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红军的句子 三句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境。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长 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飞身可夺天堑 健步定攀高峰 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
聂荣臻 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
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
杨成武 旧貌换新颜 杨成武 浪淘沙 重过泸定桥 铁索飞云空,浪涛汹汹,泸定桥横高峡中。
西去平叛驱车急,往事潮涌。
当年抢英雄,敌军重重,红军冒死建奇功。
而今又踏长征路,山河峥嵘。
张爱萍 那管寒烟照柳条,歼仇灭敌怒火烧。
红军遗迹今犹在,莫忘英雄夺险桥。
魏传统 泸定深峡战敌顽,铁索强渡红旗传。
壮士悲歌垂千古,新桥落成万世欢。
叶介吾 泸定桥横铁索寒,战士悲歌英魂烈。
征程激荡过半百,永记当年创业艰。
王东保 一水扼津喉,桥横铁索寒。
飞师夺险隘,更上万重山。
何郝炬 弹雨枪林马不前,一桥飞渡箭难弦。
身肩民族存亡贵,写得光辉历史篇。
冯建吴 希望能帮得上。
关于红军的句子
二万里 是一个怎样离 从江西到陕北 到底需要经历 多少个风霜雨雪子 我在历史的教科书里寻觅 我在老红军的故事里寻觅 我在新版的中国地图里 寻觅—— 但见赤脚走过的身影 饥饿的眼神 霜雪刺骨的冰凉 和负重狙击的艰辛 但见恶浪横阻 雪山巍峨 铁索斜飞 流弹如雨 那一队队顽强的士兵 在泥丸中忙碌穿梭 但见硝烟散尽 残阳如血 西风瘦马 战旗猎猎 一位老战士 正坐在突兀的石头上 用短笛吹奏出 草原夜色迷人的景象 我终于知道了 二万五千里是一个怎样的距离 它不再是地理学上的数据 它不再是从此地到彼地的长度 它是一次革命历程的见证 它是一种革命精神的缩影 它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起点 它是后人瞻仰的对象 它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它是后人和后人们 前赴后继 继往开来 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力量 永远的长征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这是一部浩繁的史诗,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打开来——气势雄浑,许多名字和故事神话般闪现,灿若昨夜星辰,让全人类的读者为之颤栗。
两个春秋,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两万五千里,一条“地球的红飘带”。
这条独具曲线之美的红飘带,因工农红军而红,因信仰圣火而赤。
一面旗帜引领一支队伍,一种信念点燃一把火炬。
砍刀、长矛、梭镖……站成铿锵有力的排比句;铁铳、石雷、匣子枪……怒吼着劳苦大众的万世仇冤。
用八万双穿着草鞋的脚作笔,用险象环生的大地作便笺。
就这么着,用一个个涅盘的生命分行,用一场场惨烈的鏖战分段,五万颗陨落的红星,在弹雨和火焰设置的悬念中,把革命从石达开的笔下走活。
许多圣洁的灵魂挂上草尖,许多精瘦的泥腿,陷进去再也出不来。
浑身热血奔腾的钢铁汉子们,悲壮地肩起中国倾斜的命运,浇铸一轮鲜红的朝阳,踏出了金色的世纪。
雪山、草地、饥饿、战争,红星、火把、马嘶、枪鸣……构成缤纷的意象群,浩浩荡荡,逶迤向北,一直向着北斗的方向。
历史变换着各种手法,检验这支队伍的含金量。
衣带渐宽的诗人们,依靠一种铁质的精神,一种比天还高的理想,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一部红色史诗推向辉煌。
伟岸的身躯,撑起一片蓝天。
岁月的墙,慎重的刻上他们的眼眸。
这是一种怎样的沧桑
灵魂的驿站在时代的心中激扬
从你始终不屈的骨头,我懂得了共产党人是怎样的特殊材料。
那手臂长伸的指向,我看见了另一片天空的升起;在你的脚下,我看到一路阳光的足印在延伸…… 历史不可复制,历史精神则在怀念中复活。
是的,红尘滚滚,那一弯历史,盟动涛声,人民怎能忘记
是的,千古尘音,那一段岁月,先烈们骨骼堆起的诗,世人怎能忘记
空旷的历史,仿佛在这首歌中,找到了高挂枝头的硕果。
仿佛智慧之灯,四射毅力的赞叹和意志的高傲。
它的旋律陡峭而无阶梯,它的节拍断续而多风险,每一音、每一符都是天空独揽的胜景。
象太阳之魂潜入了暗夜,趋光环而往,含蓄凝练如诗章,令腐败的生命与胆怯的物种陷入喑哑;如一道源源流长的不老泉,七十年来,一直浇灌着神州每一寸充满渴望的土地。
云还在舞,风还在唱,胜利的欢呼,已被历史雕成壮美的风光。
民族的集体记忆,再一次沉浸于一种“宏大叙事”的语境。
傲古凌今的中国,对长征不再仅仅是遐想。
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正不懈创新与长征精神对话和接续的最佳路径。
新长征路上,吹响的依旧是战斗的号角,播下的依旧是革命的火种。
让我们把青春擂动,擂成大时代最强劲的鼓点;让我们把生命唱响,唱成天地间最华美的乐章。
站在世纪的云端,站在世界的云端,把东方巨龙的形象,筑成最高、最美、最强
