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词好句好段和名言摘抄加书名(20篇)
文段1:名的背后是实你可以做阳光下艳丽娇嫩的牡丹,让世人艳羡;你可以做雄伟壮丽的河流,让世人赞许;你可以做山顶上高耸入云的大树,让世人惊叹。
但在面对艳羡,赞许,惊叹的同时,不要忘记你的脚下是孕育你的土地,是承载你的河床,是支持你的高山,所以在我们面对一切美名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是实在的精神与依靠成就了我们。
一代明君康熙,之所以拥有明君的称号,拥有让后人赞扬的名望,是因为他心中有天下,心中有百姓,为天下人有存之而做出实际意义上的努力;一代伟大,之所以拥有所有人民的敬佩和崇敬,是因为他历经磨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代名将邓亚萍,之所以拥有世界兵坛头号选手的名声,是因为她刻苦训练,无惧无畏,有实力与信心,她的真正实力为她赢得了这一切。
所以我说,人真正做的实事,真正拥有的实力,真正实在的精神才是一切名望的得来,“实”成就了“名”。
文段2:振翅飞翔需要脚踏实地鹰击长空的壮阔令我们羡慕不已;大厦高耸的巍峨让我们感叹不已;成功者的光环让我们惊羡不已。
我们在感叹这些时,是否想到鹰的一次又一次苦练,是否想到大厦的坚强柱石,是否想到成功者背后的脚踏实地的奋斗
朋友,振翅飞翔需要脚踏实地。
因为有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才有了费俊龙,聂海胜成功的飞行;因为有脚踏实地的不懈研究,叶笃正老教授才赢得了气象学界的最高荣誉;因为有了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刘翔才得以让世界为之震撼。
“欲速则不达”“万丈高楼平地起”等俗语都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的提升自己,实行量的积累,等待质变的那一天振翅高飞。
脚踏实地地要求我们对待成败得失应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脚踏实地要求我们像老黄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
失落时不低沉,胜利时不炫耀,像蝶蛹那样慢慢积蓄自己的力量,终有一天会蜕化为蝶飞向广阔的蓝天。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时间从树林走过留下圈圈年轮,我们从时代走过,能留下什么
朋友,我们应脚踏实地以待展翅高飞,像雁过留声一样人过留名。
语段3:我美丽,因为我思想“常思考,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美丽。
”这是西方人的谚语里的经典的一句话。
拿破仑。
希尔在《成功学全书》一书中提到:“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学会思考。
”意大利著名登山家霍尔德。
梅斯曾不用氧气瓶登上了13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被誉为“登山皇帝”。
他曾说过:“登山前我总是思考应当如何去做,并作计算,然后才开始行程。
”拿破仑。
希尔和霍尔德。
梅斯向我们阐述了“美好人生由思考开始”的道理,他们以自身的美丽证明了这一点。
有的人说:“我不思想,也可以美丽,因为我母亲赋予我美丽的容貌。
”这美丽是暂时的,就像一辆新车,在油漆的掩盖下,他美丽;但随时间推移,油漆脱落,车身斑驳,发动机使用寿命一过,便会被人们所遗忘。
思考产生的知识却如崭新的发动机一样是我们持续展示美丽的动力。
勤加思考你才不会被时代所遗弃,才会美丽永驻。
“我美丽,因为我思想。
”智慧的光芒是最不易被时光的流逝所冲刷的。
开动自己的大脑,勤思考,向社会、向人民大众展示属于你自己的美丽吧
语段4: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你总是发现朋友的缺点,你么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找到知音;同样,如果你总希望自己完美无缺,假设你的这一愿望真的能如愿以偿,那么你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语段5:用生命和热血浇灌的花朵在遥远宇宙的尽头,寂寞的星空底下,仍然有不眠的灵魂渴望着光明,用他们燃烧的一生,在生与死之间,照亮了价值、创造了意义。
当摩西率领着苦难的族人劈开红海、走出埃及的时候;当耶稣为拯救全人类而被背负十字架步履艰难地走上山冈的时候;当达
芬奇完成《蒙娜丽莎》,和午后的阳光一起点燃了人类永恒的微笑的时候;当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双耳失聪之后用天籁之音谱写《第九交响曲》,让人类在音乐中陶醉的时候;当托马斯
杰斐逊独居斗室,用燃烧的笔尖力透纸背地写下《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文字的力量震撼了五洲四海,让全世界的独裁暴君们在这一天里发抖的时候。
正是这些不屈不挠的灵魂,他们用力量和激情劈开死亡与毁灭交织的铁幕,在生与死短暂的夹缝之间,用生命和热血浇灌出文明的花朵,使得希望和创造长存人间。
语段6:生命是一枝铅笔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和泪水描绘自己的奋斗和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枝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素笺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生命是一枝铅笔,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苗条的小树,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
从铅笔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枝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生命是一枝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
