目标、过程和指标》研究项目中,提出的定义是:“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以及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某种和谐关系的构成,保证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或破坏。

” 发展目标经历了从“经济”到“人”的转变,其深层原因在于只有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才有意义,也只有使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得到发展。

人的发展有时可以不作为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直接目标表现出来,但不能把某一阶段的子目标当成总目标而使社会发展误入歧途。

二、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人类自诞生以来,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处理两大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人类的历史,可以说,就是处理这两大关系的历史。

可持续发 展思想的提出,既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

人类要想继续蓬勃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使之保持和谐的状态,只有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改变才有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从上看,人与自然之间从来没有建立过真正和谐的关系。

起初,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对自然缺乏科学的认识,人只能受制于自然,在自然灾害面前没有任何抗拒能力,对各种疾病也没有任何防治能力,的增长非常缓慢。

以后,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获得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人变得聪明能干起来,有了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加快了。

尤其是进入社会以来,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发展获得了空前的速度与规模,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

但是,正当人们陶醉于自信人类能够统治自然、驾驭自然的时候,人们发现:人类已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严重污染了自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现在,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不但给当前的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

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人类必须认真反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教训。

从反思中人们认识到,自然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都不应该是主仆关系、奴役关系,人是自然的奴隶或自然是人的奴隶的时代应该过去了,努力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和谐关系的时代应该开始了。

可持续发展的 核心思想正是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要求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自然系统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的辩证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人是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脱离自然界的人,同脱离人的自然界一样,都是空洞的抽象,现实、事物、感性都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

恩格斯说:“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一一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第383-384页。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 伟人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系统中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应该是在平等的地位上,人类之所以能“统治”自然界,是因为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规律,而不是去奴役它。

其次,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也反作用于人。

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自然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

人通过劳动改变世界,同时也在改变人本身,恩格斯反对自然主义的历史观,他说:“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如德雷帕和其他一些自然研究家或多或少持有的这种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第329页。

)同样,人类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出发来作用和改造自然,自然也会给人以反作用。

如果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任意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自然也会予以“报复”。

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支配和反支配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变化与转化的条件是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在人支配自然界的问题上,恩格斯曾有如下著名论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在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第383页。

)因此,恩格斯告诫我们要正确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过程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影响,不仅感觉到而且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一致。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的精神实质——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无疑对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和重新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人与人关系的哲学反思。

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印度诗人甘地说过,自然满足人的需要绰绰有余,但却不能满足人的贪婪。

对自然的态度实际上体现的是人类的文明程度。

对此,社会公众必须有一个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来节制物欲与规范人的行为。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综合协调既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整合与协调,后者直接影响到前者。

《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满足人类需求和愿望无疑是生产活动的目的,所以务必要在可持续发展概念中再强调它的中心作用。

贫穷往往就是人们不能满足其生存和福利的需求,即使资源和服务是存在的,同时,那些没有陷于贫穷的人们的需求却可能带来重大的环境后果。

”(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 人与人的关系较人与自然的关系相比,显得尤为复杂。

人类本身也面临着一个更高层次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更新的问题。

历史发展到今天,在人类面临种种环境问题及其本身复杂的社会问题困扰之下,要摆脱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

西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世界的蔓延,也是导致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佩鲁在《新发展观》中说:“当前的思维正举步维艰、半推半就地摆脱着一经产生就泛滥开来、现已堕落成同其原始形态大相径庭的粗俗享乐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个人功利主义。

以当代各种经济学为基础的‘哲学’反映了一种交易,这种心理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伙伴意识,随之破坏了一切哲学和宗教尤其作为人性来看待的价值观念。

”(注: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 第8页。

)这种价值观念势必导致人人为我的主导思想,引起人与人关系的紧张。

而摆脱旧的价值观念,树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对社会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国际上最初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后来的重要补充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表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人 与人的平等,包括“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两方面。

第一,体现未来价值取向的代际平等。

它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足够公正地对待后代人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这里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后代人的意见在现代无从得到反映,因此加强对未来人负责的自律意识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是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辈人那儿继承的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自然财富。

如果某一代人给下一代人留下的自然财富少于他们从前辈人那儿所继承的,这就意味着他们使下一代人的状况变差了。

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是让下一代人的发展比上一代更好。

第二,体现空间观念的代内平等,它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这也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只有一个”的地球上,任何地区、任何国家都没有无限制发展的自由,都必补充:须以不给其他地区和国家带来危害作保证。

