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演变历史
文→金文→石刻文→篆书书→草书→行书→楷书书法演变简一、西汉1、甲骨文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
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
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
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
2、金文是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3、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
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
4、简帛墨迹秦代开创书法先河。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由于李斯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二、东汉汉代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
“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
二、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
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创立草书。
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艺术1、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
2、两晋时期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
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
两晋行书的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
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
四、隋唐五代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
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
唐代书学鼎盛,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名家辈出,灿若繁星。
“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盛唐时期的,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张旭和怀素的狂草。
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
五、宋至明中宋朝的书法,此乃朱熹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
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
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诗、书、画的结合,是艺术品的形制上的突破。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
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
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
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
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六、明中至清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
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赵佶的“瘦金体”书法艺术,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书法艺术,金农的“漆书”书法艺术,都是非常富有个性、富有艺术特色的书法艺术,独具一格,开一派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
拓展内容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形容“把工作做到极致”的成语是什么
尽善尽美、十全十美、白璧无瑕、完美无缺、精益求精一、尽善尽美 [ jìn shàn jìn měi ]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自】:战国 孔子《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善尽美。
二、十全十美 [ shí quán shí měi ] 【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自】: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其美。
”【示例】:新生事物在刚产生时,并不都是十全十美,但总是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是要取代旧事物的。
三、白璧无瑕 [ bái bì wú xiá ] 【解释】:洁白的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
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
’师曰:‘白玉无瑕,卞和刖足。
’”【示例】:虽以小姐白璧无瑕,何畏乎青蝇,然青蝇日集亦可憎恨耳。
四、完美无缺 [ wán měi wú quē ] 【解释】: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出自】:清·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示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东西。
五、精益求精 [ jīng yì qiú jīng ] 【解释】:精:完美,好;益:更加。
好了还求更好。
【出自】:战国 孔子《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示例】: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曾国藩有哪些功绩
