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老子处世格言

老子处世格言

时间:2018-05-28 10:29

老子的名言

老子 1、“道可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是,可以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

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9、“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

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

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10、“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

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11、“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

可见,封建统治者总是在利用人民、欺骗人民。

13、“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中国乃战争之国,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为每一朝代兴起、每一次接班人之争的必然。

中国人几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权平稳过渡的办法,这是我们的智力的缺陷。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

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1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类似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历代统治者只知扰民,只知私欲膨胀,老百姓怎么能富裕、朴素呢

1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国人于琐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败,保护自己的人权方面却没有这样的智慧。

17、“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贵静,不可折腾。

“文革”中有人却说,天下大乱,越乱越好,怪哉。

1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治社会一切随人的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祸福不测。

19、“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有人说,“无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潜在的物质,“有名”是原始的物质,大爆炸后形成万物。

中国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论。

不过,中国的学问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状的,几千年都没有发展。

2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老子憧憬的是人们不辩美丑、善恶的浑沌之世,这是倒退的思想。

2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无为成为绝对的准则,就不对了。

人文科学新定律:现代社会既要无为(市场经济),又要有为(实行法治)。

2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养了万物,但不居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国人的保身之道。

说明人治社会是多么的凶险和莫测。

2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推重有贤才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也就无人偷盗;不使人看见可以引起欲的东西,民心也就不会被搅乱)–––––––老子消除纷争的办法不是制定规则,进行引导,而是消除人们的欲望,返回蒙昧时代。

2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圣人治国,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填饱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气,强壮人民的骨骼,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种愚民的理论在孔子、庄子、韩非子、孙子那儿都能看到。

25、“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

老子真是高明、诡秘的人啊

2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重视仁义,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重视仁义,听任百姓自生自灭)–––––––现代社会是,既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权利,又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听任百姓自生自灭。

2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所以说,圣人不为天下先,反而能占先;将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

不正是由于他表现出大公无私吗

反而能成就其私欲)–––––––以后为先,伪装成无私,老子的大智慧中表现了中国人的狡猾。

难怪人们常说,中国人与西方人处事,一对一,对方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

2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住要善于择地,心灵要深沉如渊,交友要表现出仁善,语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无为而治,办事要沿用窍门,行为要待机而动)–––––––中国的学问皆是谋略学。

2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老子要求摒弃文明,返璞归真,同时也是走向浑沌无知。

30、“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受宠若惊,受辱若惊,…只有将自己身体看得贵于天下的人,才可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爱自身胜过爱天下的人,才可以托付于天下给他)––––––爱惜自身,不烦忧劳作,无为而治,才能托付天下。

无为也反映了南方楚国小农经济的轻松自在。

31、“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达,深邃到无人可以琢摩)–––––––高深莫测,在中国是褒义词,在西方却是贬义词。

32、“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规律,叫作明智。

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凶)–––––––所谓“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张反敛,以反达正等谋略,老子深为谙之。

3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统治,百姓仅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二等高明的统治,百姓喜欢和歌颂它;稍差的统治,百姓畏惧它;最差的统治,百姓咒骂它)–––––––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统治,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第二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礼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

可惜的是,历代统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术,其次是儒家之术,最少的是道家之术。

3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人间真理被废弃,才会出现仁义道德;民智得以开启,罪恶也就产生了)–––––––仁义道德是乱世的产物,罪恶是智慧的产物,这种说法虽然有道理,但现代文明之世也还是需要道德、智慧,只不过需要的是自主的道德、人性的道德,是大的治国智慧,而不是封建的道德,小的阴谋诡计的智慧。

3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圣明和智慧,对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抛弃仁义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归;抛弃技巧机关和物质利益,盗贼才能绝迹)–––––––人民昏昏噩噩,统治者愚民愚己,中国所以落后。

3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中国人对“私”、“欲”斩尽杀绝,西方人对“私”、“欲”正确引导,建立起市场经济。

37、“绝学无忧”(不读书,则没有忧愁)–––––––老子主张“不学”,“不智”,以便忘却忧愁,顺从世道。

38、“我独异于人”(只有我,不肯与世人相同)–––––––像老子这样有个性的中国人何其少也

3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众之长)––––––这里说的也是保身之道。

中国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

没有西方人的对自然的探索智慧。

40、“希言自然”(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说:“天何言哉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因为在中国,因言治罪,说话闯祸,是自古以来的通例。

