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对白话文运动作用的主要观点
前几天,老友纪君向我极力推荐南怀瑾,并感慨万端地说:“以前我们对传统文化都理解偏了,看了南怀瑾的书才恍然大悟。
”我开始时并不措意,以我的偏见,以为高产作家其作品的含金量往往值得怀疑。
南怀瑾先生著作太多,似乎对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论述,我对这种不敢轻信。
也不是没读过他的文章,前几年他最风光时也曾从众读过一点,没留下什么印象,也就算完了。
这次经不起纪君一再推荐,没准真的不可小觑,便找来南怀瑾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论语别裁》读。
一读之下,后悔不迭,没错,这部《论语别裁》是南怀瑾的学生做的听课纪录,讲课嘛,言语中有些错讹之在所难免,但据南先生自己说,十五年来《论语》他已讲过四次,出书之前完全可以做一番订正工作,这样也算是对读者负责吧,说真的,读完“学而第一”我便没兴趣再读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腐儒字。
这是我的读后感,后来看到张中行先生说,看《论语别裁》百页左右,就决定不再看了。
看来中行先生比我更有耐心。
纪君说,你先别忙评价,你咬着牙把整部书看完也许就不会这样说了。
我说,第一块是臭的,你还愿吃第二块吗
第一米就吃到沙子,你还会对整碗米有食吗
纪君又说,南怀瑾在讲话中随缘开示,有些内容是行“方便”的,不必穷究其细枝末节。
我说,且不说文章辞章如何,(萝卜白菜各有所,他用这种方式解说经典也是他的风格。
)单说义理考据中的错误层出不穷,根本不方便嘛。
这么多错误放在文章中,不会普渡众生,是要误子弟的。
纪君笑了:有多少错误
我说:找一百个错误问题不大。
纪君说,那你就写出来吧。
因为这句话的缘故,我又硬着皮开始读这部“煌煌巨著”了,读完“为政”篇,我连忙向纪君承认错误:“我错了。
”“怎么样
”“不是百谬,是何止百谬。
”于是就有了这个标题,就有了下面这些文字。
需要说明的是,南先生在这部书中标新立异的惊之语太多,做学问嘛,只要言之理自圆其说,别也不必说三道四,我在这里所要指出的是那些一目了然的硬伤。
当然,对某些可以商榷的东西我也会斗胆提出我的看法,孰是孰非还望识者裁定。
在论述中,主要的篇幅将是南怀瑾的原话,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我的评注在括号中,如果读者诸君担心我有断章取义之嫌,可以查阅原文。
南先生的著作在当今算是显学,很容易在网查到。
前言部分“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
(关键是不要“故加曲解”)“我说,譬如中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
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家的进步有贡献。
但是对于中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
什么原因呢
中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
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是非功过历史自有定论。
我接受了十几年的“白话文学教育”,照样可以看古文,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有近半数的篇幅是文言文。
从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释,可以看出他正是五四运动的“受害者”,因为他的古代汉语平让难以恭维。
)“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这是不是事实
究竟什么“莫辨雌雄”
英的确有古英语,但一百年前的英语就让普通看不懂,太夸张了吧。
)“举例来讲,生活每天必有的一件事——厕所,我们小时候“出恭”,后来“解手”,现在“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
因此,我们翻开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到了现在的文章,说它不好吗
真好。
好吗
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
(“真好”却“没有保留价值”,这是南怀瑾的逻辑。
白话文运动不足百年,自有它长熟的过程;文言文未尝不变,否则朱熹何必费那么大劲为《论语》做注
南先生一定认为文言文多半就有保留价值,可惜历史似乎并不这么看。
)“唐宋以后的中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
……道家则像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这在全书中算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比喻,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比喻并非南怀瑾首创,是从《老残游记》中借来的,第九回:“儒、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面,挂了三个招牌,其实都是卖的杂货,柴米油盐都是有的。
不过儒家的铺子大些,佛、道的铺子小些,皆是无所不包的。
”)“要深切了解中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现在是“一套四书治天下”。
厉害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
”(南宋以前有“四书”这个说法吗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早就有指出过,《易经》中的《系辞》部分,无论思想还是文风,都不可能是《孟子》以前的。
)“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
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
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
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
”(的确够“大胆”的,问题是有这样写文章的吗
你只要看看《论语》中无数次出现的“子曰”就明白它是不是文章。
当然也许这里的“文章”使用南怀瑾的定义,也能说的过去。