长征 你是巍峨不朽的丰碑 你光辉的历程 铸造了钢铁般的精神和力量 树立了民族复兴的旗帜 你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继往开来 激励我们的共和国 虽历经沧桑巨变 仍义无返顾 奋然前行 你拥有忠于人民 忠于事业的理想主义 你与祖国同呼吸 人民共命运 你唤起一代代热血男儿前赴后继 你使中国更辉煌 你是一部长长的史诗 你的精神更使人时刻铭记 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多辉煌的过去 只要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 虽历经沧桑 接下来的一定是繁华与荣光 你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 谱写的革命篇章泣鬼神惊天地 你不挠的求索和无所畏惧 包含了所有令人感动的象征意义 你是宣言书 你是宣传队 你是播种机 你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你的一切让我落泪 你是一个战斗的宝库 你受命于危难之际 无坚不摧 你纵横神州,转战万里 你慷慨悲壮,感天动地 你是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你推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你是最最革命的英雄主义 你是披荆斩棘 不断前进的动力 抚今而追昔 硝烟已经散去 足迹已然模糊 金沙江里的滚滚流水 岷山上的皑皑白雪 却依然传诵着英雄的故事 与豪情的战歌 往事如云烟,今朝气象新 美好前景是新的长征 过去,你使中国革命更辉煌 如今,你是民族复兴的脊梁 你的精神已铸就中华的精魂 长征精神,永远的丰碑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光阴荏苒,七十年前的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壮举,更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茫茫长征路,途中艰辛谁能体会
寒风刺骨,风如刀一般割在脸上。
在冰天雪地中,一支长长的队伍,宛如一条巨龙在云雾中蜿蜒盘旋,慢慢地蠕动……夜,伸手不见五指。
草地上坑坑洼洼,沼泽连片,没有道路,没有人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
坚强的红军战士硬是咬牙挺过来了,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在7天内走过了600多里的黑草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主席的《七律•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
是啊,敌人的围剿算得了什么
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算得了什么
只剩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又能算得了什么
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黑草地,这些被人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险”,不是都被我们这些坚强的红军战士征服了吗
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斧头和镰刀的光芒照亮了人民的希望。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虽然现在只有少数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战士健在,但前辈们留给我们的丰硕的精神财富是永存的
他们在那种艰难困苦中对革命理想和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无比忠诚。
英勇顽强,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憧憬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至今不忘的历史使命。
他们高尚的品格永远是一剂催人奋进的催化剂,永远激励着我们
这使我又想起了毛主席的语录:“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是的,长征是宣言书,它不仅宣告了共产党的胜利,更是宣告了我们建设祖国的决心。
长征是宣传队,它既向人民宣布共产党是解放他们的队伍,还向我们宣传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长征是播种机,它播下了无数革命的火种,也播下了我们这些还未发芽的种子,总有一天我们会结出累累硕果报答祖国。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在这庄严的历史时刻,老一辈革命家点燃的革命火炬,无疑要靠我们擎起,祖国灿烂的明天也都要靠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开创。
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大家庭中,应该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而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让我们发扬长征精神,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去迎接新的“长征”
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文\\\/杨 春 雨 一次被迫的转移,造就了一个世界的神话;一些平凡的英雄谱写了一曲长征的悲歌。
我思,我想,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流伟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
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70年,是多少个日夜的轮回,是多少个春秋的交替,然而历史,却不能轮回,更无法交替。
我们无力亲身体验历史,那我们又该怎样感悟历史