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讲代内平等,就是地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必须服从全球利益。

二是整体发展的关键是要在地区、国家和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消灭贫富两极分化。

许多资料表明:全球资源恶化的根本起因,尽管有贫困地区为求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地利用资源,更有富裕者为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滥用资源。

所以,只有采取资源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两极分化,才可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而且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因此,贫困者的生存需求应当先于富有者的奢侈需求,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通过反思我们应该认识到,影响当代环境问题有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应该仅考虑到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不平等性,却不去深入思考这种矛盾和这一不平等性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更不能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来实现人与自然物质的平等。

正是通过对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反思,人们认识到,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前提和保证。

的事实已向人们表明,当人与人之间,亦即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之间如果处于敌对的互相残杀的战争状态,自然环境无疑将遭受严重破坏。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不能想象当一部分人侵略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又必然奋起反抗时,人与自然还能处于和谐之中。

目前,虽然世界大战没有打起来,但局部战争接连不断地发生,波黑战争、阿富汗战争、刚果战争、海湾战争,包括刚刚发生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一系列的局部战争对生态的破坏都是非常严重的,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命造成了长期的危害。

除此之外还应当认识到人类贫富对立所显示的不公正、不平等、不正义,是生态问题的深层原因。

生态种族主义以及生态殖民地问题更影响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发达国家对此应负主要责任。

发达国家应与发展中国家联合行动,共同维护国家独立、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秩序中公平、正义、平等、互惠的原则;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尊重各国根据自己情况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的原则等。

从根本上消除人类的贫困现象,从而为环境保护创造前提条件。

也就是说,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应该是消除人与自然之间不平等的前提。

人与自然对立的原因 毕业论文  摘要:;;;;人类与自然的发展历经三个时期:古代的自然统一时期,近现代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期和当代倡导的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本文着重探求人与自然对立情感是如何一步步地产生的,并从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三个阶段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在今天,我们不难看到一幕幕令人痛苦的场景。

近有中国五大河流,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污染,以致水土流失,森林减少,沙化扩展;远有南极的企鹅、北极的小白熊、深海的珊瑚,都受到各类有毒化学剂的污染;地球母亲的生命正一天天被蚕食,她痛苦、她颤抖、她呻吟,可是有多少人理会呢

; ;;;;人类自身的发展就是一部与自然关系不断演化推进的历史。

这里所谓的自然指的是地球上除人类外所有物种山川共同组成的体系。

从古代的自然统一时期,近现代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期和当代社会倡导的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目前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被认识得越来越深刻,已早以不是过去简单的依赖或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共享,协同发展的关系。

用我们中国传统来诠释,那就是唇亡齿寒。

;;;;不可否认,自然孕育了人类的演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是人类的母亲。

但多年来,人类自身却形成了对自然的敌视和对抗,人类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母亲产生这样的情感呢

本论文着重探求人与自然对立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并详细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下面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古代自然统一时期 ;;;;古代统一时期包括原始时代和时代。

原始时代是人类利用环境的蒙昧阶段,在这个时代,人与环境关系的特点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自然对人类的主宰。

农业时代是人类改造环境的初级阶段,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产生了初步的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

应该说人类对自然的对立起源于这一时期过程中,人类在自然强大的力量面前所表现的无能为力。

这时人类对自然的对立只是一种萌芽并产生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中,但这种对自然对立的萌芽却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极具影响力。

;;;;这种对立的情感在不同文化中产生了两个方向的文化精神发展方向。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自然力量的约束下小范围的改造和发展,对自然形成尊崇,臣服的心态。

因此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根据这种情感心态,把自己称为天子以获取对人民无可争议的统治。

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在这样;一种统治制度下,一旦人民对自己的统治者有任何的不满,就会将这种情绪转嫁到大自然上。

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笃信统治者是自然代言人,而责怪上天选错了人,另一种情况是明知这是一种骗局,但敢怒而不敢敢言,只有借题发挥。

无论是那种情况,长此以往就开始形成了对自然的种种不满。

;;;;另一种文化发展则是西方不断向外扩张,不断开发自然,不断获取财富的欲望和一种追求成功的自我满足。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对自然的对立的完全是在开发过程中失败造成的。

在强大的大自然面前,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和手段,加之受制于当时环境条件,失败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信心受损。

