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道格言,长一点,20字以上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学术贡献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
《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
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
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
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
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
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朱自清(1899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
【孟子概述】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
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政治思想】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
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
“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
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
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
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
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一些儒学对联
仁维一世,恕保终身。
以文会友,尚友辅仁。
朝气熙仁里,晖光照德门。
禹踪沦碧水,夷迹隐苍岩。
事事存文道,人人是我师。
尊贤而纳众,嘉善亦矜愚。
悠然欣然释然,翼如羽如怡如。
礼之用,和为贵,仁之本,孝为先。
学至精深文有品,德称贤达质无瑕。
先王大道和为贵,至圣名言恕以崇。
成学清门同适道,立身浊世共知权。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桃李焕烟霞。
孔子多能缘位贱,颜生有誉以家贫。
振玉声金开世范,经天纬地铸民魂。
业冠千秋隆后圣,功高百代迈前贤。
风咏雎鸠夫妇正,雅歌棫朴纪纲明。
秦贵权衡随世道,鲁崇仁礼顺人情。
芳圃蕙兰馨九畹,杏坛桃李茂三千。
芳圃每欣兰蕙好;杏坛常喜栋梁新。
孔子兴儒开大范,孟轲继学建良规。
三复三思三喟叹,一炉一卷一窗山。
历尽沧桑余铁骨,研通经史吐金声。
娇菊带霜花更艳,劲松披雪骨尤坚。
修身治学心须静,待世交人品欲贤。
殷去三仁昏纣绝,汉归四皓弱盈存。
废书尤悔甯俞知,开卷还思武子愚。
约礼博文恒悔过,知今温古不为师。
伐善施劳颜子弃,修身讲学圣人忧。
瞻仰常怀颜子叹,履临恒揣圣徒忧。
夜梦周公吟子曰,晨怀孔圣味诗云。
博学多闻联自律,躬仁体义韵常新。
嵩高维岳行高岳,峻极于天学极天。
耳顺心平同圣趣,箪餐瓢饮共贤情。
逝水年华徒荏苒,流云岁月任虚盈。
滔滔逝水归东海,耿耿繁星卫北辰。
公瑾岂如诸葛智,孔丘难及宁俞痴。
安邦子产聪明慧,避世宁俞鲁钝愚。
袖手无言观世俗,潜心有语铸春秋。
闻礼闻诗闻禹舜,读风读雅读春秋。
赠管城旁思静女,褰裳洧侧念狂童。
舜地尧天清紫陌,仁风义雨静阡尘。
耳享韶音思舜典,目游礼制梦周公。
学至大成丘作圣,山登绝顶我为峰。
冬雪施恩原覆被,秋风训话草低头,人具质文方论品,山无草木不知秋。
山水有情皆蕴道,诗书无妄尽为金。
子夏多才赢美誉,颜回乐道忘堪忧。
玉振金声文溢彩,珠联璧合语添香。
如寻幽径痴文曲,若仰高山喜圣明。
德高望重缘修忍,赋雅诗清赖读经。
志存仁恕文常古,腹有诗书墨自香。
六艺儒功兴孔教,五弦舜乐起南风。
历代争先凭圣道,一时顿挫弃儒生。
丘死千年谁是圣
凤衰百代我为狂。
苏三离了洪洞县,孔二出于曲阜城。
读鸿文,有滋有味,明哲理,成圣成贤。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福祸无门,避趋由己,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庸人求利,俗人求名。
德学精茂,学精则德茂;师道尊严,师严而道尊。
货殖千金,总以扶贤佐圣;书攻万卷,恒归治国齐家。
太傅复归,权答鬼神之问;士师三黜,不离父母之邦。
阮籍猖狂,常有穷途之叹;仲尼狭隘,每怀末路之忧。
雨润风和,桃李花开灿烂,金声玉振,贤达业铸辉煌。
洒扫有时,心保一方净土,累积不厌,学成万仞高山。
今生来生去生,三生有幸,至圣复圣宗圣,列圣传经。
多艺多能,岂及狼贪鼠窃;闻诗闻礼,何如男盗女娼。
非古非今,研神理而设教;熔贤熔圣,原道心以敷章。
获麟兴叹,鲁圣仲尼诚圣者;睹凤为歌,楚狂接舆岂狂生。
子张子路,论道讲经归孔府,师旷师襄,抚琴击磬会晋阳。
君子宜疏其子,唯使闻诗闻礼;圣人固爱斯人,恒教亲孝亲仁。
士须弘毅,肩仁举义,路遥任剧;宦必廉明,衣紫腰金,民重君轻。
一叶虽小,可以知秋,可以障目,三人不多,或能成虎,或能得师。
儒教与民族国家怎么样
这本书几年前读过,那个时候是一头雾水,现在倒是对《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做个笔记。
首先是这篇文章是来自和顾彬——就是前些天来我们学校讲座的老头——的争论。
顾彬认为中国革命具有犹太——基督教背景,其中一个理由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意味着接受世俗论的末世论影响。
(关于这点,交大的林国基老师有更具体的介绍)。
刘小枫则认为,不能忽视公羊家的圣人改制精神与心学的成圣人精神是现代中国革命者的精神资源。
然后分两部分介绍公羊和心学。
心学部分倒是好理解,心学的格言“宇宙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宇宙”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精神是相通的。
(另可参见张灏的《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关于谭嗣同对青年的影响)。
然公羊学对革命的影响倒是第一次读到。
似乎更多的是从革命的角度理解,“孔子的革命义法联结了天道与中国民族体的治道,中国的治道以尧舜之制为正道,革命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也在于,一旦中国偏离尧舜之道,或夷狄进逼威胁到尧舜之道,就当有圣王拨乱反正。
——如果人们知道当今还在用的“拨乱反正”一词的历史文化涵蕴,辨析新政与复尧舜之道的关联(“六亿神州尽舜尧”),就应当考虑:现代中国革命精神的完美性追求是否真由西方启蒙运动而来,是否也可能源于鲁门血书,源于革命立法家孔子的微言。
”(P144) 文章最后再反过来讨论马克思与犹太——基督教的关系。
刘小枫侧重讲浪漫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
关于孝的古代名言
孝子之养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
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
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
——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
——(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
——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
——(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
——(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
——(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
——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
——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
——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
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