又该以怎样的智慧去捕捉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藏
而我,又该怎样坚定我心中的漫漫长征路
为此,我静坐凝思,灵魂随之重走长征路的队伍跋涉…… 苍茫的山,汹涌的水,然而风景依旧,红军不再。
娄山关、大渡河、泸定桥……凝思静听,在这些熟悉的土地上。
到处都响起了灵魂的誓言,悲壮卓绝,声声铿锵。
是啊,英雄的血已然凝固渗进石心,但那英雄的精神却从未被禁锢在历史的岩石中,全然与周围的风景溶为一体,默默地向来访者述说着…… 二万五千里,何其遥遥,这般的长征,是用怎样神奇的步子走完的
这样的长征,又需要一种怎样顽强的意志
当我看到毛主席那首七律《长征》时,突然,有种顿悟的感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革命情怀,在这轻描淡写的乐观背后,就像不管是多么苦难的境遇,还是多么壮烈的战火,我们都无法看见英雄们流泪,因为英雄的眼泪随烈火一起燃烧,我们,只能看到烈火,而眼泪,惟有用心才能感悟到。
70年后的今天,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为此,我们感悟长征,缅怀英雄,追寻伟大的灵魂。
是的,有一种在烈火中的泪光早已流淌成滋养内心的清泉,这叫善良的人们又如何能够忘记。
古老而忠贞的誓言叫“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我想,记忆这不朽灵魂的誓言,铭记这永生的长征精神,也将会是一种没有期限的永恒。
因为长征给了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世界的震撼太强烈了。
胜利的步伐总是踏着烈士的鲜血走来的,胜利是传承着信念走来的,依稀记得同志在长征中留下的这首《忆秦娥》诗: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做到自主学习,要做好以下几点:专心听课①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②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③听要结合写和思考。
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④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
学会记忆提高记忆力,可以专门的训练一下。
这一类的训练比较多,比如我比较熟悉的:速读记忆、编码记忆、思维导图记忆。
速读记忆是一种快速阅读之后的重点记忆和理解记忆;编码记忆是一种将编码信息与恰当的线索联系起来的个性化记忆;思维导图记忆是一种将所需记忆内容整合成关键词句后的思维记忆。
以上三种记忆,是我个人用下来比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统的训练,具体比较多,就不一一详细讲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软件中对我上述的三种训练都有具体的讲解和训练。
学会复习。
①制定阶段性的复习目标,合理规划自己每一天的学习复习任务。
什么时候复习什么科目,什么时候做题训练,什么时候看书背诵,什么时候查缺补漏等等,都一一明确下来。
②复习的时候,不要长时间的只复习一科,也不要频繁的更换复习科目。
每一个时段的复习都要保证学科的完整性,按计划复习完一个学科再进行另外一个学科的复习。
③自己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最好就保持同步进行。
如果你掌握的很好,可以快于老师的安排,但不能被老师远远落下。
④每一小阶段的复习之后,要检查掌握情况。
可以自己一个人进行:合起书本,回忆一下这一阶段都学习复习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比较模糊的、还没有掌握的、有疑问的,针对有问题的要趁热打铁,折回去快速温习巩固。
也可以找你的伙伴一起进行,相互检查、考校。
认真做题做题的时候:①要仔细审题,而且要审准、审透,提炼出有效信息。
②要讲究效率,会的就过(一定是要真的会,而不是感觉会),把时间放在不会的上。
③不要动不动就去看答案解析。
看答案做题会让你觉得题目很简单,但实际做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下笔了。
④适当进行题海战术,掌握各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
认真面对每一次考试。
考试除了是检验你学习效果的方式,同时也是你积累经验的过程,比如:①学会如何分配和把控时间;②掌握作答中各种细节的处理技巧;③磨练考试心态;④帮助自己认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复习提升。
读“丰碑”一文,对丰碑有何理解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中的第2篇课文。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
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
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 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行军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吧
(播放朗读带)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课文,并思考:(多媒体出示) 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课文歌颂了谁
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
