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问”的格言警句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
要十则关于写作格言
以立意为不以能文为本。
南朝·萧文选序》写文章应以确立意旨为,而不以擅长文采为根本。
▓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末事:非根本的、不重要的事情。
▓属意立谋,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命意构思,得心应手,以才力为主脑,以学识为辅助。
▓体者,文之干也;意者,文之帅也;气者,文之翼也;辞者,文之华也。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纲领总论》体裁是文章的主干,意旨是文章的统帅,气势是文章的双翅,辞采是文章的华表。
即用比喻说明好的文章必须是体、意、气、辞俱备,并各司其责。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一主脑:喻主题,中心。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一立言:著书立说。
本意:根本的中心的意思或意旨。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意:意向,意旨。
乌合:无组织的暂时聚会。
强调文章的意旨是统帅,是主脑,缺了它,那就会杂乱无章。
▓大凡作诗,必须立意。
意者,一身之主也。
明·黄子肃《诗法》大抵作诗,必须确立意旨。
意旨即如人的一身的主心骨。
▓未落笔时,先须立意。
清·蒋和《学画杂论》意:意旨,意境。
▓题目繁杂者,必辨其主脑,如散钱之有串。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一主脑:即主题。
题目复杂的作品必须辨析其主题,因为主题就如把散钱贯串起来的绳子。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唐·牡牧《答庄充书》凡是写文章应以阐明意旨为主帅,以气势为辅助,以辞采章句为卫士。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
清·魏禧《答蔡生书》道:道理,法则,规律。
本:根本,指文章的根基、中心。
文章写作的法则,就是必须先确立中心,好象树木一样,它的主干丰实了,那么其枝叶也就茂盛了。
▓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文章以意旨为主,而用文采来传播意旨。
▓意似主人,辞如奴婢,奴强主弱,呼之不至。
清·袁枚《续诗品注·崇意》把写作中意旨与文辞的关系喻为主与奴的关系,说明文 辞受意旨的驱使,倘颠倒了,就无法运作了。
▓文以意为主,以言论为役。
《金史·文艺传》役:驱使。
文章以意旨为主宰者,而言论则受其驱使。
▓以意为主,以辞辅之。
清·王之祯《师友诗传续录》以意旨为主干,以文辞为辅助。
▓意则求其多,字唯求少。
清·李渔《闲情偶寄》意:意趣构思。
字:文字表达。
▓文章犹舟也,舟之贵贱,不在大小华质,而视其所载者。
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五华质:华丽的外表。
比喻文章的优劣,不在于长短和文辞华丽,而取决于内容的蕴含丰实。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
清·李渔《闲情偶寄》贵于专一:重要的是专心而全神贯注,或单一而不杂陈纷乱。
▓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协调文辞融会意义,务必总提其纲领,使全文同归于一致的主旨。
▓作文如治兵,择械不如择卒,择卒不如择将。
宋·杨万里《答徐赓书》治兵:治理军事。
用治兵先要选择将领,比喻作文要抓住统帅全文的中心。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意:意趣,意向。
旨:主旨。
流:流散。
▓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宋·范温《潜溪诗眼》老坡:指苏东坡。
工于命意:擅长构思命意,确定主题。
▓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文意重在深远淡雅,不宜浅近浓艳。
前者使人品赏回味,后者则易识。
▓诗文美者,命意必善。
清·姚鼐《答翁学士书》美:优美,美妙。
善:美好,完善。
诗文写得美妙的,它的构思一定完善。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文学的事业,在其内里能够充分抒发自己的心思和情感,而表现出来能够充分感染读者。
这就是由于作者把思想与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而已。
▓意境者,文之母也。
清·林纾《春觉斋论文》母:母亲,泛指能有所滋生的事物。
喻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艺术境界,正是文章赖以滋生的母体事物。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融彻:融通透彻。
真味:本原的味道。
作诗的奥妙之处,全都在于意境的融通透彻而又表现在声音言辞之外,这才是获得了诗的真味。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
词以其达到的艺术境界为最高的标准,有了艺术境界,就会自然形成标高的格调,因而也就会有名句出现。
▓诗以意为主,韵为辅。
清·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意:意旨,意境。
韵:音律。
▓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
唐·张怀瓘 《书议》翰墨:笔墨,文辞。
深意:深邃的意旨。
▓气从意畅,神与境合。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气:气质,气势。
神:精神,神韵。
好的作品,要求气势顺从意旨而畅通,做到神韵与意境融会合一。
▓先意气而后辞句。
唐朝·牡牧《答庄充书》诗文的写作应先精思意旨和气质,而后磨炼辞句。
▓未造其语,先立其意。
元·周德清《作词十法》造:制作。
诗词写作在锤炼语言之先,应当思虑如何确立其意旨。
▓语之所贵者,意也。
《庄子·天道》贵:崇尚的,看重的。
语言之所以受人看重而珍贵,是因为它表达了意旨。
▓定意于笔,笔集成文。
汉·王充《论衡·书解》文笔受立意的支配,文笔积聚才能成文。
▓作文章,但多立意。
唐·王昌龄《诗格》但:只,仅。
作文章,只是应反复考虑确立意旨。
▓意先而就辞易,辞先而就意者难。
元·王恽《文辞先后》就:归,从,趋。
首先立意,而造辞迁就它就容易了,若先考虑文辞,而让意旨迁就它就困难了。
▓要当以意为主,辅之华丽。
宋·吴可《藏海诗话》要:重要,总(要),切要。
写作总应当以意旨为主,而以华丽的文辞作为辅助。
▓凡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精神:神采韵味。
强调一切创作应以神采韵味为主。
▓嘲风弄月,虽工何益。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知道》嘲风弄月:指描写风云月露作无病呻吟的内容贫乏的作品。
工:巧妙。
益:裨益。
▓诗最可贵者清。
明·胡应麟《诗薮》诗最可宝贵的是立意清新。
