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精彩句子,求15句
(表抄)
1.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
2.你年轻么
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
3.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4.范柳原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
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
”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医我的药。
”5.“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流苏也怆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
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6.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7.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8.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9.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10.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11.流苏道:那怕不行,我这一辈子早完了。
徐太太道:这句话,只有有钱的人,不愁吃,不愁穿,才有资格说。
没钱的人,要完也完不了哇
你就剃了头发当姑子去,化个缘罢,也还是尘缘──离不了人
12.她知道宝络恨虽恨她,同时也对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
女人们就是这点贱13.中国化的外国人,顽固起来,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顽固14.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
15.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坏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就找了这么15句
分析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人物形象。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到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一波三折的情节终于尘埃落定,白流苏也终于遂了愿,在历史的动荡里偷得一丝欢切,抱着小女人的圆满结局怯怯收场。
只是那胡琴还在依依呀呀默然拉扯着,在万家灯火里留得白流苏满意而落寞的背影。
一个浪漫温情的篇名,一个封建没落的家族,一个美丽世故的女子,在相互的争夺攻歼中学会冷漠、坚强、与还击。
可是偏偏又遇到一个狡猾劲刮的范柳源,她的宿命就此在自己的掌控中戏剧般上演。
也许因为张爱玲自己的生活境遇的关系,在她犀利、细碎、冷酷的笔尖下封建没落家族的勾心斗角、力求自保、见利忘义跃然纸上。
而在夹缝中苟且自安的贵族小姐白流苏也终于受不得这份凌辱,抱着残缺的自尊,赌上自己所谓的青春,为了一段未知因果的的婚姻,在战争的前夕奔波到暂且安宁的香港。
经历过欲擒故纵的相互勾引与生死契阔的惨烈战争,还是把生命交与了对方,满足了双方对彼此的觊觎。
而小说的精致还不是故事的千回百转,也不是人物之间的矛盾的逐层升级,而是张爱玲对白流苏这个人物形象的精心构造。
白流苏在一段戚戚艾艾的胡琴曲里出场,在开场的矛盾里,一段神态描写把她生气的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
“流苏气得浑身乱颤,把一只绣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颌,下颌抖得仿佛要落下来了。
”那时的白流苏还禁不得别人的旁敲侧击,对家族的勾心斗角和视亲如虎还没看的那么透彻,还对这个家残存着最后一丝希望。
而后在母亲床前的恸哭一幕更是透视了她的脆弱和无奈。
她只是无力的哀求着,等着别人给的公道,却不能,或者说不敢去争取自己的尊严和独立。
她不像《半生缘》的顾曼桢,她没有文化,家族也没有被逼到为了生计要她出门去谋生的地步,没有经济独立能力,就不可能占有话语权。
局势在徐太太到来之后迅速扭转,在听得徐太太一席话之后,白流苏在镜子面前审视自己仅有的资本,露出狡黠的笑。
心灵开始变得坚硬的她学会了主动放弃这份不值得珍惜的亲情。
她已经暗自忖度下定决心用残存的青春做一次赌注了。
并且很快凭借在婆家学到的交际手腕,在金枝的相亲见面酒会上,给了所有人一个无声的嘴巴子。
回到屋里之后对别人的闲言碎语和有意挑衅她充耳不闻,对于勾引侄女的未婚夫不但不觉得是一种羞耻,反而露出胜利的笑。
这时的白流苏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也不再是那个娇小、脆弱、无奈的小女人了。
终于在徐太太夫妇帮衬下,一起前往了香港,并在生命的际遇里发生了倾城的变迁。
他们对彼此都了若指掌,都把对方看得透亮,他们都不肯先低下高傲的头,可是他们又是彼此爱着的。
在一个月夜范柳源三番五次把电话打来,在第二天又装作没事一样,在白流苏把这一切当做一场梦境后,所有的故事都仿佛又回到了原点。
她抱着残剩的自尊回到上海,在万般的心理折磨下度过日日夜夜,又等回一段传奇,婚姻终于成为事实,伴着整座城的沦陷,和一个女人的暗自欢心。
这场爱的角力柳原费了心机,他对流苏说的俏皮话在时下也是女人们欢喜听的。
例如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
让自己听了也怪难为情的。
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笑话流苏穿的衣服像药瓶,却又不失时机补一句:“你就是医我的药”等等,堪称情话经典。
把柳原放在当下仍然可算一个好男人,虽然当心着自己的财产,只想找个不让自己负责的情人,却毕竟还是负责了。
在倾城之战的第二天,便冒了生命危险找了辆军用卡车进城来接流苏。
其实,他是本可以留到相对安全的浅水湾饭店的,何况当时的他并没有与流苏结婚。
