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鸡公山的风景句子

描写鸡公山的风景句子

时间:2015-09-26 20:06

写一篇游览鸡公山的作文,200字

去年“五一”长假,爸爸带我和妈妈游览了鸡公山。

我们开着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道路两旁都种着密密麻麻的茶树,因为信阳是一个全国出名的茶城。

走到山腰,通过景区大门,景点纷纷映入眼帘。

先是美龄舞厅;然后是防空洞;鬼门关….走到美龄舞厅,就没有了路。

我们就只好下车步行。

我们沿着一个又一个的石阶环山而上,下面云雾迷蒙好象来到人间仙境一般。

登上了山顶,一个鸡头显在眼前,所以得名鸡公山。

我们顺着石阶登上了金顶,信阳全城笼罩眼底,美不胜收。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的想去游览一番呢

赞美鸡公山的诗

咏鸡公山 仙山海雾绕玲珑, 点睛飞龙落江淮. 孤月常照青山色, 夜伴星光踏将来.

描写“苏州风景”的美好句子有哪些

描物的成语有风声鹤唳、马到成功、羊质虎笨飞、见兔放鹰、官虎吏使羊将狼、抱头鼠窜、狗急跳墙、鱼目混珠、鹤立鸡群、鼠目寸光、虎狼之势、指鹿为马等。

成语解析:一、风声鹤唳【解释】:唳:鹤叫声。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现代郁达夫《出奔》:“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风声鹤唳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二、马到成功【解释】: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出自】: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二折:“那老尉迟这一去,马到成功。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常与“旗开得胜”连用三、鱼目混珠【解释】:混:搀杂,冒充。

拿鱼眼睛冒充珍珠。

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出自】:现代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四、鹤立鸡群【解释】: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九回:“正在谈论,谁知女儿国王忽见林之洋杂在众人中,如鹤立鸡群一般。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五、鼠目寸光【解释】: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出处】:现代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五:“这种鼠目寸光、有眼无珠之徒,成不了气候。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要求:根据《桂林山水》写一处景物,要求运用总分总结构或云用排比句写,300字作文。

急急急急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素着“人间仙境”的美誉。

她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更是推崇备至,曾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

这句话,至今仍然得到黄山旅游者的共鸣。

  我观赏过冰雪皑皑的长白山,游览过风景秀丽的武夷山,却从没看见过黄山这样的山。

黄山的山真多啊,在154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群峰耸立,一座连着一座,千峰竞秀,共有大大小小72座的奇峰;黄山的山真高啊,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海拔都达到了1800米以上;黄山的山真奇啊,有的山峰如栩栩如生的莲花,有的山峰像一条硕大无比的巨鲸,有的山峰似活灵活现的猴子……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我欣赏过诡秘的阿里山云雾,目睹过神奇的泰山云海,却从没看见过黄山这样的云雾。

黄山的云雾真白啊,白得就像是一匹匹轻纱,又犹如刚刚下过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润泽,那么晶莹剔透;黄山的云海真奇啊,每当日出之前,山谷中就雾起云腾,铺天盖地而来,似海不是海,如烟不似烟,偶尔来一阵风,云雾翻滚,变化万千。

这时,奇峰、怪石、古松在云海中时隐时现,这景致真是叫人叹为观止,当太阳升起,顿时,霞光万道,云雾就变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黄山的云雾真长啊,就像是一张大幕把整个天地都笼罩起来似的,白茫茫的一片,让你向东望不到头,向西也望不到尾,这气势颇为壮观。

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啊

  这样的雾围绕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弥漫着这样的雾,再加上道上奇松迎客,山间灵泉沐浴,让你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之中,难怪人们无不惊叹:“天下名景集黄山”

有关庐山的资料字少点100字

河 南 概 览 河南位于中国的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有16万7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和9200万人口。

河南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的都城都在河南境内。

中国七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安阳都在河南,其中洛阳是九朝古都,开封是七朝古都,安阳是最古老的四朝古都。

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物古迹,使河南成为,—本用实物积累起来的,可以走进去、摸得着的历史教科书,一座巨大的、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河南是一个寻根朝敬的圣地。

传说创造人类的伏羲和女娲的主要活动区域都在河南,现在淮阳的西华分别有他们的陵墓,仍然香火旺盛。

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的故都在淮阳,黄帝的故都、故里在新郑。

包公、岳飞、诸葛亮、张巡等历史名人,都在河南留下了许多遗迹和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河南不仅有开封包公祠、洛阳关林、汤阴岳飞庙、南阳武候祠等保存完好、规模可观的古迹,还有大量与这些名人相关的文化。

河南是华人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海外陈、林、黄、郑、李等上百个大姓和客家人”、“闽南人”、“河洛郎”等族群的起源地都在河南。

在安阳可以看到汉字的发源地---出土甲骨文的殷墟和周易的发源地---汤阴羑里城。

在豫东的夏邑和鹿邑,可以拜谒儒教创始人孔子的祖籍---孔子还乡祠和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老君台和上清宫。