所有的这一些都会形成对自然的愤懑和怨恨,进而对大自然的对立情绪开始形成,并持久地把自然看成人类的对手和征服的目标。

勿庸置疑,人类对自然的对立情绪是科学水平提高,技术技能拓展的动力。

但正是两种文化下对立情绪和心态产生的背景原因的不同,导致对自然的开发和科学技术利用的不同。

;;;;在这个阶段,尽管的手段和技术有限,但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森林、草原的大面积破坏;气候变坏,部分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农业的发展、的增长和聚集,城镇的增多和增大,超量的生活废弃物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从全面来看,在以自然为基础的整个古代社会中,人对环境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的容量,环境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相对的恢复,自然因素仍较多地限制着人类的活动。

在强大的自然力的制约下,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处在一个自然的统一和相对平衡的时代。

但正是在这种平衡时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对立导致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不断加剧,人类自身欲望不断膨胀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时代。

;;;;二、近现代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期 ;;;;进入工业时代,西方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膨胀和扩张。

即使是相对封闭在遥远东方的中国也没能逃脱。

很明显在局部自然资源被开发殆尽,全球自然资源很容易成为目标。

加之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新兴科学门类的出现,如:化学,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登峰造极。

;;;;人类取得了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这时的自然的范围超越地球的概念,扩展为地球以外的太阳系甚至外太空。

在人类物质财富巨大增长的背后,却是环境状况的严重恶化和退化。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人对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和环境资源的匮乏;环境的全面污染和整体环境状况的恶化;植被、物种大批减少和生态失衡的加速;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和环境承载力的限制。

;;;;这时人类对大自然的对立除了来自于不满自然无法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外,更多的是对自然破坏后所产生无以伦比的反噬。

前一个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对立还仅仅是单方面的,是局部的。

而到这个阶段,这种对立就引发为双向你来我往的和一种全球性的。

;;;;工业化、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它既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和希望之所在,又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引起人与环境关系对立的原因之所在。

;;;;科技与物质文明在这个阶段都有着惊人的进步,由探索地球的每一寸土地,攀登珠穆朗玛峰,深入地心海底,到登陆月球,飞越太阳系,由发明X光透视人类身体的构造,利用抗生素歼灭细菌,到器官移植,基因改造。

小小的地球同时养活了六十多亿人口,从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天人活百岁不稀奇。

人类征服自然,引发全球消费,带动发展的理念,带给人类物质生活不少改善,但同时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急剧增强,激发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万能主义思想的产生膨胀,致使人类自己作为自然的主人,以主宰者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的征伐与改造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范围。

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本源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错误认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就集中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曾就有学者指出: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土地、粮食紧张短缺,全球各大湖泊江河,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污染,以致水土流失,森林减少,沙化扩展。

再放眼看看世界,南极的企鹅、北极的小白熊、深海的珊瑚,都受到各类有毒化学剂的污染,大气层破坏,全球气温上升,引发暴风、热浪、寒流连年侵袭。

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造成水和大气层的污染,形成臭氧层空洞。

这些现象正向人类发出警告:地球的现况必须正视,造成这种现象的理念必须纠正,否则人类必将自食其果。

所以说在这个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已经到了一种同生共死的水平。

如果无法处理好这种对立将直接把人类送还给自然,烟归烟,尘归尘;或者人类直接葬送地球,从而毁灭自己。

这当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和发生的。

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和谐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运行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社会学不是别的,在我看来,就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从这一视角看,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这是从正向说的。

从反向来说,社会学则是研究如何减少不和谐因素,把不和谐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的学问。

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意味着多元社会主体——个人、集体(群体、组织、阶层、阶级等)、社会,以及作为整体社会的代表——国家,经由行动意义效应的互构过程,在认同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行动协同。

换言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是以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基本前提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和谐社会的制度性结构性质和价值取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新型现代性理论的一种富于创意的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也有其特定的时代含义,它已不同于传统社会中那种原生性、自发性的和谐秩序。

这是因为,现代性完全改变了个人、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挣脱了自然生长、缓慢进化的缰绳,在跌绊震荡之中向未来疾驰。

原生性、自发性的和谐秩序不复存在。

现代社会世界面对着种种悖谬:困境与希望同在、风险与机遇共生、毁灭与创造相互轮回。

显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和谐的意涵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范域。

应该说,社会和谐是现代性过程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是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焦点、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性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思想上树立几个深层理念第一,双赢互利的理念为什么要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

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

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例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参与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

