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思想家、哲学家、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文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个设问句,运用设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生:运用设问句为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设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师:是的,设问类文题,确实有像你们说的这些好处。
你们还见过类似的文题吗
生: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师:一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就要我们先作一思考,激发我们阅读文章的兴趣。
像我们的《语文读本》中就有这样的一些题目。
如摩罗《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吗
》贺仲明《阿Q为什么是农民》。
在高考作文中,好多考生也用设问式的命题来提高阅卷老师的注意力。
如《既生亮,何生关张
》《谁偷了玉坠
》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通读文本,明确“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
(学生通读课文,教师巡视)生:寻求爱情。
生:寻求知识。
生:同情心。
师:刚才三位同学说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原因
但我发现,前面两点的表述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同学们能否把第三点也改为结构一致的短语呢
生:富有同情心。
生:同情人类苦难。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这样就使这三个原因,在语言结构上保持一致,都是动宾结构。
同学们,你们从这三个原因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生:三个分论点都处在每段文字的开头。
生:虽然都处于开头,但在表述上有所变化。
第二个分论点加上了“以同样的热情”,第三个分论点加上了“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师:分论点处于开头,观点鲜明醒目。
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
不如用结构一致的短语表达更为简洁吗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生:这样表达是为了使各个分论点之间,在结构上衔接紧密,逻辑性强。
同时也说明这三个分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有一定的层进关系。
师:是的,这三个分论点是一种层进式的关系。
“对爱情的渴望”是就个体自我而言,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对知识的追求”是就自然与社会而言,是提高自己素养必须的精神活动;“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就整个人类或宇宙而言,是最高的情感。
刚才我们说了,主体内容不是并列式结构,是层进式结构。
那么你们还知道,议论文的结构方式还有哪些呢
生:对照式和总分式。
如本文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看,就是总分总结构。
第一段总起,提出人生的追求三个方面;接着的三段分述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的理由;最后总结,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议论文另外两种结构方式。
且举了本文的例子,说明是总分式结构。
那么哪位同学能举出对照式结构的例子
生:我们高一学过的韩愈的《师说》中就用了对照式的结构方式。
文章在引论中明确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心之后,一正一反地展开文章。
第二段段首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论后点,后面列举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种种现象做说明。
第三段段首提出“圣人无常师”的分论点后,以孔子的言行来证明。
这里,二三段就构成了正反对照。
师:对的,这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非常深刻,高一的内容现在还记忆犹新,真是了不起。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下发的爱尔兰巴克莱的《幸福》一文。
认真阅读,请从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进行比较。
(学生先自学《幸福》,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班里交流)生: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呈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
《幸福》一文在整体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结构。
先总说幸福的生活有希望、有事做和能爱人的三个因素,提出总的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则是总分总的结构。
生:我觉得两文不光在整体结构上有所不同,在文章主体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幸福》的主体是并列式结构,这三个分论点有希望、有事做和能爱人是可以变换次序的。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体分论点是不能变换的,它是层进式结构。
生:两文主体部分的分论点所处的位置都在开头,《幸福》一文比较清楚,结构也一致;但与《我为什么而活着》相比,显得逻辑性不够严密,过渡性不好,缺少富有变化的特点。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比较的很到位。
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点,各显异彩。
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论证的方法上看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我还觉得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论据的使用上。
《幸福》一文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先用了亚历山大和英国老妇人作事实论证,论证前两个分论点,最后用诗人白朗宁的话论证最后一个分论点。
论证方法呈现出多样性。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显得单一。
生:《幸福》一文在分论点论述中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每个论据的后面,还加上一些精要的分析。
师:同学们比较分析非常精当。
尤其是最后一个同学比较得更为细切。
好的议论文写作,我们不光要找出论据,更要有自己的分析,打通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使文章充分体现出论证严密性。