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佛教由此而传入中国。

登封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被奉为禅宗祖庭。

九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是旅游者了解东方文化必到之处。

洛阳龙门石窟集北魏和盛唐石窟艺术之大成,唐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其规模、观赏性和艺术价值都堪称世界一流,而且是中国三大石窟中交通最便利,可进入性最强的一个.嵩山少林寺称得上是中国数以万计的佛教寺院中最著名的一座,少林武术对东西方旅游者都有较强的吸引引力和观赏性。

少林寺塔林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塔林。

登封观星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天文台之一。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以此为中心观测天象,编制授时历,比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早300年,但测定的回归年时间与其分秒不差。

河南还有不少独特旅游吸引物,如洛阳牡丹花,每年4月花会期间,满城花海,游人如潮。

黄河流经河南700多公里,其间既有三门峡水库的碧波荡漾,又有郑州黄河游览区的波澜壮阔,更有开封河床高出地面的14米的“悬河”奇观。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之后,高峡出平湖的景观,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近年来开辟的“大黄河游”、有惊无险的“黄河漂”和黄河紫燕洞,被曰本游客誉为“充满野趣和史诗般的辉煌”.郑州的中岳高山、洛阳的龙门山、信阳的鸡公山、焦作的云台山和济源王屋山猕猴自然保护区,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近年开发的石人山、白云山、喳岈山、桐柏山、林滤山、万仙山、鸡冠洞、南湾湖等奇山秀水以及林州红旗渠、太行山大峡谷等等,都吸引了大批国内游客. 十几年来,国家旅游局和我省相继推出的黄河之旅、寻根朝敬、古都巡游、功夫游等20多条旅游线路,经过不断的推销和运作,已经曰渐成熟和完善。

经过持续不断的开发和建设、河南正曰益成为一个新兴的旅游胜地,全省目前已有可供参观和游览的景点、项目200多个,其中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9个,有12条旅游专线,89处景点被列入国家级的旅游线路. 在99生态环境旅游年里,河南推出的有商丘、黄河故道、洛阳黄河小浪底、信阳南湾湖野生动植物观赏;开封经郑州到洛阳的自行车旅游;郑州、洛阳和三门峡的黄河漂流;新乡刘庄、小冀镇与临颖南街村的农村田园风光和信阳、郑州采茶、植树六条专项旅游线路,鸡公山、王屋山、嵩山、白云山、亚武山、宝天曼等12个森林公园和生态游景区;中国植树节——黄河跨世纪植树活动、洛阳牡丹花会、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信阳茶叶节、新郑枣乡风情游、石人山杜鹃花会、灵宝金城果会、林州国际滑翔旅游节、开封菊花花会等九个节庆活动. 我们热情欢迎各位朋友到河南观光旅游,辽阔的中原大地欢迎您,热情好客的河南人民欢迎您,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

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

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等。

“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西北距中国特大城市武汉200千米,南至江西省省会南昌100千米,东及东北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

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

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

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

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

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

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

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

《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

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

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

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

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

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

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

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庐山先后归属楚国境内的庐子国、庐邑,六国统一后,属九江郡。

公元前201年,归属豫章郡,汉文帝时再属庐江国。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山,他在《史记》中记述:“余南登庐山,现禹疏九江”,“庐山”一名始有文字记载。

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时,庐山属豫章郡柴桑县,221年孙权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后属武昌郡,至291年西晋惠帝置江州时又属江州浔阳郡柴桑县。

367年,西林寺建成,慧远任寺院住持。

405年,陶渊明于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

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

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

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

1008年,白鹿洞书院扩建,师生总数空前壮大,并改白鹤观为承天观。

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

1070年,《庐山记》及《续庐山记》问世。

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于自己居所内著书讲学。

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于山中停留、观光。

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

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

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

1181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

1182年,朱熹拨钱三十万建白鹿洞书院之礼坚殿。

1191年,山上的三叠泉开始为世人所知。

1208年,扩建濂溪书院,《庐山列传》及《庐山旧志》先后问世。

1324年,《庐山人物艺文志》二卷问世。

1351年,白鹿洞书院遭兵火毁坏。

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于兵火。

1360年,陈友谅称帝江州,与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阳湖地区长期对峙。

明洪武年间,庐山获封为“岳”,遂与五岳并列。

1411年起,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经至讲经台,被设为禁山,清朝沿用。

1436年,白鹿洞书院获重建,至1497年书院诸生逾500人。

1573年后,黄龙寺、千佛寺、云中寺、青莲寺等建成启用。

1579年,明神宗下诏毁天下书院,白鹿洞书院也未能幸免,但数年后得以复办。

1645年,南明左良玉率军焚掠江州,庐山同遭破坏。

1668年,吴炜撰所撰的《庐山志》十五卷问世。

1980年,电影《庐山恋》在全国的公映,庐山旅游迅速发展。

1982年,中国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1984年,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并修筑锦绣谷游览便道。

1994年,庐山被中国建设部评为“卫生管理达标风景名胜区”。

1996初,景区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登山路经辟为“霞衢”游览山道。

1996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核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区旅游业进一步升温;2002年2月13日,该组织又将庐山核定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使其在旅游界的知名度再度攀升。

