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高手给个商鞅变法内容原文,文言文的
原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於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於是以鞅为大良造。
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译文: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
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
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
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
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
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
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孝公说:“讲的好。
”甘龙说:“不是这样。
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
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
”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
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
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
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
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
”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
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
”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
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
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孝公说:“讲的好。
”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
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样的惩罚。
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不分居的,赋税加倍。
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为私事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
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
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
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
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
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
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
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
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
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
”将依新法处罚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
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
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
于是卫鞅被任命为大良造。
率领着军队围攻魏国安邑,使他们屈服投降。
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筑宫廷城阙,把国都从雍地迁到咸阳。
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设置了县令、县丞,总共合并划分为三十一个县。
废除井田重新划分田塍的界线,鼓励开垦荒地,而使赋税平衡。
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处劓刑。
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各国诸侯都来祝贺。
商鞅以法治国的内容或名言的是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二是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
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
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
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
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三是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影响: (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但是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商鞅南门立木》的有关诚信名言是那句
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
”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
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战国法家的商鞅有哪些名言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
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担忧的。
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言词,我不再因它们而疑惑了。
)
韩非子怎么评价商鞅变法的
战国末期思想家子曾:“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教,秦人。
”韩非子认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法家提倡效今不法古,是说在旧方法(即古法)已经失效的情况下,就不应该死守了,必须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