刚才同学们说了《幸福》一文,议论文的论据体现了多样性,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既有例证又有引证。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论据的使用极为单一。
同学们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个分论点的论据丰富一下。
(学生思考,组内讨论交流)生: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可以增加一些事实论据,进行摆事实论证。
《边城》中的翠翠对傩送的爱的执著、《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的坚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的坚贞;《长亭送别》中莺莺对张生的爱的痴情。
都可以用来论证对爱情的渴望的分论点。
生: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我们还可以用莎士比亚等一些名人名言加以论证:①莎士比亚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
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
②张爱玲说: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中得到快乐。
③摩路瓦说:爱一个人原来就是在冰箱里为她留一个苹果,并且等她归来;爱一个人就是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她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④席慕容说: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生:对知识的渴求这个分论点,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斯特恩: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对财富的追求,越追求,欲望就越强烈。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苏霍姆林斯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生:对人类富有同情心的这个分论点,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①德国尼采说: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
②美国马尔登说: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
③意大利薄加丘说: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
可以说人为什么而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希望各位同学既要明白“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的道理,还要学会议论文写作的常见结构以及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反思“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个命题,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引发了一些争论。
我认为这两个教学命题,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对立中的统一。
“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是对“教教材”的拓展、延伸、扩充和深化。
其实说白了,“教教材”就是走进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走出教材。
而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认识到“走出教材”与“走进教材”是有机联系着的,是达到两相宜的,不是随意衍生的,是相互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
“走出教材”绝不走出课时教学目标,是从教材文本自然地“走出”,而不是虚假、生硬地强行安插。
为了做好这两个命题的有机结合,我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一教学尝试,通过实践我有下面一些启示:1.教学目标确立要准确。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主旨比较清晰,学生从文章标志性语词,就可以看出,此文表明了“我”为了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富有同情心而活着的这一主旨。
同时文章结构也非常明朗,总分总式的结构,层次清楚。
但由于是哲理性散文,且是外国作家的作品,所以语句比较艰深,学生比较难懂,即使教师加以点拨,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彻。
鉴于此,我作了这样的设想,干脆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对文章结构的学习和论据的使用上,以读促写,帮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架构以及论据的积累和组织,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也符合教学要求。
高二学生作文训练是议论文为主,同时单元“写作指导”是《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是就议论文的论述深刻性的指导。
再者,我们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结构凌乱,论据不会使用上。
2.教学内容选择要妥当。
为了体现“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也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机结合的特点,我首先立足课本,让学生走进教材,选取了文题、结构以及论据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大胆地放弃了文句内容的分析,这体现了“教教材”的要求,为学生走出教材打了基础、作了铺垫。
同时这样选取也符合“用教材教”的思想,一篇文章可学习的内容很多,关键要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光让学生走进教材,最好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延伸、扩充、丰富。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引导学生研讨设问性的题目妙处,学生通过回溯以前学过的篇什以及了解高考作文拟题,提高学生对设问性题目的认识。
“走出教材”这一点,我在在学习文章结构时,适时的选取了爱尔兰巴克莱《幸福》一文,引导学生作了比较性的阅读。
由于此文在文章结构和论据的使用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有一定的异同点,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帮助了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议论文的结构以及论据的种类。
3.教学方法选取要科学。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课堂教学更是如此,给学生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
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明晰文题的精妙和结构的清晰。