即便就算结婚,他也大可以不管她,如果真的自私。
他的试探和与流苏的“斗计斗谋”,不过是他放心不了流苏对他的爱到底有几分而已。
如此煞费苦心地借助徐太太邀了流苏至香港,又在半夜隔着电话线对流苏说“我爱你”……其实他是动了真情的。
反过来也可说都市里的人虽然爱着,却又殚精竭虑耍着手腕,无非是怕自己的这份爱受到伤害,只好小心又小心地裹着,非要你明朗一点我晦暗一点的好。
张爱玲写《倾城之恋》到底有何深刻的含义
《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
我们读小说,总是从标题开始的,标题唤起读者一些可能的阅读经验,是作者预先设计的读者期待视野。
如果这个说法不错的话,我们可以设想,张爱玲在拟定这个题名时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这里将讲述一段传奇——“罗曼司”,即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就此而言,在标题范围内,“倾城之恋”不具有叙事性质,只是一个复合名词,在文学语汇的传统中,它是一个形容词。
形容妇女容貌极美,美到令众多的人倾慕、倾倒的程度。
“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齐梁时期钟嵘在《诗品》中论及诗之吟咏性情的功能时也写道:“……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1] 据此,女有美色,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结果。
“汉皇重色思倾国”,引出白居易的《长恨歌》,创造了一个千古爱情的传奇。
但是,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倒是在“倾城”的另一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显然,这一结局的实际指涉对读者可能的期待是一个倾覆。
不妨由这里入手,探讨这个倾覆带来的意义的游移、空缺或潜层的增殖。
求文
读《倾城之恋》的悲剧色彩
一曲没落贵族的悲歌--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悲剧色彩1 张爱玲生平简介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煐。
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
1930改名张爱玲。
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
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
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
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
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
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
1955年旅居美国。
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
在美过着“隐居”生活。
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
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2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张爱玲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文学态度又是何等的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若在和平年代,两个人凭空红口白牙地许下一个诺言,在旁人看来也许并不信以为真,大家只会认为那是痴男怨女必有的矫情稔熟的情节,或者连说话的这两个人也不会相信.也许只是心里下了一个这么做的决定罢了,至于能不能成功就另当别论了,歌里怎么说来着,也许承诺不过因为没把握,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个诺言若是许在了战乱年代,就拿白流苏何范柳原来说吧,流苏担心流弹伤了他,俨然已经把他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了.在夜里流苏害怕的时候,她隔着被子抱住柳原,柳原也伸出一只手来握住她的,那虽然是一瞬间的谅解,多少有点患难见真情的意思.这时若身边有个人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悲伤往往是大于幸福的,而悲伤又带有严肃性,玩笑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令人相信的可能也就大了许多.张爱玲喜欢悲壮,她大概认为悲壮的美与女性的阴柔最为搭配,所以在她的小说中,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拥有一个悲壮的接结尾.这或许应该算是恩典吧,女性,有这样的结束再合适不过了.悲剧是对照了没有悲剧的人,这样悲剧才显得更加的悲.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因为强烈的对比而给人心以巨大的刺激,产生了深远的回味.她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有人认为《倾城之恋》的主题是说,人的改变很难,环境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的产生,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改变多少根深蒂固的人性,也没有让什么得到提升和超脱,只是让它更凸显出来,成为作家笔下的一个带点庸俗和悲剧色彩的故事而已.果真是这样吗?不尽然. 《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
我们读小说,总是从标题开始的,标题唤起读者一些可能的阅读经验,是作者预先设计的读者期待视野。