生命是一枝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充满喜悦与渴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做细线条,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画。
生命是一枝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有力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语段7:人生是条漫长的河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从涓涓细流的上游到惊涛骇浪的中游,最后注入宽阔的海洋。
上游是美丽的童年,淙淙小溪从幽静的林间穿过,像一首浪漫的抒情诗。
中游是沉重的中年,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飞流直泄的瀑布;险恶的暗礁又使河面布满了龙潭虎穴,像一部惊险离奇的小说。
下游经过平静的入海口与海洋浑然一片,平静、辽阔、宽容、博大、像一篇淡雅厚重的散文。
人生的主流应该是百折不挠的执著。
一旦目标确定,就义无返顾毫不迟疑的勇往直前,不因暂时的成功而骄傲不前,也不因暂时的逆境不思进取,只是抱定一颗恒心永力不辍,这样的人生才会诞生大河奔流的气度与风范。
语段8:别让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言论所掩盖,别让自己的个性被他人的思想所修剪。
从普希金汹涌澎湃的《致大海》,到冰心那充满母爱、童真、自然的《春水》,从闻一多回味悠长的《红烛》,到舒婷含蓄深沉的《致橡树》。
青钱千张,香波浮上,嗅之若无,若即若离,恍兮忽兮,令人神怡。
这是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从一种个性到另一种个性的张扬,他们思想的棱角,闪烁着灼人的光芒。
泰戈尔说:”别踩住我的思想。
”我说:”别修整我的个性。
”语段9:问灵魂我想到了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
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挡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对于上流社会,他始终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场面时,他感叹到:“可怜的小王子
”他只是那样固执着地画他笔下的农民,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宁静安详底下。
我突然读懂了他的灵魂,那是一种精神的亢奋和难言的内心的悸动。
对于米勒来说,任何财富都阻挡不了他对完美的追寻,他只是勇敢的追寻灵魂的高洁,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
灵魂,是上天在骨子里植下的一方净土,让卑微的生命变得纯净、肃然和旷世。
语段10: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自我的天地里我们该独立,不是从明天而是从今天。
我总觉得芬兰的人们值得每个人效仿。
那里的孩子跌倒了知道自己爬起来,不要像丹麦父母那样的安慰,不要像瑞典父母那样的谨慎,不要像挪威父母那样的指导,他们不会哭,因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我想这就是芬兰民族沉着所在。
小孩子尚且懂得拥有自我的天地,而逐渐长大和已长大的人呢
开辟一方“空白”需要独立的精神,因为只有摆脱了依靠,我们才能真正专注于自己的天地。
不愿开辟自己的天地,我想那是一种懦弱,他们怕风雨,怕劳苦,怕播种时节里遇到困难,怕收获季节里没有比别人大的果实。
这样的顾虑束缚了多少人的手脚,他们不敢越雷池,更谈不上经历千难万险后拥有一片芬芳怡人的天地。
如果你曾读过鲁迅,读过他是怎样在黑暗中确定自己独特的坐标;如果你曾读过张爱玲,读她是怎样用自己诡谲的笔调为人指点一段迷津;如果你曾读过陈小邛,读过她是怎样在蚂蟥遍身的丛林中寻找门巴人;如果你曾读过青藏线上修筑铁路的汉子们,那么你可能会幡然醒悟:自己的天地最美,执著的追求最美,自己的金秋最美
关于人生的名言上人生的旅途罢。
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
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迅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 莎士比亚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 巴今1、被击倒并非最糟糕的失败,放弃尝试才是真正的失败。
2、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他们不想那么做的时候,做了他们不想做的事。
3、快乐的秘诀: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去喜欢自己做的事。
4、梦想幻灭比寻获真理更能令人增长智慧。
5、满足不只来自于物质财富,也来自于无所奢求的心灵。
6、带来阳光,照亮他人生命的人,自己也会沐浴在阳光下。
7、行动未必带来快乐,但不行动就一定不快乐。
8、对永恒事物的知性理解,属于智慧;对短暂事物的理性理解,属于知识。
9、以自己双翼飞翔的鸟儿永远可以飞得更高。
10、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洞察眼前的一切,而在于预见即将发生的事。
关于知识的名言★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培根★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是作文素材的宝库。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尔★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
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高士其★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罗丹★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猝然死去本无甚苦痛,长期累死倒真难以忍受。