把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物说的话放在一起组文章,堪称绝妙。
如此说来,《毛主席语录》是一篇文章,《牛津格言录》是一篇文章,中学生几乎手一册的《名言分类词典》也是文章。
因为南先生有这样一种观点,在下文中,他就为证明每一篇中的几十句话是一篇有着起承转合的文章而寻找其中的“草蛇灰线”,真够难为他老家的。
这倒让我想起来在班级联欢会经常做的一个小游戏,大家每随便写一句话,然后由一将其串联起来,果然是一篇文章,而且幽默不断。
看《论语别裁》,我们也会有这样的“享受”,只是南怀瑾先生不会认为这是游戏。
)“学而”部分““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
”(时常的“时”
)“因为孔子时代中只有几百万,在这几百万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家的精英,那是一不得了的力量。
”(孔子真有三千弟子么
读读清汪中的《释三九》就会知道,古称“三”称“九”多系虚数,所谓弟子三千、门客三千、三千佳丽,乃极言其多,只有书呆子会当真。
)“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君子死必正冠。
”,在战正酣时,宁死也要把帽子正过来。
你看看子路是怎样死的,就知道他是不是一位军事学专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知道,慢慢就有知道,这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
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
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
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原来孔夫子的“远”有如此微言大义,不仅指空间,尤其指时间。
如果他老家说一句“我要吃饭”,你可千万别简单理解他饿了,他这里的吃饭不仅可以理解吃物质的饭,还可以理解吸收精神食粮。
当弗洛伊德学说流行时,许多喜欢用来解释一切,鲁迅说,小孩子噘着,那是要吃饭要喝奶,不是要接吻。
再说,他董仲舒配做孔子的朋友吗
孔子一团和;董仲舒下帷讲学,学生连尊容都难得一见。
子不语怪、力、、神;董仲舒大谈灾异,大谈天感应。
让他俩手拉手,亏你想得出来。
)“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秋》,他著《秋》后最重要的两句话是“知我者《秋》,罪我者《秋》。
”千古以来,这两句话各有各的解释,都非常暧昧,到了我们这种时代搞清楚了。
为什么呢
自从民主时代以来,大家都骂孔子帮助专制皇帝,因为专制皇帝的思想和制度,用了孔子“尊君”这一部分思想精神”(1、五四以来考证《秋》作者的文章不少,孔子没有做过鲁史官,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什么能力做鲁的史书呢
把传说当史实,这在《论语别裁》中是屡见不鲜的。
2、可以说“知我者文革,罪我者文革。
”当世的也不难理解。
唯独孔子神乎其神,越2500年而先知,直到此民主时代们才因其“尊君”而“罪”他,打死我也不信。
)“由这一点我们看到,孔子回到鲁讲学传道的时候,都是培养年轻的一代,同我们的心一样,怕自己死了以后,这个命脉,这个根本失传了。
和我们现在一样,对于年轻学生,拚命讲给他们听,好办一个代。
”(拼命
别是拼命糟踏中文化,拼命误子弟吧
)“《大学》是曾子作的,原来是《记》里的一篇,后来到唐宋的时候,才把它拉出来,变了四书之一。
”(唐还是宋
众所周知,四书乃南宋朱熹所定。
)“我们亲眼看到的,几十年前,还保留了这个风,一个学生纵然中了状元,官作得很大了。
回到家乡,看见老师,而老师既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学生对他一样的要跪拜,和当年从师一样。
学生对老师是如此,老师对学生,也是负了一辈子责任。
”(几十年前你曾亲眼见过状元
师生之间互相负一辈子的责任,这就是南怀瑾的师生关系观,若在下面听讲的学生向他行跪拜,那该是他最得意的事吧。
可惜时代真的不同了,世风真的“下”了。
)“举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后来乐帝要杀他的时候,他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说充其量灭我的九族,而永乐偏偏要杀他的十族,加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
”(“加的一族”明明是方的学生,方孝儒的老师冤啊,一步留神就让南怀瑾先生给灭了族。
)“在文世界的道中,就有这三道:一个是“君道”,讲究如何领导,如何当家长,如何当家的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这都是“君道”。
其次是“臣道”,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完一件事。
再其次“师道”。
”(20世纪70年代,南先生仍在大讲君道、臣道、师道,对传统文化可谓一往深。
)“到了我们现在,值得研究了,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
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是小学生,我想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老师怎么说的,闭老师怎么说的。
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
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这是今中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师还是要尊的,但小学生开闭“老师说的”,不尊师,那盲从。
“敬师金”很显然是一种变相的行贿,如果这钱跟学生的座位绩挂钩更是如此。
大家看看台湾作家王鼎钧写的《崔门三记》,就会对送“敬师金”这种陋习,有更形象的认识。
现在的教师是拿薪的专业员,不是像孔子那样需要学生的束修来养活的。
)“前一两年,有个年轻基于天生的(不是教育的)孝心,为了孝养父,去做了小,犯了法,对于这样行孝的,在心理道德,我们觉得这个“非其罪”也,因为他为了孝顺,为了医亲的病,结果了钱,犯了法,这是可以原谅的。
”(因为一个“高尚”的理由犯法,是可以原谅的,这就是南怀瑾先生的观点。
在《生死抉择》中,李高妻子受贿罪也是应该免除的,因为她为自己的傻女儿考虑,体现了一种崇高的。
)““事君能致其”这个“君”字,为过去打倒孔家店的实。