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文忠,诗、文、书、话俱为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作蔡京)并称书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学王羲之,后习颜真卿,杨凝式,笔圆韵胜,天资焕发,亦擅画竹石古木,自写胸臆,妙的形似,天趣盎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题跋》。
东坡居士的成就在书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并不是根据出生前后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再加上民间故事中给人留下的潇洒印象,如果没见过他的字,我会认为他的字至少不会平淡吧。
但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象他渊厚的学问一样。
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就已惊天动地了。
米芾(1051—1108)是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
宣和年间为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
米芾能诗善文,书画尤具功力。
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
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
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
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其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珊瑚帖》等。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元虞集曰:“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
”米芾书法成就以行书和小楷为最高,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
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
”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他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
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米芾善用“刷笔”,中含枯润,笔力充沛,气势凌厉,有天马行空之概,又因为其行草皆真楷中来,故点画精到。
如晚年代表作品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册》等。
元袁桷在《清宫居士集》中称,米芾曾师法唐段季展,得其“刷掠奋迅,故作大字悉祖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只有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
“苏门四学士”之一。
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
以文学著称,追求奇拗诗风,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很大。
尤以书法为世所重。
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
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而取纵势。
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
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
北宋书法家,“宋四大家”之一,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莆(襄阳漫士)。
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构字收放合度,得心应手,极尽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尽现妍丽遒劲之态。
蔡襄为人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
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 让不肯主盟。
”(《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
”(《山谷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 蔡襄墨迹 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 官方《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
”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
”宋仁宗曾诏令他书写御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和迩英阁御撰碑文。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
由于他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所以传世作品较少。
蔡襄书法墨迹多为尺牍诗翰。
传世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 “忘归石、”“国师岩” 等珍品。
蔡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前人在评论蔡襄书法时,都认为它“形似晋唐”,如元倪云林曾跋云:“蔡公书法有六朝、唐人风,粹然如琢玉。
”他的行书《澄心堂纸尺犊》可看作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蹈循晋唐故土的代表作品。
此作秀妍恬淡,颇具晋唐人的韵致。
全文以行楷写成,结构端正略扁,字距行宽紧合适,一笔一划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
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楷书入宋以后,蔡襄应是宋代楷书的第一人。
《昼锦堂记》 是蔡襄大字楷书的代表作品。
它汲取颜书笔意成之,严谨遒劲、方圆兼备,颇有颜楷宽博大度的风神。
此作乃蔡襄为当朝重臣韩琦所书。
为了表示对韩琦的敬重,蔡襄在创作过程中别出心裁,每字单独写上几十遍,择其最佳者进行拼合,故《昼锦堂记》又号“百衲碑”。
