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是什么
它们的意涵各是什么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师德为先” 、“学生为本”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 。
理念之一:“师德为先”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师德为先”,首先对老师在理念上要求:有理想,有职业道德,有准确的价值观,爱自己的事业;其次在行为上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有人格魅力、学识魅力。
只有这样,才会尊重学生、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才能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
理念之二:“学生为本” 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总结、反思,改变教法,由习惯于批量生产形成的固定课堂模式,转型为以满足个性需求的分类意识,尊重学生人格,启迪心智,改教为育,变单纯教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也传播探究、创造的方法。
在尊重学生人格基础上,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挖掘他们内在潜能,诱发他们学习动力,调动他们学习兴趣,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对自己、对家庭、对祖国的意义,让学习成为学生自然本能的行为流露。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素质的劳动者、拔尖创新人才。
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对每一个学生深入了解,包括:知识基础、生活习惯、个性脾气、兴趣爱好、结交人群、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人优势等等,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要有育人理念与本领。
理念之三:“能力为重” 这里的能力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
不但要教书育人,并且还要用自身形象影响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身拥有育人能力,才能培育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要使学生成人,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能运用于实际。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具体教学工作的能力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新意、找到乐趣、找到灵感,才能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找到不足、找到短板、找到漏洞,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让他们成材。
理念之四:“终身学习”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终身学习”理念要求有三点:一是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经验和做法;二是学习新鲜知识及注重文化含量;三是秉持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成为终身学习典范。
作为教师,要终身学习的观点,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德育教师的工作是什么,主要做什么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 。
”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
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政治课德育渗透的特点(一)德育渗透的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作为施教者,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而作为受教育者,则多半处在无意识状态(即不知不觉状态,并非被动状态),德育渗透是有目的性和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
例如在讲授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逆境也能成才的道理,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样一则心理学试验:烧一锅滚烫的开水,将一只活青蛙突然投向锅中,就在将要落入锅里的一瞬间,青蛙奋力一跃,竟然死里逃生。
尔后,心理学家将锅里换成温水,将青蛙缓慢地放入锅中,青蛙在锅里悠闲地漫游着,然而,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这只青蛙再也没有能够跳出水面。
老师可以趁机提问“这只青蛙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否也上演过青蛙式的悲剧
”不难看出,在德育渗透过程中,一方面,施教者有着十分明确的德育目标,但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诱导、启发和关键点的点拨,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施教者的观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时,心理意识又处于无戒备状态,消除了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但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思绪活跃,情绪亢奋,在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下,受教育者始终扮演着教学活动的主角。
(二)德育渗透的艺术性它主要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技巧和水平体现出来。
从施教过程来看,渗透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在于它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品德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这其实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
从施教的手段和方式来说,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还要具备见景生情、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
从施教氛围来说,教育者应力戒生硬严肃的面孔,尽可能营造出和谐的育人情境,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崇高思想品德的洗礼。
(三)德育渗透的载体和实施德育渗透的载体,是指教育者实施德育渗透时的凭借物。
在德育渗透中,良好的载体是教育者的依托,缺乏必要的载体,德育渗透就成了无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德育渗透的载体具有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
它不是单一的,也不会固定地集中附着于某几件物体上。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育者的德、才、学识、内在气质、人格力量具有无形的渗透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政治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
美好的心灵对受教育者有着特殊的感召力。
课堂既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教师展示自身神采的舞台。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课堂形象,干净整洁的衣着,端庄典雅的举止,乃教师应有的风度。
课堂上教师的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表情达意的手势,都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渊博的学识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也是政治教师的必备素质。
作为政治教师,除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以外,最好得是个“杂家”,文、史、经、哲、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皆应涉猎。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若能做到唐诗宋词随手拈来,成语典故运用恰当自如,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驰骋,学生一定会被你渊博的学识所折服,并由衷地对你产生敬佩之情。
作为拥有知识的主体教师,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就有着无形的感召力。
情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是感化人的心灵的特殊力量。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真正意义的教育。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2、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课堂德育渗透的宏观载体,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探求一系列灵活多变、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乃当前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所谓教学模式,它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手段,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实际,所设计出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阅读→讲授→巧练模式、设疑→点拨→总结模式、诱新巧问→阅读点拨→总结精练模式、温故知新→精讲→多练模式、发问→阅读→讨论模式,此外还有边讲边议,讲议结合模式等。
如此实施教学,势必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其一,课堂氛围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以充分体现;其二,教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诱导、启发、点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无痕化的课堂德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的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情理法并用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
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
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
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
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
法是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
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但没有法,情有时变得没有原则,理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只有法,才会使他们按照社会、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思想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生活,从近入手,把和学生相关、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开放民主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老师不居高临下,而是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灌输知识为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变传统说教为形象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
“精雕细刻,深入浅出;授人以渔,激励思维;情真意切,育人导行”的政治课,学生享用终身。
三、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模式(一)灌输教育模式所谓灌输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性质和任务,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
今天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不可能在短期内由中学生自发形成,只能通过“灌输”。
