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秋天景色的伤感句子大全
1、昨夜今夜却疑圆处减婵娟。
《咏月》李建枢2、月到中球圆,人圆梦。
——《中秋夜陇州徐常侍座中咏月》无可3、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 《秋野五首》 唐·杜甫4、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唐·李白5、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骆宾王6、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咏月》李建枢7、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
——《中秋夜君山脚下看月》无可8、夜深独与岩僧语,群动消声举世眠。
——《秋霁丰德寺与玄贞师咏月》唐彦谦9、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10、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骆宾王11、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 《题苏公林亭》 唐·钱起12、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 《月》 唐·杜甫1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秋夕》 唐·杜牧14、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 《茂陵山行陪韦金部》(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 唐·李端15、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
——《海上生明月》朱华16、榕树底下我伤心,独自一人,知向谁边
晓来百念皆空去,抬头望月月光寒。
——《中秋夜陇州徐常侍座中咏月》无可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苏轼18、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十七夜对月》杜甫19、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赠庐司户》 唐·李白20、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宋·林速21、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
——《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白居易22、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
他乡此夜客,对酌经多愁。
——《中秋夜南楼寄友人》无可23、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24、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游休禅师双峰寺》 唐·刘长卿25、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秋夕望月》张九龄26、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十六夜玩月》杜甫27、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二首》李峤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关于秋天悲伤的诗句》相关的文章。
\\\/sicijianshang\\\/miaoxieleishici\\\/225830145152258301621015.htm
形容人“秋天悲伤”的诗句有哪些
1、秋天,大部分树叶都渐渐变黄了,有的已经枯落下来了,唯有枫叶红了下来,火红火红的,为秋天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啊
2、秋天的天空里,团团白云像弹好的羊毛,慢慢地飘浮着。
3、秋天,美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百花盛开的春天一样令人向往,同骄阳似火的夏天一样热情,同白雪飘飘的冬天一样迷人。
4、秋也许就藏在金灿灿的稻穗上,也许藏在火通通的柿子里,也许藏在绿油油的菜地间。
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5、秋天,杨树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落在树旁的小河里,仿佛是金色的小船。
6、梨子树上挂满了一个个黄澄澄的梨子,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葫芦。
走近一看,梨子脸上还长着许多小雀斑呢
梨子很多,把树枝越压越弯,越压越弯,有的梨子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
7、上坡上,一穗穗的高粱高傲地矗立着。
秋风吹来,它们像一把把胜利的火把,高兴地晃动着。
8、仰望天空,只见有一群大雁从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
它们排列着整齐的队伍,变换着阵容在空中飞翔着,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又排列小草成“大”字…… 9、一片金黄的稻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秋风习习吹来,掀起层层金浪,飘来阵阵稻谷的芳香。
10、秋天的来临,也让小草换上了黄色的衣裳。
这时的小草虽然已不像春天的那个嫩娃娃了,也不像夏天那个穿着绿色衣服的小伙子,但小草依然挺立着,风儿轻轻一吹,它们便把身体扭向一边,以优美的舞姿博得人们的赞赏。
描写秋景的句子(不是诗句),要出处和赏析 在线求,急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原文句子及赏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还有秋雨哩。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赏析:1. 写作背景。
凡是创作,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这些背景影响着作者当时的思想和情感,也才使得作者有感而发,得以创作动人的文章。
1926年,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
日寇1931年入侵东北、1932年侵占哈尔滨、1933年侵占山海关进而入侵华北,至此,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
在作者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
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2. 主题。
“爱国”——是文章的主旋律。
文章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作者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3. 对比。
对比修辞为写景所常用,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体现出特点。
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说刹海绿杨太淡,虎跑寺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的波太暗,而唯独梅雨潭绿的鲜润。
在本篇中,作者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
这就是对比。
“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文章就是通过这种对比,把作者对“秋的认识”“秋的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所以,这种对比烘托就成为了作者表达更深情感的一种手段。
更为注意的是, 作者为了把这种情感烘托、铺垫得更为深沉,郁达夫在首尾两处进行照应,这一反复,情感表达就更为浓烈。
尤其是南国的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真是相去甚远,这种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更为显著。
通过这一对比, 全文的情感就显得“更上一层楼”。
以上供参考。
描写山间秋景的句子
1、秋天,叶子一片片落下,带着一丝丝的遗憾,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
她们跳跃着,旋转着,轻舞飞扬着,翩然落下。
2、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
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呼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3、黄澄澄的稻穗垂着沉甸甸的穗头,棉桃像小树,绽了鸡蛋似的花絮。
啊,不是稻田,是黄金的大海;不是棉田,是白银的世界。
4、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
太阳就落进了西山。
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5、凉爽清明的秋夜里,明亮而发红的火星在星空中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和趣味。
近来每晚八点钟以后,火星就从东南方的地平线升起。
它比附近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星星都亮,不论你在哪里,都很容易找到它。
描写秋景的句子
1、秋,劳绩的季候,金黄的季候--同春一样心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诱人。
2、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到了炎热的下午便不见踪影。
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飞掠过山谷离开。
3、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金秋的微风和煦轻柔,金秋的蓝天白云飘逸,金秋的田野遍地金黄。
4、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5、秋,不是常说是金色的吗
的确,她给大自然带来了丰硕的果实,给包括人在内的众多生物赏赐了无数得以延续生命的食粮。
6、风清气爽,天气舒适宜人的秋天到来了,在这渐浓的秋意渲染、熏陶之中,一些植物的叶子由绿变黄,由黄变红,把秋天打扮得五颜六色,色彩斑斓,成为人们秋季旅游的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