佚名 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人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别林斯基 建筑在别人痛苦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阿·巴巴耶娃 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
徐特立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果戈理 资料来源:
格温尼斯的资料
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1973年9月28日生于美国加州洛杉矶一个艺人家庭,父亲布鲁斯-帕特洛是电影制片人,母亲布莱思-丹纳是著名的电影演员。
格温妮丝有着金色的童年,从儿语识字起,就陪妈妈练习台词,当起了“小陪演”。
她11岁的时候,父母将全家搬到了好莱坞。
作为著名女演员的女儿,她继承了母亲的优点。
虽然父母并不希望女儿成为一名演员,但小时候的耳孺目染、家庭薰陶,使格温妮丝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演艺方面的才华。
格温妮丝的从影历程可谓一帆风顺,1991年,18岁的她就在自己的教父--大名鼎鼎的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影片《霍克船长》中担任角色,扮演剧中少女时期的温蒂。
1993年在影片《无情大地有情天》(Flesh and Bone)中首次担纲主演,同年又与妮科尔-基德曼搭档拍摄了《邪恶》(Malice)。
1994年拍摄了《帕克夫人的情人》(Mrs. Parker and the Vicious Circle)和《总统的秘密情人》(Jefferson in Paris)。
1995年她在《七宗罪》(Seven)中扮演年轻貌美、温柔体贴的妻子,戏不多,却十分地引人注目。
而她与布拉德-皮特的戏下恋情却是她拍摄此片的最大收获。
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性感的男人”--布拉德-皮特给格温妮丝带来了巨大的知名度,作为皮特的女友,格温妮丝开始闻名全球。
由于她拥有着这个全球无数少女为之疯狂的梦中情人,媒体将她称为“世界上最幸运的女孩”。
1996年格温妮丝拍摄了她的成名作《艾玛》(Emma),该片似乎是专为她而作,格温妮丝的演技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997年6月,“皮特-帕特洛”这对金童玉女突然宣布分手,“天作之合”的童话破灭了。
在经历了爱情挫折的打击后,格温妮丝不久就重返银幕,她不遗余力地要做一个成熟女性,事业并由此开始蒸蒸日上。
1998年是格温妮丝事业上成功而繁忙的一年。
她先是接受了英国导演彼特-郝伊特的邀请,主演了英国影片《双面情人》(Sliding Doors),她为此片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一头秀发剪短,并回绝了成为票房神话--《泰坦尼克号》的拍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此片上演后轰动整个国际影坛,成为继《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一脱到底》之后最成功的英国电影。
紧接着她又拍摄了两部重拍经典片--《烈爱风云》(Great Expectations)和《完美的谋杀案》(A Perfect Murder),后者改编自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剧中她与迈克尔-道格拉斯的完美合作,使该片成为当年的卖座片之一。
这一年她参加的最后一部、也是把她推向事业顶峰的一部影片--《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的拍摄,格温妮丝-帕特洛凭借此片的出色表演获得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并一举成为好莱坞的一流大明星。
但有趣的是,格温妮丝回家后就把奖杯丢进了储藏间,免得回忆起颁奖典礼上的哭得像个泪人、不知道感谢谁的尴尬场面。
1999年格温妮丝与马特-达蒙合作主演了《天才瑞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该片成为1999年最具争议性的影片之一。
今年法拉利兄弟看中格温妮丝-帕特洛,邀其出演新片《Shallow Hal》,格温妮丝将在剧中演出一个大丑女的角色。
格温妮丝举止高雅、充满自信,寡言少语却心思缜密,很有教养的她总是令电影观众们着迷,导演们也总是发现她身上很知性、教化的一面,并进而认为她典雅有气质。
她相貌姣好、注重仪表,是一个真正的明星、一个好女孩。
1997年与布拉德-皮特分手后,她开始寻找真正的朋友,这时,格温妮丝遇到了本-阿尔佛莱克。
乐观而充满朝气的本,是新一代男人的象征,他不喜欢张扬,自控能力强,处事总是保持低姿态,但多少少了一些好莱坞的传奇色彩。
他“坚信,只要自己有坚韧不拔的力量和获胜的愿望,就能获得成功”。
前不久,本-阿尔佛莱克被华纳电影公司看中将出演第四代蝙蝠侠,本力邀其女友格温妮丝-帕特洛出演“猫女”一角。
据说华纳方面对格温妮丝出演该角色也非常有信心。
格温妮丝是一个工作忘我的人,她的处事格言是不求独特,只求使自己保持不变。
她说,我这样做的理由是我要这样,而不是钱要我这样。
这与出名毫无关系。
那些喜欢金钱、喜欢出名的演员不是由爱他们的人抚养大的。
而我则完全相反。
主要影片:1999年 《天才瑞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1998年 《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完美的谋杀案》(A Perfect Murder)《烈爱风云》(Great Expectations)《双面情人》(Sliding Doors)1997年 《Hard Eight》1996年 《艾玛》(Emma)《The Pallbearer》1995年 《月光情圣》(Moonlight and Valentino)《七宗罪》(Seven)1994年 《总统的秘密情人》(Jefferson in Paris)《帕克夫人的情人》(Mrs. Parker and the Vicious Circle)1993年 《邪恶》(Malice)《无情大地有情天》(Flesh and Bone)1991年 《霍克船长》(Hook)