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则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同样它也是社会发展问题上“零和游戏”,是片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发展旧式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如果更深入一点,我们还可以发现,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深层理念,符合现代性从旧式到新型的世界潮流和发展趋势[2]。

所谓旧式现代性就是那种以征服自然、控制资源为中心,社会与自然不谐调,个人与社会不和谐,自然和社会付出双重代价的现代性。

上世纪与本世纪的转折期间,全球社会生活景观呈现出重大转折的种种迹象:人类对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绿色惩罚”;人欲的激发和资源的匮乏所引发的对资源控制权力的争夺,导致了价值尺度的扭曲、伦理准则的变形。

于是人类“向地球发动的战争”变成了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战争”[3]。

旧式现代性已经进入明显的危机时期。

所谓新型现代性,是指那种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

当代国际社会的一系列巨变,进一步推动了对旧式现代性的质疑、批判和反省。

人们越来越省悟到,人类对自然的掳掠和人类的自相奴役,是与人类的自我解放不相容的;现代性就其实质和目的而言,不是科学技术的解放而是人类自身的解放,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巨大的生产力,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手段;科学技术之所以在现代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取决于它能够服务于人的完善、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解放目标的实现,否则,它的任何成就都是可疑的。

这样,在世界,在中国,探索新型现代性便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世界潮流和趋向。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不仅符合符合现代性在当代进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的继承和弘扬。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化学术遗产,其中关于“和谐”、“和合”的思想同样十分丰富。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讲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两个最主要的基本思想:一是人伦和谐;二是天人协调。

人伦和谐是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天人协调是说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4]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还出版专著,论述“和合学”。

总之,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说明执政党对新型现代性的日益自觉。

第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迄今人们看到的每一个社会进步,都是伴随着社会代价的。

纯粹的进步、理想状态的进步,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找不到没有社会代价的社会进步。

也许这是黑格尔的名言“历史是恶”的含义之一吧

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取得社会进步,同时又不断付出社会代价的历史。

据此,社会学,得出了自己学科的深层理念: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这里,增促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减缩社会代价,就是指社会代价尽管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

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

20多年来,以社会转型形式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的变化,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等的变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个社会领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引发了、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一方面,20多年的进步和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举世瞩目,全球公认,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种种代价,一些代价还非常沉重。

特别是随着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我国社会进入了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

这是世界各国同期历史所表明的,也是任何一个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政党所不得不面对的。

中国也不能例外,它们也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智慧。

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国社会事实上有两种前景。

一种是活跃的不谐调因素和多发的社会矛盾,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正确处理,导致冲突加剧,经济停滞,社会动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损。

这是一种黯淡的前景。

国外已有先例。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一些主要国家如巴西,在上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情况就是这样。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称这些国家是“失去的十年”。

另一种是活跃的不谐调因素和多发的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在改革发展的同时,社会保持稳定、充满生机,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这是一种光明的前景。

我们中国人值得自豪的是,由于理论及其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在同期超过了初始条件比自己好的许多国家,争取实现了光明的前景。

《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称中国的这个十年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大受益”的十年。

这种结果,令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羡慕不已,让海外的炎黄子孙振奋不已。

从新世纪开始的我国战略机遇期,大体上与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相一致。

实践已经表明,中国社会转型兼具双重使命,即从前现代性向现代性的转变,和由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后一转变日益突出。

在这一过程中多种因素同时并存、相互交织,形成了种种复杂的社会效应。

随着社会风险化和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中国社会中各种不和谐因素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和多发期。

各种新旧的不和谐因素频频展现在人们面前:由人为因素而加剧的自然灾害、城乡区隔、区域差距、贫富分化、失业、刑事犯罪、生产事故、劳资纠纷、族群冲突、新型传染病、人口结构变化、高新技术冲击、道德滑落、规范虚化、信任缺失、心理疾病、邪教、恐怖主义、生态危机、金融危机等等。

我国社会仍然存在上述两种前景、两种可能性。

这些问题要求我们现行的社会政策、政治体制、服务和管理系统做出新的回应。

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执政党对中国社会进入不和谐因素新的活跃期和多发期的新的回应。

既然从客观上说,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我们国家的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为背景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过程,那么我们在主观上必须自觉地树立这样的深层理念,并在行动上自觉地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缩社会代价。

第三,现代治理的理念,特别是善治的理念[5]任何和谐社会都不可能自动到来,它凭借的只能是对社会治理,特别是善治的不断尝试和努力,而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治理一个社会同样是对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所作出的最佳尝试性选择。