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讨“课文为什么以《丰碑》为题”时引导学生读题——《丰碑》,检查课外预习:你收集到了哪些关于“丰碑”的资料
你在何处见到何碑
现在谈谈你怎样理解“丰碑”这个题目
二、创造意境,读中感悟。
1、出示多媒体形声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影像。
2、探索目标: ①课文哪几部内容介绍了这一画面
(第一、二自然段)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② 在这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一支红军正在艰难地爬雪山。
你认为这支红军正面临着什么样考验
(严寒)这是怎样的考验
(十分严峻的考验)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大冷坨、狂风呼啸……)从这些词语中你还感悟到了什么
(红军战士急需御寒衣物……) ③面对这样严峻的考验,假设你就是这支红军的将领,你有哪些忧虑呢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四种“可能”的语句)指名朗读,齐读。
分析对比一下,我们的忧虑是否就是将军的忧虑
④指导朗读。
(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用“缓慢、沉重”朗读此段文字)齐读,指名读。
三、以读悟文,用心感受,紧扣主线。
1、细读课文3—11自然段画出描写将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
2、探讨目标: ①将军边走边喊什么
为什么要“喊”
②将军产生第一次“愣”的原因是什么
指名朗读“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谈谈你中体会到了什么
(对战士的关心) ③将军快步朝前走去,来到人群中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多媒体播放形声结合的老战士冻死的画面引导观看)再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从此段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结合有关词语谈谈。
(从“单薄破旧的衣服”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少是冻死的,体现了他舍已为人的精神;从“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体会到他死时,心境平和,无所求、无所怨、死得其所……) ④指导朗读,(用敬佩、深沉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范读,指名读,齐读。
⑤将军看到此情景,神情有什么变化
读描写将军神情变化的句子,体会将军“严峻、抽动、吼道”的原因。
(为老战士被冻死而悲愤难过,要追究军需处长的失职。
) ⑥读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的原因是什么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战士们是什么原因既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因为他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们知道冻死的正是负责发棉衣的军需处长 啊
) ⑦引导学生用“气愤”的语气朗读这部分文字 。
⑧当将军知道冻死的是军需处长 时,他有 何表现
齐读此段文字。
四人小组讨论,将军第二次产生“愣”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可能想到哪些
他是怎样做的
想象当时的情景,指名学生演示,体会情感,引导读出“敬佩、自豪”之情。
这是将 军所做所想,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气氛熏陶,读中升华。
①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教师总结。
②引导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男女组读,个人读。
③讨论“晶莹的丰碑”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大雪覆盖中的军需处长身躯)再一次出示军需处长冻死时的镇定、安详的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军需处长为为什么不给自己留一件棉衣
冻死前他可能在想什么
小组讨论。
理解“晶莹的丰碑”的深层含义。
(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④在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下,这支队伍能否经住严峻的考验
找出这些词语。
你怎样理解“无数军需处长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四、总结写法,创造情境。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领悟课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略写
2、指导写法,学习本文抓住将军语言、神态这一变化主题及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来刻画人物精神的写法。
3、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什么
今后打算怎样
来自: 麻烦采纳,谢谢!