如果这个说法不错的话,我们可以设想,张爱玲在拟定这个题名时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这里将讲述一段传奇——“罗曼司”,即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就此而言,在标题范围内,“倾城之恋”不具有叙事性质,只是一个复合名词,在文学语汇的传统中,它是一个形容词。
形容妇女容貌极美,美到令众多的人倾慕、倾倒的程度。
“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这时大家应该想起老谋子的《十面埋伏》里,金城武曾梦呓般地哼唱过这一段)但是,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其实悲剧地氛围在这之前就有了,这就要读过之后才能发现,那就是“倾城”的另一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在沦陷地城市中发生地爱情故事,够悲了吧。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都说平凡才是幸福,但柳原与流苏地平凡却是令人悲伤的.像是两个对未来很惶惑的人互相把人生交给对方,希望获得一点力量.他们得到了什么呢?柳原得到了流苏的美色,而流苏得到了柳原的房子,对,是房子,只是房子而已.这房子也可以作为经济来源、生活归宿、婚姻和家的代名词。
当流苏送走柳原,喝的微醉时: 她摇摇晃晃走到隔壁屋里去。
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
她觉得她可以飞到天花板上去。
她在空荡荡的地板上行走,就像是在洁无纤尘的天花板上。
房间太空了,她不能不用灯光来装满它,光还是不够,明天她得记着换上几只较强的灯泡。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是作品最后给流苏的结局,香港是作品中的一个城,地理上的城。
可是,成全了她什么呢?成全实为反语,她和范柳原的婚姻,只是名义上的。
这婚姻里缺乏的是爱情。
《倾城之恋》,将恋情倒出后,城是空城。
这使人想起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流苏把自己困在这婚姻和家庭的围城中了,所以她那看似团圆的结局其实隐藏着深深浅浅地悲哀.流苏也曾问过自己这样地问题:“她怎样消磨这以后的岁月
”“她管得住自己不发疯么
楼上品字式的三间屋,楼下品字式的三间屋,全是堂堂地点着灯。
”虽然这房子空得好,可是连流苏自己也不知道柳原是否会再回来,自己又是否能耐得住寂寞.她将继续热切期盼柳原带着较优的条件,在她不再年轻之前回来.如果香港没有开战,那或许流苏得这一赌,将是万劫不复得那一种了. 流苏从一个腐败得家庭里走出来.前夫死了,徐太太来报丧.流苏面临一个选择,兄嫂一致挤兑她要逼她回去守活寡,流苏没法儿不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归宿,这个家是再也住不下去了。
偏巧结识了本是介绍给宝络得范柳原,而之后徐太太又殷勤地邀请流苏到香港去,并主动要求承担旅费,如此可疑的举动,想必是范柳原设下的圈套.可面对家里如此的窘境,即使是圈套,流苏也愿意去钻(唉,歌里唱的好啊,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啊),这一赌,真是把这轰轰烈烈的一生也赌进去了. 与巴金笔下出走的女性不同,流苏出走看不出任何新理想的引诱,相比之下巴金笔下的青年更显得血气方刚,正是年轻气盛的表现,而流苏则是纯粹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后半生,为了脱离旧家庭的狼狈地位的出走.虽然看不到光明,却爬出了黑洞,有些成年人的自私.在这里张爱玲有一段时间意象生动交织的描写: 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
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
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
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
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
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
流苏交叉着胳膊,抱住她自己的颈项。
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你年轻么
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
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
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
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文章一开始流苏就是这么一个悲哀的角色,但流苏的挣扎和反抗竟然修成正果,终于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虽然没有真正的爱情,却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位置. 在浅水湾一边山的高墙下,范柳原对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 这一幕,曾被傅雷称绝:“好一个天际辽阔胸襟浩荡的境界
”的确,柳原与流苏都心知肚明,自己对对方都并非真心,对方对自己也不是实意.这一席话,如此坦诚,令人心头一震,也许一震太大,但总该让听者有点小小的悲哀与感动. 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
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
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她突然移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
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
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在如此一个悲凉的时间,这样悲凉的地点,风也悲凉了.虽然悲凉,但并不绝望.只是她还拥有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这些都是真实的,此刻她什么都没有,这些就是她的全部,是天,是世界. 至于他们的后来,作品中写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