他们认为这是专制思想,是捧帝王、捧独裁的古老教条。
事实不是这么回事,……中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皇帝的专用词,比如我们过去写封信给平辈,不好称他先生,也不好意思称他老弟;乃至一位老师写给学生,这位老师谦虚一点就称学生“某某君”,如果说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吗
没有这回事。
本学我们中文化,写信通常都是以君为尊称词。
这句“事君能致其”的意思是:不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一件事,要抬轿子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
”(“绝妙的解释”,任何也不会愚蠢到要把“某某君”理解“某某皇帝”,稍有常识的都知道君在际中是对对方的尊称。
但这句话的语境是孔子的一句陈述,而不是针对某个的表白,在《论语》中要么“君子”连用,单用君时除非是指对方,否则皆是指君王。
如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君使臣以,臣事君以忠。
等等。
再说,把“君”解释“朋友”,也没见过。
)“所以中文化,给自己毁了。
”(看看《论语别裁》,我更相信这一点。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
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不如自己。
一句是自重,(
)下一句是尊重家。
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语法不通,你把“无”当“不要认为”讲,那“认为”何在
这根本就是一个不通的句子。
关键你不懂得将友当动词看,这里并非势利。
你把“无”当“没有”讲,意思还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跟传统解释大同小异。
这一节着重说君子要怎样,不要怎样,“无”当“没有”讲,根本不协调。
)“对于五经,在《经解》中,只用几个字,就将每一部书的精华思想予以表征。
拿现在的白话文来讲,这每一句话的几个字,就可以拿到好几个博士学位。
“小题大作”嘛
尽管作,从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到现在为止,一切都扯进来,扯到最后,说明了这一点,就可以完一篇博士论文了。
但是在古,几句话而已。
”(古只写几句话,是因为他没法多写。
不信你拿刀子在竹简刻字试试,麻烦吧。
所以古能省则省,正因如此,生出这么多误解,文言文,并非一好百好啊。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
……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
就是父不在面前,背着父的时候,乃至于父死了,都要言行一致,”(此借用张中行先生的评论吧:“‘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在面前’‘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女平等精神,‘父’之外有冒出个‘’来,真是匪夷所思了。
”)“又看结婚仪,过去拜天地,拜父,后来改文明结婚,新娘穿白衣服,这是我们过去的孝服;还有傧相,拉纱的花童,这“文明结婚”。
再下来,法律问题,写一张婚约,盖两个章,还加证,大有为离婚作准备的味道。
”(看来,还是过去媒妁之言、父之命、花轿迎娶、红布盖式的婚姻更为可取啊。
)“信不会写,貌不懂,不知道进退应对,不晓得席位尊卑。
”(看看梁实秋的散文《谦让》中那个懂得“进退应对”而死命让座而碰掉门牙的老兄,你就知道在中席位尊卑有多重要了。
)“所以中文化的先王之道“斯为美矣”,最了不起的,我们文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任何民族、任何家都更早。
”(四大文明古,论时代早晚,好像中排不第一吧
)“要研究中文化,孔子所编的《记》是不能不看的。
”(《记》是孔子编的
闻所未闻
想是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乃叙书传记”这句话吧,为了抬高孔子地位,恨不得把什么都按在孔子,连文史常识都不顾了。
)“事实,中哲学思想,都包括在《记》、《易经》等书里面,而且最多了,不过须要大家努力整理。
”(“而且最多了”,是说字数还是说内容
中的哲学思想最多,真希望不是郎自大。
)“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学问、修养。
那么哪里“有道”呢
古的书本,书本就是“有道”,(典型的“南式”解说。
“有道”当“书本”讲,在古汉语中有此一说否
按传统的解释——“有道德的”不行吗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说你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读书了,也可以开始读诗了。
”(“可与言诗”就是“可以开始读书了”“可以开始读诗了”。
言当“读”讲,“诗”当“书”“诗”讲,那“与”当什么讲
翻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不行
)“我们知道中文化,在文学的境界,有一个演变发展的程序,大体的形,是所谓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朝,我认为是对联,尤其像中兴名将曾藩、左宗棠这班把对联发展到了最高点。
我们中几千年文学形态的演变,大概是如此。
”(汉赋吧
清代对联就最高者是谁
把文学史弄清了再谈不迟。
)“为政”部分“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过去发现了北斗七星,就是现在西方所指大小熊星座之际。
……过去做大将的,要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事,无所不通,才能带兵。
因为天文在军事非常重要,就拿行军来说,如间了路,即观星斗,不藉仪器,就可辨别出方向来。
我过去这一套文化是很普遍的,现在对于固有的“天文学”,我们而一点认识都没有了。
对于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不注意,一定要把它捡回来。
……一年四季,天体星座的移动,好像听北斗星的指挥,跟着它,绕着它转动。
不但一年四季,每个月北斗星所指的方向都不同,整个天体随时在运转。
每天十二个时辰,北斗星的方向也在变动,而且这是几千万亿年,固定的一种变动,不能错,事实它也决不会错。
