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幼儿画画格言

幼儿画画格言

时间:2020-05-27 00:48

关于幼儿绘画 名人名言

1 伸出你们的小手,画出你们的世界2 开动脑筋,充分想像,丰富我们的小乐园。

这是我自己想的

有没有关于儿童绘画的名言

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向孩子那样画画——毕加索

幼儿大班,看了这本绘画本,蛋,有写出格言或者寄语

同一个物体,测量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感受故事的趣味,理解故事内容。

  2、丰富幼儿对蛋的认知经验。

  3、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对测量产生探究的愿望。

  活动准备:  PPT课件  蛋若干、口袋  各种图片、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摸口袋游戏,引起兴趣  师: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叫摸一摸、说一说、排排队。

  请若干小朋友摸一摸,说说是什么蛋,并按照一定顺序排一排。

  二、观察图片,理解故事情节  (1)、播放PPT,观察封面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这个很大很大的蛋可能会是什么蛋

  (2)、播放PPT,分段讲述,理解故事内容  师:谁第一个发现了蛋

它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蛋

有多大

  狐狸觉得很好奇,它也去看了。

它觉得这个蛋大吗

它是怎么比的

  最后谁也去看了

小熊是怎么认为的

  为什么三个动物的想法不一样呢

难道这是一个魔法蛋,会变大变小吗

  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它们呢

  三、幼儿游戏:我们也来比一比  (1)师:我这里就有这只很大很大的蛋,有小动物们用来测量的工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量一量,看看这些蛋到底有多大

  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2)幼儿分组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贴在大记录表上。

  (3)幼儿分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一个物体,测量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关于幼儿画画的精美语句

自从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后,我知道了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在艺术领域方面应该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在幼儿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的干预,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指南》艺术领域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对此我感到十分困惑,范画不是历来作为培养幼儿美术能力的手段吗

”于是,我通过翻阅专家的著作《指南》解读,来给自己解惑答疑了。

一、现实中有很多例子是“教幼儿如何画画,而没有教幼儿喜欢画画”。

比如教幼儿画小草就是很死板的画三叉的小草,虽然符合大人的想法,但纯粹是绘画的技能练习,框死了孩子的思维,打消了孩子自由创作画画的兴趣。

如果画的与教师范画不像了,教师还会评价:“XX不认真,画的不好。

”这与《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重点培养幼儿的兴趣是背道而驰的。

二、说说简笔画范画教学。

教师提供的范画,是将线条、形状从事实形象中抽象出来,为幼儿模仿用的一种概念化符号化的模式,是一种画法的示范。

客观的说,就是简笔画。

它本身很好地描绘了某些事物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问题在于,这种描绘是是简笔画创作者自己的概括与抽象。

即使老师提供多幅范画,让幼儿选择一幅来照着画,那也是一种被动模仿,这违背了作为自我表现的艺术的本质,忽视了美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语言。

在幼儿被动模仿的作品里,全然没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投注。

儿童学简笔画,学到的是别人已经“嚼过”的东西,这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的视觉思考与体验审美心理意象的机会。

一次大班美术课《柳树写生》,让孩子画树。

在去大操场观察柳树前,作为老师的我怕孩子不会画,就事先在黑板上做了范画,树干一端就是两个尖尖角,其他是垂下来的柳条,还不忘告诉孩子们这是柳树的头发。

于是,可想而知孩子们的画画就是千篇一律的。

往往在过程中,班里的好孩子会规规矩矩的照着你的范画画像画得符合大人心理上的画好标准。

而其中一些比较调皮的男孩子,却写生出了不一样的效果。

他的画画作品别树一帜。

比如“李益周”这个男孩,就说出了这样的话,“我靠近树干画的树就不一样,我把椅子就放在这里了。

”这是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但如果是一位比较专业的美术老师就应该明白美术写生,待在事物的角度不同,每个人画出来的画是不尽相同的。