关于敬畏生命的一些素材,,越多越好,,,急求
1法国人阿尔•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的人物之一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他认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
”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2敬畏生命张全民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
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
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
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
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
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
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只有当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
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比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从而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只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
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
他认为自己这样做不仅仅因为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原载《散文》)3魏霞于2005年被查出患有恶性脊髓瘤,丈夫无法接受着残酷的现实,带着女儿离她而去,70岁的妈妈照顾着她。
坚强的她,用微笑回报关心她的人。
今年8月4日,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魏霞被送到武汉长航总医院治疗。
期间,她签订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主动将心脏、肺、肝、肾、胰腺、眼角膜、骨骼、皮肤等器官连同遗体一起捐献。
2010年11月17号,魏霞安然离世,年仅33岁。
她的器官和眼角膜很快用在了三个重症病人身上,8000平方厘米皮肤被珍存起来,可以挽救3到5名烧伤患者的生命。
魏霞走了,她的精神财富长留人间。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魏霞永不逝去的声音:魏霞:“我很简单就这个想法,有的时候金钱解决不了,这东西(遗体)也不是活人能够给的,如果我自己哪一天不行了,捐献出来可以帮助别人。
”——《生命中的大爱》4刘伟,“断臂钢琴师”、音乐人、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
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被广为传颂,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外媒争相报道,成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
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12岁学习游泳, 14岁获得全国游泳冠军,16岁学习打字, 19岁自学钢琴,仅用一年即可弹奏出相当于手弹钢琴专业7级水平的钢琴曲《梦中的婚礼》。
2008年,与刘德华共同为奥运加油,合作歌曲《天意》。
2010年,摘得东方卫视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
——《断臂青年的生命交响曲》5野性的生命田雷曾经,被电视上的《动物世界》深深地吸引着,虽然并不那么喜欢看电视(而它至今仍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节目)。
喜欢它,并不是因为难得见到这些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的新鲜感,而是那在莽原旷野中,驰骋天地间的自由与彪悍,是那捍卫生命的勇猛搏斗和艰辛觅食的生命意志,是那份生命在我的独立、自尊和自信。
曾经见过一幅照片,并深深地为之而振奋。
那是雪地里一双狼的眼睛,凝神注视着我,坚定、深邃、英气逼人、摄人心魄。
它积聚着强悍的力量,蓄势待发,随时攻击觅食或者反应攻击,捍卫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严。
还见过一幅荒漠上奔腾的两匹斑马的照片,地面上扬起的尘土更突出了它们高昂着头仰天嘶鸣的奔放向上的气势;其雄浑壮阔与豪迈,在铅灰色的沉沉乌云的映衬下,越发地激荡人心,如同风尘古道上一首回肠荡气的战歌。
而这里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带,任何动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极其艰难,但是它们依然凭借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围地迁徒,艰苦地寻找水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静谧中顽强地生活着,构成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美丽草原上的生命风景线。
欣赏,是有的。
毕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成的空间里,需要面临和应付工作中的压力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极其难得有机会见到野生动物的。
