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3篇描写绍兴风土人情的文章
《社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非常喜欢的三篇,就是你要的答案。
描写“鲁迅精神”的句子有哪些
你要仔细复习上课的时候老师说的那些知识,比如,哪一段的哪里表达了什么意思,还有那些注释也很重要,会考到的。
实在不行,你考试前几天可以找一下百度百科,上面不是有“内容讲解”的么
好好看看,挑重点的记下来背下来,考试的时候要放松,考前吃颗巧克力也可以哪w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关描写伯父鲁迅先生的外貌句子有哪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胳,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
课题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教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2.出示比较难读难记的字,请同学直呼音节。
“聚”读作“j)”;“羞”读作“xi&”;“翰”读作“h4n”;“滩”读作“t1n”;“璃”读作“l0”;“枣”读作“z3o”;“嗽”读作“s^u”;“悼”读作“d4o”;“浒”读作“h(”;“冠”读作“gu1n”,“传”,《水浒传》的“传”读作“zhu4n”;“正”,正月的“正”应读作“zh5ng”。
3.组织同学讨论容易写错的字,以便正确书写。
“敷”字的左上方是“甫”,不能少写点;“奥”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 ”,不要再加上一横。
“枣”字的上半部分是“ ”,不能写成束; “嗽”字中间是“束”,不要写成“束”; “餐”字的笔画比较多,下半部分“食”的倒数第二笔是“点”,不能写成“捺”;“吟”字的右边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4.辨析字形,理解字义,组成词语。
语(语言) 殡(出殡) 硼(硼酸) 咳(咳嗽) 悟(觉悟) 缤(缤纷) 绷(绷带) 刻(深刻) 嗽(咳嗽) 镊(镊子) 佣(佣人) 悼(悼念) 漱(漱口) 摄(摄影) 拥(拥护) 掉(丢掉) 愉(愉快) 奥(奥秘) 囫(囫囵) 滩(沙滩) 喻(比喻) 懊(懊悔) 物(财物) 难(难度) 5.提示课文中的词语,请同学解释,教师给予正确指导。
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本课指做事不顺当。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机构。
追悼:对死者表示悲痛的仪式。
爱戴:尊敬、热爱并且拥护。
挽联: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其家庭表示慰问。
羞愧:难为情,害羞,并感到惭愧。
惊异:惊奇、诧异。
个性: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
悔恨: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恨自己不该这样。
爱抚:疼爱、抚慰。
深奥:含义很深,不容易懂。
硼酸水:硼酸,鳞片状的白色晶体。
医药上用来做消毒防腐的药水。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
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整个枣子吞下去。
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恍然大悟:悟,明白。
恍然、突然清醒的样子。
形容一下子明白了。
张冠李戴:冠,帽子。
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
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饱经风霜:饱,充分。
风霜,比喻艰苦的生活。
形容经历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
各色各样:各种各样。
本课指各种职业,各个方面的人都有。
怒号:大声地吼叫,多指野兽的叫声或风声。
麻木:身体上某些部分失去感觉,也指对外界事物不关心,反应迟钝。
黄包车:一种由人拉,有两个轮子的车子,是旧时载人的交通工具。
女佣:佣,被雇佣的人。
女佣,女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课文以引起回忆——回忆几件事的思路,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
指导同学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
第一段:主要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主要写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
第五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四)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组织同学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使学生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找五名同学一人读一般,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看,体会“伯父”是一位怎样的人
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词,想想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扶、洗、敷、扎、掏、叫、给等表达了鲁迅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
他在想什么
(鲁迅先生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
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越想越生气,脸色变得严肃——同情穷人。
) 画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 这段描写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突出了“车夫”生活悲惨。
) 从这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边读边想,主要体会鲁迅先生不仅没有架子,而且体贴关心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
从女佣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从生活的小事关心女佣。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热爱劳动人民”。
) 3.小结四、五段 伯父这样关心穷苦人,同情穷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
板书:同情人民 (三)找同学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
这说明“我”读书怎样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枣子整个吞下去。
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张冠李戴”就是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
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读书不认真,不求甚解。
)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样说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因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
为什么比挨骂还难受
(“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全说错了,所以感到很“羞愧”。
“悔恨”的是当时没有认真读书。
所以“比挨骂还难受”。
) “伯父”通过谈论《水浒传》了解了“我”读书囫囵吞枣,指出了“我”的不足,并送给“我”两本书。