”(这一段集中体现《论语别裁》的风格,我们分条说:1、北辰是北极星,不是北斗星;2、大小熊星座是两个概念,实际,北斗星只是大熊星座中“大熊”的肚子和尾巴而已,不是什么“大小熊星座之际”;3、大将的确要有很多知识,但“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事,无所不通,才能带兵”,有点神乎。
普通根据星空也可以分辨方向,似乎用不着精通天文。
南先生这样说,没准是演义小说看多了;4、的确,我们古对天象有较详细的观测纪录,比如,哈雷彗星在历史的每一次出现祖先都有记载。
遗憾的是,他们始终不知道这就是同一颗彗星。
倒是英哈雷,一生中只见过一次,就功的计算了它的轨道,预言了它的周期。
所以,似乎不必一定要把我们“固有的天文学”“捡回来”;5、“这是几千万亿年,固定的一种变动,不能错,事实它也决不会错”,典型的形而学。
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宇宙每时每刻在迅速膨胀之中,几千年前、几千年后的北斗七星绝不是现在这个形状。
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固定”的理念,南先生才会对《论语》、对古如此崇拜。
)“刚才提到,中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讲世界科学史,乃至讲科学,一定先研究天文。
要讲天文,则中的天文,在三千年以前就发达了。
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马当先的。
”(“讲科学,一定先研究天文”,独到的见解。
)“道家的庄子说:“飓风起于萍末”,飓风就是现在广东话、福建话所讲的台风,现在西方用中语音译过去,也台风。
我们看到台风的力量这么烈,但它在面起的时候,只见到面的一叶浮萍,稍稍动一下,紧接着面一流冒来,慢慢大了,变台风。
”(拜托,南先生,了解点常识好不好
台风不是像您说的这样跟变魔术似的形的,台风的老家在太平洋,跟浮萍是驴唇不对马。
)“或者说,坐在家里就掉下一块钱来了,这该是偶然了吧
但是因为他坐在家里,这块钱掉下来他才捡得到呀
假如他出门不坐在家里,掉下来的钱,也不会是他的了。
”(绝妙的逻辑
依此类推,任何事都是必然的,世界根本就没有偶然的事。
南先生,佩服
倒是们造出“偶然”这个词实在多事了。
)““诗三百”,是指中文学中的《诗经》,是孔子当时集中周朝以来数百年间,各个家(各个地方单位)的劳思的作品。
”(《诗经》并非孔子所收集编定,孔子对整理诗经的音乐也许做出过贡献,这在文学史早有定论。
所谓孔子删诗,无非是后为抬高孔子附会出来的。
再说,《诗经》里面并不都是“劳思”的作品。
)“《诗经》作品另三种型态,一种是“赋”,就是直接的述说。
其次是“比”,如看见下大雪,想起北的家乡来,……”(1、“另三种型态”,跟前边风雅颂相提并论,好像诗经被分为六类似的。
2、看见下雪想起故乡,那“兴”不“比”。
“兴”是触景生,因事寄兴。
“比”是比喻。
常识啊
)“中史,凡是一个大政治家,都是大诗、大文学家。
”(又一个“凡是”
)“因为我们是文哲不分,中的文学家就是哲学家,哲学家就是文学家,要了解中哲学思想,必须把中五千年所有的书都读遍了。
”(谁能“把中五千年所有的书都读遍了”
看来古今中外是没能了解中哲学思想了。
悲夫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是哲学问题吗
宇宙哪里来的
帝今天晚吃西餐还是吃中餐
(经南先生一解释,明白了,这就是哲学问题。
只是最后一句这类无聊的科打诨能不能少些
)“文史不分:中历史学家,都是大文学家,都是哲学家。
”(“都是”“都是”。
)“文政不分:大政治家都是大文豪,”(又一个“都是”。
)“我们来一个老粗皇帝汉高祖,他也会来一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别还作不出来呢
不到那个位置,说不定作:“台风来了吹掉瓦,雨漏下来我的
”所以大政治家一定要具备诗的真挚感。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南式幽默”)“我们要了解中历代政治形态的变迁,必须读“十通”或“三通”——通志、通献、通考。
”(“三通”指的是《通典》(唐·杜佑)《通志》(南·宋郑樵)《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您造出个《通献》《通考》,真行。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孟孙是孟懿子的号,因为他是当朝有相当地位的,而且在当时政界来讲,还算好的一个,所以孔子对他相当尊敬,便只称他的号。
(孟孙是复姓,不是号。
恕在下无知,在秋时期,有没有号
)“我们知道中文化经常讲孝道,尤其儒家更讲孝道。
把四书五经编辑起来,加《孝经》、《尔雅》等,汇一系列的总书十三经。
”(十三经都是讲孝道的
)“世界最高明的,从不写作东西,一个字也不写,他们的思想、学说,都是学生写。
像释迦牟尼、耶稣都是自己不写东西,而由学生写。
可是中的两个圣就惨了,最糟糕的是孔子,学生不大写,都是老师写东西捧学生的。
……今我们所以知道颜回,也是孔子经常在他的著作里,提到他这位得意弟子。
”(南先生把《论语》当孔子的著作了,不是误,在这部书中他不止一次这么讲。
)“子曰: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从文字去解释,大家都知道,意思就是习过去,知道现在的,便可以做家的老师了。
照表面文字的解释,只此而已,实际我们要更深一步体会。
“故”——说过去的我们要知道,譬如讲中历史,下五千年,二十五部大史。
”(由“远”字可以想到时间久远,由“故”字可以联系二十五史,南先生可谓一以贯之了。
“故”当“过去”讲,“新”当“现在”讲,领教了。
)“讨论这四种,如果以现代职位分类的科学来作博士论文,起码可以写他两百万字不问题。
但是我古代文化喜欢简单,所以几百字的文章就解决了。
”(也难怪他的这部解释几千个字的《论语》的《论语别裁》要写一千页,按南先生的说法,该写一万页的。
在《论语别裁》中,这种对中古代文化“喜欢简单”的赞美比比皆是。
问题是痛心于五四运动“斩断文化命脉”的南怀瑾先生,为何不用“简单”的文言文写作他的巨著
)子曰:由
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是名字,子路的名字仲由。
“诲”字下应该有一个小标点,诲是说教育、教诲。
(将“诲”断开,这还句子吗
)尤其古代文章,几句话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说的,把它连贯起来,而仍能为一篇曲折有致,蛮讲究结构的文章,它的文学价值,也实在不简单。
(但这文学价值需要像南怀瑾先生这样既“大胆”又对古一往深的才能发现,“也实在不简单”。
)“现在为一九七四年,又称二十世纪。
我们现在也用这个西元,站在中文化的立场,是相当令痛心的事,一个当祖父的,不应该与孙子平行,不应该把自己的历史抹煞。