这个孩子观察并了解到了这一点。

而做为老师的我,却在陈园后来的提点中说到《指南》,才有所醒悟。

我想,美术课每年都在循环的上,教师是否能时刻结合《指南》有所反思,不断更进教学呢

虽然每次教案都差不多,每个教师都这样上,但教师是否对《指南》有了真正的领悟呢

在这一美术写生过程中,儿童做的仅仅的是用自己的手将别人已经构思的东西临摹出来,也即只有单纯的手的动作的训练,而没有运用自己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去概括、抽象对象的审美特征,更谈不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所以,简笔画教学是用成人的视知觉代替儿童的视知觉,用成人的艺术思维代替儿童的艺术思维,用成人的审美体验代替儿童的审美体验,儿童因此而失去了自主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同时,运用简笔画所画出的画面是模式化的,缺乏儿童独特的个性,它只会让儿童产生一种“绘画就是要画得跟老师一样”的想法,而这与艺术倡导的独创性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必须清楚地知道,简笔画教学中的临摹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只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它从来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佳的美术教学方法,尤其是幼儿这一年龄阶段。

这种把技能学习当作幼儿美术学习的中心目标的简笔画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想,如果下次再上美术写生课。

我应该在活动前一天给孩子布置任务,让他们去公园或在校园里观察各种各样的树。

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许多各种各样的树的图片。

上课的时候让孩子发言,你看见的树是什么样子的

我想孩子们会给我很多丰富有趣的答案。

接着我为孩子们展示各种树木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

最后,去大操场上对柳树写生。

让幼儿在远近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去观察树枝、树干等,之后再进行绘画活动。

如此一来,孩子的绘画作品,肯定能妙笔生花,百花齐放,有不同的绘画作品出来。

三、仔细揣摩其中的字眼,幼儿绘画是,“不宜”而非“不能”提供范画,并“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那么,提供这个范画的完成度到底有多少呢

这不禁又成为了我的困惑。

“《指南》反对的是对范画的被动模仿,是照着范画进行复制,但并不反对幼儿的模仿学习。

但强调的是自发模仿,而非被动模仿。

强调的是个体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进行的主动模仿,而不是集体统一的被动模仿。

自发模仿,主动模仿的是幼儿自己的感知对象,幼儿通过模仿再现的是对这个对象的感知印象。

同一个对象不同的幼儿去模仿,因为认知不同,感受不同,影响和兴趣不同,模仿出来的作品并不会一模一样。

”以上是一段摘自《指南》解读的一段话。

读后,在想是否和我对“不宜”和“不能”的关键字眼理解所对上号呢

老师们通常会认为,范画目的是教会幼儿一种美术语言,当幼儿掌握了这种语言,才能够通过绘画进行表现和表达。

我想如果教师真的需要一些范画,那么一定要把握好范画的度。

因为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范画,传递给幼儿的是鱼,不是渔。

那么,通过《指南》解读了解到幼儿的美术语言不是被范画教会的,而是在表现表达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的,这一过程需要有大量自发表现的机会。

强调幼儿的自发模仿,但并不是不能进行集体性的模仿学习。

如集体写生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集体模仿学习,因为幼儿在感知真实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去再现。

但是我们要清楚,提供作品,实物和提供简笔模式画是不同的。

同时,让幼儿自发模仿自己感知的对象和以统一的要求画没有任何体验的对象是完全不同的。

上次,微信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从画苹果看中日美三国老师课程文化的差异》,其中中国老师直接自己范画一个苹果,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日本老师,拿来了一个苹果,让学生看看,闻闻,摸摸,但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苹果。

苹果这个观察对象还在,学生第一次有可能画得像梨,但第二次就画得有点像苹果了;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让学生每个人拿一个去看看,闻闻,摸摸,玩玩,最后可以吃掉它。

因为老师特意把它们洗干净了。

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吃掉了苹果。

而此时,美国老师才布置画苹果。

苹果已经吃了,学生第一次有可能画得像南瓜,第二次有可能像梨,第三次才画得有点像苹果。

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千人一面的标准化教育,只能抑制孩子的创造天性。

美国老师做到了让孩子在美术写生中自发模仿,去感知体验的对象。

而中国老师呢,磨灭了孩子的个性和创新潜能。

当看到这篇文章,就会觉得《指南》的出现,犹如久旱逢甘霖,对中国的幼儿教育是多么重要。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