4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中国人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法则,西方人以战胜自然为最高法则,两者可以互补。

4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神出鬼没,滴水不漏,中国人的大智慧。

43、“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为。

逆理而为必然会把天下搞乱,越是执着把持,就越会失去)–––––––为而败,执而失,这其中包含了辩证法的道理。

中国的思想主要是阴阳辩证的思想。

4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以人间正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军队逞强于天下。

用兵会很快产生恶果;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有荒年)–––––––中国的战争异常残酷,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的夺权,所以对经济、环境肆意地破坏,对人民的生命财产肆意地杀掠。

4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只要很好地达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来逞强。

达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达到了目的不要自我夸耀,达到了目的不要骄傲,达到了目的而要认为这是迫不得已,达到了目的不要逞强。

事物壮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张果而勿强,可现实中几个军阀能做到

46、“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胜利了,不要自以为了不起。

自以为了不起,是以杀人为快乐。

以杀人为快乐的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乐杀人者,如朱元璋反而能得志于天下。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有自知之明的统治者太少了,所以秦始皇、隋炀帝、武则天、朱元璋皆以逞强治天下,败局已定。

为人处世的格言或俗语

审势就是详察事理,明辨是非。

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自然事物,虽然千变万化,却是可以认知的;人间事理,虽然纷繁复杂,也是能够辨识的。

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社会问题的透视,都极为敏锐。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管子》中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淮南子》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以古知今,由表及里,见微知著,从蛮荒时代到现代文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古人的很多睿智哲思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更明智的人。

【提示】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分析自己身上的优缺点,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然后凭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可算作高明的人。

同样,对别人的认识和了解,也需要认真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然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

【大意】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提示】这句话旨在强调“知足”和“知止”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做到这两点,就可以不受辱,也不会陷于危险之中。

但世人往往不顾一切地追逐名利,贪得无厌,因而常常自行败亡,轻则取辱,重则丧生。

所以老子呼吁:生命比虚名更重要,比财物更宝贵,要在物欲面前克制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和生命的长久。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

【大意】祸难,幸福依倚在其中;幸福,祸难潜伏在其中。

【提示】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所以,在好事来临之时要保持警惕,防止由好变坏;在坏事来临之后不要灰心失望,而要努力使坏事向好的方面转化。

《淮南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靠近塞上的地方,有一个人的马丢失了,周围的邻居很为他难过,他的父亲却说:“这难道不能成为一件好事情吗

”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了一匹骏马。

正当周围的人向他祝贺时,他的父亲又说:“这难道不会成为一件坏事情吗

”果不其然,这个人在一次骑马时掉了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又来安慰他。

他的父亲又说:“这难道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吗

”后来此地爆发了战争,年轻人都被迫从军,大多数人死在战场上,而这父子俩却由于父亲年迈、儿子腿瘸而得以保全。

这就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

【大意】两只手臂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是由细小的嫩芽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土堆积而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提示】古代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财主看见别人有座精美的楼房,马上找来工匠,要求为自己建造一座。

工匠们搞了个预算,财主说,怎么要花这么多钱

工匠们为难地说,三层楼当然要这么多。

财主怒道,我只要那第三层,下面两层我是不要的。

谁都知道财主要求的空中楼阁是造不起来的。

这个笑话旨在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点滴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出处】《管子·形势解》。

【大意】圣人选择可以说的话而说,选择可以做的事而做。

【提示】在说话之前要考虑它的影响,行动之前要考虑它的后果,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反之,如果在说话与行动之前不能深思熟虑,就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或麻烦。

三思而后行。

【出处】《论语·公冶长》。

【大意】凡事要经过再三思考才行动。

【提示】做事小心谨慎、勤于思考,就会少犯错误;反之,不经深思熟虑便轻率行事,常常会招致挫折和失败。

所以,在采取行动之前,要充分地思考,权衡利弊得失,分清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处】《论语·子路》。

【大意】如果一味追求速成,反而会达不到目的;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提示】这是孔子回答他的学生问政时说的话。