▓诗清立意新。
唐·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诗歌清新是由于立意新颖,不落俗套。
▓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措词:行文说话选择词句。
不俗:不俗气。
▓字字清新句句奇。
五代·前蜀·韦庄《题许浑诗卷》称赞诗歌写得字字清纯新颖,句句奇妙。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清·李渔《闲情偶寄·戒讽刺》传世:传授于世间。
要写出能流传于世间的文章,作者必须首先具有能够流传于世间的心思。
▓欲作好诗,先要好题。
清·袁枚《答祝芷塘太史》命题:命定题旨,命定题目。
作诗最难的是命定题旨,命题的高氏决定了诗文的优劣,必须慎重斟酌。
▓新诗魂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
清·康有为《与菽园论诗兼任公、孺博、曼宣》新诗开辟了不同于旧诗的奇妙异常的意境,还要吸收外来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的新诗。
▓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汉书·艺文志》道:法则,规律,本性,人生观、世界观的思想体系,亦指封建伦理和政治主张。
本:本原,根本。
苟:聊且,只图眼前。
有人违反而背离根本的道理准则,而用浮夸的言辞妄图博取众人的宠爱。
▓万变不离其宗。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宗:宗本,主旨。
喻说话、做事、行文要紧扣住主题、中心。
▓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
唐·白居易《新乐府序》系:依附,联属。
一篇诗文没有固定不变的句子,句子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字眼,它们都依附于意旨,不依附于文辞。
▓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也。
唐·韩愈《送陈秀才彤序》学:作学问。
道:封建伦理、政治准则或思想体系。
文:写文章。
理:道理,法则。
▓文以理为本。
唐·李翱《答朱载言书》写文章以阐述道理为根本。
▓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
宋·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一》文章应当以道理为主体,道理得当而文辞又顺畅,那么文章就自然会超人而独步。
▓事随意转,理逐言深。
南朝·梁·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事:指材料。
意:意旨。
理:道理。
言:讲说。
▓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
《荀子·正名》心:思想感情。
道:义理。
说:著述。
辞:文辞
古人说过的有关诚信的格言
至理格言(好学篇) 好学篇(57则)**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仲虺之诰》自用:自以为是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丰富,自以为是,知识就浅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切:用刀切断,指加工骨器磋:用锉磨平,指加工象牙琢:用刀雕刻,指加工玉石磨:磨光,指加工石头比喻一个人品德的进修砥砺以及学问的研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下问: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思想敏锐而勤奋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罔:迷惑不解殆:精神疲倦读书不思考,问题仍然不解;只思考而不读书,精神就会疲倦。
指要有所收获就应多读书勤思考。
**闻一以知十。
——《论语·公冶长》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喻善于学习,会动脑筋。
**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温习旧的知识,可以从中学到新的知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学而》时:按时说:悦,高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也很高兴,指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我曾经整天不吃不睡去冥思苦想,但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发愤学习而忘记了吃饭,快乐的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涯:边际,极限生命有限而知识无边无际。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返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强调教育对于文明人的重要性。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权修》强调没有比培养人才更好的了。
**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学无止境。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青:靛青,染料蓝:草名,叶可制染料比喻经过努力学习可以超过前人。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锲:刀刻镂:雕刻强调学习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孟夏纪》善于学习的人,借用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独自一个人学习而不与朋友一起探讨,往往孤陋寡闻,强调互相交流和互相促进。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玉石不精心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刻苦学习就不明白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弗:不旨:滋味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虽然有美味佳肴,不亲自品尝就不知道个中滋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认真去学就不知道其好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困:不够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知道自己学识不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礼记·学记》严师:尊师,敬师在求学的所有方法中,尊师最难做到。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节目:树枝交接成结之处会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砍容易之处,然后再砍结。
喻要循序渐进。