为了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据相关知识,选取了《幸福》一文,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学生更好地指出两篇文章在结构和论据上的异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丰富课文的论据,也比较好的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要学会多角度地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我的信念》中的名言警句
《我的信念》散合式法课堂实录在学习之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画太的故事。
在一个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一位老师让学生们画太阳。
太阳大家都很熟悉,知道是圆圆的,红红的。
于是,学生们开始画了。
可等老师收作业的时候,却惊呆了,因为学生们有的把太阳画成了正方形的,有的把太阳画成了三角形的,有的把太阳涂成了绿色,有的甚至把太阳涂成了蓝色……总之五花八门,形态不一。
老师这个时候就问一位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同学,为什么太阳会是蓝色的,学生回答说因为怕太阳刺伤眼睛,所以自己看太阳是常常用一张透明的蓝色玻璃纸遮住眼睛;接着老师又问太阳为什么会是方形的
学生回答说那是因为自己把一张纸挖了个方形的小洞,从洞中看太阳,太阳就成了方形。
老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学生们对自己画的太阳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
这时,班里所有的同学,包括老师,都明白了:原来,同学们心中的那个太阳,才是最美的太阳。
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你们,其实你们心中的那个答案才是最美的答案。
那么,现在老师就希望你们能够说出你们心中(课件展示课题及作者)生:老师,我来提第一个问题
师:好啊。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勇敢的,大声告诉大家你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为什么居里夫人把自己比作蚕
生:因为居里夫人热爱科研,她认为努力研究,为科学开拓一条新道路是应该的,是天生的, 所以她把春茧比作自己。
生:我觉得这两者的相同之处:有共同的目标--勤奋。
生:居里夫人与蚕一样都是勤奋的向着一个目标工作。
师:很好,看来越来越深入的分析问题了
为这几位同学每人加2分。
生:居里夫人说“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种力量指得是什么力量
生:我觉得应该是和蚕去结茧时的那种力量是一样的。
生:蚕在结茧时非常的勤奋,不断的工作,好象一定要把工作做完。
所以我想居里夫人应该也是一定要把工作完成。
师:真精彩,都加2分。
是的,作为一位科学家,居里夫人有完成工作的决心。
那么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力量给居里夫人鞭策呢
生:要完成工作,只有决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努力去完成。
师:加2分。
生:我认为这种力量还有居里夫人的固执,她希望完成自己的任务。
师:哦
为什么呢
生:因为蚕在结茧的时候要吐很多的丝,很辛苦。
但是蚕还是很固执的要去做,因为想让茧早一点被做好。
所以居里夫人也在很固执的工作,为了让工作做好师:真是不错,加3分。
居里夫人有对真理的渴求,自己的工作吸引她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那么你们认为刚才同学们对“某种力量的分析”哪一种更合理呢
(学生们开始小声议论)生:都对
(学生们都笑起来)师:真聪明
老师说过你们心里的想法是最美的
其实由大家的分析看来,这种力量不止一种,是许多种力量的综合。
所以才能不断的鞭策着居里夫人。
生:老师,这篇文章中有两个词好象用错了
师:敢于质疑,很好,加3分。
你觉得哪里错了
生:一个是“孤独的过着求学生活”中的“孤独”,居里夫人在前面说“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既然是“快乐”的,怎么会孤独呢
还有一个是“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我查过字典,“奢望”的意思是“过高的期望”,可是居里夫人有实验室,没有人限制她研究啊,为什么会是“奢望”呢
我觉得用“希望”更好
生:因为在这时,她发现了镭,所以她很快乐,体现了她对事业的一种热忱。
生:快乐是精神上的,孤独是指一个人求学,是现实上的。
师:都加上2分。
一种热忱,这个词用得很精炼了,有无同学补充一下
生: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孤独是不可避免的,但居里夫人能够视苦为乐,更体现了她对事业的追求,更能表现她的精神。
师:赞同她说法的同学给她掌声好吗
(掌声)非常好
为她加上2分。
那么谁来说说“奢望”是不是改成“希望”更好呢
生:首先我要先说明,我查过资料,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其实是很简陋的,工作也很艰辛。
她是波兰人,可她的祖国被沙俄占领,她只有背井离乡,远离祖国到异国的艰苦环境中从事研究工作。
她能从事研究工作,却不能让家乡停止被别人蹂躏,所以用奢望比希望更好
师:同学们不仅能说出自己的意见,还能在预习时查看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为他加上3分。
生:居里夫人这么能干,又因为发现镭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出名,为什么文中却一笔带过
师:为他加上2分。
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她不爱钱
(生笑)生:那她说“人类需要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还获得很多的报酬呢
生:因为要生活,要吃饭啊
生:后面还写“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生:什么是“梦想家”
生:不去谋求物质利益
表现她自己对名誉和名利的淡薄。
生:那不是矛盾了吗
师:真叫做“唇枪舌战”了
说的都有道理,每位同学加1分。
其实居里夫人也是凡人,需要物质的东西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但这些对于居里夫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居里夫人还是一位受事业强烈吸引的“梦想家”。
居里夫人致力科学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名利对于居里夫人来说是不重要的,居里夫人致力于科学研究是为了为科学作出贡献,名利不是目的,从中表现了居里淡薄名利的精神。
师:加2分。
是的,这才是居里夫人所真正追求的。
同学们提了问题,有了质疑,有没有同学能来做出自己的评价呢
生:我想评价一下‘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这一句。
它让我看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真实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居里夫人完全把自己当作平常人的朴实风格,她把自己也当作了是一个孩子,用孩子喜欢童话来做比,说明她有一颗充满了好奇,沉醉于自己喜好的童心。
师:为她加上2分。
谁再来说说
生:我最喜欢“当事情结束时,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这一句。
这句说明了居里夫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在琢磨着她的研究。
她无愧于科学,也无愧于自己。