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反映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少年。
) 板书:关心学习 (四)分角色朗读第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指导同学由词理解句子,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这种精神。
“碰壁”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碰壁”
(“碰壁”指做事不顺当、行不通。
文中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
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反动派对鲁迅先生恨之入骨。
)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可以从三方面指导学生理解。
①从字面分析: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人走在黑暗中因看不清,容易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②从句子的含义来分析,在那反动分子横行、白色恐怖的旧社会,进步人士、革命人士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
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就是要揭露旧社会黑暗、罪恶。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人民革命斗争处处遭到镇压。
)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我”明白了什么
(“恍然大悟”的“恍然”是突然清醒的样子,“悟”是明白的意思。
这个词形容一下子明白了。
“我”明白了是把鼻子碰扁了。
) 作者“明白”的对吗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为什么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
所以在座的人都笑了。
) 由“碰壁”谈起,虽然这场谈话谈笑风生,可是当时人们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他们言谈中无不流露着对敌人的憎恨。
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板书:憎恨敌人 (五)朗读第一段 鲁迅先生在世时,他为别人想得多,那么他去世后,人们是怎样悼念、爱戴他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什么事使“我”惊异
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伯父逝世,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 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许多人来追悼他”,说明参加追悼会的人多。
②“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说明追悼会上送来的花圈和挽联多。
③“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说明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
)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
(人民深切怀念,无比爱戴鲁迅先生。
) 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板书:深切怀念。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鲁迅生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因此人民爱戴他。
板书: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 (六)齐读全文,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思想品德。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重点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一)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二)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使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的几件事,谈谈你的看法,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启发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爱憎分明。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关心青少年成长。
憎恨敌人。
) 学生的答案可能很多,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组织学生讨论每一段的内容,练习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
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它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这些词语或短句在字数或形式上要相对一致。
指导学生逐段读书逐段分析,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认定一个比较简练明确的词语或短句做为小标题。
一段:深受爱戴 二段:谈论《水浒》 三段:笑谈“碰壁” 四段:救助车夫 五段:关心女佣 板书:深受爱戴 谈论《水浒》 笑谈“碰壁”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三)指导朗读全文,体会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学生齐读二、三、四、五部分,教师最后朗读第一部分,或者教师朗读第一部分,学生朗读后面几部分,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在同学们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课文第一部分是总述,也是结果,人民无比爱戴鲁迅先生。
后面几部分用具体事例分述,也是出现第一部分那种结果的原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1.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
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是有目的的,都要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情感,说明一个道理,或批评、赞扬什么。
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的、说明的、论述的这个目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小站》,作者描写了小站的小和精,还有美。
他为什么要写这些呀
通过作者的描写你有什么体会吗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我认识到小站的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对旅客服务周到。
) 对,这就是作者要在文章中表达的,他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赞扬小站的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热忱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这也就是《小站》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按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的要求,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一般应该这样写:课文赞扬了……或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课文说明了……或揭露……或反对……等。
