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商隐 一诗 贾生 的注解 分析 还有 李商隐写这首诗的背景 个人资料
贾生①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注释]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贬之臣。
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
才调:才华气格。
③可怜:可惜,可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
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
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
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翻译找不到,只好手动... 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皇上寻求每个臣子中有贤德的人, 贾谊的才华气格更是无人能比. 可惜到了半夜前面的坐垫空了出来, 文帝不问天下苍生而去问鬼神之事.
《贾生》作者:李商隐中哪一句赞扬的贾生的才华。
赞扬的贾生的才华:贾生才调更无伦《贾生》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贾生这篇古诗中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做分析
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不能达到此效果.
贾生 李商隐解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题 解】 贾生指贾谊,贾谊不仅是汉初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
他十八岁就精通儒家经典,能够诵诗属文。
二十二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中官至太中大夫,同僚之中无出其右。
汉文帝极为赏识他的才能,想赐给他公卿之位,被权臣阻挠。
后来,贾谊受人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之后才被召回长安。
贾谊贬长沙一事,常被后来的文人用以抒写怀才不遇之悲,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中就曾以贾谊寄怀。
但是,在这首诗里,诗人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句 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宣室”即汉朝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这里用来指代汉文帝。
“逐臣”,指被贬斥在外的官员,这里代指刚从长沙召回的贾谊。
当年,贾谊字字恳切地上书指斥汉王朝的种种弊病,引来的却是权贵的切齿痛恨,他被贬官至长沙。
那时候,他以为自己会病死在那里。
不过,汉文帝后来还是想起了他,将其召回长安。
在未央宫的宣室,君臣畅谈,夜半方罢,汉文帝对贾谊的才华钦佩无比,甚至发出感叹:“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 “才调”,包括才能与风姿。
“无伦”,无人能比。
一个“更”字,突出贾谊的卓尔不群。
由“求”,到“访”,到赞,表现出汉文帝对贾谊的格外器重。
这不仅是写贾谊的出众不凡,也是写汉文帝的爱才,看样子真是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啊
如果不看下文,我们会以为李商隐描绘的是一副明主求贤、君臣际会的美好图景,以为贾谊终于能够得到重用了。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叹啊,汉文帝与贾谊谈到深夜,身体还不断地往前靠,原来问的不是天下苍生的治国大计,而是在求神问鬼。
古人席地而坐,双膝跪下,臀部靠在脚跟上。
“前席”,就是说汉文帝听得非常投入,以至于不知不觉地向前靠。
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把汉文帝那殷殷垂询、认真着迷的情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而一个“虚”字,又把那份急切、诚恳否定得一点不剩。
“虚”,空自、徒然的意思。
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产生了怀疑: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
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
“可怜”二字,貌似轻描淡写,实则轻轻一带,把全诗的情绪一下子全都打落,隐含着冷隽的嘲讽。
诗人的技巧也藏在这一微妙的转折中。
果然,最后一句急转而下,揭开谜底。
原来前面的种种渲染都是在蓄声造势,为后两句的转折作铺垫。
读到这里,怎能不对平庸的帝王发出讽刺的一笑,又怎能不为贾谊感到悲哀呢
评 解 据史书记载,贾谊觐见汉文帝时,汉文帝刚从祭祀典礼上回来,遂就鬼神之事向贾谊讨教。
汉文帝问鬼神之事本是事出有因,有所感而发。
但是,诗人却抓住这一情节大做文章,把一般意义上政治上不得志,理想抱负不能够实现的怀才不遇的内含推向一个更深的层面,即遇与不遇不在于个人的穷达与荣辱,而在于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否被采用,是否能够造福天下苍生。
这一隐含在诗歌深层的见解不能不说高人一筹。
表面上看,诗人是在讽刺汉文帝的昏庸。
实际上,李商隐并非不知汉文帝是有感而发而问及贾谊的,还算不得沉溺鬼神,更不是断言他不以天下苍生为念,更何况历史上的汉文帝还是一个颇有远见的君主。
李商隐的真正意图是托古讽今,借前朝旧事寓现实感慨。
身处晚唐,不少皇帝因崇佛媚道、服药求仙而荒废政事,他们才是“不问苍生问鬼神”,才是他所要真正讽刺的对象。
结构巧妙、寓意深刻是该诗的最大特点。
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由“求”而“访”而“夜半前席”,层层推进,最后突然跌落,可谓大开大阖,别具匠心。
反讽”是什么意思
谁能给我举个例子
你好,满意请采纳哦宣室求贤访逐臣,贾调更无伦.可怜夜半席,不问苍生神.——李商隐《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王安石《贾生》 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运用了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褒贬分明,对比强烈.李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这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结句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李商隐不把贾谊的此次被征召视为幸遇殊宠,而是借题发挥,以古讽今.王诗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诗明显有别.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后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以名人的句子作为最后一段结尾,叫什么表现手法
无出其右 天下无双 举世无双 难望项背 高山仰止鞭长莫及 一骑绝尘 望尘莫及 甘拜下风 珠玉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