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更不要说亲眼目睹并亲临感受那山林间、草原上、旷野中自由地纵横驰聘的英豪气度。
但更多的是,常常地被这种野性的激情感染着;渴望如它们一样的盎然的生机勃勃,激扬奔放;聆听着它们强劲的生命节拍和旋律,在心灵深处荡起强烈的回应和信念,那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时期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真诚信仰,而终于领悟了生命。
正是由于自然界其他万物生灵(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不再孤独。
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有个性,有灵魂,更有张扬的激情——为自己生命的尊严和追求奋斗拼搏的激情。
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该如此。
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已经被文明越来越远的隔绝了自然的我们,又该从何、如何去欣赏生命的激扬,领悟生命的真谛呢
对于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满激情的。
自然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骄傲的胜利,有惨烈的失败,更有无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艰辛和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没有生命的激情。
自然竞争是残酷的、野性的,然而整个自然界是和谐的、完善的。
人类来到世界,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分子,向往野性,回归自然是人类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本性。
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
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
6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峄 桐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
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着这个荒凉的宇宙。
可是,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
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
想到过要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
人类开始了解自身对地球的消极影响,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地球上已无一块净土,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种生命灭绝……生命之网面临着巨大的人为灾难,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
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网”的概念。
密歇根大学的伊文斯说,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明白,和人一样,动物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法国学者史怀泽更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全新的伦理价值观: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然而,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在贪婪的物欲甚嚣尘上的时候,伟人的呼声显得是那样的微弱。
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
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醒,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那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感情。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新种的出现和老种的衰亡,速度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人为的原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由于每一个种都是大量遗传信息的贮藏者,所以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生命之网的一个网眼的开裂,它给整个生命世界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
因为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我们难以测算,一个与人类的功利距离较远的物种的消失,将会给生命之网的最终消失带来什么。
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人的酋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愿意拿来献给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并作为此文的结尾: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
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