”(用西元就是将自己的历史抹煞,就是祖父与孙子平行,实在“令痛心”。
不过西方现在使用阿拉伯数字,他们是否也感到很丢呢
也许只有患自大狂的,才会如此在意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
谁能帮忙提供一篇优秀散文及其赏析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史铁生《我与地坛》;张中行《负暄琐话》;宗白华《美学散步》;朱自清《经典常谈》;朱光潜《谈美》《谈文学》;梁实秋《雅舍小品》;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曹禺《雷雨》;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顾城《顾城的诗》;舒婷《舒婷的诗》;食指《食指的诗》;韩少功《马桥词典》;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周作人《雨天的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傅雷《傅雷家书》;余光中《余光中散文》;林清玄《林清玄散文》;曹文轩《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郁达夫《郁达夫散文》;汪曾祺《汪曾祺散文》;巴金《随想录》;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钱钟书《围城》《写在人生边上》;董桥《旧时月色》;张炜《古船》《九月寓言》;王蒙《王蒙散文选》;余华《活着》;苏童《苏童文集》;老舍《茶馆》;杨绛《我们仨》;阿来《尘埃落定》;陈忠实《白鹿原》;周涛《周涛散文选》等等 其实我觉得没有什么必须读的,按着自己的爱好来就行了
【悬赏】《菜根谭》、《围炉夜话》、《幽梦影》的资料还有这三本书哪个最好
《菜根谭》不是一部有系统的、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而是三百多年前一位退职隐居官员的人生处世经验总结。
采用语录体的形式,共360条,文字皆由排比对仗的短句组成,字数不多,但十分精粹。
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也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籍名句、民间谚语中演化而来,文辞秀美,含义深邃,耐人寻味,十分便与背诵流传。
该书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就如其原序中说的:“其间有持身语,有迁善语,有介气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
”该书的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作者在强调修身养性的同时并不主张完全抛弃人家事物不管,而是将出世与入世有机结合起来。
2《围炉夜话》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炉边围坐,会顿感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
在如此宁静而温暖的氛围下,白昼里浊浊红尘蹇塞的种种烦闷,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
夜是这样的美妙,更何况围坐在暖暖的炉边呢
静夜炉边独坐,品味清朝王永彬先生的《围炉夜话》,体味作者以平淡而优美的话语,讳讳叙出的琐碎的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就如炎夏饮一杯清凉的酸梅汤,令人审清气爽,茅塞顿开。
中国传统文人是快乐是超逸,抑或痛苦、压抑,现在难以说得清楚。
那代文人即使在生活安逸、仕途得意时,心中也常存在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的忧患意识,而在陡遭不测、倾家荡产时,又能常常保持一份无怨无悔的淡然心态。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因其博大,受其滋润的中国文人的心胸也是宽广大度的,其精神世界更是丰富多彩。
3《幽梦影》清代文学家张潮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
张潮,字来山,号心斋(心斋一词,来源于庄子《人间世》)、仲子,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顺治 八年(1650年),曾著有《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幽梦影》等书,其中以《幽梦影》最闻名。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文学家章衣萍在徽州用重金购买了同乡张潮的《幽梦影》抄本,林语堂看后也很喜欢这本书。
随后章衣萍将此书校点后交上海中央书店出版社出版。
其实早几个月千秋出版社出版史天行注解的《幽梦影》。
版本 幽梦影 二卷 (线装刻本)(清)张潮撰 幽梦影 二卷 (线装)(清)张潮撰 啸园丛书 (清)光绪元年(1875年)。
幽梦影 (线装) (清)张潮撰 晨风阁丛书甲集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幽梦影 二卷 (线装) (清)张潮撰 铅印本 上海 国学扶轮社, 清宣统3年(1911年) (古今说部丛书. 第六集) 幽梦影 张心斋, 史天行 千秋出版社 民国二十五年四月1936年4月。
幽梦影 : 张潮散记 著者张潮, (张心斋), 章衣萍 上海 中央书店 民国二十五年八月[1936.8] 国学珍本文库 第一集 ; 第十种 幽梦影是涨潮自《虞初新志》之后的另外一本小散记,比起《虞初新志》,这本书里面增加了更多张潮的个人风格,趋于杂文,这几天刚刚读完,不错,神清气爽。
个人认为张中行的《负喧琐话》受到《幽梦影》的一点影响。
1、张潮:字山来,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0年)。
张潮是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官至翰林院孔目。
张潮著作等身,著名的作品包括《幽梦影》、《虞初新志》、《花影词》、《心斋聊复集》、《奚囊寸锦》、《心斋诗集》、《饮中八仙令》、《鹿葱花馆诗钞》等。
2、张潮也是清代刻书家,曾刻印《檀几从书》、《昭代从书》(山帙、水帙、花帙、鸟帙、鱼帙、酒帙、书帙、御帙、数帙)等。
以后想当老师,大学里应该看哪些书呢