赞美红军的句子或段落有哪些
望采纳,O(∩_∩)O谢谢~~~1. 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 他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 B. 他居然穿着这样单薄、破旧的衣服 C. 怎么
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 D. 看,他的衣服多么单薄、破旧 2.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这里连用了三个省略号,它的表达效果是( A ) A. 表现警卫员的急促和不安 B. 暗示警卫员此时身体也很虚弱 C. 说明风大,话音断断续续 D. 表现警卫员面对将军异乎寻常的问话十分紧张 3.文中描写了老军需处长冻僵死在枯树下的情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 E )和( B ) A. 侧面描写 B. 外貌描写 C. 动作描写 D. 环境描写 E. 细节描写 F. 心理描写 4对“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B ) A. 表现了将军由暴怒到惊愕,以至于深深感动的复杂心理。
B. 这“怔”和前边的“怒”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将军爱护战士、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C. 这“怔”是为了衬托前边的“怒”,并为下文的“敬”作铺垫。
D. 使读者体会到将军此刻内心的极度不平静。
5.文章首尾都有对于“风雪”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
反映环境恶劣,行军艰难,为老军需处长的牺牲渲染了悲壮气氛。
6.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题目“丰碑”的含义怎样理解
主人公是军需处长 “丰碑”象征了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先人后己,勇于献身的geming英雄主义精神。
一. 文章概述: 这篇课文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行军途中的一件感人肺腑的故事,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二. 文章结构: 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事情发生的环境。
“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里”,“红军战士穿着刚刚发下的旧棉衣”,“顶风冒雪前进”。
第2自然段:风雪中,人们发现一位老战士冻死在冰崖旁。
接着,具体细致地写了军长感情发生的变化。
以军长感情变化为线索,讲述了军需处长这个管理棉衣的人没有棉衣,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这位红军战士深深的崇敬之情。
第3自然段:写红军队伍在风雪中继续前进,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 分析讲解 1. 生字 (1)字音:本课生字较多,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
崖:要注意它的读音应为“yá”不读“ái”。
(2)字形: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这些字的字形。
碑:左边为石字旁,碑指石碑,所以为石字旁,右边是卑,表示读音,注意中间的一撇是从上面贯通下来的。
冻:左边是“冫”不是“氵”带有“冫”的字大都与寒冷有关,如“冷、冰、凉、寒”等。
漫:要注意与“慢”相区别,漫指到处都是,充满。
如:漫山遍野、黄沙漫天、弥漫,还可以指随便,不受约束。
如:漫谈、漫无限制等。
肌:要与“饥”相区别。
需:要与“须”相区别。
需,指需要、想要的东西。
如:需求。
还指需用的东西,如:军需。
须原来指胡须,如:须发、须眉、须子。
后来也指“须要”,是要注意的东西,如:必须努力、务须注意等。
(3)词语解释: 丰碑:高大的石碑,课文中比喻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伟大的形象。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坨,成块或成堆的。
冰坨,大冰块、大冰堆。
课文中比喻严寒中冰雪覆盖的云中山。
2. 理解课文 这个故事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较远,大家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前能先收集一些有关红军的资料,了解一些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
课文以军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从侧面描写了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篇课文。
(1)军长的变化。
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主线——军长的情感变化,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首先让我们读读几个句子。
①军长听了一愣,疾步朝长长的队伍前面走去。
②他为什么没穿棉衣
为什么没有发给他棉衣
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
猛然,他转过身向旁边的人喊:“把军需处长给我找来
” ③ “警卫员,立刻把军需处长叫来
” ④满脸怒气的军长突然冷静下来,他向前走了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润湿了他的眼睛。
这几个句子是描写军长感情变化的句子,知道了军长感情变化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再来看看描写军需处长的句子。
(2)军需处长的外貌。
下面这段话是全文中重点的重点,让我们先来读读。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
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
” 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用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
(3)体会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了环境描写,如:狂风怒吼、大雪纷飞、风雪弥漫。
“风,更猛了
雪,更大了
”等词句。
突出了自然条件的恶劣,与课文中军长神态、动作的变化以及军需处长的牺牲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4)理解课题——丰碑 课文最后写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对这句话我们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对于当时的环境,冰雪本身是晶莹的,而联系军需处长的做法和军长及其他战士的表现(泪水润湿了他的眼睛),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这里“晶莹的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军长和战友们心中永存的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无比崇敬,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后来者,对军需处长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永远的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