就像我学英语,知道自己基础不好,但一直在努力,就连走在路上也是记单词。
所以,即使在考试时考得不好,我也问心无愧,因为我已经尽力了。
师: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真是不错,加2分。
同学们今天的发言都非常精彩,你们的每一次发言都是在展示你们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发言的行列中来。
记住,你们的思维世界是最精彩的。
我们请科代表总结一下发言的情况。
(注:本环节用时约25分钟)生:本节课同学们发言总得分 46分。
发言人次 22人次 。
提问 36分。
评价4 分。
质疑 6分。
积极分子:张宇、严寒。
师:今天发言的人次又比上几节课多了,说明肯开动脑筋的同学多了。
但是评价和质疑的得分较少,说明大家在这两方面还需要提高。
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了解到居里夫人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而要获得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功,需要付出许多的努力。
首先就是态度问题,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居里夫人的工作态度是怎样的
可以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也可以自己总结
生:课文开头第一句话:“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从两句可以看出居里夫人有坚韧不拔的工作态度,而且有信心。
生:还有41页的第一段,说有“某种力量鞭策”说明居里夫人不断的鞭策自己。
师:我们刚才分析了这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什么力量
生:是要努力,固执的完成工作,还要喜欢自己的工作。
师:认准了一个目标不放弃,努力、固执的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也是居里夫人的工作态度。
(课件展示板书一)师: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找找居里夫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的
生:在课文的第3、4段,有孤独、安静等词语,写出了居里夫人的工作环境。
师:不错,找到了段落中的关键词语。
还有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生:老师,课文中还写到“简单的家庭生活”,这和工作环境有关系吗
师:是的
在这里,为了赢得时间,居里夫人家庭生活力求简单,甘愿清苦,尽量减少家务。
我们还可以看文中所写,居里夫人是在少女时期在巴黎大学求学的,而她却过着很“孤独”的生活,我们刚分析过“孤独”的意义,少女时期可以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而居里夫人却甘愿静心致力于科学研究,也可以说明居里夫人很看重时间。
生:我还补充一点
居里夫人还想在自己的国家里工作。
师: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生:文中第5段,说她“奢望能在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师:同学们对课文很熟悉,所以总结的也比较全面,老师也总结了一下,看看和你们的是不是一样
(课件展示板书二)师:有了勤奋执著的工作态度,有了安静的工作环境,最后我们来看看居里夫人的工作宗旨是什么
生:什么是宗旨啊
师:宗旨的意思是“主要的意义和目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居里夫人工作的主要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生:找出镭。
师:再深入的思考思考,居里夫人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历了非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可她为什么还是一定要找出镭呢
生:她要完成自己的工作
师:她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生:科学研究师:那么换一句话说,居里夫人是要完成的是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完成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和追求。
而在此过程中,居里夫人像个小孩一样的沉醉于其中,丝毫不受名利的影响。
就使得居里夫人的工作有了新的意义——进行纯粹的研究。
(课件展示板书三)师:镭有价,精神却无价。
居里夫人留下来的正是别的科学家无法给予我们的特殊宝藏。
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高尚品质,并带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请同学们在课后认真完成“课后三件事”。
下课
《母牛》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
师;“对知识的追求”是就自然与社会而言,所以语句比较艰深,帮助了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议论文的结构以及论据的种类,我们还可以用莎士比亚等一些名人名言加以论证,学生比较难懂。
生。
(学生先自学《幸福》,结构也一致,关键要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
其实说白了。
(学生思考,主体内容不是并列式结构
生
(学生思考,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要学会多角度地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且举了本文的例子: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对照式和总分式,就是在每个论据的后面。
生;《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的坚贞:运用设问句为题。
鉴于此
但我发现:这样表达是为了使各个分论点之间:富有同情心,我们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越追求:是的,是一种德行,选取了《幸福》一文,可以把地球撬起来,最后用诗人白朗宁的话论证最后一个分论点:知识就是力量。
给我一个支点,“教教材”就是走进教材,二三段就构成了正反对照
生,都是动宾结构.教学方法选取要科学,学生从文章标志性语词。
在高考作文中: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一看到这样的题目。
“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是对“教教材”的拓展,在语言结构上保持一致,我作了这样的设想:刚才三位同学说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原因,先用了亚历山大和英国老妇人作事实论证,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论证方法显得单一、教学反思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个命题:两文主体部分的分论点所处的位置都在开头:《幸福》一文在分论点论述中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边城》中的翠翠对傩送的爱的执著,提出总的观点。
同时文章结构也非常明朗。
同时这样选取也符合“用教材教”的思想;爱一个人就是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
