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惩罚教育比爱的教育更有效的格言
一个怯弱的教师决不能教出一个英勇的学生来。
——(印度)甘地没有经过驯养的马是倔强的,一个不受拘束的儿子是不可忖度的。
——犹太教育格言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
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的要使日后不去再犯。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溺爱的双亲应该记住:每样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这是对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娇养,他们要能尽职负责,过度的溺爱与娇养其结果是侮辱。
——(英)利斯
犹太人在育儿教育方面除了重视知识外,还重视什么
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艺。
他们崇尚创新,认为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
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
所以,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
”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提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
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拥有永恒的探求心境,铸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犹太人,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
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民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
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
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
以色列的《回归法》界定犹太人的身份是按母系相传为标准,凡是母亲是犹太人的,其子女都会被以色列承认为犹太人,有权移民以色列。
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犹太人在世界各地经过接近二千年的流浪,和当地人的通婚,使到犹太人的肤色变得多种多样,有白种犹太人,黄种犹太人,和黑种犹太人,及印度和拉美的亚肤色的犹太人。
右图刚从印度移民到以色列的黄种犹太人。
黄种犹太人居住在位于印度和缅甸交界处人口只有九千。
这个民族非常重视知识,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记忆训练。
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
犹太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所用。
犹太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创造犹太人的未来、实现犹太人的梦想的下一代。
在犹太人看来,由于担心孩子不明白而错过教育机会,只是父母一种过分保护而已。
为了在孩子身上种下好种子,犹太人让小孩子学习记忆。
因此可以说,犹太儿童从一岁半就开始有意识地接受记忆训练了。
到了三四岁时,他们开始在私塾里面学习。
每个孩子刚走进教室都会受到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以让他觉得学习是快乐的;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接着,母亲会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所以孩子四岁时就开始完全的思考行为。
那时候,大人会告诉孩子们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不要拘泥于一个想法,因为还有很多的其他的思考方法。
与此同时,记忆训练也在继续。
孩子到了五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
《旧约》是一本大部头经典,能全部记住水平就是非常高了。
犹太人为什么这么聪明
为了解释在智力取向的活动中犹太人的优势之谜,人们提出了无数的理论。
其中,国外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个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
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
”为此,我们来了解一下,犹太人的家庭教育究竟有哪些特点。
书是甜的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
当然,这种做法有一些象征的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
犹太人不焚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
在有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人。
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
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
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
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
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
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并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
无疑,犹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慧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不无关系。
抢不走的宝贝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
”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
”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
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由于历史上的犹太人不断遭受迫害、财产被掠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屠杀,从而使追求知识、增长智慧成了犹太人的一种防卫机制。
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学者比国王伟大 当其他民族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时,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伟大。
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使拉比---教师和智慧的人得到极高的声望。
在古代的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缴税,因为大家认为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心力,对整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让他们缴税,而且要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为使女儿嫁给学者,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也值得;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
”在犹太社会里,教师甚至比父亲还重要。
假如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而且仅能救出其中一人的话,孩子一定会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里传授知识的教师非常重要。
以后,当学者的声望从宗教学问转移到世俗学问上时,大学里的学位特别是高学位成了犹太学生追求的目标。
对一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位或几位博士更为荣耀的了。
其结果是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中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种专业人才,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他们的人口比例。
关于教育的名言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作者:朱熹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
作者:(清)王永彬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作者:孔子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作者:《三字经》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
作者:《增广贤文》幼是定基,少是勤学。
作者:(明)洪应明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作者:《礼记·学记》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塔木德家训:犹太人用哪些话教育孩子
犹太人运用《塔木德》中的经典格言,教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时代精英。
本书对浓缩犹太人智慧的经典进行解读,并针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将《塔木德》中深
犹太人聪明的原因
犹太民族饱经磨难,但在智力领域中,却常能处于优势。
一位作家写道:“在犹太人家庭里,学问受到高度评价,这常使其他家庭相形见绌。
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
” 书是甜的: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
当然,它还象征着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
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犹太人不焚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知识即智慧: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
”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财物,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
”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
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在别的民族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的时期,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伟大。
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使女儿能嫁给学者也是值得的;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
” 重视才能: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
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
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
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
犹太人家庭由此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纠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