一、教育名著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已经编好)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译 者:蔡汀 王义高 祖晶 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8月5、《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响现代比较教育类理论]6、《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7、《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8、《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10、《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1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 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1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 吴文侃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3.14、《孩子们
你好
》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先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们,你们好
》、《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
》、《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15、《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16、《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 著 杜殿坤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7、《多元智能》 [美国]加德纳 著,沈致隆 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英国)斯宾塞 著 颜真 译 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19、《教育诗》[苏]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三七作家,专门在2003-02-13的《南方周末》上推荐此书)20、《大教育论》1957年,[捷克]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
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21、《普通教育学》[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2、《教育论》(英)斯宾塞《教育论》HerbertSpencer1820--1903),19世纪下半期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23、《科学与教育》(此书写于1893年)【英】赫胥黎(1825——1895),人民教育出版社版1990. 24、《教育漫话》(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 [英] 约翰·洛克 著\\\/ 徐 诚 、扬汉麟 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999 25、《成功智力》[美国]R.J.斯腾伯格俞晓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26、《人的教育》,福禄倍尔(福禄倍尔:幼儿教育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7、《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8、《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海南出版社,1977年版,王传璧译,邵道生校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 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主杨鑫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二、理论视野31、《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获得国家图书奖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吕静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3、《爱心与教育》1999年,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出版,这本书同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
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34、《顺生论》(张中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望道杂纂——顺生论外编》(张中行著。
2000年3月由群言出版社出版),(建议张中行将两本书合一)35、《科学家论教育》(苏州大学教授周川著,江苏教育出版社)[马上出版]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72,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38、《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著 郭进隆\\\/译 杨硕英\\\/审校.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02年8月1日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儿童的100种语言》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8-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英)埃德蒙·金著,王承绪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1、《有效的管理者》(杜拉克)求实出版社1985年版,吴军译,中译本12万字。