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这股活水引向学生 的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内化,以使政治课具有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
德育的高明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到“财政的作用”、“税收”等内容时,顺理成章地让同学们理解国家富强对于每一个公民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对国家尽义务等思想意识。
(二)辩论会模式辩论会容易碰出思想的火花,也比较容易加深学生对德育的领悟。
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把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队,就各种消费观念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领悟到各种消费观念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寓教于活动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思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个政治教师都能抓住德育渗透的特点,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实施恰当的德育渗透模式,相信必定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初中教师个人德育工作计划
初中教师个人德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在德育工作部的统领下,结合本年级的实际情况,落实各项日常工作,强化德育常规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1、继续强化习惯养成教育,抓反复、反复抓;2、做好“控流”工作;3、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力作用,把本年级打造成一支踏实肯干,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优良工作团队。
三、保障措施:1、全年级上下齐心协力,树立“求真、务实、团结、和谐”的年级工作理念。
2、充分发挥本年级教师年轻化的优势,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中勇于创新。
3、全体教师打破班与班的界限、任科教师与班主任的界限,共同努力,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规范。
4、定期召开年级会,展开专题调研,广开言路,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四、具体做法:1、抓好学生教育作为刚进入初一年级的新生,要继续做好起始工作,做好从小学进入中学的链接工作,能让同学们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能适应我校的环境,老师和学习任务,要让同学们认真学习并领会我校的“校纪校规”,从学习品质,日常行为习惯能符合我校的规范,能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规范学习行为,在严肃学习纪律上下功夫,力争在本年级形成勤学好问,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学习气氛。
4
中学德育课教学过程应遵循哪些教学规律
一、遵循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规律 知,既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道德规范极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人的品德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
因此要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道德知识、理论和各种道德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这对调节学生的行为,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意志和信念都有极大的作用。
情,既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判断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道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善于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要引导学生去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快和满足,感到道德的价值和需要,以发展学生们深厚的道德情感。
意,既是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定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学生有顽强的毅力。
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坚强的信念。
行,既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够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长期坚持下去,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
魏书生曾说过:“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 我们知道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有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开端,既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这里需要教育者要明确“知”和重视“知”,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行”和实现“行”的目
在学校里面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
学校的德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学校的德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如何能使学生在思想、心灵深处潜移默化的发生这一转化,是教育者不断探索、研究的重点。
班主任是学校级别最小的“主任”,但要管的事可真不少。
班主任要管学生的学习、生活、交际、思想等等,小到日常生活琐事,如迟到、早退等,大到学生思想动态和变化等,因此,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思想的转变,不能凭空发生,总是要受到外界事物的作用,改变内在的思想,但实践中重复说教,空谈大道理,甚至强迫遵守的教育方式,其教育的内容往往并没有进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在传统的教育观中,教师或班主任是真理的化身,是至高无尚的;学生对教师应该言听计从,毫无反抗。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说教与强制。
在这样的强制教育之下,学生看似听话,对老师要求的事都能认真完成,但长久下去,有些学生形成了胆怯懦弱的性格,而另外一些学生在顺从的外表之下充满了反抗意识,阳奉阴违,一有机会就进行反抗,体现在不时地违反校规校纪,起哄捣乱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等。
所以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过程应采取以人为本的人文化管理理念。
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中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信息来源广,接受的新鲜事物种类多而且接受速度快。
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加快,以计算机为信息平台的网络用户急剧膨胀。
我国的网络用户在逐年增多。
由于网络操作程序简单易学,学生上网人数日益增多,开始形成一个较庞大的上网群体。
“网络文化”应运而生,一方面网络文化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中也夹杂着低俗的“网络垃圾”。
“网络垃圾”冲击着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广大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应对“网络垃圾”的冲击,细察时代的瞬息变化,切实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对学生的教育重点之一就是校纪校规的学习。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之下,应该遵守全社会的共同规则;同样,在学校这个集体中生活和学习,每个学生也应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样,学校的一切活动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
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不能单纯地、生硬地要求学生去做什么或者不去做什么,而是讲明每个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原因和必要性。
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按章行事。
我们还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例如,有的同学上课迟到,班主任不能一律批评,而应该问明迟到的原因,给同学改正的机会,如果有屡教不改者,应加倍严加批评。
因为大多数学生上课迟到心中已是惭愧万分,此时班主任采取无为而治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激发他改正错误的决心。
我认为,要使德育避免走入空洞说教的教育误区,教育者需要找到德育的渗透点,为学生思想发生转变提供恰到好处的外部刺激点,诱发、引导学生从思想到心灵再到行为的转变,这样德育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很重要。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为人处事态度对学生的一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感是学生普遍共有的。
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生活得充实,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力。
巨大的热情和激情能驱动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取得丰富的学习效果。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但形成的力量和结果却是巨大的和有形的。
冷漠者出现热情,敌视者转为友善,悲观者勇气倍增,后进者急起上进,失望者燃起信心,常常都是因多情感的转变。
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动之以情,是教师教育教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们说,爱是动情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础,没有老师对学生的爱,情感教育就很难进行。
教师要以温馨的爱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首先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
当今很多学生逆反心理很强,不愿和家长交流、勾通,甚至顶撞家长。
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亲身体验告诉学生们父母的伟大,而我们应当孝敬父母,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还有很多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养成了自私、我行我素的习惯,不尊敬老师。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人生态度,为人处事的方式来默默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并且进行学习。
“动情教育”是教学工作中常用的方法。
学生的情感是极为复杂多变的,而青少年的情感又极为敏感,所以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必须具有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必须真心实意地爱学生,仅仅为了“工作”而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是为了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所表现出的“情感”,都是不足取的,也不会为学生所接受。
总之,德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德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渗透德育的领域也是宽阔的,重要的是,教育者要用心去观察,潜心去挖掘,精心去设计。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形式不一定要隆重,但一定要做到学生的心坎里,从教师自身的行为做起,做到润物细无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