把一幅完整的作品拆开来写,无论字间的呼应,还是章法的贯气都会受到破坏,因之《昼锦堂记》是得失参半的——单个字是完美的,整体的排布上却存有顾盼失神之弊。
蔡襄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
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
明季徐青藤尝评蔡襄书云:“蔡襄书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
劲净而匀,乃其所长。
”点出了蔡襄书法的优劣长短。
蔡襄固然不是一个崭新风格型的大师,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
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承前启后,为后世所瞩目。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的书法作品
书法作有,现在有一些关于读书的:读书名言三更灯火五,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藏克家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雨果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夸美绍斯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凯勒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鲁巴金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马克思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泰戈尔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
——威尔逊
王羲之和尺牍的作品和合称为什么
一、尺牍是古人用来书写的载体,王羲之书写的尺牍称为。
二、扩展知识: 1、:2010年出版了图书,《王羲之尺牍》为“历代拓本精华”系列之一,“以画册质量印碑帖”,装帧别致,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
在王羲之传世书中,除有相当数量的草书牍外,还有部分尺牍,其书体亦行亦草。
2、尺牍简介:古人书写的工具。
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
3、尺牍的规格与种类: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即“一尺一寸”,有“尺牍”之称。
多用于书法、绘画。
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中国书法的魅力何在?
中国的历史和中字使用的历史悠久。
甲骨文发明以来,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 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
中国书法在古代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有丰富、完整、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很多理论著作是书法家艺术实践的总结,极大地影响了后人的书法学习和创作。
先秦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一般认为中国书法的历史最早可以溯源到汉字的起源时期。
原始汉字的面貌和形成时期没有确切的证据被发现,而目前发现的汉字最早的成熟形态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汉字形态,从十九世纪末人们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5万片的甲骨出土。
甲骨文开始成为人们艺术欣赏的对象,并从这些甲骨上发现了中国书法的元素:汉字书写的结体、布局等等。
商、周两个朝代,青铜器得到普遍地使用。
一些青铜器上还铭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金文。
由于铭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大多是钟和鼎,金文也称为钟鼎文。
这些铭刻于钟鼎上的文字,大多是记述当时天子、诸王侯、贵族的祭祀典礼、狩猎、征战、诏命、封赐等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
一般认为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主要汉字形态,较早期的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风格相近的特点,后来则渐渐拉开距离,越来越具有独立的风格特征。
也有人认为金文有自身独立的起源,而且它起源的时代甚至比甲骨文更早,只是由于周朝人“事鬼敬事而远之”(《礼记·表记》),主要用来占问鬼神的甲骨文不像商朝那样受到重视,所以导致了甲骨文的衰落和金文的盛行。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金文风格厚重雄浑、典雅壮丽,代表作品有《毛公鼎》、《大盂鼎》和《散氏盘》。
其中《毛公鼎》对后世的书法家影响很大,清朝书法家李瑞清甚至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这句话说明《毛公鼎》被认为是学习书法的“必修课”。
周朝末期,在石鼓、碑石、摩崖等石制物体上铭刻文字开始出现,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石刻文字。
石刻文字表现出了某些和金文不同的特点,但是金文和石刻文字都被归入“大篆”的范围。
现存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
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和木牍开始广泛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由于简牍的廉价,文字从此才可能开始被一般的平民所掌握。
文字学习和书写的主要群体,才可能开始由掌握专门技能的人变为一般的平民。
而中国书法也开始有了比较广泛的生活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分裂的时期,在秦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在文字、货币、度量衡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由于历史的原因,汉字形态的发展出现了民间和官方两条路线。
因此,汉字的具体形态在从大篆向小篆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线性一致的过程。
后来的人们就在这个时期的简牍文字中,发现了最初形态的隶书。