42、《中国教育思想史》郭齐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6[专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曾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及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优秀奖,以后又被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
]43、《外国教育思想史》单中惠,陕西教育出版社,单中惠,朱镜人 编著44、《教育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45、《教育心理学》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47、《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48、《儿童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美]劳拉·E·贝克著,2002年12月49、《学习理论》50、《教育管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赵中建译)51、《组织行为学》(江苏教育出版社)(李瑞译)52、《课程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张斌贤译53、《教育与心理测量》(江苏教育出版社,翻译稿)54、《有效教学方法》55、《领导学:理论与实践》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北师大顾明远教授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9月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2003年6月58、世界教育危机 【美】菲利普·库姆斯著 王英杰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59、《发现母亲》王东华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60、《回答未来的挑战》1984,7 [美]J.W.博特金等\\\/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上海人民出版社三、教改实践6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6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63、《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夏欣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7月64、《素质教育学习提要》(教育部编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65、《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66、《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7、《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68、《教育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6月 《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斯霞著(1910-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69、《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斯霞著(1910-
))江苏教育70、《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李吉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71、《向孩子学习》主编:孙云晓;副主编:康丽颖。
晨光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本书荣获共青团中央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图书)奖。
72、《青浦教育实验》顾泠沅、郑润洲、李秀玲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73、《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毛蓓蕾)(已经出版)74、《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75、《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陈龙安(台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76、《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2002年1月(美国)布鲁克菲尔德 普瑞斯基尔 著 罗静 褚保堂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77、《透视课堂》(美)Thomas L.Good 等著,陶志琼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译者: 2001年12月78、《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里德利 等著 