总之,中心思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中心思想语句要精练,有高度。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幻灯片:课后练习题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崇敬、怀念伯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并谈谈体会。
然后教师可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课的中心思想。
板书:崇敬怀念。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少年闰土教材全解
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
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
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课文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闰土看瓜刺猹的场面。
读了这段文字,少年闰土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
例如,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却孤陋寡闻。
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这些都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教学本课的重点一是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二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三是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②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
“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
“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
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
“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③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是“我”抒发感想的句子。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2)对词语的理解。
其间:那中间。
其,那。
本课指西瓜地里。
祭祀:节日或每逢祖先生辰忌日,人们向神或祖先献供品,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迷信的人利用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
闰土五行缺土,所以起名叫“闰土”,表示五行齐全。
许下愿心:即许愿。
讲迷信的人对神佛有所祈求,许下某种酬谢。
也借指事前答应对方将来给以某种好处。
装弶:弶,捕鸟的用具。
装弶,就是把弶装置好,用来捉鸟。
竹匾:一种边较浅的圆形竹器。
秕谷:干瘪的谷子。
潮汛:一年中定期来的大潮。
跳鱼儿:指弹涂鱼,体长约10厘米,稍侧扁,浅褐色,栖息于海滨滩涂,常出水跳跃,上陆觅食,可食用。
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出产。
二、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三、教学建议1.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结合单元导语和课后资料袋,教师可以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
2.初读课文时,把课文读通顺,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初步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鲁迅作品中有些词语,学生今天读来感到陌生。
一些事物的名称,不影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不必深究。
有一些半文半白的词语,学生读起来会感到不习惯,理解起来也有困难,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
如,“便是”,就是的意思。
“没有知道”,就是不知道。
“无端地觉得”,就是没有原因地觉得。
“素”,向来的意思。
“素不知道”是说向来不知道。
“如许”就是“如此”“像这样”。
“先前”,就是以前。
“单知道”,只知道。
这些词语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疏通。
还有一些词,如,“值年”“祭祀”“五行”“闰月”,老师可作通俗的讲解,学生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要正确区分多音字“正”在“正(zhèng)在厨房里”与“正(zhēng)月”以及“佛”在“仿佛(fú)”与“神佛(fó)”中的不同读音。
“五行(xíng)”“供(gòng)品”等词的读音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畜”读chù,不要错读成xù。
3.这篇课文是描写人物的。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闰土这位农村少年的性格特点,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这些特点的。
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作者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闰土给“我”讲的稀奇有趣的事,以及“我”与闰土相处时的感受,使少年闰土的形象不仅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4.这篇课文表现了“我”与闰土深厚的情谊,很能打动学生的心。
指导朗读,首先要让学生入境入情,这样才能读出感情,才能把“盼”“赞许”“分别时的难受”等情感表达出来。
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地展开想象,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感情。
朗读练习的形式可以多样。
比如,可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得琅琅上口。
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并在小组内交替朗读、互相评议。
5.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弄清少年闰土讲述的四件事情。
第一件事先讲捕鸟。
这件事紧承上文“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闰土讲了捕鸟的时间——下大雪;捕鸟的地点——沙地上;捕鸟的方法——支起大竹匾,撒下秕谷,鸟来吃时,拉绳子;捕鸟的结果——各种鸟都有。
说明闰土是一个捕鸟能手。
这样引得“我”总盼望下雪。
第二件事是讲海边拾贝壳的乐趣。
贝壳五颜六色,奇形怪状。
第三件事是讲看瓜刺猹,讲得很详细。
看瓜刺猹多么紧张惊险,这样的生活多么神秘动人。
正因为闰土讲述的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三十年来,一想到闰土,头脑中就会浮现出这个画面。
这与课文开头描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月下瓜地刺猹的动人情景是紧密相联的。
这两部分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后,再加以指点。
第四件事讲看跳鱼儿,写得很简略。
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并且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
