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古代与现代融合在一起的四字词语
观今鉴古。
继承发继往开来。
古为今用。
旧瓶新酒。
薪火相传。
相承。
抚今追昔史为鉴。
传承开拓。
源远流长。
古韵新品。
古风犹存。
唯物史观。
来龙去脉。
家史国运。
现代考古。
国粹新貌。
仿古建筑。
思古之幽。
秦月汉关。
诗词是把古典的什么与豪迈的革命情怀融合一体的现代诗歌奇葩
意境博大 读诗词[3] 的最鲜明体验就是感觉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
往往是看 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如:《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段词以“千里”“万里”极轻松的概括北国万里山河冰封大地瑞雪纷飞的景象,又用一个“望”字把雄伟的长城、滔滔的黄河、绵延的山脉、突兀的高原尽收笔端,用如此轻松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如此博大壮美的境界,确实是前无古人。
再如,下阕对历史名帝的评价,用了一个“惜”“略输”和“稍逊”“只识”对功赫一代、名垂千古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做了极恰切又带有傲视意味的评价。
又用“俱往矣”把这些曾受人崇拜的历史英雄,送回历史,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在当代。
这种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在以前史学家和文学家中是从所未见的。
在他的作品中,不做历史名人的崇拜者,赞美当代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观,这就使他的评古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大“气”,这一特点就是帝王诗人曹操和以气魄宏大而著称的苏轼也无法望其项背。
[4] 气势磅礴 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主席诗词的磅礴的气势。
在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再如,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也带有气贯长虹的特色。
《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是问天,却显示他主宰世界的雄心壮志,非常有气魄。
《念奴娇·昆仑》中“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更是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他战胜自然的气概。
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
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写成“小小寰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在的笔下,世界小得可以运于掌心,强暴势力变得不堪一击,战胜困难变得轻而一举,视若游戏。
此种气魄比苏轼的“谈笑间,樯橹(强虏)灰飞烟灭”还有过之。
景物明丽 诗词在意境的创造和场面的描写上极具特色。
它的意境静中寓动。
如《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词的首句就创造一种空旷寂寥,寒凉的意境,接着写出词人橘子洲头望江流的情景,三句词写的是静态,却蕴蓄着词人内心的世界的澎湃激荡。
再如《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白云淡淡,飞雁渐渐消逝在南天的画面,这是一个空旷,高远的意境,一个“望”字却把词人急切盼望长征胜利革命成功的强烈愿望揭示出来,反映了词人内心世界的不平静。
在毛诗词中,我们决找不到“人闲桂花落”这类纯悠闲的意境。
诗词描绘的景物也别具一格。
一是景物描写色彩明丽,在毛诗词中单是表示色彩的词语就多次用到,如“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白浪滔天”“ 红装素裹‘’等,有时还选用色彩鲜明的事物。
如“苍山”“残阳”“稻菽”“黄花”“杨柳”“红雨”“青山”等,这些词语和事物的选用,使诗词的意境新美如画,读来悦目爽心。
诗词景物描写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鲜明的象征性。
可以说,毛诗词中除部分是为抒情而写景外,许多是直接用景物来象征一定的政治含义。
如“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白云山头云欲立‘’,‘’万木霜天红烂漫”“钟山风雨起苍黄”等,每种自然景物都是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和政治势力的象征,这样就使景物描写具有深刻的寓意。
诗词的场景描写常常是视点极为高远,场面阔大恢宏、气势磅礴。
如《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风卷红旗过大关,十万工农下吉安”。
《从汀洲向长江》“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这些场面都具有宏大、壮阔、磅礴的特征。
这一特征也反映的伟大胸襟和强烈的斗争愿望,也正是这种胸怀,使诗词艺术境界和气势无人企及。
富含哲理 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
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
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浪漫主义 诗词在内容上是现实主义的,在艺术上却继承了中国古代屈原、李白等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创造出比前人更加奇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把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作家丰富的情感和姿态万千的内心世界。
如:《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词人用纵横交错的河流,贯穿南北的交通来比寓当时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好形势。
用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形象喻示着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极其危险的反共反革命的政治形势。