与简牍的广泛使用相适应,毛笔也开始作为主要的直接书写工具。
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毛笔一直是中国人主要的书写工具。
使用毛笔书写成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特点,从此中国书法的整体面貌就大致定型了。
秦汉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秦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消除原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制度差异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同文书”(《史记·李斯列传》),即把原来各诸侯国所使用的各有差异的文字统一成为小篆。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叙述这段历史时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这说明,小篆是在皇帝的授意下,由当时的几位大臣负责,对当时各诸侯国的文字进行改造后,统一整理形成的标准汉字形态。
由于李斯在书法方面的名气很大,后人把小篆也称为“李斯小篆”,认为小篆是李斯一人发明的字体。
小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
从字体风格的角度来看,它具有规范整齐、匀称优美等特点,在秦朝灭亡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受到书法家们的喜爱,几乎历代都有善于书写小篆的大家出现。
此外,小篆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作官用印玺的首选字体,篆刻艺术就是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汉朝最通行的字体是隶书,因而“汉隶”被认为是隶书的典范。
一般认为,隶书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至战国,到秦朝时已经大致成型。
小篆的笔画圆转匀称,写出来很美观,但是书起来比较慢,不能够适应实际生活中快速书写的要求;而隶书简化了小篆的笔画和书写方式,从而得到广泛地采用。
隶书的发明和普及,在汉字形态的发展史和中国书法史都是一项大变革,人们普遍认为,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汉代的隶书从笔画和结构上,都非常接近现代使用的汉字。
实际上,隶书出现之后,汉字的各种字体在整体上都和隶书相近,而与小篆及以前的字体相差很远。
这是因为在隶书出现以前的时代,由于社会生活对于文字记录的需求不足,以及书写材料的昂贵等原因,能够掌握汉字的识别和书写的人是很少的。
汉字识别和书写的普及促成了隶书的出现,而隶书的使用反过来促进了汉字识别和书写。
因此,隶书是一个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字体,这种实用性使得它和以前的字体都不一样。
也由于这个原因,隶书在其他字体出现后仍然没有退出日常的实用领域。
现存的汉隶作品主要是以石刻、碑文和帛书简牍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石刻有《莱子侯刻石》、《开通褒斜道摩崖》、《鲁孝王刻石》等;碑文有《石门颂》、《乙瑛碑》、《西狭颂》、《郙阁颂》、《礼器碑》、《孔庙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熹平石经》等;帛书和简牍有《长沙马王堆帛书》、《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等。
这些作品几乎都无法考证其作者,只有《熹平石经》据传是由东汉书法家蔡邕所书。
此外,除了主流的字体隶书之外,汉朝还出现了草书,以及原始的楷书和行书。
草书是在书写隶书的时候以更简化的笔画、更快的速度书写出来的一种字体。
汉章帝很喜欢草书,因而这时的草书也称为“章草”。
东汉末年的张芝是第一位有名字的草书大家,他把早期的草书进一步简化为“今草”。
三国魏晋到了三国、魏晋的时候,中国现在流行的大多数汉字字体都出现了。
在这个时期,五种基本字体,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都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其中草书、楷书和行书三种字体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
从此以后汉字字体上的发明基本停止,中国书法开始了以书法名家和流派为主线的发展历程,也逐渐有了正式的书法理论。
同时这也是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和欣赏书法作品的时代,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吴录》关于书法家皇象的记载:“皇象字达明,广陵江都人,幼工书。
”(《三国志·吴志·赵达传》)这表明擅长书法已经是一项值得史书记载的技艺。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法家,他们创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世尊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擅长楷书,他的小楷作品《宣示表》,被后人誉为“正书之祖”。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他:“繇尤善书,于曹喜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
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时期的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公认成就最杰出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行书作品《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之一,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受王羲之影响,他的儿子王徽之、王玄之、王献之,孙子王淳之都擅长书法;尤其是王献之与其父齐名,两人并称“二王”。
除了钟繇、王羲之父子以书法闻名的之外,还有一些当时的名士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例如东晋大臣王导、谢安、庾亮,隐士戴安道;此外,还有出现了一位女性书法家卫夫人,她是王羲之早年的老师。
在书法理论方面,钟繇的《用笔法》,卫夫人的《笔阵图》,卫恒的《四体书势》,王羲之的《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书诀》,索靖的《草书状》等,都是书法家从事书法实践的总结;而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则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书法家列表。