2006年11月,景区管理局决定大幅提高进山门票价格,引发激烈辩论。

2009年9月,发起召开“世界名山大会”和成立“世界名山协会”,向全世界推介旅游资源。

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东林寺首创净土宗,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庐山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场所就是东林寺,该寺于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和高僧慧远联手兴建。

东林寺建成后,山中的佛教影响力逐步提高,并发展成全国八大道场之一,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第二中心。

中国古代的著名文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等,都曾慕名到访东林寺,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佛教文化也因此名声大振,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景象。

太平天国战争以前,庐山一直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鼎盛时寺庙多达三百多处。

时至今日,东林寺内的“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寺庙设施仍有留存。

据《庐山记》载:传说有一位在叫匡俗的人结茅庐于鄱阳湖边的大山上修道,后来匡俗仙去,其修炼之所被人们称为“仙之庐”。

正是基于这种传说,庐山成为后人修道的理想场所。

南唐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到庐山布道,庐山道教发展迅速,呈现佛、道共荣的现象。

唐咸通年间,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术,又游归宗寺与九天使者庙。

有《题归宗寺壁》诗:“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后隐居庐山仙人洞修炼成仙。

公元1071年,周敦颐知南康军,后隐居庐山莲花峰下,得陈抟《无极图》,推演而成《太极图说》。

仙人洞是庐山道教的核心场所,留存的道教遗迹十分明显,成为游客游览庐山的必到景点之一。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因而在中国众多名山中显得非常特别,自古以来受众多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自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山名写进《史记》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都曾来此登山,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400多处摩崖题刻和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享有“文国诗山”的雅号,成为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真正的山水画,是其画作之“传神说”在中国画理论上的一次突破,而此说也是受到了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思的影响。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所绘的《匡庐图》对山上美景作了尽情渲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精品。

《匡庐图》画法精湛,将山中的崇山峻岭和群峰显现出环抱之势,很有动感。

画中山峦入云,瀑布飞泻,山体的完美形象跃然纸上。

《匡庐图》现已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家极佳的研习范本。

明代画家沈周绘制的《庐山高图》,以缜密细秀、黑白虚实、墨色浓淡相宜的绘画技法,描绘出山峦层叠、草木繁茂的传神意境,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现藏台北故宫。

除古代画家对庐山的青睐外,也有中国近现代画家以此山为创作背景,出品了许多传世佳品,如张大千的《仿沈周庐山高图》、《庐山图》等。

庐山堪称诗人荟萃之山,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山诗篇,数量达四千首之巨。

晋代陶渊明(陶潜)一生以此山为背景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身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南朝时期《庐山二女》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来此游山,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望庐山瀑布》等14首诗歌,其中的《望庐山瀑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

诗人白居易在山上筑有“庐山草堂”,所撰《庐山草堂记》被后世评为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

宋代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而另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则是对山体地貌的形象描述。

现代中国政治家、诗人所作的《七律-登庐山》中的名句“跃上葱茏四百旋”,描绘出山势的高耸和山道的崎岖。

现在的庐山不时也会举办诗词大赛,营造和传承山中的文化氛围。

庐山重要的理学中心有两处,一处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讲学的莲花洞,另一处为白鹿洞书院。

1072年,周敦颐退休后移居莲花洞,创办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并以莲之高洁自律,其所著《爱莲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中的“出污泥而不染”被誉为经典名句。

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对他的学说再加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南宋时期,朱熹以白鹿洞书院为中心,将周敦颐及其弟子的理学思想继续发扬、完善,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政治、社会影响深远。

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进行扩充,使得庐山的理学地位空间提高,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白鹿洞书院也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庐山云雾是庐山一大奇特景观,闻名中外。

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

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

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因为这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湿气很盛,因此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

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

庐山云雾,四季皆有。

夏季最多,秋季较少。

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

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

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

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关于庐山的诗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宋·苏轼·《题西林壁》)2、欲买庐山(宋·晁补之·《满庭芳》)3、银山堆里庐山对(宋·向子諲·《虞美人》)4、庐山秀出南斗傍(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5、兴因庐山发(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6、应念社结庐山(宋·吴潜·《念奴娇》)7、心羡庐山下版僧(宋·陆游·《晨起》)8、庐山佳致(宋·姚述尧2·《念奴娇》)9、闻道庐山横广泽(宋·吕渭老·《渔家傲》)10、路入庐山风细细(宋·吕渭老·《渔家傲》)11、做庐山隐逸(宋·曹勋·《沁园春》)12、不识庐山真面目(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13、烧著庐山罗汉院裹王和尚脚指头(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4、庐山归宗和尚无端拭坏一双眼睛(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5、借问庐山三峡(宋·倪偁·《水调歌头》)16、庐山瑶草四时春(宋·晁补之·《少年游》)17、东林、西林寺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8、大姑、小姑在庐山南彭蠡湖中(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9、莲花峰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20、庐山政接柴桑路(宋·戴复古·《琵琶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