”结局,只是两个平凡人的悲哀罢了. 柳原与流苏的需要是不同的,这不同姑且从柳原念错的一句古诗来说明:范柳原叹流苏不爱他,引《诗经》上《击鼓》(邶风)中句子:“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但我们知道,原文是“与子成说”。
成说,指的是订约,是夫妻白头偕老的盟誓。
范柳原念“成说”为“相悦”,必不是张爱玲的笔误,而是他的愿望,说成调情,也没什么不可以。
但流苏要的则不是调情,而是“成说”,她要一纸婚契。
在一时的相悦与一生的婚契后,柳原与流苏都不存爱情天长地久之心。
所以说,这里面,经济利害是在场者,爱情是不在场的。
柳原需要刺激和浪漫,流苏需要稳定和生存,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女子是敏感的,总要以对方付出的多少来决定自己付出多少,又总是嫌对方付出的不够多,而自己一定可以做的更好,结果呢,得不到回应,像投入无底洞的石子,永远没有回声.对于这样的忧伤,还能说什么呢?3 尾声 余秋雨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
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
仅一部《倾城之恋》,张爱玲让多少人向往那个年代的上海,那里的气息和声音,都盛宴般的吸引着张迷们.连张爱玲自己都没有逃过她设计的女性的悲剧命运,但张爱玲带给我们的是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识.对于张爱玲,认识人生就是认识人生的悲剧性;而对于张迷们,就像贾平凹说的: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参考文献:《自己的文章》 《生存悲剧意识的苍凉书写----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的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的体现》 《学者看张----名人关于张爱玲的散评》及一些相关的网络资料.
关于《倾城之恋》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
40年代的上海,白流苏因嫁了一个败家仔不得不离婚,回娘家住又遭兄嫂白眼,只得考虑再嫁。
经徐太介绍,流苏认识了刚从英国回来的范柳原,两人互相倾慕。
柳原因公去香港,徐大南迁时邀流苏同行,流苏与柳原在香港重逢,坠入爱河。
风流的柳原并没有结婚的打算,流苏不甘妥协回到上海。
柳原来电请她来港相聚,为情驱使的流苏赴港与柳原同居。
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
柳原去不了英国,两人遂在报上发了结婚启事,倾城的香港成全了他们这段恋情。
爱情,一个女人的爱情,和她获得爱情的过程,一个城市成全了一段婚姻。
只是这样的爱情在别的人写来容易变平庸,张爱玲用凄凉的笔触写来就是经典。
张爱玲《倾城之恋》中到底是女主角的哪一个特质吸引男主角的
柳原道:“你好也罢,坏也罢,我不要你改变。
难得碰见像你这样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
”流苏微微叹了口气道:“我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人罢了。
”柳原道:“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
”流苏低下头去。
柳原笑道:“你知道么
你的特长是低头。
”流苏抬头笑道:“什么
我不懂。
”柳原道:“有的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
”流苏道:“我什么都不会。
我是顶无用的人。
”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 所谓“过了时的美”,传统中国女人的味道。
容貌自不必说,美人未迟暮;关键还是神韵与心思,细腻含蓄温柔的,还有隐约的寂寞,善解人意似的沉默微笑……补充(白流苏的容姿)“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
还好,她还不怎么老。
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
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
下颌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
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
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
阳台上,四爷又拉起胡琴来了。
依着那抑扬顿挫的调子,流苏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
她对着镜子这一表演,那胡琴听上去便不是胡琴,而是笙箫琴瑟奏着幽沉的庙堂舞曲。
她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走一步路都仿佛是合着失了传的古代音乐的节拍。
”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 的倾城什么意思
在标题范围内,“倾城之恋”不具有叙事性质,只是一个复合名词,在文学语汇的传统中,它是一个形容词。
形容妇女容貌极美,美到令众多的人倾慕、倾倒的程度。
“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齐梁时期钟嵘在《诗品》中论及诗之吟咏性情的功能时也写道:“……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1] 据此,女有美色,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结果。
“汉皇重色思倾国”,引出白居易的《长恨歌》,创造了一个千古爱情的传奇。
但是,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倒是在“倾城”的另一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