要了解现代治理的理念,特别是善治的理念,不能不回到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科学中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公共性”。

近代由国家与社会相分离且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所引致的国家职能分解为统治和管理两大职能。

公共性问题再次得到彰显。

公共性在现代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重大课题。

公共性从其初始意义和其发展至今的当代涵义中都与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关于新型公共性的内容,有学者将之概括为五点:(一)作为一种描述现代政府活动基本性质与归宿的重要分析工具的公共性。

指政府作为人民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权力的执行者,应按照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

(二)作为一种现代行政公共精神的公共性。

包括民主的精神、法的精神、公正的精神、公共服务的精神四个方面。

(三)作为价值理念的公共性。

强调了政务公开和公民参与,强调公共部门运作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合法性,克服追求私人利益和部门利益,强调政府行为的制度公正性。

(四)作为一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性。

这既作为一种价值伦理,又是对公共行政的要求。

要求政府尽量响应公众要求,负有社会责任感,让公民有平等的参与权与机会,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五)作为一种理性与法的公共性。

把公共性作为一种理性和道德,强调公共舆论的监督和批判作用。

[6]我们认为公共性在现代社会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公共理性即“属于秩序良好之宪政民主社会的一种构想。

”[7]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服务,即用现代公共理念管理国家与社会则是公共性最重要的环节和它的核心内容在实践中的体现,同时它也催生了一种能改变现代社会结构的领域,即不同于传统公共权力领域的公共领域。

这种新型公共性,在政府和市场都失灵的领域,便承担起另外一重角色。

它在本质上属于私人领域的市民社会中离析出一种公共领域。

这种公共领域它可动员和汲取大量社会资源,处理各种公共事务和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公平,在市场和政府都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地方承担起有效的角色功能,并在制度创新和社会治道变革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在市场与国家失灵的处所,都会潜伏一种不安定、不和谐因素,严重的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不居、恶性运行。

若不出现一有效机制进行角色安排,建构和谐社会则是空中楼阁。

新型公共性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调节手段和基础保证。

公共性与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内在联系则充分体现在公共性的核心内容公共事务的治理包括善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之中。

治理“是统治方式的一种新发展,其中的公私部门之间以及公私部门各自的内部的界线均趋于模糊。

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或制裁。

”[8]全球治理委员会给治理所下的定义是: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9]治理与统治的本质区别有三点:一是统治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权力部门,其权威来源只能来自政府。

而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公共权力部门,也可以是私人部门,还可以是二者的合作,其权威来源依仗的主要并非是政府,而是合作主体之间的持续性互动;二是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统治的权力向度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运作过程,而治理则是多元的、上下互动的过程,它通过合作、协调及对共同目标的确定等手段达致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三是统治遵循的是正式规则、制度与程序,而治理则以信任为基础,遵循的是由主体间协商与同意的规则与程序。

由此可见,治理较统治更适合于复杂性、多样性与动态性的快速转型期社会,那种多元的、上下互动的权力运作过程更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善治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最新口号,业已成为世界银行向第三世界提供贷款政策的主导思想”。

[10]善治的提法按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的说法是便于对许多国家的计划和官僚机构进行改革更具技术性而较少政治色彩。

[11]俞可平将善治界定为“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

[12]他将善治视作为治理的理想状态。

接着他又将善治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六点。

[13]总之,“善治实质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14]善治只是治理的一种状态。

从上述公共治理的基本特征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治理是一种过程、一种模式,而这种过程与模式本身就是谋求建构和谐社会的尝试与努力。

善治,它几乎就是当前所构划的和谐社会的一体两面,善治是和谐社会的治理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与机制的最佳实施过程。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体研究和谐社会的条件和机制具体说来,就必须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认同、社会结构,也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具体研究和谐社会的条件和机制。

这里只说一些要点。

第一,就人际关系方面看,要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就要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育,这主要是通过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人化机制[15],把我们的社会成员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通过不断的继续社会化,使社会成员能够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能够以自己的辛勤合法有道地从社会获取自己应得的一份,从而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通过社会化和个人化的主要手段学习,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一个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人员,以适应现代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第二,就资源配置方面看,这主要是通过社会阶层体系这一社会激励机制的的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激发社会的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从较低的阶层上升为较高的阶层。

所有这些,都使社会成员能够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

第三,就社会认同来说,它是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的思想心理基础,必须处理好社会成员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要特别重视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目标认同、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等认同类型的作用,充分发挥它们的正功能,在当前,还要十分注意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中国社会认同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必须说,一个社会认同有严重问题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四,就社会结构方面看,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16]。

