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州词中描写一景物的诗句是哪两句
诗句中,“一为唐人习惯用常与“孤”连文,之“一座”。
“孤城”指玉门关玉门关作“孤城”,显然与征人的离情别绪联结在一起 。
仞,古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
“黄河远上”,也有作“黄河直上”的。
叶景葵认为:“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为《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沙’,恍然有悟,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
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一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索之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
”《唐人绝句精华》也说:“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
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
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
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
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
”但今之不少学者仍认为,就诗意说,“黄河远上”比“黄河直上”要好。
理由是:一,“黄河远上”意境开阔,莽莽苍苍,浩浩瀚瀚,如同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显得状美,而“黄沙直上”只是给人荒凉的感觉。
二,“黄河远上”句与下句“一片孤城”,一远一近,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有一种立体的感觉,而“黄沙直上”句画面比较单调。
至于黄河远距玉门关的问题,则认为,《凉州词》只是唐代的一种曲调,不一定只写凉州;有人还考证,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有另一个题目:《听玉门关吹笛》,由此认为是诗人在玉门关吹笛时写的,孤城是眼前景象,黄河是出关途径之处,诗人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描写自然景物(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讲稿》)。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副怎样的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情调悲壮苍凉而深沉。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后两句委婉地传达出(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凉州词》中描写边塞地区景色的句子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这首诗描写了什么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王翰的凉州词和王之涣的凉州词诗情意境有什么不同
相之处:都属于描写边塞的诗之处:主要内容不同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一、主要内容不同1、王翰《凉州词》: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抓住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
2、王之涣《凉州词》: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1、王翰《凉州词》:表达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2、王之涣《凉州词》: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表达了民族自豪感。
三、写作背景不同1、王翰《凉州词》:唐开元九年( 721年)张说入朝为相,在张说荐引下,王翰即于本年或次年上半年入朝任秘书正字之职,又擢驾部员外郎。
张说当时不但在政治上居宰相之位,而且是一个有成就的诗人,在文坛上俨然是一宗主,尤重词学之士。
2、王之涣《凉州词》: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