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论语》中的处世格言

《论语》中的处世格言

时间:2017-03-18 02:05

论语中有关不耻下问的名言两句

敏学,不耻下问  处 《论语·公冶长五篇 子贡问曰:“孔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孔子箴言  学习类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言行类敏于事而慎于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讷于言而敏于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德类德不孤,必有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敬鬼神而远之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治国类民无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君子成人之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于师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学习类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言行类 敏于事而慎于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讷于言而敏于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德类 德不孤,必有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敬鬼神而远之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治国类 民无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君子成人之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于师  道不同,不相为谋  展开 编辑本段学习类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知也”之“知”,同智。

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

”(《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

”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  编辑本段言行类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型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 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

《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

《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

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

《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此即施“仁”于人。

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

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

”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

《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

《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

《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

”(《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

”(《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

”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

”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

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此即言仁。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又言恕。

孔子常以“恕”释“仁”。

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

”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编辑本段道德类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

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

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

”(《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

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

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

亦自弃其德也。

”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

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

”(《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

”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编辑本段治国类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

如之何”时所言。

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 政理》)的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

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

”《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

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与孔子之意相近。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宪问》亦有此语。

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

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

”《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

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

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

”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

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

”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

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

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

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

”(《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

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

”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

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

”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

”(《论语新解》)

<孟子》和〈论语〉中有哪些经典格言---名句-------成语(请写出出处与意义,谢谢)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求论语中比较有名的句子

1.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首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如果自己没错(不可能的),那么就站方的角度,体验一下对方的感觉。

2.让自己去适应环境,因为环境永远不会来适应你。

即使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

3.大方一点。

不会大方就学大方一点。

如果大方真的会让你很心疼,那就装大方一点。

4.低调一点,低调一点,再低调一点(要比临时工还要低调,可能在别人眼中你还不如一个干了几年的临时工呢)。

5.嘴要甜,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

(会夸奖人。

好的夸奖,会让人产生愉悦感,但不要过头到令人反感。

)6.如果你觉得最近一段时间工作顺利的不得了,那你就要加小心了。

7.有礼貌。

打招呼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以长辈的称呼和年纪大的人沟通,因为你就是不折不扣小子辈。

8.少说多做。

言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9.灰驯鹑说暮茫游硭比唬栏卸鳌?10.手高眼低。

11.遵守时间,但不要期望别人也遵守时间。

12.信首诺言,但不要轻易许诺。

更不要把别人对你的承诺一直记在心上并信以为真。

13.不要向同事借钱,如果借了,那么一定要准时还。

14.不要借钱给同事,如果不得不借,那么就当送给他好了。

15.不要推脱责任(即使是别人的责任。

偶尔承担一次你会死啊

)。

16.在一个同事的后面不要说另一个同事的坏话。

要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要微笑。

17.避免和同事公开对立(包括公开提出反对意见,激烈的更不可取)。

18.经常帮助别人,但是不能让被帮的人觉得理所应当。

19.说实话会让你倒大霉。

20.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21.经常检查自己是不是又自负了,又骄傲了,又看不起别人了。

(即使你有通天之才没有别人的合作和帮助也是白搭)22.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

(要忍耐一生的啊,有的人一辈子到死这门功课也不及格)23.新到一个地方,不要急于融入到其中哪个圈子里去。

等到了足够的时间,属于你的那个圈子会自动接纳你。

24.有一颗平常心。

没什么大不了的,好事要往坏处想,坏事要往好处想。

25.尽量不要发生办公室恋情,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那就在办公室避免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包括眼神。

(如果你或者对方已婚,——恭喜你,兄弟。

你,死,定,了)26.会拍马屁(这是和顶头上司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小心不要弄脏手。

切忌用舌头去舔马屁。

27.资历非常重要。

不要和老家伙们耍心眼斗法,否则你回死得很难看的。

28.好心有时不会有好结果,但不能因此而灰心。

29.待上以敬,待下以宽。

30.如果你带领一个团队,在总结工作时要把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把功劳都记在下属身上。

当上司和下属同时在场时要记得及时表扬你的下属。

批评人的时候一定要在只有你们两个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31.如果你看到一个贴子还值得一看的话,那么你一定要回复,因为你的回复会给人继续前进的勇气,会给人很大的激励。

同时也会让人感激你

儒家最早提出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格言是孔子在(论语 卫灵公)中说的_________,_____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中有关处事之道的格言或警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译:孔子说:多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一个人能真诚地待人处事,才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

名言,论语里面的

1、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2、惟读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薛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5、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6、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7、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

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池田在作 8、民无信不立--孔子 9、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10、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人以诚信为本。

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诚信,将成为一个不诚实的人,不守信的人。

一旦失去了诚信,身边的人将会一个一个离开你,不再成为你的朋友。

你也将会成为一个孤独、寂寞的人,生活在寂寞之中。

诚信这两个字在人的生命中是多么重要啊!

《论语》中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如什么诗句。

1.三思而后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做一切事情之前要再三思考,然后才可以行动。

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自《论语·阳货》。

人的本能最初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来生活环境及习染的不同而相差得越来越远。

《论语》中的10条经典哲理,为人处世之道

18-08-02 新风阁 + 关注献花(0) 收藏  一、三思而后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做一切事情之前要再三思考,然后才可以行动。

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自《论语·阳货》。

人的本能最初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来生活环境及习染的不同而相差得越来越远。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3、既来之,则安之。

出自《论语·季氏》。

既然使四面八方的人民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居乐业。

4、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出自《论语·尧曰》。

君子能够因势利导给众人恩惠而自己没有破费;能够让他人劳动工作而不产生怨言;有正当的欲望而不贪婪;心地平和而不骄傲;保持威严而不凶猛。

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论语·卫灵公》。

有志向且讲仁义的人,没有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却有献出生命来保全“仁”的。

6、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现在我对一个人,不仅仅听他怎样说,还要看他如何做。

7、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出自《论语·颜渊》。

一个人的生死自有命运安排,富贵来自上天的主宰。

这句话是一种宿命论观点,今日已不足取。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出自《论语·颜渊》。

不符合礼的准则的东西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出自《论语·公冶长》。

腐朽了的木头已不可以雕刻,正如粪土一样的墙不可以再粉刷。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时开始有志于研究学问,三十岁就能够在社会上自立,四十岁时由于知识丰富,善辨是非而不致迷惑,五十岁已经理解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讲话就能明白它的真正含义;七十岁时能够随心所欲而不触犯法度。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