**谓学无暇者,虽暇亦不能学。
——《淮南子·说山训》暇:空闲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的人,虽然有空闲也不会去学习。
引申只要想学习,总能挤出时间。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不学习就不能成功,不请教别人就不知道。
**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
——汉·王充《论衡·量知篇》胸无学问,如手中没有钱一样。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人有了知识学问就有了力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刘向《说苑·建本》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烛照明。
意指人的一生都要勤奋治学。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肃传》义:道理书经过熟读,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
——《意林》引《物理论》盈:满人学习知识如同渴了饮水,多饮则水多,少饮则水少。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登:收获学习如种树,春天赏花,秋天收获。
首先可以玩味自得,还可以所有成就**学若牛毛,成如麟角。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篇》学习的人多如牛毛,学业有成的人很少。
即学业成功是不容易的。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无过:不能超过,不如知识最有价值。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语值:遇到砾:小石头玉石虽然有美好的质地,混杂在石头之内,不经过高明工匠的雕琢,也和普通石头一样。
引申为人纵有良好潜质,不努力修身学习,也不会有成就。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唐·杜甫《柏学士茅居》欲求富贵,必经勤奋刻苦,好男儿当饱读诗书以阔胸怀。
**业精于勤,荒于嬉。
——唐·韩愈《进学解》业:学业嬉:散漫学业精进在于勤奋,学业荒废在于懒散。
**未尝一日去书不观。
——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未尝:从来没有去:丢弃表示日日勤读不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唐·韩愈《师说》没有贵贱老少的分别,道理所在就是我老师所在。
**圣人无常师。
——唐·韩愈《师说》常:固定意指圣人善于向各种人学习。
**不耻相师。
——唐·韩愈《师说》不以从师学习为耻。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患:怕义:义理足己:自以为足够行:实行读书怕读得不多,思考道理怕不明白。
怕自以为足够了不再学,既然学了又怕不继续。
**强学力行。
——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刻苦学习,努力实践。
**学问勤中得。
——宋·汪洙《神童诗》学问是靠勤奋读书得来的。
**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
——宋·欧阳修《杂说三首》其:岂息:停止君子学习难道可以稍有懈怠吗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人才的培养,成功在于专心致力,而失败于杂学而不精。
**学而不化,非学也。
——宋·杨万里《庸言》化:融会贯通学习而不懂得融会贯通,不是好的学习方法。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宋·朱熹《学规类编》濯:洗涤学习应该有自己的创见。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宋·朱熹《性理精义》读书最可贵在于循序渐进,最后达到精通。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宋·朱熹《学规类编》笃志:意志专一详玩:深刻领会读书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专心致志,虚心探索,深刻领会,才能受到成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池塘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澄,因为源头不断流来活水。
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方能进步。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束:搁置。
把书闲置不读,说起话来没有底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七自小:自卑一个人在学习上不可以自卑,也不可以妄自尊大。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清·李汝珍《镜花缘》引俗语在学问上不分年龄大小,学问大的受到尊重。
**学古之道,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五》箨:笋壳学习古代文化遗产,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要因循守旧,要勇于创新。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清·袁枚《续诗品·尚识》箭镞:箭头鹄:此指目标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见引导箭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
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发挥,没有真知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
关于问的格言警句有哪些?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郑燮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仲虺之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刘开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海森堡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