凡事要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同时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如果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味地追求速度,或者仅仅贪图眼前的小利,不作长远打算,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然会有近期的忧患。

【提示】“远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对未来做充分的考虑,以应对将来出现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是要在考虑问题时,从长远打算,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

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才能不为眼前的小挫折而灰心,不为眼前的小利益而动心,才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万无一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荀子·劝学》。

【大意】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累积起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没有一条条小河汇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提示】要想到达千里之外,就要一步一步地走;要想聚成大江大海,就要汇集许多小河流。

同样,要想成就大事业,也要从小事开始,一步一步地做。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会成功。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出处】《韩非子·喻老》。

【大意】长达千丈的大堤,由于有小小的蝼蚁洞而崩溃。

【提示】人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经常由于一个个小小的蚁穴而崩溃。

这说明事情的发展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在隐患微小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不让不利的因素酿成灾难。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处】《战国策·楚策》。

【大意】羊丢失了以后赶快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提示】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虽然已经丢了羊,但是如果马上把羊圈修好,就可以不再丢羊。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错了事,但是及时改正了就不算晚。

如果执迷不悟,不去改正,就会犯更大的错误,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出处】《礼记·经解》。

【大意】开始的时候相差一毫一厘,以后就会相差上千里。

【提示】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错误,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到最后也许会酿成大祸。

所以,做事情一开始就要小心谨慎,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的麻痹与松懈,力求万无一失。

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得很严重了才来想办法解决,往往就来不及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处】《礼记·中庸》。

【大意】任何事情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提示】做任何事情都要预先做好准备,全面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样才能稳操胜券;反之,一旦面临新情况或出现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而坐失良机。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出处】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记》。

【大意】从细微处就会看出显著特点,目睹了开始便能预测到结果。

【提示】这句话阐明了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道理,即从小处能看到大处,从始点能看到终点。

唐朝名臣的父亲,从隋朝灭陈统一南北之后,就预见到这个朝代行将灭亡,因为他看到了隋王朝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

、都是生性不能容人的人,而且宫廷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朝廷又多行“苛酷之政”。

因此,虽然天下暂时安宁,却潜伏着危机。

结果隋朝的结局果真被言中,他可以说是一位“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哲人。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出处】《管子·牧民》。

【大意】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提示】,管子在当政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改革,使齐国国富而民强,古来史学家都认为他有一套“牧民”(管理人民)的成功办法。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懂得如何来消弭尚未形成的各种社会动乱,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这句话中所说的“有道者”,一般是指有远见的人。

只有有远见的人才可能在祸患没有形成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祸患的发生。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素质,正是国家管理者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大意】虽然处于平安之境,但却要不断思考危险的来临,因为有思考就会有准备,有准备就不会有隐患。

【提示】我国古代经历了几十个王朝的更替。

一般来说,开国的君主都比较英明,因为他们都饱尝了创业的艰难。

到了王朝末世,君王大多荒淫无道,国家分崩离析,终至覆灭。

这就是富贵和逸乐腐蚀了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居安而未尝思危的结果。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出处】《战国策·赵策》。

【大意】以前的事情不要忘掉,就会成为以后做事的经验教训。

【提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局限,人类在自己的实践中不可能不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从中吸取教训。

如果我们能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以后的实践,那么就可以减少再次犯错误的可能性。

人们通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前车覆,后车诫。

【出处】《汉书·传》。

【大意】前面的车倾覆了,后面的车就会有所警惕。

【提示】一名科学家在搞一项发明,实验上百次都失败了,别人很同情地对他说:“你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而一无所得,实在太倒霉了。

”这个人说:“我并非一无所得,至少我知道了上百次失败的方法,后人可以吸取我的经验,不再重蹈我的覆辙,从而少走很多弯路。

”可见,失败虽然遗憾,但并非一无所获。

这就是“前车覆,后车诫”的道理。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出处】《礼记·曲礼上》。

【大意】骄傲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提示】这句话旨在说明自身的极度膨胀会招致祸患,符合辩证法原理。

任何事情做过头了都会走向反面。

纵欲亡身、乐极生悲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历史教训。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出处】《新书·审微》。