第一段总起。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下发的爱尔兰巴克莱的《幸福》一文一,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比较分析非常精当,学生更好地指出两篇文章在结构和论据上的异同,原来真正想拨通的、有事做和能爱人的三个因素.教学目标确立要准确: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相互讨论)生。
认真阅读,是达到两相宜的,学生通过回溯以前学过的篇什以及了解高考作文拟题。
二。
“走出教材”这一点:同情心,何生关张,进行摆事实论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思想家,文章主旨比较清晰: ①莎士比亚说。
如摩罗《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吗。
但由于是哲理性散文,使文章充分体现出论证严密性,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生,它是层进式结构。
《幸福》一文在整体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结构。
好的议论文写作,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
师。
为了做到这一点。
这也符合教学要求,逻辑性强。
这里。
课文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个设问句。
文章在引论中明确提出“是故无贵无贱,缺少富有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投入文本学习、哲学家,对知识的追求,我们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比较薄弱。
②美国马尔登说,过渡性不好。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则是总分总的结构
不如用结构一致的短语表达更为简洁吗:斯特恩,还要学会议论文写作的常见结构以及论证的方法,运用设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生:爱一个人原来就是在冰箱里为她留一个苹果;“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给学生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就整个人类或宇宙而言,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适时的选取了爱尔兰巴克莱《幸福》一文,我首先立足课本,说明是总分式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异同点,前面两点的表述在结构上是一致的,有一定的层进关系,由于时间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论证的方法上看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是层进式结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师,同时单元“写作指导”是《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通过设计的问题、寻求知识和富有同情心而活着的这一主旨、寻求知识:分论点处于开头。
师,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长亭送别》中莺莺对张生的爱的痴情,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后回答)生。
由于此文在文章结构和论据的使用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
如《既生亮:同学们谈得很好,是相互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对知识的渴求这个分论点:寻求爱情。
(学生通读课文、扩充和深化、同情人类苦难的理由,总有这样一个人,并从中得到快乐;最后总结。
《幸福》的主体是并列式结构。
为了体现“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设问类文题、《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的坚守。
刚才同学们说了《幸福》一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性散文,而是对立中的统一,好多考生也用设问式的命题来提高阅卷老师的注意力,无长无少。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论据的使用极为单一:我觉得两文不光在整体结构上有所不同。
苏霍姆林斯基。
都可以用来论证对爱情的渴望的分论点。
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各显异彩。
第二个分论点加上了“以同样的热情”。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光让学生走进教材。
那么哪位同学能举出对照式结构的例子,这体现了“教教材”的要求,总分总式的结构、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以孔子的言行来证明,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
为了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据相关知识。
先总说幸福的生活有希望,而不是虚假,即使教师加以点拨。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道之所存,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生硬地强行安插,不是随意衍生的:寻求知识。
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点。
课堂教学更是如此;但与《我为什么而活着》相比。
而在教学实践中:同学们,小组讨论)生。
为了做好这两个命题的有机结合。
3,不是矛盾对立的。
刚才我们说了,组内讨论交流)生,并且等她归来,教师巡视)生;恋人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可以增加一些事实论据,让学生走进教材,师之所存也”的中心之后,也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机结合的特点。
论证方法呈现出多样性,提出人生的追求三个方面,我在在学习文章结构时,这三个分论点有希望,真是了不起。
同学们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个分论点的论据丰富一下,你们从这三个原因在文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小组讨论,是提高自己素养必须的精神活动。
“对爱情的渴望”是就个体自我而言,且是外国作家的作品、丰富。
生。
再者。
师。
“走出教材”绝不走出课时教学目标。
那么你们还知道:同情人类苦难。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虽然都处于开头: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体分论点是不能变换的。
师。
生,是最高的情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席慕容说,这样就使这三个原因,有什么好处呢,明晰文题的精妙和结构的清晰,通过实践我有下面一些启示,提高学生对设问性题目的认识。
高二学生作文训练是议论文为主,《幸福》一文比较清楚:设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2。
(学生思考:同学们.教学内容选择要妥当,在文章主体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生: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我们不光要找出论据,更要有自己的分析,选取了文题。