用神话传说中的鹤去楼空表现出词人对国民党政府已由过去的革命政府变为反动政府的慨叹。
词中没有一处是直接描写当时的政治形势,而是把强烈的政治情感寄托到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通过联想,借景抒情,表现出词人对大革命前途的忧虑。
再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竹齐努力”。
这几句词想象奇特,在作者笔下,白云也怒不可遏要冲下高山,草木也奋勇杀敌。
《念奴娇·昆仑》“安得倚天抽宝剑”,比李白的“推倒黄鹤楼、捶碎鹦鹉洲”更加奇想突出。
《十六字令三首》中,用“离天三尺三”夸饰山之高,给人一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感。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更是集比喻、夸张、拟人之功。
用神奇的想象力,对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伟大形象作了准确的艺术概括。
运用典故 毛诗词曾多次引用典故,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这就大大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包孕。
如“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毛诗词的用典非常有特色,他不走贾岛、辛弃疾等 古代作家用典艰深晦涩之路,而是开创了用典故增强生动性、形象性的风格。
《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这四句诗虽然用典,但是描绘出一幅仙女下临人间、色彩缤纷的图画。
古代湘妃滴泪成斑竹的历史传说,展示了湘妃和斑竹的形象,典故里既有传说中的仙女,又有青翠的竹子,诗句并没有因用典而破坏形象,相反,更加显示了诗的画面清新、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清平乐·蒋桂战争》“一枕黄粱再现”借用民间故事传说,增强了讽刺意味。
毛诗词中也常化用古人诗句赋于新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表达作用。
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就是化用唐代诗人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
形容了当时国际反华势力的末日来临。
“秋风”“落叶”也形象生动,使人能产生联想。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也是化用李白诗“欲上青天览明月”。
这些化用都创造出了新的形象和境界。
诙谐幽默也是毛诗词较明显的特征。
在他的文章里和平时谈话中就有许多幽默之处。
这也许是的个性特征的一方面。
在他诗词里更是多有表现。
《念奴娇·鸟儿问答》“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这几句词用最幽默的语言讽刺了当时某国际势力胆小怯懦的形象。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用极幽默的笔调描绘了敌人失败的丑态,讽刺了敌人的愚蠢。
像这样的诗句词句还有很多,形成了诗词幽默的艺术风格。
古典元素融合在现代都市用什么词形容比较合适
贯穿今古——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有问题可以追问。
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的作文800字左右
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上的断裂、冲突、融合都是常见的事。
文化在发展分化中,由于特殊环境而形成独特的文化。
文化在发展交融中,因为交流融合,也在创造新的文化。
人类文化也是处在变化发展、不断运动中的。
文化创新总是处在“特定时空”中的,因为“文化的过去”已经过去了,“文化的未来”还没有来,人们总是在现实的今天创造着现实的文化,因此“文化融合”就非常重要了。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中国数千年延绵不绝的文化非常独特。
现在有些人一谈中国传统文化就只讲儒学,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包含许多流派,如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
单是道家的影响,就不亚于儒家,宋明理学本身就是“儒道一体”的。
所以现在一些人常用“儒学”或者“儒家”简单地代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很不合适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应该叫“国学”或者“汉学”比较恰当一些,这概念内容宽泛而包容性更大一些,“儒学”作为其中一个品牌是可以的,但不应该过分夸大。
据有关媒体介绍,国内兴起国学热,国外也兴办了一些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主要是进行汉语教学,也传播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但愿不要搞成独尊儒术,不然的话就使中国文化内部结构混乱了。
中外文化冲突过程本身也是融和过程,是一个文化的比较研究过程和相互促进过程。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近现代历史展示了更加波澜壮阔、更加深刻的中外文化冲突与耦合的形式和场景,并提示了对中外文化作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文化的融合实质上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发展、创造的过程,也是全世界各国文化进步、发展、创造的过程。
中外文化融合过程是同文化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融合过程紧密相关的一个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过程。
所以,它不应该被理解为绝对的冲突对立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互动的、相辅相生的、共同促进和创新发展的过程,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用语来说,这就是一个“和”的过程>
有没有古典和现代融合的歌
burning-Maria_Arredon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