人们普遍认为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第一个高峰,由于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神韵、气度,后人就用“尚韵”来概括这个时期中国书法的整体风格。
南北朝印刷和手写的魏体楷书:左上角为印刷字体,其余为碑刻的拓片。
南北朝时期开始于公元420年南朝宋取代东晋政权,结束于公元589年隋朝灭亡南朝陈。
在此之间的160多年,中国南北方各出现了相继的、或相互并立又相继的若干个政权,一直是一种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魏晋以来的成果,继续有所发展,尤其以楷书书法的成就最高。
但是南朝和北朝在风格上却也表现出显著差异。
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评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
由于这个时期战乱频仍,流传下来的南北朝书法作品,除了少量墨迹和写经,其余大部分都是碑刻和墓志铭。
南朝书法更多继承了东晋的遗产,传世主要作品有:碑刻有《爨龙颜碑》、《瘗鹤铭》等;墓志铭有《刘怀民墓志》、《吕超静墓志》、《刘岱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等;墨迹有南朝齐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慈《尊体安和帖》等;写经是南朝佛教昌盛的结果,主要作品有南朝齐《佛说欢喜普贤经》,南朝梁《华严经卷》、《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
北朝碑刻数量众多,其中以魏碑成就最为显著,是汉字楷书书法的典范之一。
例如,被称为“龙门四品”的《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和《魏灵藏造像记》,它们只是其中的小部分。
北朝的墓志铭数量更是前所未有,代表作有《元怀墓志》、《张黑女墓志》、《崔敬邕墓志》等。
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无法考证其作者,由此却可见书法艺术的繁盛。
流传下来有名有姓的书法家也很多,南朝主要有羊欣、范晔、王僧虔、萧子云、萧衍、陶弘景等;北朝有崔浩、郑道昭、赵文渊、王长孺等。
这些人里面,萧衍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是有名的皇帝书法家;范晔、王僧孺和萧子云是文学家,而陶弘景则是医学家。
南北朝的书法直接影响了隋唐的书风,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智永、欧阳询、虞世南直接取法于南北朝的碑刻,清朝则兴起了推崇南北朝碑刻和墓志的“碑学”流派。
隋唐五代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秦汉以来的又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大一统时期,这个时期在很多方面也达到了秦汉以来的又一个高峰。
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吏的主体制度在隋唐时期正式确定下来,知识分子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通过科举入仕。
文学方面,诗歌有“李杜诗篇万古传”,散文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同样,主要以诗文为文字内容的书法艺术也得到了众多士人的喜爱和修习。
隋朝立国时间较短,在风格方面还有很多对南北朝书法的继承因素,但是隋朝的楷书在整体上已经逐渐趋于平正、规整,并且显示出融合南朝和北朝不同书风的气象。
智永是隋朝书法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对初唐四家之一的虞世南影响很深。
他的代表作《真草千字文》,不但唐朝时学习书法的人很少有不拿来临摹学习,而且现在还是人们学习楷书和草书常用的范本之一。
隋朝的碑刻和墓志铭以《董美人墓志》为代表,被人们认为是上承北魏、下启唐朝的作品。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好书法,尤其是王羲之的作品,曾经用重金搜罗王书,死后还把《兰亭序》陪葬于昭陵。
他的这种喜好有助于唐朝书法艺术的繁荣,而王羲之一派的书风能够在书法史上长期居于主流地位,也与李世民对王书的推崇分不开。
李世民本人的书法也被后世称颂,他的行书作品《晋祠铭》是现在发现最早的行书碑刻。
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拓片(局部)。
唐朝在楷书方面成就最为后世推崇,“唐楷”以法度严谨的整体风貌著称,在中国书法史上与“秦篆”、“汉隶”并列,是手书汉字形态的典范之一。
唐朝擅长楷书的书法家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
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和薛稷并称“初唐四家”,都是擅写楷书的大家。
颜真卿的楷书被称为“颜体”,他之前的楷书风格大多以“瘦硬”为特点,而颜体则看来筋骨丰满,笔力雄健,他因此也被视为楷书的改革者、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大师。
柳公权也是一位楷书大家,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他的楷书被称为“柳体”,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楷书字体之一。
唐朝书法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楷书,草书、行书、篆书也有众多书法家和作品产生。
张旭和怀素人称“颠张醉素”,是唐朝最负盛名的两位草书大家,他们开创了草书中最挥洒如意的“狂草”。
唐玄宗年间,张旭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此外,李邕的行书碑刻、李阳冰的篆书碑额、孙过庭的草书《书谱》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
在书法理论上,唐朝也富有成果:孙过庭的《书谱》既是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也是一部系统的书法理论著作。
欧阳询的《三十六法》,主要阐述了书法的笔势和结体。
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体现了张旭书法修养的全面性,还说明了唐代书法家在理论上的继承关系。
张怀瓘是当时最博学多识的书法理论家,著有《书议》、《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等,尤其《书断》是书法史上最有名的理论著作之一,主要阐述了汉字各书体的发明和演变,品评了自秦汉至当时的书法家共一百二十余人。