沈湘秦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7-179、《培养反思力》著者:(美)S.G.Paris等著译者:袁坤译定价:14.00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80、《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2、《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挪威]波·达林著,范国睿主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3、《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美]欧内斯特·L·博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4、《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藤田英典[日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5、《中外教育小说选》(已经编写好)86、《中外教育诗歌选》87、《中外教育故事选》88、《中外教育散文选》89、《中外教育格言选》90、《中外教育漫画选》四、教育人物91、《孔子评传》匡亚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出版,此书获得中国图书奖92、《泛舟诲海》2001年5月(东缨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纪实文学三部曲之一。
93、《中国教育家评传》沈灌群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1989年全国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类硕士必读教材)94、《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获1997年国家优秀图书奖95、《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朱永新博士(市长)主编96、《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朱永新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97、《教育的奇迹》(主编朱永新)98、《外国教育家评传》,赵祥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99、《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黑柳彻子[日本]2003年8月100、《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屈雅君、刘铁英编译,珠海出版社,2002年7月101、《教师必读书导读》增补:1、《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著,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傅统先译。
2、《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1999年,维果茨基,龚浩然、黄秀兰译,广东教育出版社3、《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4、《教育新理念》(袁振国,2001年1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新理念》:面向大众的教育科学图书5、《国际教育新理念》 2001年10月。
由顾明远和孟繁华主编的一书,海南出版社出版了。
6、《我的教育思想》(于光远)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7、《教育社会学》吴康宁著,人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1.8、《教育:我们有话要说》 [中国]杨东平 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9、《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 蔡克勇著 1999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0、《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徐辉、徐仲林撰写 1997年1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1、《一堂一亿七千万的课》(美)约翰·麦克唐纳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8月12、《人的现代化》(美)英格尔斯. 人的现代化. 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13、《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美]布兰斯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29.00元) 14、《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5、《美德书》威廉·贝内特[美],何吉贤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6、《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浙江教育出版社褚树荣老师主编)2002年9月17、《现代课程论》(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8年第五次印刷,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1991年繁体字版)18、《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鲁洁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19、《名人的教师生涯》(莫愁杂志主编马建强编著)20、《非常教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美)F. J. Stephenson 主编周渝毅,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