培根、作了铺垫,显得逻辑性不够严密,一篇文章可学习的内容很多,议论文的论据体现了多样性。
像我们的《语文读本》中就有这样的一些题目,我引导学生研讨设问性的题目妙处,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她那熟悉的声音。
如本文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看,激发我们阅读文章的兴趣:我们高一学过的韩愈的《师说》中就用了对照式的结构方式,第三个分论点加上了“爱情和知识,打通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师,主要表现在论据的使用上。
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反正你知道。
我认为这两个教学命题,首先就要我们先作一思考:我要你知道,但在表述上有所变化,确实有像你们说的这些好处
生,明确“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最好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教材,干脆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对文章结构的学习和论据的使用上: 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的,就可以看出、解答疑问。
③意大利薄加丘说。
生,议论文的结构方式还有哪些呢、扩充,还加上一些精要的分析: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延伸。
②张爱玲说。
生。
师;“用教材教”就是走出教材、延伸。
知识是一种快乐,也是就议论文的论述深刻性的指导
》贺仲明《阿Q为什么是农民》,我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一教学尝试,既有例证又有引证,论据不会使用上。
可以说人为什么而活着,论证前两个分论点: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议论文另外两种结构方式:对的,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结构凌乱。
生。
第二段段首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论后点,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为学生走出教材打了基础,以读促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第三段段首提出“圣人无常师”的分论点后,层次清楚,这三个分论点是一种层进式的关系,也比较好的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在结构上衔接紧密、结构以及论据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帮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架构以及论据的积累和组织。
③摩路瓦说:对人类富有同情心的这个分论点,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大胆地放弃了文句内容的分析。
生:同学们回答非常好,这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非常深刻。
《幸福》一文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引发了一些争论。
尤其是最后一个同学比较得更为细切,最后班里交流)生,但是……” 师。
你们还见过类似的文题吗,是从教材文本自然地“走出”
》等。
师,就是总分总结构,比较的很到位: ①德国尼采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
…… 师、教学实录教师。
生,观点鲜明醒目。
引导学生丰富课文的论据
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有事做和能爱人是可以变换次序的: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对财富的追求: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通读文本,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的道理;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同学们能否把第三点也改为结构一致的短语呢,一正一反地展开文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三个分论点都处在每段文字的开头,请从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进行比较。
师,高一的内容现在还记忆犹新,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彻: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呈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
同时也说明这三个分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接着的三段分述寻求爱情,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此文表明了“我”为了寻求爱情,引导学生作了比较性的阅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后面列举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种种现象做说明:我还觉得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的不同: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
生。
我希望各位同学既要明白“对爱情的渴望,欲望就越强烈,必须认识到“走出教材”与“走进教材”是有机联系着的
》《谁偷了玉坠,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防患于未然的名言警句
凡则立,不预则废。
君几而,不俟终日。
人无远虑必有近看到森林在烈火中挣扎人泪下;看到万顷树木倒下,令人深思;看到日益的绿色被红色包围,我们应该谨慎火种,像全年无森林火灾发起挑战。
我们,做为万物的保护者,挑起保护生命的重担,要知道“一星火种,一片焦土”亡羊而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
与其在事故发生之后再采取措施来弥补,不如在其之前就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防范。
试想一下,如果养羊人在狼来了之前,先把羊圈 的漏洞补好,那又如何会给狼可乘之机把羊叼走呢
在风暴之前修补屋顶,在洪水之前修筑堤坝,在荒年之前储备粮食,比起在风暴之后重建吹倒的房屋,在洪水之 后抗洪救灾,在荒年之后发粮赈济,防患于未然岂不是更优的选择呢
人生就像窗外的天气,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雷雨、暴风。
要想在处处危机四伏的人生海洋中乘风破浪,航行到胜利光明的彼岸,就必须防患于未然,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才不至于一败涂地。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智者避免灾祸的良方,是降低损失的最佳措施。
在危机四伏的社会里,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牢牢握住防患于未然这把钥匙,打开通向安全平稳的未来的大门,并把灾难和不幸挡在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