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则是一部中国书法理论著作总集,辑录了中国自东汉至唐朝元和年间的书论法理著作三十多种。
唐朝书法是晋朝以来的有一个高峰,因此后人多以“晋唐”并称,而后来学习书法的人也有很多先是从唐人入手,向颜、欧、褚、虞等人学习,然后上溯至晋人,直接取法“二王”。
整体上,唐朝书法崇尚法度,对于后世学习书法的人而言一方面有规律和方法可以依据,另一方面对法度的过分强调又会抑制人们创造性的发挥,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次出现分裂和割据的局面,持续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907年-960年)。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民生凋敝,风流扫地,后来苏轼评论这个时期的书法创作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五代十国的书法创作也相对冷清。
大体继承了唐朝的书法风格,但是已经有所变化。
代表人物杨凝式本人是唐朝的进士,在书法上早年学欧阳询、颜真卿,后来取法王羲之父子,书风由规矩变为放逸,让人耳目一新。
宋朝的书法家大都对杨凝式评价很高,因此杨凝式在唐宋书风之间承前启后的作用非常明显。
杨凝式的代表作《韭花帖》,已开宋朝书法崇尚“意趣”之先河。
宋朝和辽金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混战局面。
宋朝立国长达300余年(960年-1279年),大部分时期社会比较安定。
由于朝廷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军事方面,宋朝经常无法抵挡北方政权的侵扰,但是在文学、艺术、科技和哲学思想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朝初期,持续战争对民生造成破坏余绪未平,宋太祖是典型的行伍出身的军人,虽然在大臣的建议下,实行重视文官治国的制度,但是文艺的繁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文学家欧阳修曾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但是不久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相继出现,被后人合称为“宋四家”,宋朝书法一时变得光辉灿烂。
面对唐朝的书法成就,宋朝的书法家有所变革和突破。
苏轼总结自己的书法特点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与唐朝书法崇尚法度的做法相反,信手而来,追求个人的自由创造。
黄庭坚早年学习周越,俗气未脱,后来师从苏轼,“乃得古人笔意”,擅长行书和草书,和苏轼齐名。
米芾在继承传统上用的功夫最深,自称他的书法是“集古字”。
他先是遍习唐朝颜、柳、欧、褚诸家,后来接受苏轼的建议,开始学习晋朝人的书法。
这种转益多师的经历,使得他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他的书法是传统的法度与自己的个性兼备,因此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
蔡襄的书法由于恪守晋唐法度而显得创新意识不足,但是他辈分最长,书法成就全面,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关键人物。
“宋四家”之外,宋朝的许多文人、大臣和皇帝也擅长书法。
例如欧阳修、范仲淹、蔡京、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秦桧、岳飞、范成大、陆游、张孝祥、朱熹、姜夔、文天祥等。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赵佶,他的楷书瘦直挺拔,自成一体,被后人称作“瘦金体”。
赵佶“瘦金体”楷书作品《秾芳诗帖》。
中国书法发展到宋代,已经有了晋、唐的高峰在前头,宋人面临着丰富的书法作品遗产要整理和继承,而他们在这方面的成绩也相当可观。
刻录于公元92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的《淳化阁帖》,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法帖总集,被誉为“法帖之祖”。
《淳化阁帖》收录了从三代到唐朝一百多位书法家的四百余幅作品,原刻本深藏于皇室和王公大臣之家,后来以翻刻本的形式流入民间,并且引起其他书法丛帖的大量出现,对后世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此,以《淳化阁帖》为滥觞的各种法帖,就成为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这种“帖学”独大的局面直到清朝“碑学”兴起才被打破。
辽、西夏和金都是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的前身契丹建国时间还在北宋之前,而金和西夏的立国则都早于南宋。
这些政权和汉族的宋朝政权经常发生战争,但是在文化方面都受到汉族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
辽朝的契丹文是参照汉字创制的,但是只通行于契丹族人中,而且辽朝统治阶层的人大多通晓汉文,所以汉字文化也在辽朝受到推崇,不过尽管如此,辽朝并没有出名的书法家和作品流传下来。
西夏和金的情形和辽朝相似,由于他们的文字都只通行于本民族中间,在他们所建立的政权灭亡之后,其民族文字逐渐变得无人使用,遑论文化的传承。
元朝和明朝300px-Zhaomengfu_Xingshu.jpg蒙古人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于公元1279年消灭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抵抗力量,统一中国。
元朝在军事上的强大,使得它拥有广阔的疆域,然而能够排除外患的干扰,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文化。
元朝在其统治初期就恢复了科举制度,尊崇属于汉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
但是,在元朝实行的种族制度下,一般汉族人却遭受歧视和不平等对待。
很多汉族的士人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便潜心于书画等技艺;另一方面,其他民族的知识分子也受他们影响,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书法家。
元朝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是赵孟頫,他出身于赵宋宗室,却在元朝出仕。