【大意】善行不能因为它小而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不善的行为不能因为它小而认为它没有什么坏处。

【提示】的《新书·审微》一篇透彻地分析了见微知著的道理。

这句话是《审微》篇的第一句话,旨在强调无论是行善还是弃恶,都要从萌芽时抓起。

所谓“审微”,就是详察细枝末节的意思,即在事物刚刚萌生的时候,就能明察秋毫,辨明真伪,促使事物朝着积极有利的方面发展,把坏的事物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个道理是古人常讲的。

可以说,料事在先、未雨绸缪是人类思维的优势所在。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大意】在军营的帐篷里谋划决策,就决定了千里之外战争的胜负。

【提示】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大宴群臣,他问大家自己何以得了天下。

有人回答说:“因为陛下大度,能够分利给天下。

”认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然后就说起自己能用、萧何、韩信这样的人才,这才是胜利的根本。

这句话是刘邦赞扬张良的,说他足智多谋,善于筹划。

其实,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赖于各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策划,这也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

【大意】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提示】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

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出处】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大意】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

【提示】《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共同讨论隋末历史教训的汇编。

经历过昏君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动乱的唐太宗李世民,深切了解纵欲成灾的道理。

《贞观政要》中列举了历代昏君暴君误国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乐极生悲,纵欲成灾。

他们用金玉修筑宫室楼阁,就食时摆着珍馐佳肴,贮酒为池,整日沉溺于奢华淫靡的生活,必然落得个亡国亡身的下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处】《挛宕?贰ち婀俅?颉贰? 【大意】祸患的发生常常是由于一些小的失误积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所喜好的东西所困惑。

【提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感于五代时期的社会动乱,编撰《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特设《伶官传》,并作序,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因宠爱乐工伶人以致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

指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警示后人引以为戒。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祸患可以积少成多,智勇双全的人也可以被自己喜欢的事物所迷惑。

只有时刻保持警惕,不玩物丧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出处】赵藩《武侯祠联》。

【大意】能在心理上征服敌人就不会有以后的反叛与疑惑,自古以来知道怎样用兵的人并不是喜好战争;如果不能对局势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无论政策宽松还是严厉都会造成失误,所以后世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熟虑。

【提示】这是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楹联。

它总结了诸葛亮治理蜀国的经验,提醒后世当政者借鉴。

当时诸葛亮采取“攻心”战取得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拥护,稳定了蜀国局势;在对内政策的制定上也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宽严适度,赢得了蜀国民众的拥护。

精辟的处世格言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___雨果 自重,自觉,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致生命的崇高境域.__丁尼生 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____卢梭 不是每个人都要站在第一线上的,各人应该做自己份内的工作.____赫尔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范仲淹 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____鲁迅 有一分力,尽一分力;不必一时特别愤激,事后却又悠悠然.____鲁迅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____果戈里 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____歌德 应当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____雨果 我情愿变成一枝两头点燃的蜡烛,照耀人们前进!____卢森堡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 伊索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励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托马斯·莫尔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卢梭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罗素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鲁迅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恩格斯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凯洛夫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马雅可夫斯基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列夫·托尔斯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孟德斯鸠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郭沫若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斯宾诺莎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邓肯

人生处世格言

决不让清高的人`目中无我

关于人生处世的格言

退一步海阔天空算吗?

处事格言

美德的本身就是它的报酬。

——达拉顿 道德是真理之花。

——雨 果 凡是真的、善的和美的事物,不管他们外表如何,都是简单的,并且还总是相似的。

但是,我们所加以指责的错误却是各各不同和千变万化的。

---歌德 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亚里士多德 文雅,和气,谦逊,应以诚恳为前提,以尊重为基础。

诚恳和尊重是语言的内在因素,讲究语言美能使人变的更高尚,更纯洁。

---富勒 失去了真,同时也失去了美。

---别林斯基 在一个国家中,若无个人的美德,就不能存在公众的美德,而公众的美德是共和国的唯一基石.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为人处事的格言或诗句。

厚德载物胡秉言厚德能载物,慈善惠乡邻。

大道能从简,仁和信做人。

自强不息自强不懈怠,努力有恒心。

学会担当守,明德做善人。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