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做到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前向上意味着前进,事物的发展的曲折的,但是也是不断的前进着,每天都比昨天好一点,向上。
向善,善为善良,善意,勿以善小而不为。
每天做一小善,积水成渊,是善也。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知:接地气”内化为入脑入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先于知、植于脑、根于心,需化为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迈大步”外化于落细落实“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行,贵在转为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能不能一句话说清楚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
貌似以前有人问过了...徐爱(王阳明先生的第一个学生)说:“现在世人都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 先生说:“这是被私欲迷惑了,再不是知与行的原意了。
没有知而不行的事。
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圣贤教与知和行,正是要恢复原本的知与行,并非随便地告诉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
所以,《大学》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来启示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知与行。
见好色是知,喜好色是行。
在见到好色时就马上喜好它了,不是在见了好色之后才起一个心去喜好。
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
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心去讨厌。
一个人如果鼻塞,就是发现恶臭在跟前,鼻子没有闻到,根本不会特别讨厌了。
也因他未曾知臭。
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
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再如知痛,绝对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
知寒,绝对是自己觉得寒冷。
知饥,绝对是自己肚子饥饿了。
知与行怎能分开
这就是知与行的原意,不曾被人的私欲迷惑。
圣贤教人,一定是这样才可以称作知。
不然,只是未曾知晓。
这是多么紧切实际的工夫啊! 今天,世人非要把知行说成是两回事,是什么意思呢
我要把知行说成是一回事,又是什么意思呢
倘若不懂得我立言的主旨,只顾说一回事两回事,又管什么用呢
” 徐爱说:“上古之人把知行分开来讲,也是让人有所区分,一方面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如此功夫方有着落。
” 先生说:“这样做就抛弃了古人的意旨了。
我以前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如果深谙知行之理,若说知,行已自在其中了;若说行,知也自在其中了。
古人之所以知行并提,只因世上有一种人,只顾稀里糊涂地随意去干,根本不思考琢磨,完全肆意妄为,因此必须说一个知,他才能行得端正。
还有一种人,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思考,根本不愿切实力行,只是无端空想,所以说一个行,他方能知得真切。
这正是古人为了救弊补偏,不得已而使用的对策。
假若明了这一点,一句话足够。
现今的人非要把知行分为两件事去做,认为是先知然后行。
因此,我就先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等知得真切,再去做行的工夫。
所以,终生不得行者,必定终生不得知。
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此种错误认识为时很久了。
现在我说的知行合一,正是要对症下药,并非我凭空捏造。
知行本体原本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