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
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
(摘自《青岛环保》,有改动)7为所有动物不受虐待(节选)莽 萍人有许多种学习的方式,全看他们怎样看待世界。
如果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为人所用,人是一切生物的中心和主宰,就会无视其他生命的价值,就会把任意滥用和伤害能力低下的其他生物视为当然。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检讨。
譬如,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就是一个不人道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
这一点,连有的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
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成人教师却没有反省。
有一位著名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因为反对这种残酷的实验课,跟学校和老师作了多次交涉,恳求老师能不能不要伤害青蛙,或者分成小组,共同解剖一只青蛙,而不是人手一只。
可是,她到底没有劝说成功,于是就决定在那一天拒绝到校上课。
那是她整个学期第一次请假不去学校。
她的勇气有没有引起注意,有没有成为下一次类似实验课的真正有意义的障碍,我不知道,但是,我真心为这个中学生的爱和勇气感到骄傲。
她不因为生命弱小就去欺负,不因为善小就不为。
现在许多国家都取消了小学和中学的动物活体实验。
这是近几十年来环境伦理观念和道德进步的结果。
生物学已经建立很多年了,写作的书籍成千上万,现在还有了各种模型、图谱和视听网络可以用来学习。
而我们却要在赶上“发达国家的实验水平”的口号下,努力设置活体动物实验课。
的确,在以往的历史上,一些西方国家有过名目繁多的残害动物的实验,但是,随着动物保护哲学和生命伦理观念的强烈冲击,动物福利组织的实际抗争得到极大的认同,中学里野蛮的动物实验课逐步被取消,换成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或者解剖动物尸体来学习。
为什么我们非要做日渐被别人废除的残酷实验呢
在中学阶段,有什么知识是非要透过折磨动物来学习的呢
可能,我们需要赶上的不是生物课的实验水平,而是其他的东西,比如对待动物生命的态度。
香港环保先驱温石麟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以保护自然为己任的道路上来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物老师——他大学预科的生物教授。
这位外籍老师是他爱护自然的最初的带领者。
一次,他们去香港海边作海岸生态考察。
那位老师站在退潮的烂泥里,告诉正在寻找生物样本的学生们:你们可以取上来观察,但是,完事后要放回原位,因为他们是属于这里的,我们是大自然的观察者,不应该破坏、扰乱大自然的平衡。
这位赤脚站在烂泥里的教师,一直引导着他的学生走向尊敬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活。
我深信,这就是教育。
善待自然、善待动物是需要学习的,没有人天生具备这种态度。
(原载《中国青年报》) 8读毕淑敏《我敬畏生命的过程》有感认识毕淑敏,那时候还没当兵。
不敢说绿色情结源于毕淑敏的小说,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对于鼓噪认知还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当然不能排除毕淑敏的《昆仑殇》。
之后陆续读了她的《红处方》和《拯救乳房》,大有震撼之感。
恰如王蒙所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和行为方式。
读毕淑敏,震撼总是从温婉中来,以一种泽被苍生的力道和厚度直逼人心。
《我敬畏生命的过程》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只是收集了近年来毕淑敏影响较大的演讲和访谈,书中所叙大多是对于心灵内壁的触碰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在五台山先锋书店的文学板块,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一本,不仅是因为这个书名,更因为毕淑敏,一个曾经景仰且近来常想亲近其思想的知性女作家。
大学期间,很难说我的成长没有受到《昆仑殇》和《红处方》的影响。
至今仍能记得“假如不是怀揣了藏北的雪,假如没有那些冰雪下长眠不起的英魂,假如没有父亲那殷殷的目光…”这样大气的叙述,还有“简方宁”那样特别的名字。
重读毕淑敏,已去十载。
这十年间,她读了北师大的硕士和博士,我则携笔从戎,完成了同样的学习生涯,且人过而立。
如果说之前读的是毕淑敏的小说,而今天读的,则是生命本身。
毕淑敏既是医生,还是作家,对人性有着极强的领悟力,凭了手中妙笔,又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读之有嚼劲,很畅快。
她的书,年青时可读,中年时亦可读,至于老年时读来如何,那要看自己的参透力了。
靠闲暇读完这本《我敬畏生命的过程》,不仅是一次心灵上的取暖,也是思想从鸿蒙走向成熟的印证。
对于人生和生命,我和毕淑敏有着很多相似的理解角度和处理方式。
“活在路上”、“重视生命质量”一直是她所坚持和认同的,对于快乐和幸福的理解也如出一辙。
有人问毕淑敏:“你是怎样度过人生的低潮期的
”她的回答只有五个字:安静地等待。
我悟来悟去后的结论何尝不是如此
记得毕业时的博士论坛,有师弟发问:“写论文很艰难,这个过程到底该如何度过
”我只送给他们一个字:熬。
人生最本质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活着的道理无须华丽包装同样掷地有声。
母亲拉家常,总会说起这么一句话:别慌,日子比树叶还长。
小时候不解,一片树叶有多长呢
怎会与过日子搭在一起
等积攒了有分量的人生过往,懂得了生活与做人的艰辛,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我宁可听母亲的絮叨,却不去读郭敬明的书,原因也在这里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