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知道《朱子治家格言》的全文&相关的历史资料背景。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 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 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 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 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 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 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 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 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 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 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 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 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黄自元小楷朱子家训,是不是也很美 来自书法中国风
黄自元有人评价其字为馆阁体,但现在社会,书法已经退出实用,个人以为学黄自元入门也是可以的。
张心启书法价格请问有人知道张心启先生书写的金粉小楷.朱子家训,值多少钱吗
如果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如果是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当然名人的又要贵些。
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
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
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
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
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
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
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
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
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
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
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
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
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钟繇集字作品
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
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 、 <荐季直表> 、 <贺捷表> (又叫《戎路表》)、 <调元表> 、 <力命表> 。
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钟繇的真迹。
“六帖”指<墓田丙台> (简称《丙舍帖》)、 <昨疏还示帖> (简称《还示帖》)、 <白骑帖> 、 <常患帖> 、 <雪寒帖>、 <长风帖> (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
“六帖”全部为临本,《丙舍帖》、《还示帖》,成就较高,也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
至于《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巳远离钟体。
“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 (简称《乙瑛碑》)、 <魏上尊号碑> 、 <受禅碑> ,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
《乙瑛碑》有宋人张稚圭石刻记云:“后汉钟太尉书”,但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此时钟繇只有3岁,显然是误传。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
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
庚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
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
此外,明岑宗旦、清刘熙载等都给以极高评价。
写六尺整张楷书书法作品需注意什么
六尺整张宣纸,并且字首先叠纸就是问题,你得先找好内容,计算好字数,款的空间一并考虑进去,然后决定叠多少格子。
六尺宣纸一般为一米八乘以一米左右,你叠方格的话就得计算好横竖各叠多少个。
你所说的小字小到什么程度呢
你可以把你设想中的字的大小说一下,作为追问,我再帮你设计。
孙氏家规小故事
乐善好施 胶州东关孙氏家族,在当时占据了大半个东关。
在城里也是四大家族之首的名门望族,官宦人家,家大业大,但从不仗势欺人,反而与四邻和睦相处。
记得在翻阅孙彝政的悼亡诗稿中,无意中发现了一张便笺,上面工整地写下了两行字:“诗书门第春长在,忠厚人家乐有余”。
落款是芦洲。
这大概是他留给后人的两句处世箴言吧。
十世祖孙铎之妻高氏,监生高景业之女,丈夫去世后,独立操持家务,十分注意家教,抚养四个儿子全都成了名人,长子孙友昆,授布政司理事;次子孙友玮,武举出身,候选备守;三子孙友于,举人,任兵部员外郎;四子孙友尚,任副指挥。
而高氏自己更是以勤俭持家闻名于世,嘉庆十七年,鲁东大饥荒,高氏令四个儿子出米赈灾,又拿出自己的积蓄十万缗钱无偿捐赠给当地官衙,以济难民。
享寿九十余岁,无疾而终。
胶州人十分感念她,说是以德获寿。
到孙大同这一代,更是谨遵祖训,惠泽四乡,谁家有个三灾八难,多以温恤济之。
凭我的记忆和父辈的传说,每逢饥馑之年,便在街头用苇席扎起帐棚,架口大锅,熬小米粥周济四乡饥民,并备有一些零钱救济一些穷困之士。
就连远在他乡的灾民也拖老带小前来图个肚子饱。
记得我小时候东关有个王姓贫民,人称“王大个子”,此人体格魁梧,浓眉环眼,络腮胡子,饭量很大,常食不果腹,便经常到孙家各户串门,顺便要点吃的,吃饱后还怀揣两个小米面饼子而去。
以前还有一帮子类似乞丐,俗叫“唱门子”的,也叫“磕牛骨头”的,串门讨饭,口中念念有词:“掌柜的,大发财,你不发财我不来。
天下大雨不用愁,孙家街上喝粘粥,就着香喷喷的辣菜头”。
可见孙氏义粥是颇得民心的。
金沟崖通往姜行街的一座石桥,就是孙大同出资,选用能工巧匠修建起来的一座漂亮的两孔石桥。
旧时经常流行一种病,俗称“发脾寒”,也叫“打摆子”。
孙大同便常备一些中草药,供患者随意抓取,分文不收,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忠厚传家 孙家的大宅门上,每年都贴相同的春联:诗书继世,忠厚传家。
在我小时候念的启蒙读物中,“朱子治家格言”是必读之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迄今都熟记于胸,幼时起就知道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孙氏庞大的家族体系当中,据我所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因刑事犯罪而受过法律处分的,这与从小受家庭良好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社会上提起东关孙家,都说是厚道人家。
我的女儿嫁人后,与公婆和睦相处,关系非常融洽。
她婆婆逢人便说,娶了个大家人家的闺女,知书达礼。
我听后心里也觉得很自豪。
还要说的是一种家规,就是对孩子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要有礼貌,说话不要大声喧哗。
站有站像,坐有坐像。
吃饭不能吧咂嘴,不准掉饭馇,不可反用筷子,不得剩饭,养成节俭风气。
还有一个规矩,就是要敬惜字纸,带字的纸不可随意沾染,更不能用脚踏。
要捡起来,放在专设的字纸篓里,以后烧掉,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合时宜的。
诗书继世 孙氏家族,据我个人所知,上溯至十三世的孙汶,是嘉庆进士,授刑部郎中,迁陕西道监察御史、湖南储粮道台等职;孙友于是举人出身,援例授兵部员外郎;孙彝政,同治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孙彝恪清末书画家;孙述棠,字菊槎,是三十年代的一位非常有造诣的书画家。
进入当代,名士更多,我的父亲孙竹溪,是四七年参加工作的,干了一辈子的老教师;孙大有的后人孙虔若,是胶州有名望的老师,桃李满天下,他的小楷在胶城是很有名的。
他的儿子孙陔、孙阳都是教师出身。
孙大有的直系重孙,孙陟,是四十年代老牌大学生,在济南市化工系统任总工程师,其姊孙娴毕生从教,其妹孙伟(原名孙默)由小学教师考入南京工学院(今改为东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纤维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到过六个国家讲学,研究各类水土工程新型材料,三峡大坝和长江大桥用的新型水泥就是她的研究成果,其夫是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福亭将军。
曾出任过陕西凤翔知府的孙彝训,他的直系后人孙光敏、孙光熹姐弟,都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本文作者孙举是孙大庆的直系重孙,工艺美术师、书画家、诗人、获“中华名人一级作家”称号,有“雪庐吟”诗集问世。
孙璞之子孙宝霖,居台湾,学土木工程获博士学位;绣钟堂的谪系后代孙健,是莱西工行行长,孙强,同济大学毕业,曾为青岛海湾隧道副总指挥,现任青岛东西快速路三期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
我粗略的匡算了一下,就我所知道的孙氏家族中,当教师的就有十几人之多。
真所谓诗书继世了。
古有进士,今有院士,传为佳话。
愿孙氏后人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