它以社会根源的形式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协调与否。

社会结构还以路径依赖的方式制约着各类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以中介条件的样式规定着行动主体活动的范围、能够达到的限度。

一句话,社会结构总是这样那样地建构着、塑造着社会行动。

同时,我们也要强调,按照当代社会学的观点,也包括我们提出的社会互构论的观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又是相互建构的。

社会行动,反过来,也以自己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发展理念的形成,发展战略的制定,社会政策的出台,体制改革的进行,影响着、重组着种种社会结构。

换言之,社会行动也总是这样那样地建构着、塑造着社会结构。

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的相互建构中,何者的建构作用是主要的,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社会发展来说,一般地讲,社会结构的作用是基本的。

但是,一个社会在不改变原有的结构,就不能发展时,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社会行动,就起着主要作用。

例如,我国“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后,就面临这样的形势,的改革开放政策这样的社会行动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同样,两个社会在差不多相同的社会结构的条件下,何者发展得更快,社会行动的作用也能是主要的。

例如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收益,取决于两个条件:初始水平和经济政策。

在初始条件上,中国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相比,相差也不少。

但是,中国却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大大受益,收益程度大大超过这些初始条件比自己好或差不多的国家,真正是创造了奇迹。

中国能够这样,主要要归功于实行了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即主观因素。

正是根据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相互建构的观点,我们提出建构合理的社会结构,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而社会更加和谐的实现,则又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进程,两者良性循环。

三、构建和谐社会,在实践上从抓和谐社区入手是可行的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从大小看,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是大社会,整个社会,社区是小社会,部分社会。

整个和谐社会,是由众多的和谐小社会构成的。

就社会的部门看,整个社会由三大部门组成,第一部门,政府组织,第二部门,经济的盈利组织,第三部门非盈利的社会组织,社区,总的来说,属于第三部门。

整个和谐社会,要由这三大部门的每一部门的和谐以及这三大部门之间和谐来实现。

从发展趋势看,正如我上面在介绍公共性、治理和善治时所说,和谐社区将减轻政府的管理成本,并在政府和市场都失灵的地方,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从抽象程度看,社会是高度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社区则是具体的,看得见、摸的着的。

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从构建和谐社区切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社区有不同的类型,情况各个不同。

例如农村社区是社区发展问题,而城镇社区则是社区建设问题。

所以和谐社区的建设要区分不同的情况。

现在还出现了网络上的虚拟社区,情况就更加复杂。

这里着重谈谈城镇社区,特别是城市社区的问题。

我考虑,当前我国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涉及到一个目标的问题。

也就是社区布局的问题。

最近参加北京市社区调查的四个课题的结题评审,看到有关这方面的最新成果。

例如,其中一个成果,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在目前北京市城市的发展中,同时存在社区阶层化和社区混合化这两种趋势。

所谓社区阶层化,就是社区分化现象,出现了富人阶层社区和穷人阶层社区的鲜明分野。

所谓社区混合化,就是富人阶层和穷人阶层杂居在一个小区中。

并由此进一步把社区分为地位同质,身份同质、地位异质,身份异质这四种理想类型。

根据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该成果分别对不同类型的社区的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这个课题本身做得不错。

但是,这个课题和其他几个课题一样都使人产生这样的感觉,似乎这种发展是自然的、合理的,因此也使人产生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社区发展的结果会怎样,依我看来,很快会形成社区的美国式的布局——富人阶层社区和穷人阶层社区的鲜明分野,弄不好会使印度式的布局——富人阶层社区和穷人阶层社区的尖锐对比,这与我们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不一致

这里面有没有一个我们的社会政策引导的问题。

我们可以客观地想一想,富人阶层社区和穷人阶层社区、也就是强势群体社区和弱势群体社区这样尖锐的对比,一个城市能否有和谐的气氛,必须明白,当穷人阶层、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他们的敌视和仇视指向也会扩散蔓延。

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社会隐患。

我们也应该想一想,这样的布局是能够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反而增加他们的压力

这方面应该吸取国际上的经验教训。

我认为和谐社会建构、和谐社区的建设与社区的和谐布局是不可截然分开的。

这也涉及到我们中国特色的社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制定适当的社会政策,在体制上保证社区合理的布局,我看是应该认真考虑的时候了参考资料: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