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几句人生格言
经典人生格言一、幸福、其它与人生1.人生成绩好像是清道夫,怎么做都看不出来,可是一不做就看出来。
2.经营自己的长处等于存一笔利率最高的存款,它能使你的人生不断增值。
经营自己的短处等于贷了一笔利率最高的贷款,它会不断削弱你的人生。
3.旅行的长度由钱包决定,旅行的宽度由目光决定,旅行的深度由心灵决定。
4.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
5.可以敷衍他人,敷衍工作,敷衍一切,最终却发现:敷衍了自己。
6.心里常存感激,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7.智慧的河流,越深越无声。
8.你要赶路,就不要带得太多;你要休息,就不要想的太多。
9.人生,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瓦,是与风浪搏斗的一支浆,是耕耘大自然的一头牛,是帮助别人攀登的一道梯。
亲爱的朋友,你愿意你的人生是什么呢
10.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11.上帝给每个人都是24小时,给这24小时赋予价值的,是你自己。
12.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可以改变人生观。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
13.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脑袋,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思想。
14.人生重要的是选择。
15.机遇总是钟情于准备好的人。
16.命运就像自己的掌纹,虽然弯弯曲曲,却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17.有了机会不要放过,没有机会不要放松。
18.诚实是一
上善若水算人生格言吗?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文言字义:三十而立;指孔子三十的时候已立业,学说已渐成体系。
不惑:遇事明辩不迷惑,少疑惑。
知天命:懂得了天命,正确看待自己。
耳顺。
各种话都能听,能容忍。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不逾越规矩了。
从:随。
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原诗意: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我们知道孔子享年七十三岁。
参照孔子生平:孔子三岁丧父。
小时跟着母亲过着不算富裕的生活。
事实上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
满十五岁后,为了帮助家用,从事过在贵族遇有婚丧祭祀等需要礼仪的场合,雇来配合奏乐念祷的人。
后来因为孔子的母亲反对,再度重拾书本。
母亲过世之后,孔子求职受挫,故更坚定向学之志。
经过了十余年苦读有成,曾在季桓子家中任职,且开办了私学,以有教无类的精神来教育贵族、平民甚至奴隶的子弟。
三十岁时名声渐渐响亮。
三十五岁时,鲁国内乱,孔子去齐国,任高昭子家臣,一心希望能为齐景公服务,但为齐相晏婴所阻。
三年之后,失望地返回鲁国重拾教鞭。
以作学问和教学弥补了在政治上的失意,在其中领悟了更多的事理。
五十岁时鲁国发生了阳货之乱,五十一岁时重获起用为官,任中都宰。
孔子以三个月的时间肃清小偷、赌博、游民。
因绩效斐然,晋升为大司寇(最高司法官)在一年之内执法公正,又在夹谷齐鲁会上取得外交胜利、降低三桓居城并平其家臣内乱、诛杀少正卯。
这当中又以诛杀少正卯一事较具争议。
另外“三月使鲁国大治”的说法亦指此时。
可惜于五十六岁时,遭辞退。
孔子只好离开鲁国与学生一齐周游列国去了,这其中的过程艰辛。
后来得学生冉有之助,奉召反鲁。
当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
之后,孔子便把精力放在整理经典及教育后进之上,直到逝世。
寓意:修德进学的阶段:一为有志向学;二为建立自己的基本思想以确有所立;三为不惑,人事多异,但与外在事物不免有冲突矛盾,此心因而会有惑,必须研究事理,以求得不惑;四为知天命,有志有所立又能不惑,但实行时可能遭遇困难阻碍,必须要能知天命;五为入耳之事有顺,有不顺,知道那些不顺的道理,应能修养到一切入耳的皆为顺;六为从心所欲不逾矩,到此是为学修德的最高境界了。
对这一段话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释。
主要集中在“志”于何学
怎样才是“立”
何为“不惑”
“耳顺”于何
什么程度算“知天命”
等等。
事实上,都是拘泥于字面上的直接解释。
比如:程昌明的译文指出:在周朝时,小孩是八岁入小学。
学习基础文化和武艺等等。
十五岁入大学,大学也称“太学”。
在那里学习处世为人、治国安邦等等。
朱子在其《四书集注》中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十五岁:对万物好奇,求知欲特别强烈。
什么都想学,满脑子全是问题。
吸收新知识特别快。
不论什么东西,只管学。
三十岁:是立自己一家之言的大好时光。
不破不立。
是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年龄。
而立之年,总是那么雄心勃勃,真所谓“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这一路跌跌撞撞、潇潇洒洒,有“立”起来的,也有“倒”下的。
四十岁,人生的黄金岁月
虽然少了一些鲜活,但却因此而更理智、更成熟、更具有欣赏性。
如果说五十而知天命,事实上在四十岁就应该有所预见了,这实际上也算一种聪明,要不然为什么叫“不惑之年”。
唐代诗人岑参认为:“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张九龄则认为:“如果人到五十还没有一点成就,那就是很大的过失了”。
我们细细品味古人对人生的理解,真正意义上懂得“而立”、“不惑”、“天命”,这句话,对我们珍爱生命,把握前途与命运,有效地安排生命历程是不无裨益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呢
按此孔子说法,人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人格的完善,显然太遥远了。
事实上,这只是人格完善的几个阶段,其中的过程是可以压缩的。
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到了六七十岁还有很多事看不开的,但也有三四十岁就已非常豁达的人。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惑,从而引起诸多的焦虑。
其实,人有各种情绪和困惑都很正常,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
人的焦虑大多源于愿望与现实的冲突,能否及时化解焦虑不安的情绪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当一个人的心理真正成熟、人格达到完善之后,便能够合理调整自己愿望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能从挫折和磨难中看到希望,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安宁,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和愿望。
重要的是无论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孔子穷其一生于进德修业,但也直到七十岁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由此可知:从心所欲其实是很难不逾矩的。
以性善的角度看来,真正由心而发的,应为既真且善又美的,当然应能符合人类社会所形成的规范。
应用实例:胡绳先生八十寿辰时,写了《八十初度》诗并一首自寿铭。
《八十初度》诗:“生逢乱世歌慷慨,老遇明时倍旺神。
天命难知频破惑,尘凡多变敢求真。
”《自寿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惑。
惑而不解,垂三十载。
七十八十,粗知天命”。
诗与铭对照读,颇令人感慨。
孔子讲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而胡绳却说自己“七十八十,粗知天命 ”,“惑而不解”达30年。
这30年,用胡绳自己意思来说,大致“是从五十年代后期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后期”,也就是1957年到1987年这段时间。
《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如下: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励志格言
如果拿望远镜去看别人,就会拿放大镜来看自己.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是那%1的灵感更为重要。
--爱迪生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 徐玮 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
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
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
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 南怀瑾 美丽的花虽然会凋谢,可是盛开的时刻值得欣赏。
要在美好的时候创造出美好的东西,人生才会充满意义。
——方海权 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切莫轻易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
—— 华盛顿 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 卡耐基 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 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 —— 居里夫人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 雷锋 求人帮助的时候,求穷人比求富人容易。
—— 契诃夫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罗曼·罗兰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如同故事。
重要的并不在有多长,而是在有多好。
—— 塞涅卡 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人们最害怕的是无常变化,要学习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变化中另找创新,并不是停留在变化的痛苦中。
——方海权 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 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