赵孟頫在书法方面成就非常全面,篆隶真行草各体皆精,尤其是他的楷书,风格典雅秀美,人称“赵体”,与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欧阳询的“欧体”齐名,至今仍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楷书典范之一。
赵孟頫行书自作七绝诗。
其辞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
子昂为中庭老书。
赵孟頫主张学习书法应广泛汲取古人的长处,在他的影响之下,元朝的士人学习书法多以“复古”为尚:一方面,元朝的书法家以晋、唐人的作品为榜样,重视书法基本功的训练,与宋人作书崇尚“意造”的旨趣大异;另一方面,和赵孟頫本人的成就相似,元朝的书法作品也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前朝的多样性,不但行书、草书出现了成就很高的书法家,楷书的成就也高于宋朝,更难得的是,像章草这种几乎绝迹的古书体也有书法家下功夫研习,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但影响略小,尤其擅长行、草书,赵孟頫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
”除去赵孟頫的自谦,也可见鲜于枢草书成就之高。
与他们同时代的书法家邓文原则擅长章草,是研习这种古书体不多见的名家之一。
康里巙巙稍晚于赵孟頫,也以草书名世,是少数民族书法家的代表人物。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
同年秋天,明朝将领徐达攻克大都,结束了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明朝初年,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民生得以好转。
不久,便恢复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后来更要求科举考试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作答。
八股取士的做法不但对文章的格式规范有特定的要求,而且对书写文章所用字体的风格也有明确导向,也就是倡导“台阁体”。
台阁体并不是以某个书法家的作品为范本,而是明朝官方所提倡的书法风格,即一种端庄雍容、规范整齐的风格。
由于科举是普通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途径,写八股文、练台阁体就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倡导台阁体的结果,就是造成书法风格的千人一面,没有个性。
受此影响,明初书法除了擅长章草的宋克等少数书法家之外,整体水准不高,能够代表明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还没有出现。
明朝中期,以吴中四家——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和王宠——为代表的文人书法,体现了这个时期的书法成就。
祝允明、文征明和唐寅都是当时的才子,以诗文名动天下,而文、唐二人在绘画上也是当世巨擘,王宠则擅长篆刻。
这些人艺术修养全面,书法风格方面追求个性,与仕途必修的台阁体书风截然不同。
祝允明的草书成就最高,清朝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这样评价他:“祝京兆大草深得右军神理,而时露伧气;小草则顿宕纯和,行间茂密,亦复丰致萧远,庶几媲美褚公。
”文征明小楷名动海内,代表作《千字文》被认为可比肩王羲之《圣教序》。
唐寅书名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但笔力稍弱。
王宠晚年书法大巧若拙,自成一格。
总体而言,他们学习书法多从近朝书法家入手,向赵孟頫、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学习,然后循唐代大家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而上,最后取法二王、钟繇,而且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种由近而远的师法路径,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效仿。
董其昌用行草书写的杜甫诗歌。
晚明书风又有所变化,倡导个性的发扬,最著名的是“南董北王”。
“董”即董其昌,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仕途亨通,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董其昌艺术修养非常全面,书法和绘画都有极高成就,并擅长书画鉴定和收藏,且精通禅理。
他的书法综合了前朝历代各家风格而能自成一路,其书风飘逸空灵,布局疏朗匀称,用墨枯湿浓淡变化多端,被认为是“集古法之大成”。
清代初期康熙、乾隆两朝皇帝都非常欣赏董其昌的书法,使得当时追逐功名的学子大多学董书以求仕。
“王”即王铎,又称“神笔王铎”。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其狂草以势取胜,与魏晋风度大不同。
王铎在明亡后出仕清廷,所以世人对其人品多有贬抑,但他的书法在日本受到极度推崇,以致有“后王胜先王”(王铎胜过王羲之)之说。
书法到了明朝,尤其是明朝后期,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
文人学士遭遇仕途不顺,或本来就不愿出仕,转而醉心书画等艺术,有的甚至以卖书鬻画为生。
他们多从学习前代大家的作品开始,到后来则形成自家的风格,各人都能依据其性格偏好,发扬个性。
到明末,以董其昌为代表,这种发展路径已经达到了它的巅峰,直至清代碑学兴起。
清朝和民国明末清初,很多书法家慢慢放弃学习晋唐的帖本风格,反而学习更古老的汉朝碑刻的隶书体。
汉隶碑刻属于左规右矩,法度森严一派,为官定的标准书体。
清初著名的书法家有金农。
他原名司农,字寿门,又字吉金,号冬心。
虽然金农以卖书画为业,名噪江南,但亦善于书法,他的隶书古拙厚重,楷书自创格调,自称“漆书”。
他的代表作有《隶书诗》。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属兴化县人,他有诗、书、画三绝,“扬州八怪”之一的。
他十分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为画点题,并穿插于画面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部分。
郑簠,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人。
主攻诗词,擅书法,精篆刻,临汉碑三十余年,博采汉碑各体之长,成了清代隶书名家。
清代的方朔在《枕经台题跋.曹仕碑跋》“ 国初郑谷口山人专精此体,足以名家。
当其移步换形,觉古趣可挹。
至于联扁大书,则又笔墨俱化为烟云矣。
”到了清代中期,书法受到考据学的影响,书法家追求年代更久远的篆书。
于是篆、隶书体得以复兴,而书法家更利用篆、隶书法的线条趣味来写楷书或行书,这种新的书法风气,被称为“碑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