捕鸟,表现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反映闰土的机智勇敢;捡贝壳、看跳鱼儿,表明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
教学时也应有所侧重。
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借助形象直观的手段展开想象,在对闰土的特点的认识中受到熏陶。
6.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要让学生能结合课文写作背景加以理解,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课文写景优美,写场面生动,可引导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识角度不同,他们的感受可能会不一样。
老师要让学生谈谈印象最深的,并说出理由。
另外,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把一些场景尽可能说得具体一些。
7.课文中有两处闰土外貌的描写,刻画了闰土可爱的形象。
课后,可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老师或同学的外貌。
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可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
在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8.课余,可引导有兴趣的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故乡》。
四、教学案例自主阅读 感受形象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认识了一位活泼可爱的海边的农村少年——闰土。
我们知道他是这样一个孩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出示句子)从这些描写中,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闰土是个朴实天真、很受大人疼爱的健康的海边少年。
师:是啊,这是一个多么讨人喜欢的海边农家少年啊
课文中的“我”喜欢他,是因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找找原因。
生:文中的“我”喜欢闰土是因为“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师:“我”往常的朋友是哪些人呀
生:是和“我”一样的少爷。
师:是呀,“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课文中讲了几件事
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
生:讲捕鸟、拾贝壳、管西瓜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
(生答师板书)师:在这几件事中,作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哪件事
生:看瓜刺猹。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件事最惊险、最刺激,作者写得也最详细。
师:讲得真好。
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走进这四件稀奇事,你会对朴实天真的海边少年闰土有更多的了解。
出示阅读提示:阅读课文中所写的四件事,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
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从哪些文字中了解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刺猹这件事表现了闰土的机智勇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轻轻地走去……”从这句,我看出闰土很勇敢。
师:月亮地下,猹来了……请大家轻轻地把这句话读出来,注意不要把猹吓跑了。
师:还有没有
生:“有胡叉呢。
走到了,看见猹了……油一般的滑……”师:虽然猹会咬人,而且这么伶俐,但还是被闰土刺到了,说明闰土不仅勇敢,而且机智
请同学们把他们俩的对话读一遍,男同学读闰土的语言,女同学读“我”的语言。
师引读:闰土又对我说,(生开始读……)师: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所以虽然30年过去了,当“我”回忆往事,却仿佛那一幕才刚刚经历,就在眼前一样。
引导学习第一段,从景物(天空、圆月、大海、沙地、西瓜、看瓜人)和颜色(深蓝、金黄、碧绿)等描写中体会意境的美;从手捏钢叉、奋力刺猹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
个别读——小组读——齐读,体会。
师生继续交流学习另外三件事。
(片段设计: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诸菊美)五、相关链接关于深奥难懂的词语 文中为何有些话深奥难懂
如,“项带银圈”为何不是“项戴银圈”
“素不知道”“无端”“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等词句的意思。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划分的界限。
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写作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1921年,虽然用的是当时大力倡导的白话文,但当时正值古今汉语交替时期,鲁迅写作所用语汇的书面形式,有些还保留着古代汉语语汇书面形式的痕迹,与现代汉语语汇的书面形式不完全相同。
关于小说《故乡》的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里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但这是文学作品,经过虚构、想象,所以不能说“我”就是鲁迅。
课文是小说中的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编者加的,节选出来的章节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与《故乡》整篇小说的主题是有差异的。
赞美“绍兴”的句子有哪些
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作者通过对童趣事的回忆赞美农民的善良与高尚.因为书上写得大多都是反映农村景物的,因此读起来就显得特别亲切,一幅美丽的“农村夜景图”仿佛映入我的眼帘: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
“我”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来到河边,他们下船、点篙。
飞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
“豆麦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赵庄、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等等。
这些本来是农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们农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经过鲁迅的一番艺术加工,看上去简直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对农村的怀恋,对他小时候在外婆家的眷恋之情。
同时更激起了我和农村孩子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在鲁迅笔下,一些普通的农家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纯朴,他们的思想又是那么高尚无私,真切体现当时农村孩子的风貌。
在这些孩子中我更喜欢双喜和七斤,他们勇敢无私,热情活泼,热爱劳动。
双喜更是个讲义气的人。
七斤也常和小鲁迅玩抓蟋蟀的游戏,他们从不计较,和睦相处,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
我反复地读者这篇我最喜欢的小说《社戏》,仿佛感到整篇作品中的每一个词都倾注着鲁迅对农村孩子深深的爱,我真切地感受到农村孩子也是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