——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
——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
——萨福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
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
我痛恨战争。
——罗斯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法)罗曼·罗兰 亲人不睦家必败。
——(美)林肯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爱默生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
——狄更斯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
——狄更斯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狄更斯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狄更斯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
——狄更斯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
——苏格拉底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
——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
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 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
——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蒙田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
——蒙田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
——维斯冠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
——纪伯伦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
——惠特曼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
——居里夫人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德莱塞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
——池田大作 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
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
——伊林娜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
——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
——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
——大仲马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尔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
——罗斯·坎贝尔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
——色诺芬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小路实笃 母亲在家事事顺。
——阿尔科特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
她们的心始终一样。
——瓦普察洛夫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
——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贺拉斯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
——阿瑟·米 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
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阿斯杜里亚斯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求广弘明集 一段的译文
1、笑骂由他人笑骂坏我自为之。
2、忍的侮辱,放下架子,顾全大局,厚。
3、我之喜看书,不是想求上进,也不是想读书明理,只觉得手中有书,心中才舒服,成为一 种嗜好。
4、最初民风浑朴,不厚不黑,忽有一人又厚又黑,众人必为所制,而独占优势,众人看来, 争相效仿,大家都是又厚又黑,你不能制我,我不能制你,独有一人,不厚不黑,则此人 必为街人所信仰,而独占优势。
譬如商场,最初商人,尽是货真价实,忽有一卖假货者, 参杂其间,此人必大赚其钱。
大家效仿,全市都是假货,独有一家货真价实,则购者云 集,始终不衰、不败。
5、喜怒哀乐皆不发谓之厚,发而无顾忌,谓之黑。
厚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黑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
致厚黑,天地畏焉,鬼神惧焉。
6、读书三决:第一步,以古为敌。
第二步,已古为友。
第三步,以古为徒。
7、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8、上天生人,给我们一张脸,而厚即在其中,给我们一颗心,而黑即在其中。
从表面上 看去,广不数寸,大不盈掬,好象了无奇异,但,若精密的考察,就知道它的厚是无 限的,它的黑是无比的,凡人世的功名富贵、宫室妻妾、衣服车马,无一不从这区区 之地出来,造物生人的奇妙,真是不可思议。
钝根众生,身有至宝,弃而不用,可谓 天下之大愚。
9、拨开黑的,让人见到真正的。
10、讲因果的人,说有个阎王,问阎王在何处,他说在地下。
讲耶教的人,说有个上帝, 问上帝在何处,他说在天上。
讲理学的人,说有许多圣人,问圣人在何处,他说在古 时。
这三种怪物,都是只可意中想象,不能目睹,不能证实。
惟其不能证实,他的道 理就越是玄妙,信从的人就越是多。
李宗吾(1879.2.3-1943.9.28),四川富顺自流井(今四川自贡市自流井)人,其早年加入同盟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系四川大学教授,历任中学校长、省议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及省督学等职。
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畅销书小说作家。
1912年以奇书《厚黑学》惊世,并自号“厚黑教主”,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20位奇才怪杰之一”。
李宗吾,原名世铨,入学后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夫子,25岁思想大变,与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为宗吾。
其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其职位油水丰厚,而离任时清贫潦倒。
1912年,他以“独尊”之名,撰写了轰动一时的《厚黑学》,以后陆续写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包括1927年发表的《我对圣人之怀疑》。
1928年发表了《社会问题之商榷》。
自诩学说与道、儒、释相提并论,被誉为蜀中奇人,研究古之帝王将相权谋成功之道和英雄豪杰不外面厚心黑而已,触类旁通二十四史都可一以贯之。
吴稚晖称其为当代的了不起的思想家。
厚黑之说在抗战末期以后以至于台湾、海外都曾风行一时。
1936年,他将历年所作文字的一部分,融合自己的新观点和想法,重新以随笔体裁整理为文,在成都《华西日报》上开辟《厚黑丛话》专栏,连载发表,以后同名结集单独成书。
1936年,他还发表了被人称为扛鼎之作的《中国学术之趋势》。
1938年,又将以前曾发表过的短文《心理与力学》重新整理成书同名发表。
因作者认为此文所言是厚黑学在学理上之根据,所以人们称此书为《厚黑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